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小说有多少本

1

《三国演义》是一部著名的古典小说,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为明代的小说家罗贯中。这是一部以中国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通过文学创作展示战争、政治、人物命运的小说。通常,我们理解的《三国演义》只有一部,即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并没有被分为多本。这部小说通过精炼的叙事和生动的人物描绘,展现了三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英雄人物的传奇故事,深受读者喜爱。

瀚大黎众|经济版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连环画《三国演义》1-60册合集

《三国演义》(连环画收藏本共60册)是《三国演义》的连环画套书,《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故事起于刘备、关羽、张飞桃园结义,终于王濬平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对当时动乱的社会状况有所反映,暴露了董卓等封建统治者的某些罪恶;书中的许多描写,为理解封建社会中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提供了生动而丰富的材料。

休闲网页游戏情侣名字王者【行走许昌·读懂三国】三国专题文献馆馆藏:《三国演义》介绍

三国演义小说有多少本

清康熙年间,江苏长洲县(今苏州)人毛纶、毛宗岗父子以李卓吾本为基础,参考“三国志传”,对此书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校订和评点。因最后是由毛宗岗校订、加工、定稿的,故后人多将他们的本子称为“毛评本”。毛评本强化了“拥刘贬曹”的思想倾向,对回目和正文内容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和增删,使之表述更为准确,同时也更便于阅读。毛评本《三国演义》虽然正统的道德色彩较为浓厚,但因其评点的文字见解颇为精到,且在艺术上有较大提高,故此本成为后来几百年间最为流行的本子。

《三国演义》现存最早的版本为明嘉靖壬午年(1522年)刊本,该书24卷,240则,每则前有七言一句的小目。以后的刊本大多来源于此,比较著名的有周曰校本、夏振宇本等,共三十余种,这些版本只是在插图、考证、评点、回目等方面略微有调整。到明万历时出现了《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该本实为叶昼假托李卓吾之名所作,将240则改为120回,并将回目由单句变为双句。因其评语价值不高,流传不广。

四大名著《三国演义》作品介绍

《三国演义》中的典型人物很多,例如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曹操、袁绍、吕布、司马懿、貂蝉、孙权、周瑜、赵云、鲁肃等。作者成功地塑造了这些性格鲜明的典型形象,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称道。该书在艺术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就:首先,描写战争时记述了作战双方战略战术的运用,着重表现了人物的智谋,而不是呆板地铺叙两军对垒;其次,塑造人物时把人物放到尖锐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展现他们的性格,同时运用夸张、对比、衬托等手法,写出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再次,故事性强,情节曲折生动,结构既宏伟壮阔又不失严密精巧,形成了完美的艺术整体。

本书描写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黄巾起义到西晋武帝司马炎统一全国近百年的历史变迁。汉末,民不堪命遂揭竿而起。因头缠黄巾,是谓黄巾起义。汉室宗亲刘备及桃园结义兄弟关羽、张飞,同中郎将董卓、骑都尉曹操、下邳丞孙坚共同镇压黄巾军。起义军败后灵帝死,少帝刘辩继位,外戚何进掌权,后宦官杀何进,袁绍杀宦官,董卓赶走袁绍并废刘辩立献帝刘协而欺主弄权。曹操谋杀董卓不成,作檄文以达诸侯,集十八路军马,推袁绍为盟主讨董卓却最终失败。此后董卓中计被吕布所杀。为争权夺利,诸侯相互厮杀。之后,曹操兵起山东护汉帝自洛阳驾幸许都,曹操当权,挟天子以令诸侯。官渡一战,曹操大败袁绍,遂削平北方的抗拒力量,独霸中原。时孙坚之子、孙策之弟孙权据江东;刘备于荆州依刘表,三顾茅庐得诸葛亮,又兼荆州兵多粮足,遂与曹、孙抗衡。曹操兵霸江南,孙、刘联合抗曹。诸葛亮与周瑜携手破曹,赤壁一战,曹败回江北,奠定三国鼎立局面。此后,曹操死,子曹丕自立为帝;刘备随即亦自立为帝,孙权被魏帝授为吴王。魏国权臣司马懿及其子灭蜀后,其孙司马炎代魏立晋,伐吴而天下复归一统。

