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什么小说鼻祖

0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对后世的小说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通常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小说的鼻祖之一,对后来的历史演义类小说、武侠小说、言情小说等都有深远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三国演义》全书主要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这一历史时期为背景,讲述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军事冲突以及英雄人物的传奇故事。该作品不仅描绘了复杂的政治格局和军事战略,还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各具特色的英雄人物,如刘备、关羽、张飞、曹操、诸葛亮等,深受读者喜爱。

《三国演义》在文学手法上运用了夸张、渲染、对比等艺术手段,语言精炼生动,情节跌宕起伏,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典小说的表现力。此外,该书还融合了历史、哲学、伦理等多方面的思考,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有着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集历史、文学、哲学为一体的经典之作,它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小说排座次早已有之,四大名著是如何最终胜出的?

曹雪芹,中国清代小说家,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出生地:南京(金陵);祖籍辽阳,生于1715年,卒于1763年。其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曹雪芹白旗包衣(家奴)。 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祖父曹寅,父辈的曹颙和曹頫相继担任江宁织造达60余年之久,颇受康熙帝宠信。

三国演义是什么小说鼻祖

红楼梦的分支是:类似于史记功能的《石头记》;类似于世情小说的《风月宝鉴》;类似于传奇的《金陵十二钗》;类似于见闻录的《情僧录》。多个旨意融于一书,一击两鸣,一笔多用,一言两味或者多味,在红楼梦里比比皆是。难度极高,成就也极高、极大。

四大名著《三国演义》作品介绍

本书描写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黄巾起义到西晋武帝司马炎统一全国近百年的历史变迁。汉末,民不堪命遂揭竿而起。因头缠黄巾,是谓黄巾起义。汉室宗亲刘备及桃园结义兄弟关羽、张飞,同中郎将董卓、骑都尉曹操、下邳丞孙坚共同**黄巾军。起义军败后灵帝死,少帝刘辩继位,外戚何进掌权,后宦官杀何进,袁绍杀宦官,董卓赶走袁绍并废刘辩立献帝刘协而欺主弄权。曹操谋杀董卓不成,作檄文以达诸侯,集十八路军马,推袁绍为盟主讨董卓却最终失败。此后董卓中计被吕布所杀。为争权夺利,诸侯相互厮杀。之后网页游戏加盟推荐品牌排行,曹操兵起山东护汉帝自洛阳驾幸许都,曹操当权,挟天子以令诸侯。官渡一战,曹操大败袁绍,遂削平北方的抗拒力量,独霸中原。时孙坚之子、孙策之弟孙权据江东;刘备于荆州依刘表,三顾茅庐得诸葛亮,又兼荆州兵多粮足,遂与曹、孙抗衡。曹操兵霸江南,孙、刘联合抗曹。诸葛亮与周瑜携手破曹,赤壁一战,曹败回江北,奠定三国鼎立局面。此后,曹操死,子曹丕自立为帝;刘备随即亦自立为帝,孙权被魏帝授为吴王。魏国权臣司马懿及其子灭蜀后,其孙司马炎代魏立晋,伐吴而天下复归一统。

元末明初,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群雄割据。多年战乱后朱元璋剿灭群雄,推翻元王朝,建立明王朝。其间,人民流离失所。罗贯中作为一名杂剧和话本作者,生活在社会底层,了解和熟悉人民的疾苦,期望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由此就东汉末年的历史创作了《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

看似古文,实为白话,只因为罗贯中讲究语法

我:跟三国的人物有关的成语、谚语、故事、诗词那真是太多了,数不胜数。我们小时候听评书最喜欢的就是袁阔成的《三国演义》。几乎每个故事都耳熟能详。你虽然没有学过听过,但是这里面的人物有几个肯定不陌生。比如:曹操、刘备、诸葛亮、张飞、关羽等等。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称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建安二年(197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南阳郡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隆中)“躬耕陇亩”。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行走许昌·读懂三国】三国专题文献馆馆藏:《三国演义》介绍

《三国演义》现存最早的版本为明嘉靖壬午年(1522年)刊本,该书24卷,240则,每则前有七言一句的小目。以后的刊本大多来源于此,比较著名的有周曰校本、夏振宇本等,共三十余种,这些版本只是在插图、考证、评点、回目等方面略微有调整。到明万历时出现了《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该本实为叶昼假托李卓吾之名所作,将240则改为120回,并将回目由单句变为双句。因其评语价值不高,流传不广。

有关三国的故事流传于民间,《三国演义》的成书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解是《三国演义》最基本的蓝本,另外,《世说新语》、《资治通鉴》、宋代讲史、元代的《平话三国志》、《三国事略》以及元杂剧、民间传说等,都为《三国演义》的成书提供了有益的素材。比如活跃于当时戏剧舞台上的大量有关三国的剧目:桃园结义、过五关斩六将、三顾茅庐、赤壁之战、白帝城托孤等,故事情节较为完整。罗贯中正是在如此丰富的创作素材的基础上,“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虚实结合,创作出了中国古代历史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成书和题名的由来

