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讽刺小说。它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小说,作者是罗贯中。这部小说主要是基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期的三国历史编纂而成,描写了一系列著名的战役和政治策略,以及各个政治、军事领袖的生平和事迹。
《三国演义》中虽然塑造了一些人物形象,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曹操的野心霸气等,但这些形象更多的是基于历史记录和民间传说的综合创作,旨在展现人物的智慧、勇气和谋略。尽管小说中可能包含了一定的夸张、戏剧化和道德评判,但它主要目的是通过故事讲述历史,传递忠、义、勇、谋等传统价值观,并非单纯地讽刺某一特定群体或事件。
然而,也有人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三国演义》,将其视为对权力、人性、道德等方面的深度探讨。但总的来看,《三国演义》更像是一部历史小说,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而不是纯粹的讽刺作品。
《三国演义》:中国文学不可或缺的经典作品
三国演义是混蛋?三观不正?不建议大家读?
三国演义是不是讽刺小说
不过在我们日常阅读文章时也不免会发现这种情况,当你谈起《三国演义》某些相关的内容、情节或者故事时,就会有一些人跳出来手机网页游戏都有哪些游戏,略带嘲讽地教育你:“演义看多了吧”、“你知道什么是历史吗”,似乎谈起三国你就必须拿《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魏略》、《九州春秋》、《汉晋春秋》说事,以彰显自己的知识广博、高人一等。
公认《三国演义》贬曹,实则用力过猛,手法拙劣,过犹不及!
其实,历史上对于这件事有三种不尽相同的记载,而小说中恰恰采用了对曹操最为不利的说法,而且最后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也纯属小说家罗贯中加工而成,其中的一种说法是“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相比于“天下人”,这里仅仅是特指,而且语气中也带有一丝后悔与无奈。而罗老爷子简单的修改了几个字,不仅仅把这种悔恨完全消除,而且还暗示了曹操有吞并天下的“野心”,无情且狂妄。要知道曹操此时的处境是何等的不利,前途渺茫不说,尚且性命堪忧,这种情况下还想着吞并天下,这心得有多大?
事情的经过大概是这样的:曹操在逃难途中,得父亲昔日好友吕伯奢全家收留,却误以为对方磨刀要谋害自己,一怒杀其全家,事后虽得知真相,却放狠话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随后扬长而去。我相信任何三观正常的人读到此处都不免对曹操的做法恨之入骨,曹操冷血无情且自私的人设就此形成而且永久的挥之不去。
带你细品《三国演义》里的小知识!
第二,关羽在守护两位嫂嫂时,极度注重自己的行为和礼数,每三天到嫂子处问安一次,任何事情都要先请示嫂嫂再做决断。作为独镇一方的领军大将,君命尚有所不受,而关羽为了顾忌叔嫂之间的礼教竟然什么事都听从两位嫂嫂的。作者认为关羽的心中仿佛住了一群看不见的观众,他们时时刻刻都在监督着关羽的一言一行。关羽极度看重礼教又小心翼翼地维护自己高洁傲岸的形象,一步步钻到固化的套子里。
第一,关羽当年在兄长刘备战败与其失散之时,不得已携两位嫂嫂投降曹操。关羽对此的解释是:“我是降汉,不是降曹。”其实,关羽说的“降汉不降曹”是一句矛盾的话。因为当时天下用的是汉献帝的年号,名义上还属于大汉的江山。关羽既忠于汉室,就应该是汉室的臣子,何来降汉一说?我们做这样的分析并不是在嘲笑关羽降曹,只是认为他对封建伦理的过分执着导致他自身矛盾重重。
首先,关羽忠义无双,这个忠义就是贯穿全书把关羽的精神世界装进套子里的本源。鲁迅曾评价《三国演义》“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我们在这里可以套用一下,改成“欲显关羽之节义而似伪”。关羽究竟做了什么事才让人在道德层面对他有这样的评价呢?我们来看三个例子:
为什么三国演义的作者要贬曹呢
周瑜年轻有为、意气风发,主导了一场赤壁之战的胜利,应该是功成名就没有什么不如意的事了。可是一代将才却竟然是一个小心眼的人,作者刻意花很多笔墨写到了他对孔明的嫉妒,处处欲置孔明于死地,只因孔明的才干比他高出一头。疾贤妒能,确实不是真正的英雄应有的胸怀。《三国演义》浓墨重彩的渲染了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三番五次的写到了孔明与周瑜的斗智,但无奈孔明永远比周瑜棋高一着,周瑜始终未能算计得了孔明,却反倒被孔明一次次的激怒,最终死于自己的妒火之中。历史上的周瑜并不是一个忌妒心很强的人,更谈不上如此的嫉恨孔明,而作者却有意虚设了忌妒的细节并将其夸张,对周瑜的态度是贬斥的。
