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什么小说家

0

《三国演义》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一部古典文学名著。这部小说以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公元220年~280年)为背景,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艺术加工,描绘了这个时期的政治、军事、社会和人际关系,塑造了一系列深入人心的历史人物形象,如刘备、关羽、张飞、曹操、诸葛亮等。《三国演义》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是谁?他是山西太原人还是山东东平人?

明清时代,多种刻本一直说他是山东东原人,四部典籍都是如此,怎么到了现代就摇身一变呢,而且东原派指出:《录鬼簿续编》是记录散曲家的文献,里面没有说过罗贯中是三国演义的作者,只是说他是个散曲家,不能作为证据。

贾仲明曾在明永乐二十年(公元1422年)为钟嗣成《录鬼簿》 题跋,自署“八十云水翁”,以此推断,他约生于元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贾仲明和罗贯中结成忘年交,大约在元至正十七年以后,当时罗贯中四十多岁,在张士诚幕中作客,贾仲明只有十七、八岁,结交地点在苏州。这两条史料说明,罗贯中是山西太原人,约生于元延祐四年(公元1317年),殁于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

这篇文章作于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这篇祭文中所列“门人”,是以年龄为序的,罗本的名字排列在向寿、乌斯道之后,向寿、乌斯道这两个人元史都有记载,向寿生于元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乌斯道生于元延祐元年(公元1314年),因此,我们断定,罗本应该生于1314年左右。

三国演义什么小说家

在郎瑛之后的胡应麟,曾在《少窒山房笔丛》卷四十一 “庄岳委谈”(下) 记载了一条史料:“今世传街谈巷语,有所谓演义者方块爱消除3d游戏网页版,盖尤在传奇杂剧下。然元人施某所编《水浒传》,特为盛行;世率以其凿空无据,要不尽尔也,余偶阅一小说叙,称施某尝入市肆,细阅故书,于敝楮中得宋张叔夜禽贼招语一通,备悉其一百八人所由 起,因润饰成此编。其门人罗本亦效之为《三国志演义》,绝浅陋可嗤也”。这里所说的施某,是指的施耐庵;这里所说的罗本,就是罗贯中。胡应麟说,罗贯中是施耐庵的学生,这一说法最近就是源自这里。

“《三国》、《宋江》二书,乃杭人罗本贯中所编。予意旧必有本,故曰编。《宋江》又云:‘钱塘施耐庵的本。’昨于旧书肆中得抄本《录鬼簿》,乃元大梁钟继先作。载宋、元传记之名,而于二书之事尤多。据此,见原亦有迹,因而增益编成之耳。”

《三国演义》真的是罗贯中写的吗?

元代至治年新安虞氏刻印的一部的一部《全相三国志平话》将松散的传说故事整理成册,虽文词粗糙,但框架构思已成,结构也相对完整,三国故事有了初步规模。元代时期的杂剧三国故事已有50多种,从“桃园三结义,到司马昭复夺受禅台”,巜三国演义》中的重要章回几乎都搬上了戏剧舞台,这都说明《三国演义》是大众文化的结晶。

《三国演义》并不是某个作家在某个时期独立完成的作品,而是在长期的民间传说的基础上由文人整理加工而成的集体智慧的结晶。三国时代是一个军阀割据,混乱不堪的时期,又是一个云蒸霞蔚,英雄辈出的时代。南朝裴松记录了大量的三国人物的奇闻轶事为陈寿的《三国志》作注,这给历史人物增添了传奇色彩,从这里开始三国人物偏离了历史,朝着传奇化开始。到隋炀帝的时候观看的水上杂戏,其中便有木偶人表演的三国故事。初唐民间已流传“死诸葛走生仲达”的故事。晚唐李商隐《骄儿诗》中“或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这个时期三国故事初具规模,已有了成熟的章节。北宋苏东坡有词《怀右、涂巷小儿听三国话》“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众听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民间讲三国故事已极为普遍,内容不断充实完善,感染力愈来愈强。

罗贯中三国写得那么牛,为何轮到他自己,却选张士诚而不选朱元璋

南宋时期承接了唐代的文学底蕴,再加上活字印刷的出现、市民阶级的繁荣,使得话本小说十分兴盛。于是经济重心一迁回,文学艺术便也十分兴盛。著名的元曲四大家之二,写下《窦娥冤》的关汉卿、著有《倩女离魂》的郑光祖都迁到了杭州一带。

再不要说没读过《三国演义》了,三国40个主要故事情节在这里了

《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解以及民间三国故事传说经过艺术加工创作而成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其中《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知道四大名著的作者都是谁吗?