作者在描写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和三国相争的历史画卷同时,还用浓墨重彩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尤以曹操、诸葛亮、关羽、张飞、周瑜、鲁肃等写的最成功,共写人物1191个。小说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语言接近史传,采用浅显、明快、素雅的文言文,长期为人们所喜爱。

提及《三国演义》,基本是家喻户晓,人们对这本古典小说的艺术造诣无不赞叹。其实,《三国演义》是罗贯中所著原作小说(题名不详)的毛修版本,经清朝毛纶、毛宗岗父子修改加工,继而成为现在通行版的《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本。

《三国演义》,东亚地区的共同语言

在吉川英治《三国志》的影响下,日本文人掀起了创作中国历史题材小说的热潮,日本著名小说家宫城谷昌光以中国史书经典为基础,创作了《三国志》等文学作品,而他本人也对刘秀大为追捧,称其“从不说谎,也不弄虚作假、做伪善的事情”。

作为日本最早译介《三国演义》的文人,湖南文山在译介《通俗三国志》时并未完全忠于原版,而是将原作中的部分内容进行了删减,原本120回的章节在湖南文山笔下被*缩成了50卷,原版《三国演义》中,为人熟知的“且听下回分解”亦被删去。

回溯《三国演义》在这些国家的流传史,尤其是在日本和韩国这两个与我国交往甚密的国家的传播,我们可以一窥《三国演义》是如何成为东亚地区的共同语言,又是如何被中国以外的地区理解、看待,甚至与其本土文化融合的。

《三国演义》的成书版本和作者

由讲史话本整理而成的文学读本就是平话,平话亦称“评话”,以其"以俚语著书,叙述故事,谓之‘平话',即今所谓‘白话小说'者是也。”①现存说三分的平话有两种:一种是《至元新刊全相三分事略》,扉页有“甲午新刊”字样,即指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1294)建安(今福建建瓯)刻本,另一种是《全相平话五种》之一的《三国志平话》,是元英宗至治(1321—1323)年间建安虞氏刻本,约八万字,分上中下三卷,内容与《三分事略》基本相同而叙述较详。记述刘邦、吕雉屈杀韩信、彭越、英布,司马仲相受命在阴间了结此案,使刘邦转生为汉献帝,吕雉转生为伏皇后,韩信、彭越、英布、司马仲相分别托生为曹操、孙权、刘备、司马懿,报仇的报仇,领赏的领赏。三国归晋后,刘禅的外孙刘渊从匈奴起兵反晋,自称后汉,灭晋报刘禅之仇。平话的内容除上述因果报应外,绝大部分为《三国演义》所吸收。

历史演义作为长篇小说的一个分支,不能脱离历史,这是历史事实对历史演义制约性的表现。《三国志》,西晋陈寿撰,共六十五卷,其中魏志三十卷,蜀志十五卷,吴志二十卷。王忱的《魏书》,鱼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是魏吴二志的基础,蜀虽无史,陈寿乃蜀人,且留心蜀事,因此《三国志》的材料是比较丰富的。到南朝刘宋时,山西闻喜人裴松之受命为《三国志》作注,搜罗了一百五十九种有关的书籍,使注三倍于原史,且所用之书,大多亡佚,因此,裴注成为创作《三国演义》的重要史料。范晔《后汉书》中的《孔融传》;《祢衡传》、《左慈传》填补了《三国志》的空白,也是必要的参考。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变《三国志》的纪传体为编年体,朱熹《通鉴纲目》又改用蜀汉编年,这就使历史资料的时间线索更加明晰,为《三国演义》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参照。

《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古代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它是罗贯中融汇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吸收民间艺人的平话、戏曲和长期流传的三国故事,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哪个好看,按照自己的社会理想、道德评价和美学观念,进行综合艺术处理完成的我国第一部历史演义。

古典新知丛书 | 张国风《三国演义的前世今生》

“古典新知”丛书邀请当代学术名家解说中国古代经典名著,体式不拘一格,内容深入浅出,视域更加宽广,角度更加新奇。以大家手笔写小品文章,往往更见精彩;由著名学者作自由漫谈,或许愈加活泼。希望这套丛书可以成为专业研究与大众阅读之间沟通的桥梁,为读者朋友欣赏古典名著、了解传统文化提供助益。

如果把《三国演义》比作美丽的蝴蝶,那《三国志平话》就是化蝶前的毛毛虫,或是蝶蛹。毛毛虫很难看,可是如果没有丑陋的毛毛虫,哪来翩翩起舞的蝴蝶?从这一点来说,《三国志平话》的“戏说”三国,与当下流行的让蝴蝶重回毛毛虫的戏说三国,性质上有区别。

