把三国演义写成小说天赐

0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历史小说的一种经典作品。由明代作家罗贯中创作,讲述的是公元2世纪末至3世纪,中国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以三国鼎立的魏、蜀、吴三国争雄为主线,展现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政治谋略和历史事件。将其改编为“小说天赐”版本,需要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对语言风格、叙事手法、人物性格等方面进行创新和调整,以适应现代读者的审美需求。以下是一个简要的改编构思概览:

一、故事背景与时间线调整

- 背景设定:在保留三国历史背景的前提下,可以增加一些现代元素的融入,比如加入科幻、奇幻、现代科技等元素,以“天赐”为线索,赋予历史人物超自然的力量或科技装备,增强故事的现代感和可读性。 - 时间线调整:适当调整时间线,比如在特定情节上加入现代人的视角或反应,通过“天赐”这一概念,让历史与现代产生某种关联,增加故事的层次感。

二、人物设定与性格描绘

- 人物设定:保留原著中的主要人物,如刘备、曹操、孙权等,但可以对他们的背景故事、性格特点进行创新和深化,使其更加立体和丰满。例如,增加人物间的互动和内心独白,展示更多未在历史记载中呈现的情感和思考。 - 性格描绘:在保留原著人物性格特征的同时,适当增加现代元素的描绘,如利用现代心理学知识来解读人物的心理动机,或者通过科技手段(如梦境机器、记忆回溯设备等)来探索人物内心深处的秘密。

三、情节创新与悬念设置

- 情节创新:在保留原著关键情节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子情节,如不同历史事件的平行时空版本、或是历史人物之间跨越时空的交互等,以增强故事的趣味性和复杂性。 - 悬念设置:在保持整体故事脉络连贯的基础上,设置多重悬念,如“天赐”自身的真实性质、人物命运的反转、历史事件的真相等,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四、语言风格与现代元素的融合

- 语言风格:在保持古典文学特色的基础上,适当融入现代语言的简洁明快,使语言风格更加贴近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 - 现代元素融合:在叙述中巧妙地融入现代生活、科技、文化等元素,如使用现代通讯手段、科技发明、流行文化等,跨越时空界限,增加故事的现代感。

五、结局创新与反思

- 结局创新: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前提下,对结局进行创新设计,如留下开放式的结局,让读者自己想象历史人物的未来,或是通过“天赐”这一概念,实现历史事件的某种“反转”。 - 反思与启示:通过故事的叙述,引发对权力、人性、命运等主题的深入思考,鼓励读者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反思现实社会的问题。

六、文化价值与社会意义

- 文化价值:通过创新改编,不仅传承了《三国演义》中的文化价值,如忠诚、智慧、勇气等,还可能引入对现代文化、价值观的探讨。 - 社会意义:作品可以作为文化桥梁,连接过去与未来,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之间的理解和交流,通过历史故事的现代解读,激发对个人成长、社会责任等议题的思考。

将《三国演义》改编为“小说天赐”版本,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创造性的过程,既需要对原作的深刻理解和尊重,也需要富有创新的想象力和现代视角,旨在为新时代的读者提供既熟悉又新颖的阅读体验。

《三国演义》堪称一部通俗化的军事教科书,其实用价值称冠世界

在《三国演义》一书中,且不论政治外交方面(政治外交甚或经济严格地说都与军事难以割裂开来),即使是单论军事,也是精妙谋略层出不穷,且引人入胜,不忍卒读。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声东击西、反客为主,美人计、反间计、苦肉计,不一而足。罗贯中在书中将这些计谋,通过诸多战争实例,将其在书中一一展现,活灵活现,生动有趣,使只要识得字的人,都能从中学得一二(当然学得怎样就要看个人悟性了)。即使你叫不上书中某个计谋名称也不打紧,只要你善于思考,都可从中受益,将其用于实战中。悟性高就运用的好些,悟性低就运用的差些,悟性最高者就成为出色的军事家!