有说施耐庵是罗贯中的师父,施耐庵搜集、整理关于梁山泊宋江等英雄人物的故事,最终写成《水浒传》,罗贯中后来加以润色修订。也有说施耐庵查无此人,其实只是罗贯中的化名,谐音“实乃俺”,只因《水浒传》当时属于禁书,罗贯中不敢署名。

《三国演义》的作者争议较小,明清之际有人提出作者为王实甫,但这一说法并无实证,基本上没有激起浪花,现在作者基本统一为罗贯中。然而,从全书开头那首著名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可以知道,但是现在流行的《三国演义》,作者也绝非单纯是罗贯中,因为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在创作的时候,不可能引用比自己小150多岁的杨慎(1488~1559年)得作品。

《三国演义》是小说家罗贯中所著被誉为中国现存文学中的巨著之一

在表现人物形象和性格方面,《三国演义》多采用发人深省的手法,赋予人物丰富的经历和波折,令读者感同身受,叹为观止。例如,四世三公的诸葛亮,其贞洁高尚、机谋过人、智慧卓越的形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而魏国将领张昭,他为保存江东之地而奉献了自己的生命,也让人感到敬佩。

故事的主角之一,刘备,是一个典型的忠诚、仁慈且有远见的领袖。他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描述了传统中国道德观中所追求的君子之风。小说中还出现了很多著名的英雄,如诸葛亮、张飞、关羽等等,这些人物均具有独特的性格、才干和风范,并成为传统文化上的经典之人物。

四大名著《三国演义》作品介绍

元末明初,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群雄割据。多年战乱后朱元璋剿灭群雄,推翻元王朝,建立明王朝。其间,人民流离失所。罗贯中作为一名杂剧和话本作者,生活在社会底层,了解和熟悉人民的疾苦,期望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由此就东汉末年的历史创作了《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

《三国演义》的素材来源主要有两个途径:其一是三国史实的文献;其二是民间不断流传的三国故事和创作。一方面是上千年所积累和深化的史学家对三国历史的叙述和评价三国题材网页国战游戏,另一方面是历朝历代民间三国传说的不断演化。它们为《三国演义》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第四位鲁肃,鲁肃在三国演义中最大的人设就是好人、老实人。借荆州被诸葛亮和刘备组团忽悠、单刀赴会又对关羽无可奈何,对剧情的推动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存在感较弱。要知道周瑜英年早逝后推荐鲁肃继任大都督,大都督在东吴的地位是仅次于孙权的存在,如果鲁肃单单只是一个老实人就能当上大都督,我是不信的。鲁肃是最早向孙权提出鼎立江东的战略方针,这好比诸葛亮的隆中对,曹操大军南下时,东吴群臣多数主降,而鲁肃和周瑜力排众议坚决主战,同时提出联刘抗曹这一战略最终赢得赤壁之战。至于借荆州小说与正史也有出入,正是在鲁肃的运作中,孙刘两家以湘水为界平分荆州六郡。

第二位周瑜,演义中的周瑜最大的人设就是嫉贤妒能、气量狭窄,尤其是诸葛亮三气周公瑾,最后活活气死,留下那句即生瑜、何生亮的千古名言。那么在正史中的周瑜是什么样的呢,首先赤壁之战那基本就是周瑜的独角戏,面对曹操号称八十万大军的乌云盖顶,力排众议率领三万精兵大破曹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至于嫉贤妒能那是不存在的,周瑜比诸葛亮年长七岁,孔明渡江来东吴联盟时,周瑜已经是东吴的大都督,此时的诸葛亮和周瑜完全不在一个量级,至于后来的三气周瑜完全是小说的杜撰,在正史中是不存在的。

第一位曹操,三国演义大的基调就是尊刘抑曹,演义中的曹操更多体现的是乱世枭雄的一面,尤其那句宁叫天下人负我、休叫我负天下人,将曹操的奸险狡诈刻画的淋漓尽致,从而更好的对应刘备的仁义宽厚。曹操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集这四个家于一身,如果单单只是乱世枭雄很难有如此之高的评价。如果评选三国中的灵魂人物,那绝对非曹操莫属,曹操最大的贡献就是统一了割据多年的北方,结束了自黄巾起义以来多年的兵荒马乱,之后司马氏能够一统三国主要靠曹操打下的基础。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用这句话来评价曹操可能会更客观一些。

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根据三国志改编而成的历史演义小说,即然是小说自然会少不了一些艺术的加工和创造,今天我们盘点一下三国演义中四位历史反差最大的人物。

罗贯中写三国那么厉害,为何轮到自己时,却选错阵营一败涂地

《三国》常被叫错的12个名字,没点文化张口就闹笑话,你读对了吗?

至于郭汜,这个“汜”字只有一个读音,那就是读sì。但根本不同的记载,有一种说法是他的名字原本是郭氾,在传抄过程中“氾”被讹误成了“汜”。吴金华在《三国志丛考》中就曾解析其名为郭氾,音同泛,因为他还有一个名字叫郭多,多跟泛正好意思相近。

专题: 三国演义完小说   三国演义古小说   小说小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