再如,他写信对关羽阿谀奉承了一番,结果助长了关羽的骄傲之心,并导致关羽最终失掉了荆州,给蜀汉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而且,诸葛亮这样为其主卖命,是否得到了其主相应的回应呢?在刘备眼中,法正似乎比诸葛亮更值得重用也得到了更好的待遇,这不能不说是诸葛亮的一大悲哀。历史上的诸葛亮,本是“理民之干,优于将略”的,但《三国演义》却有意识的将其智谋演绎到了极至,书中所载的诸葛亮惟一一次战略上的失败是派纸上谈兵的马谡去守街亭,结果街亭失守、前功尽弃,诸葛亮追悔莫及,只得挥泪斩了马谡。而诸葛亮更大的悲哀还在于刘备死后,他做为一个天下最聪明的人,竟要委身屈服于一个天下最愚蠢的人之下,并被其主随意玩弄于股掌之中。作者将刘禅写得越愚蠢,就越凸显了诸葛亮的悲哀。孔明呕心沥血换来的江山却被其主一朝易人,他为兴扶汉室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换回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他将自己一生的命运捆绑在了一个平庸王朝的戎马战车之上。一代贤相南征北战、心血呕尽,却“出师未捷身先死”,到头来也只不过换回的是五丈原习习秋风、锦官城片片降幡,令人无限感慨。被誉为无所不知的神人现实竟然连自己的命运都不能左右,“人生谁没有一些不得已?而诸葛亮的不得已却让成千上万的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使个人的悲剧演变成了社会的悲剧。”(3)连年征战劳民伤财,想不到竟是空劳一场,最聪明的人竟然也可以是最愚蠢的人,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讽刺。
诸葛亮被塑造成一个极忠与极智集于一身的“千古贤相第一人”,可说是几近完美,但是他从一出山时即被作者安插下了必然失败的结局。高人司马徽荐诸葛时曾叹息:“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暗示孔明虽才智超群,但终究是生不逢时不能成功的。隐士崔州平在与玄德的交谈中亦云孔明虽有斡旋天地的大志,但却生于由治入乱之时,强与天命抗争也只不过是空劳一场。及至孔明即将跟随刘备远走之时,他也未预测到自己一去难还的命运,还嘱咐其弟诸葛均勿得荒置田亩,事成之后即当归隐。而后作者引入之诗更直接的表明了孔明悲剧的结局:“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孔明被誉为能“前算五百年,后算五百年”,这样的能人仿佛将什么事都算清了却惟独算不出自己的命运,这难道不是一种讽刺吗?“在‘帝王师’的迷梦里,多少英雄豪杰甘心屈奉,为一家之天下迷失了自我、丧失了独立判断的能力。”(2)而诸葛亮这么聪明的人亦不能免俗,他劝刘备进位汉中王时曾说过这样的话:“方今天下分崩,英雄并起,各霸一方,四海才德之士,舍死亡生而事其上者,皆欲攀龙附凤,建立功名也”。这不仅是诸葛一人之语,也反映了乱世士人的心态,即依附权贵、搏取功名。但这话却出自诸葛亮之口,让人感觉这“第一贤相”追随刘备也不过是为了攀龙附凤、谋取功名,这也使其美好形象大打折扣了。
其实《三国演义》中并无明君,各路诸侯都在为一己私利作着无谓的争斗,罗贯中以超脱一切的眼光看待凡俗世人的勾心斗角、争名逐利,以全知性视角敷衍出整个故事,仿佛看穿了一切,曹操也好,刘备也罢,只是各自的行政手段有所不同,实则天下乌鸦一般黑,“三国无义战”,的确是个很好的注解。
刘备不仅虚伪,而且阴险。吕布被曹操所俘,曾向刘备求情帮他在曹操面前说说好话,刘备知道留下吕布后患无穷,于是借曹操之手杀之,可见其阴毒。他表面应承下来却在关键时给了吕布致命的一击,全然不顾吕布昔日辕门射戟的救命之恩,可见其心狠手辣如此,作者则直接评其为“无恩”。刘备曾经高人指点:“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可是刘备两人都得到了,却始终未能安定天下,这不是一个极大的讽刺吗?是此二人没有能力助刘备安天下,还是刘备根本就未曾真正得到过他们,亦或是刘备本身就不是那个可安天下的人?历史上的刘备确实是一位枭雄,他出身寒微,竟能到后来三分天下有其一,可见其权谋、机变非同一般。若只凭其皇宗贵胄的身份恐怕是行不通的,因为当时的汉室宗亲不乏刘璋、刘表等人,而他们的基业都强过刘备百倍,而惟有刘备终成大器,可见其具有相当的政治手腕。
为何易中天指责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混蛋,不建议大家读?