《三国演义》其实是一本浸满中华智慧,串连起无数政治外交及军事谋略的书,而且通俗易懂,易于从中学到一些可操作的东西,在乱世之际,其军事谋略尤为实用。《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经历过元末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及诸雄争霸时期,近距离了解到多场战争始末,对战争形态知晓甚多。罗贯中早年无疑也有过能辅佐某个圣主建功立业的想法(建功立业是每个文人挥之不去的情节),只是因各种原因未能达成,于是,他把对战争乃至时局深刻而独到的观察和思考,许多实用性很强的谋略,都融进了他用毕生精力写就的《三国演义》一书中。

而此时的水比较浅刚好没过膝盖,很多人都在河中间喝水,那是因为关羽早已经在上游截住了河水,关羽听到吵闹声后就让人放水,结果曹军被淹死很多人,曹仁又再次逃跑,不料此时的张飞已经杀了出来。

把三国演义写成小说天赐

好不容来到东门的时候,结果糜芳刘封已在此等候多时,曹仁又被杀了一阵就逃到了白河边网页版电脑小游戏怎么下载,此时已经是后半夜了,大部分士兵焦头烂额人困马乏饥渴难耐,看到水后都争先恐后下河里喝水。

话音刚落,除了东门,其他西南北三个大门都着火了,火势比博望坡烧的还要旺,其实这也是诸葛亮的计谋,就是让你们往东门跑,而此时的赵云已经就从后面杀过来,火势又那么大,曹军谁还有心情厮杀啊,都逃命要紧,大家都一个劲地往东门冲。

结果发现是一座空城就很自信地说:他们肯定是怕我了所以才带着老百姓逃跑,大家可以安心做饭吃吧,没过多久城中突然燃起大火,殊不知是诸葛亮已经安排赵云在城中放火,曹仁起初还不以为然,以为是哪个士兵做饭的时候,防火意识不强导致着火了。

当曹仁率领大军看到诸葛亮和刘备还有闲工夫在那里喝酒,气不打一处来,就要杀过去,可惜上不去,而且天色也比较晚只好去夺取新野。

于是就令关羽张飞赵云等人如此如此,让孙乾和糜竺护送百姓和家人先往樊城逃跑,而此时的新野已经成了一座空城,诸葛亮安排好任务后就和刘备到在山上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等着看好戏呢!

而此时曹仁快到新野,刘备心慌的不得了,诸葛亮见状就说:上次博望坡用火烧了夏侯惇,这次一样用火打败曹仁。(诸葛亮很擅长火攻,这是他新官上任三把火的第二把,第一把是火烧博望坡,第二把是火烧新野,第三把就是之后的火烧赤壁)

刘表原本要把荆州让给刘备,被刘备推辞掉,就让刘备来辅佐长子刘琦,蔡夫人就不让刘琦来见刘表,等刘表一死就跟蔡瑁立幼子刘宗为荆州之主,并且派宋忠偷偷向曹操投降,结果宋忠回来的路上被关羽抓住,刘备才知道刘表死了刘宗投降了曹操,但刘备还是不愿意趁机夺取荆州,正所谓天赐不取反受其咎。

这不,好不容逮住了机会,于是就向曹操打小报告说孔融又辱骂丞相你,曹操本来对孔融就有气一直忍着,因为孔融经常侮辱曹操,甚至还说曹操是太监的后代,因为曹操他爸曹嵩认太监曹腾为义父,所以孔融就对他进行人身攻击,忍无可忍的曹操趁此机会杀了孔融。

曹操亲自带领五十万大军浩浩荡荡杀了过来,曹仁带领其中十万作为先锋部队,孔融刚开始极力反对,结果被曹操骂了出去,孔融出来的时候嘴里不停的说着曹操的坏话,结果被郗虑知道,郗虑平时就很恨孔融经常冒犯他,所以一直怀恨在心找机会报仇。

夏侯惇虽然被打败,但是曹操肯定会领大军前来复仇,诸葛亮就说新野太小了,听说刘表病危,可以趁此机会夺取荆州作为安身之地,仁慈的刘备不想趁机夺取同宗基业。

诸位读者注意,本章乃是巜后三国演义》重点之重点。孙权派卫温诸葛直率万人船队出航夷亶(台湾日本),这在巜三国志》巜资治统鉴》中均有记载,属于正史,并非野史。本章所叙,即当年孙权祭海出航的壮烈情景。袁银波