《三国演义》成书和题名的由来

明清盛行点评本,清朝毛氏父子在点评本的基础上,整理回目、修订情节、打磨文字、增易诗文,大幅提高了小说的艺术水平,成为《三国演义》事实上的定本。比如,今《三国演义》开篇点睛之词—明•杨慎的《临江仙》,及“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即为毛氏添加。

小说原作最初以抄本形式流传,现存明清诸刻本超过100种,书名不一,总体分两类:一类叫“三国志传”或“三国志史传”;另一类叫“三国志演义”或“三国志通俗演义”。清朝毛修版流行以后,普遍定为“三国志演义”。当今则广泛以“三国演义”作为正式书名,但学术界仍常见“三国志演义”的说法。

这本七十多万字《三国演义》为何流传千年?它的魅力究竟在哪里?

所以,可以这样说,整个小说的观念,是从儒家的伦理道德出发的,在此基础上糅合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理,来表现对董卓、曹操等乱臣贼子和邪恶统治集团的痛恨,对圣君贤相和清平社会的渴望。“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从古至今也是中华民族国的美好愿望与政治渴求,从这一点上来说,作者在小说中,这种倾向对于吸引读者的感情投入是有着极重要的作用的。

这种倾向既是罗贯中的心声,其实也是民间的心声,这种想法早已存在于民间,罗贯中有机地结合了民间的观念。这种倾向自然是沿袭了传统的道德标准——以下犯上就是不忠不义,就是邪恶势力,是不会被认可的,这是自古所有的观念,所以这种观念更容易引起当时的读者的共鸣。而在另一方面,拥刘也表现了对仁政和明君的向往,反曹则是对暴君和暴政的痛恨。

《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是“稗官野史”,也是英雄传奇,正因为它既结合了正史又加入了野史,既有官方记载也有民间传说,既有既有大众理想也有自我愿景,所以它融合了传统、官方、民间与作者个人的各种思想。可以说,作者是借历史来寄托美好的政治理想的,同时晦暗地表达了对邪恶政治集团的批判。

《三国演义》是我国长篇小说开山之作,启发人们关于治乱兴衰思考

从小说的叙述语言中,可明显看到《史记》以来传记文学的影响,行文简明,雅俗共赏。例如写诸葛亮死前巡视军营:“孔明强支病体,令左右扶上小车出寨遍视各营,自觉秋风吹面,彻骨生寒,乃长叹曰:‘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此其极!’”只用寥寥数语,便将人物鞠躬尽瘁的性格特征生动而鲜明地表现出来。此外,人物对话语言也写得有声有色。富有个性。

《三国演义》的版本与文化价值是否被你忽略了?

1953年1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以副牌“作家出版社”的名义出版《三国演义》校勘、标点、注释的排印本,此本以毛评本为底本,是新中国第一个《三国演义》整理本。195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在第一版基础上进行重新整理、修订,出版修订版。197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再度组织人力对《三国演义》进行了修订整理,推出第三版。201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组织专业力量,再次对《三国演义》校注本全面修订,推出了第四版。立足《三国演义》版本史层面观照,嘉靖本流行期约70年,明代众版本并行期约80年,毛评本出现至人文版付梓(1953年)是270年。

在明末,与上述版本并行流传的还有李卓吾评本,其特点是不分卷,将二百四十则合并成一百二十回,每回有不对偶的双句回目,这使《三国演义》处在了中国章回小说文体发展的转折点位置,在版本演变中占有承前启后的特殊地位。