《三国演义》是小说属文学作品,又不是历史,何必苛求?!老易你写一部我们看看❗要解开这些疑问,我们需要先回到易中天发表言论的语境中去,在当天的直播中,易中天正在与观众们探讨中国四大名著的排名,他将《红楼梦》排在首位,《西游记》次之,《水浒传》位列第三,而对于《三国演义》,他则直言不讳地表示:“我认为是‘混蛋,不建议大家读”
易中天,这位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解读历史而备受观众喜爱的学者,曾在一次直播中语出惊人,直言《三国演义》是“混蛋”节奏盒子游戏最好听的音乐,不建议大家阅读,此言一出,如同平静的湖面投入一颗石子,顿时激起千层浪,引发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
旷世兵书《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诞生于明代初期,最早的版本为明代嘉靖版本。受历代评书者青睐,目前流传版本中久负盛名的是李卓吾评本,毛宗岗评本。毛宗岗评本是清代版本,对《三国演义》的流传有积极意义。自毛宗岗评本出,大多数版本都废了。
《三国演义》成书前,就已流行的“拥刘反曹”思想,是如何形成的
民间流行拥刘反曹的思想,离不开三国演义的影响,在民间流传的印象太深了!此外,衣冠南渡,让吴地成为南朝的政治、文化中心。吴人贬低曹氏,已非一日之功,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贬曹”风气的传播。更加巧合的是,为《世说新语》作注的刘孝标,乃“汉胶东康王寄之后”,亦有抨击曹氏之“责任”。
《三国演义》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中庸》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什么是性?本来如此,这就是性。不需要证明,不需要逻辑推理,也没办法证明,也没办法进行逻辑推理,这个性就是这样。所以,这个性又叫本性。本来如此,是一切现象的基础。那么,什么又是道呢?遵循本性,这个就是道。一切从本性出发,又回归本性,这个就是道。性和道,是二而一,一而二的,一个是体,一个是用。那么,什么是教呢?修道就是教,是身教,是不言之教。那么什么是言教呢?言教就是传道。中国的古籍经典,无一不是言教,无一不是源自于道,又回归于道。《三国演义》也是这样,源自于道,回归于道,其目的是教化,而不是娱乐。既然不是娱乐,为什么要演义呢?为什么要写的这么热闹吸引人呢?《大学》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什么是明德?明德就是本性,本性光明。什么是亲民?亲民就是本性,本性遍一切处。什么是至善?无有不善,无有不利,本性遍一切时。《三国演义》要彰显明德,达于至善,所以要亲民。亲民就是要让普罗大众都接受,都喜欢。亲民,也是新民。新民,也是要教化与改变民众,让民众明明德,止于至善。事实上,《三国演义》的目的基本上达到了,帮助民众明辨是非善恶,知道哪些东西是要尊崇学习的,哪些东西是要贬抑厌弃的。关公信仰在华人世界的普遍建立就是一个很好的明证。所以,《三国演义》不是一部简简单单的历史小说,本质上是一部道书。从《三国演义》的开篇词,就能看出这一点。如果只是记述历史,那么就不需要演义。演义的目的就是要夸大一些好的品质,显明一些不好的品质,让人们从中做出选择。对于一部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善者见善,恶者见恶。《三国演义》也是一面镜子,每一个人都能看到自己的选择,自己的角色。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扮演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角色,取决定性的还是自己,而不是书。书,毕竟只是一个工具。为善为恶,最终还是要取决于自己。《三国演义》就是这样一部书,你用来修道就是一部道书,你用来打仗就是一部兵书,你用来处世就是一部处世之书。据说满清入关就是把《三国演义》作为兵书来用的,李宗吾的厚黑学也是从《三国演义》中参悟出来的。我之所以说《三国演义》是一部道书,不是没有原因的。至于是什么原因,我会在以后慢慢分说。
专题: 三国演义解小说 小说讲三国演义 人小说三国演义上一篇我喜爱的小说三国演义
下一篇三国演义动画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