风,风来了,来的是强劲的季风。这适时的风,这吉祥的风,这有力的风,刮着东吴几百艘战船的征帆,载着东吴上万名甲士的壮志,向着正南方向顺风而去……孙权重又登上祭台,翘首南望渐渐远去的船队,直到完全看不见为止。

孙权站在海边,向卫温发出了出航的指令。卫温遂将令旗一挥,霎时间:金鼓齐鸣,欢声雷动;樯桅遍树,白帆俱张;桨橹齐摇,舟船漂动……

卫温遂将令旗一挥,喊道:“全体登船!”立刻,风吼雷动,甲士飞奔,只在片刻之间,他们便登上了各自的舟船。这些舟船包括:楼船两艘,龙舟六十艘,货船八十艘,战船一百艘,套船一百二十艘(一艘套船均按三艘计算),合计大、中、小船共计六百零二艘。卫温、诸葛直和葛玄分乘着作以指挥和后卫的楼船,因船体太大,吃水极深,停在稍远处的深水之域,他们便乘龙舟而近大船,盘阶梯而上船顶。卫温站立之处,正是高高的“帅”字旗下。就在卫温、诸葛直率远航甲士登船的同时,滩上先有唢呐声起;唢呐声中,锣鼓齐鸣;锣鼓声中,百戏开演:舞龙、耍狮、社火、高跷、旱船、花鼓、杂耍……

而后,孙权亲自动手,他在卫温、诸葛直等人的陪同下,将方才在神坛上祭祀的指日针搬上指挥船的船头。他们一行,又下得指挥船来,孙权这才对卫温说:“现在,请登船吧。”

葛玄说:“愿为效力。”他先让人将酒坛一一排好,将盖打开,并让万名甲士各自持一空杯,称是欲代大帝赐酒。一切准备就绪,他冲着那排酒坛,忽地把手一扬,大喝一声:“斟酒!”并未见得坛动,但那诸坛内之酒却分成万股水注,直射入万名甲士的空杯之中。看看万杯待满,他再喝一声:“停。”于是,万只酒杯,杯杯酒满,但却无一溢出。这时,孙权再行捧酒一杯,他面对甲士们大声地说:“朕这里先干为敬,但愿你们远航胜利,满载而归!”随即将酒饮之。甲士们欢呼一片,全都一饮而尽。

卫温双膝跪地,泣而言道:“陛下皇恩,比海水浩荡;陛下盛情,比海水还深;陛下叮咛,如烙印铭心。今章安此情此景,微臣怎能忘记?卫温此行,一托陛下洪福,二托海神护佑,一定会一帆风顺,满载而归。”而后,他再自斟海水一杯,面向孙权,一饮而下;诸葛直见状,忙至海边,手捧海水,仰首喝之;远航甲士见之,全都俯首海边,喝起海中之水……

送走海神,孙权方以酒一杯,赐予卫温,卫温一饮而尽;孙权再以酒一杯,赐予诸葛直,诸葛直亦一饮而干;孙权复亲至海边,盛得海水一杯,赐给卫温。卫温并不言语,只是一饮而尽。孙权这才言道:“此水虽咸虽苦,但却是我们东吴章安海边的水啊!这水流了出去,它将流入大洋,永远难以复归。但是,朕请将军饮了它,你才会永远记得东吴,记得建业,记得临海,记得朕和百官今天在章安送你们出海的情景。这样,你们纵是走遍天涯海角,也是要归来的啊!请记住,三年期满,仍在这个地方,朕和百官将满怀喜悦,等候你们的凯旋!”

诸葛瑾遂转忧为喜,他又对诸葛直说:“直儿,千万勿负圣恩,勿负父托,勿负东吴父老乡亲的厚望啊!须知,你们担负的不只是远航的任务,东吴的兴亡、国土的拓宽、民族的强大、子孙万代的幸福,全担负在你们的肩上啊!”