当时流传的三国故事远非《平话》所能囊括。如果说有关三国的故事传说是一条滔滔不绝的大江大河,那么《平话》只是它的一条支流。《平话》里虚构的情节和人物,也未必全是它的原创。譬如死诸葛怖生仲达的故事,早见于唐人大觉的《四分律行事钞批》。其实,东晋*凿齿的《汉晋春秋》中已记有“死诸葛走生仲达”的民谚。唐人章孝标有诗《诸葛武侯庙》云:“木牛零落阵图残,山姥烧钱古柏寒。七纵七擒何处在?茅花枥叶盖神坛。”“木牛”当指木牛流马,“阵图”似指八阵图,“七纵七擒”当然是指七擒孟获。这些故事都不见于《三国志》和裴注。唐人李冗的《独异志》中,已有曹操借仓官之首*众人之怒的故事。有关三国的故事和传说,源远流长,《三国志平话》所反映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说三分是一个流动的过程,不断地有新的情节加入进来,不断地有一些情节被改编,甚至被放弃。人物的形象也在不断地调整。调整的中心,是不断地寻找历史与虚构的平衡点。调整的动力就是永不满足的听众和说话艺人同行之间的竞争。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故事越来越生动,情节越来越合理,人物形象越来越鲜明。中国古代小说没有知识产权的概念,说话艺人之间,必有互相借鉴的现象。一方面是纵向的师徒相传,一方面是横向的互相学*。在借鉴和学*的过程中,话本在不断地被修改、增补、润色。说话艺术对趣味性的追求,以史娱人、寓乐于史的动机,必然推动着三国故事按照历史小说的审美要求,向前发展。

《平话》是一部讲史话本,但能否称作一部历史小说,却是令人怀疑的。首先,在《平话》里,刘备的实力、蜀汉的国力,被随意地夸大。刘备方面,动不动就是起兵三十万、起兵五十万。天下大乱,连年混战,民生凋敝,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的破坏,“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不知刘备从哪里去筹备那么多粮草,去养活他的三十万、五十万士兵。《平话》全书接近7万字,草草一览,我们就会明白,其中的历史真实性非常稀薄。与其说它是一部历史小说,莫如说它是一部英雄传奇。如果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实事,三分虚构”,那么反观《平话》,则连“三分实事”都不够。《平话》里的虚构有两种情况:一种比较离谱,这种虚构都未被《三国演义》所接受。这种杜撰的“历史”,从客观的效果来说,不但没有提高英雄的形象,反而损害了英雄的形象。譬如诸葛亮出使东吴,恰好曹操的使者来下战书,威胁孙权。诸葛亮怕东吴投降曹操,使出烂招,竟把曹操的来使杀了,显得那么鲁莽。七擒孟获的时候,诸葛亮大吼三声,把蛮王吓得从马上掉了下来,使人想起长坂坡立马横矛的张飞。曹操下了战书,孙权吓得“遍身汗流,衣湿数重,寒毛抖擞”。他主意不定,请周瑜来商量。军情紧急,孙权急得火烧火燎,周瑜居然每天和小乔作乐,置孙权的邀请于不顾。直到孙权派人送来一船金珠缎匹,“小乔甚喜”,周瑜这才起身。这哪像那个“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赤壁之战的前线总指挥!诸如此类的地方说明,说话艺人只求故事讲得热闹,并不在乎故事是否符合历史的真实。说话艺人对于历史人物的思想境界、气质神韵、性格特点,缺乏起码的把握。由此可见,在实际的创作过程中,如何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实际的过程,必定是不断地渗入想象的成分,反复地试错。

作为一部讲史话本,尽管《平话》不足以囊括和反映宋元三国故事说话艺术的全部成就,但这部简陋的话本却已经为未来的长篇历史小说建筑起了一个总体的框架。其内容已经包括黄巾起义、桃园结义、张飞鞭督邮、三英战吕布、王允献貂蝉、白门楼斩吕布、曹操审吉平、关羽斩颜良杀文丑、古城会、先主跃马过檀溪、三顾孔明、火烧新野、张飞拒桥退曹兵、孔明出使东吴劝说孙权和周瑜、黄盖诈降、赤壁鏖兵、华容道、周瑜使美人计、气死周瑜、曹操杀马腾、马超战渭河、张松献地图、刘备入川、雒城庞统中箭、义释严颜、平定益州、单刀会、定军山斩夏侯渊、水淹七军、先主伐吴、白帝城刘备托孤、孔明七纵七擒、斩马谡、百箭射杀张郃、秋风五丈原、三家归晋等一系列的故事。《平话》对《三国志》有所参考。譬如《平话》说刘备“不甚乐读书,好犬马,美衣服,爱音乐”,这些话显然是从《先主传》里搬来的,不是编出来的。《平话》中排比的历史,大致符合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

三国演义简介|不仅是作战的“教科书”,它开创了历史演义的高峰

专题: 三国演义一小说   说小说三国演义   小说三国演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