明万历十九年,出现了周曰校刊本,其文字内容与嘉靖本基本一致,但也增添了一些情节,如羊祜、陆抗的戍边佳话,曹叡、满宠兵救合肥,霍弋坚守不肯投降等。随着明代出版业的兴旺,为适应各层次读者需求,万历时期在金陵与福建等地涌现出一大批《三国演义》的家刻与坊刻本,其传播进入到众版本并行期。这些刻本,大致可分为两个系统:《三国志通俗演义》系统和《三国志传》系统。前者主要有周曰校刊本、夷白堂刊本、夏振宇刊本等。其共同特点是:内容与嘉靖本有渊源关系;罗贯中姓名前均有“后学”二字;都分为二百四十则,每则有单句的题目,均为整齐的七字句式;书名均有“通俗”字样;书中新增插图多达240幅。后者主要有余象斗刊本、叶逢春本、汤宾尹本等,其共同特点是:不同程度地写有来自民间传说的嘉靖本没有的关索的故事;增加有文人批评;文字较为粗芜简略;每则题目字数参差不齐,有六、七、八、九、十字等句式。

《三国演义》的版本比较复杂,现存最早的刻本即是上文所述嘉靖元年刊行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学界称嘉靖壬午本。卷首张尚德撰《〈三国志通俗演义〉引》中有“简帙浩瀚,善本甚艰,请寿诸梓,公之四方可乎”数语,可知此本为最早刊本。一般认为,此版本最接近罗贯中原著。此刻本,也开启了嘉靖本流行期——自嘉靖元年(1522年)至万历十九年(1591年),约70年时间。

到了明代嘉靖元年,也就是1522年,《三国志通俗演义》刊刻而成,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贯中编次”,这就是后来《三国演义》各种版本的祖本,罗贯中的署名也由此而来。学者一般认为,罗贯中在之前民间传说及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剧本等基础上,运用《三国志》和《三国志》注等史料,结合他的创作,完成了这部《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经常被称为《三国志演义》或《三国演义》。

据学者考察,元代初年有《三分事略》刊刻,可能是宋人说话的底本。保存至今最早的一部三国题材平话小说,是元代刊刻的《全相三国志平话》,这部平话是初具规模的民间三国故事写定本,其文本已经出现“尊刘贬曹”的倾向。

《三国演义》的史料基础中,最重要的是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和南朝宋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关于三国的故事,很早就以各种形式流传,据学者考证,隋炀帝时已有刘备檀溪跃马的水上杂戏,唐代有文献记载民间说唱有“死诸葛走生仲达”的故事,还有学者常提到晚唐李商隐《骄儿诗》中“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的诗句。到宋代就更为丰富,《东京梦华录》里记载,北宋时的汴梁已经出现“说三分”的专家,叫霍四究。两宋金元时期,三国故事是“讲史”类说话艺术和各种剧本的重要题材。《三国演义》的成书,是经过民间集体如说唱艺人、“讲史”艺人、杂剧和院本作者的世代累积,加上文人整理创作而成的。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相信读者对这句话并不陌生。这句话,是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开头,也开启了《三国演义》对东汉之末至西晋之初百余年间历史风云的描绘与演绎。笔者认为,《三国演义》的文学与文化地位杰出,它是学界公认的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也是这一类型作品的代表,其史料基础与成书过程源远流长。

《三国演义》整理本出版七十周年:三分梦远,经典流长

1953年11月,成立才两年多的人民文学出版社,以副牌“作家出版社”的名义出版了《三国演义》校勘、标点、注释的排印本,这个排印本以毛宗岗父子批评本为底本,也是新中国第一个《三国演义》整理本。根据人文社古典部前辈编辑的回忆,早期人文社古典部的编辑成员,基本都是学养深厚的古典文学专家,本身就具备整理古典小说的素养和能力,也因为当时给古典小说标点、加注释,是开创性的工作,所以由编辑部自己开始探索尝试。当时《三国演义》的整理者可能就是古典部编辑、古典文学专家顾学颉先生。