下得楼船,孙权来到海滩。这时,又有人至。原来,诸葛瑾虽卧床不起,但他不能不惦记出航之事,今闻船队将欲出发,他便让诸葛融和仆人把自己抬于车上,一路颠簸而来。一到海滩,他即让诸葛融和仆人强搀着自己,绊绊磕磕,挣扎来到……孙权一见,急忙上前询问。诸葛瑾欲行臣子之礼,只惜身子难以下跪……孙权亲扶,予以免礼。诸葛瑾垂泪言道:“为臣不忠,有负于陛下,恰是远航在即,贱体却又如此,真是罪该万死啊!”孙权指着诸葛直说:“少去一个诸葛瑾,却多了一个诸葛直,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你何罪之有呢?”

“曹操的呗!”卫温也笑着说,“昔时赤壁大战,曹军的战船不都是如此相连的吗?昔彼之相连,最忌于火攻,故不宜之。今我之出航,只有风浪之险,并无敌火之危,故是曹操之法,诚可取也!”

卫温欲表演一下“一船变三”,但被孙权止之:“今日时间何等宝贵,一分一秒也要珍惜。有老将军精心安排,我还有什么不放心的?”这时,他的目光转向飞驰的龙舟,又问:“龙舟固然快捷,如遇风浪,却怎么对付呢?”卫温并不言语,只把令旗一挥,但见那,一现三十艘龙舟,一排共五,前后六排,左右有阔板相搭,前后有铁环连锁,一连而为一体,平稳如走平地……“这又是谁的好主意呢?”孙权笑问。

“好,好,好极了!”孙权连声叫好地说,“去时船多人少,套船能减少人力;归时人多船少,组装以满足需要;船中套船,却不空载;以砖压之,压舱筑城……这办法真好啊!”

“是的,船大小六百,一艘不多,一艘不少,只将两艘指挥的楼船除外。”卫温说,“但有一点,其中有一百二十艘套船,乃是大套中,中套小,合而为一,拆而为三。其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考虑到去时划船甲士不足。如此套法,套得三百六十艘船,便少得二百四十艘船的划船之人。船虽套装,但船体尚轻,海中风大浪高,仍有覆翻之危,故我们在船上均装以大砖,此一可压舱,二用于筑城……”

孙权这时心里方才坦然,他说:“似此,朕还有何忧呢?”于是,他当朝大声宣布:“朕今命卫温将军代诸葛瑾而为远航主帅;诸葛直代卫温将军而为副帅。以甲士万人,舟船六百,出航夷、亶。准其为期三年,应在夷洲筑城立郡,须征两洲甲士四万,逾三年后归。前选定的三月二十八日出航日期不变,当日即予启航!并定于明日,朕将亲往临海章安,视察我远航船队。单待出航之日,朕将亲为卫温将军他们送行。”

葛玄答:“不只是助一臂之力,而是助全身之力;不只是前来送行,而是一起同行;今夷、亶之行,诸葛直往我必往,诸葛直不往我不往。我之来意,亦是请陛下准我们一起同行的。”

但是,孙权却强抑自己十分高兴的心情,仍故作严肃地说:“不,征集四万之众,一个也不能少。昔汝兄征四万甲士于丹阳,今你和卫温将军再征四万甲士于夷、亶,此举若成,即不但能耀东吴国威于海外,也能炫诸葛家门于东吴耶!”言毕,他又直视着葛玄说:“先生既陪得诸葛直同来,想必也是有些原因。今朕欲让诸葛直为远航副帅,先生是否可助其一臂之力?”

“如至夷、亶,两洲有人百万,我必征十万;两洲有人十万,我必征一万;去老弱而除妇孺,这才是所需之兵。因还未临其境,未见其众,故不敢贸然应之,万望陛下见谅。”此番回答,一无破绽,又是当朝回答,无人为其点拨,故孙权和群臣都深为震惊。

“夷洲相近,必能抵达;亶洲遥远,前途难料。吾必与卫温将军协力,率全师而至夷,挥全师而往亶,上不辜大帝之命,下不负全军之望。”诸葛直答道。

孙权眼见诸葛直虽满带稚气但英姿勃勃,又见他语出不凡才思敏捷,不由叹曰:“今三国人才,为何独出于诸葛一族?东吴人才,为何尽出于诸葛家门?难得啊难得!”他这里所叹,无非是诸葛瑾、诸葛亮兄弟皆为吴、蜀栋梁之才。诸葛恪、诸葛直兄弟又皆为东吴后起之秀,其家族人才之众,大才之多,真可以说是令人瞠目结舌,不可小视。叹毕,他问诸葛直道:“此行将往夷、亶,你是否能挥师到达?”

“不小,不小,一点也不小!”诸葛直拍着自己的胸脯说,“初陛下兄长沙桓王随父武烈皇帝起事之时,还不到二十岁,但却东征西战,南杀北砍,攻必克,战必胜,所向无敌,人人敬畏,遂才有‘小霸王’之称。又有太史慈与长沙桓王大战,二人棋逢对手,上下难分三国志算单机游戏吗贴吧,不都是二十来岁。所以,我今已满二十,正是为国出力之时,陛下为何不用呢?”

“当然是代之以帅!”诸葛直一无所怯地说,“不过不是主帅,当个副帅总可以吧。今我父虽病,主帅有卫温将军代之。如有老将军坐镇挂帅,副帅可以由我代之。”

“未曾。”诸葛直说,“我父亲病情未见好转,反而更加沉重,但父亲虽病,万人皆都安康,不能以一人之病而误万人之行啊!今夷、亶远航,我愿代父而行。”

孙权时也闻得诸葛直拉了葛玄去魏都洛阳,找马钧斗智而得指日针之事,对此深以为奇。今见诸葛直与葛玄关系果非一般,便开玩笑地对他说:“你也真是好大的面子,虽小小年纪,却能请动葛仙翁大驾,也实实难得。你之此来,却为何事,莫非你父亲病情已有好转?”

四处一片沉默,没有一人吱声。正在这时,有人要求晋见,孙权让唤上来。来者并非别人,乃是诸葛瑾次子诸葛直。独是诸葛直一人倒还罢了,却还有葛玄一道前来,这不能不使孙权为之一振。今凡人遇烦,却有“神仙”出现,孙权怎能看不到成功的希望呢?他遂把诸葛直这“小毛孩”撇在一边,只问葛玄道:“先生今来何事?”

其时,陆逊正替代当年的周瑜而成为东吴“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举足轻重的人物,唯是他在此种场合才敢直言。滕胤既是孙权的女婿,更是一位宠臣。全琮呢?他的身份不仅仅是老臣,是功臣,有着卫将军的头衔,也是孙权所深信不疑的人物。今他三人进劝,俱被孙权痛斥,谁人还敢再言?如此,君臣相互闷坐得半天,气氛一时颇为尴尬。尚书仆射曲晃见此,遂进言道:“臣以为,诸葛瑾虽然患病,卫温足以代之。以卫温将军的神勇、沉着和果断,尤其是他航海经验之丰富,远在诸葛瑾之上而并非其下,似此现成之帅,却怎么不用呢?”

很快,已到了三月十八日,离出航之日时隔只有十天。今万事均备,独独担任此次远航统帅的东海都尉都督、临海太守诸葛瑾却突然染病,卧床不起,这使得孙权好不心焦。为此,孙权让御医为他多方治疗,总是不见好转。因见诸葛瑾迅速康复无望,孙权只好聚集群臣,重议出航夷、亶之事。孙权略提此事,原本不同意此次远航的陆逊,以为孙权对出航夷、亶已有悔意,便率先进言道:“臣以为,远航夷、亶,的确得不偿失,陛下还宜慎重考虑为好。”

孙权站在海边,向卫温发出了出航的指令。卫温遂将令旗一挥,霎时间:金鼓齐鸣,欢声雷动;樯桅遍树,白帆俱张;桨橹齐摇,舟船漂动……

卫温双膝跪地,抽泣而言……而后,他再自斟海水一杯,面向孙权,一饮而下;诸葛直见状,忙至海边,手捧海水,仰首喝之;远航甲士见之,全都俯首海边,喝起海中之水……

专题: 品三国演义小说   看小说三国演义   求三国演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