到了清代初年,毛纶、毛宗岗父子对明代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加以修订,并逐回评论。他们进一步突出蜀汉的正统地位,对文字情节也做了不少改动,改善了原本松散拖沓的地方,使全书更加紧凑畅达。毛宗岗父子修订评点的《三国演义》刊行后,很快成为广泛流传的大众阅读版本,影响至今。

到明代嘉靖元年,也就是1522年,《三国志通俗演义》刊刻而成,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贯中编次”,这就是后来《三国演义》各种版本的祖本。罗贯中的署名也由此而来,学者一般认为,罗贯中在之前民间传说及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剧本等基础上,运用《三国志》和《三国志》注等史料,结合他的创作,完成了这部《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经常被称为《三国志演义》或《三国演义》。

据学者考察,元代初年有《三分事略》刊刻,可能就是宋人说话的底本。保存至今最早的一部三国题材平话小说,是元代刊刻的《全相三国志平话》,这部平话是粗具规模的民间三国故事写定本,其文本已经出现“尊刘贬曹”的倾向。

《三国演义》的史料基础中,最重要的是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和南朝宋裴松之的《三国志》注。三国故事很早就以各种形式流传,据学者考证,隋代隋炀帝时有刘备檀溪跃马的水上杂戏,唐代有文献记载民间说唱有“死诸葛走生仲达”的故事,还有学者经常提到晚唐李商隐的《骄儿诗》中“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的诗句。到宋代就更为丰富,《东京梦华录》里记载,北宋时的汴梁已经出现“说三分”的专家,叫霍四究。两宋金元时期,三国故事是“讲史”类说话艺术、各种剧本的重要题材。《三国演义》的成书就是经过民间集体,比如说唱艺人、“讲史”艺人、杂剧和院本作者等等的世代累积,加上文人整理创作而成的。

2345盒子游戏下载《三国演义》书名的变迁

《三国志演义》为什么又名《三国演义》本文解释欠妥。

元末明初,罗贯中在《三国志平话》基础上重新创作《三国志通俗演义》。所谓“演义”,就是根据各路史料的记载,加以虚构的意思。“有信史,有野史,好事者兼取而演之,以通俗谕人,名曰演义。”(雉衡山人《东西两晋演义序》)“演之”就非虚构不可。《三国志通俗演义》更广泛吸收过去的通俗小说和戏剧的营养,再加上自己的创造,综合加工,大加演义,在据史叙事和虚构情节特别是细节两方面都大有进境,产生了很大影响。

“平话”也写作“评话”,乃是说话(即讲故事,后代称为“说书”)中“讲史”艺人的工作底本。“平”字大约是指这里只说不唱,语言平易。《全相三国志平话》乃是元朝至治年间(1321~1323)新安虞氏刊本全相平话五种之一(另外四种是:《武王伐纣平话》《七国春秋平话后集》《秦并六国平话》《前汉书平话续集》),上图下文。其书国内已经亡佚,日本内阁文库有藏本,上世纪20年代日本学者盐谷温据以影印,这才得以流布。

三分虚幻、七分真实:三国演义作者的史学水准其实远超常人想象

却说汉中王令魏延总督军马,守御东川。遂引百官回成都。差官起造宫庭,又置馆舍,自成都至白水,共建四百余处馆舍亭邮。广积粮草。多造军器,以图进取中原。细作人探听得曹操结连东吴,欲取荆州,即飞报入蜀。汉中王忙请孔明商议。孔明曰:“某已料曹操必有此谋;然吴中谋士极多,必教操令曹仁先兴兵矣。”汉中王曰:“依此如之奈何?”孔明曰:“可差使命就送官诰与云长,令先起兵取樊城,使敌军胆寒,自然瓦解矣。”汉中王大喜,即差前部司马费诗为使,赍捧诰命投荆州来。

专题: 微小说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中小说   三国演义小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