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由罗贯中创作,以其精彩的历史故事和丰富的人物形象深受读者喜爱。要写好一部《三国演义》风格的小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历史背景研究:《三国演义》基于真实的三国历史时期,了解这一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社会环境是基础。深入研究历史事件、人物生平、当时的政治格局及文化特点,有助于构建小说的背景和可信度。
2. 人物塑造:《三国演义》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有其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经历。在创作时,需要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点、心理动机、道德观和价值观,使角色形象立体、丰满,让读者产生共鸣。同时,注意保持人物性格的连贯性和一致性,避免前后自相矛盾。
3. 情节设计:古代历史小说往往围绕重大历史事件展开,但一个好的情节设计能够使故事更加吸引人。可以借鉴《三国演义》中的冲突、斗争、阴谋、智谋等元素,结合人物性格和背景,设计出既有历史依据又具有创新性的故事情节。
4. 语言风格:《三国演义》的语言典雅、富有文采,适合用来塑造史诗般的气氛。在写作时,可以借鉴其运用的修辞手法、叙事节奏和人物对话风格,使作品在语言上也有独特的魅力。
5. 道德和价值观:《三国演义》中蕴含了深刻的道德和价值观,如忠诚、智慧、勇气、仁义等。在创作中,可以探讨这些传统价值观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引发读者的思考。
6. 细节描写:历史小说的成功往往离不开对细节的精致描绘。从服饰、饮食、建筑、礼仪、战争战术等多方面入手,增加作品的丰富性和真实性。
7. 文化融合:在保持《三国演义》原有特色的同时,可以适当融入现代元素,如现代科技、社会问题等,让作品更具时代感,同时也能吸引不同年龄段的读者。
8. 审慎处理虚构与真实:在保持故事性和娱乐性的同时,要确保对历史事实的尊重,对虚构情节的合理性和逻辑性进行把握,避免严重脱离历史真实。
综上所述,写好一部《三国演义》风格的小说,既需要对历史有深入理解,也需要在文学创作上有独到的见解和技巧。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学习,融合个人的创作风格,定能创作出既有历史底蕴又具有现代意义的优秀作品。
跟着《三国演义》学写作,第一回读书笔记:教你如何写开头
l 家境虽贫,却出身高贵。为突显人物正统形象,作者还人为在他家门前,种有一棵大如车盖的大桑树,会看相的人见此树,就说:此家必出贵人。而刘备自小与小伙伴做游戏,就能说出“我为天下,当乘此车盖”的话语,可见其自小有大志。
如何写好三国演义小说
一个网页游戏 打三国杀《三国演义》叙事研究:准确的陈述是写作的第一要素
诸葛亮遣邓芝使吴,重续两家前盟。闻邓芝到,孙权令“武士一千人,各执刀在手,从宫门前直摆至殿上”,以示威武。但紧接的下文,马上就写“两行武士,威风凛凛,各持钢刀、大斧、长戟、短剑,直列至殿上”(见《三国演义》第451页)。转瞬之间,如何由“各执‘刀’在手”,忽然魔术般变成了“各持‘钢刀、大斧、长戟、短剑’”?这种莫名其妙的错失,如何不损害准确性?
曹睿亲征东吴,诸葛瑾分明屯兵江夏,陆逊屯兵沔口(见《三国演义》第544页),孙权自引大军出合淝。曹睿“与满宠率大军救合淝”。“满宠先引一军至巢湖口,望见东岸战船无数”,遂入奏魏主,“吴人必轻我远来,未曾提备;今夜可乘虚劫其水寨”,于是大败诸葛瑾(见《三国演义》第549页)。诸葛瑾所在的江夏,其郡治在今武汉西北,巢湖在何处?在今合肥之南,相距甚远,诸葛瑾何时跑到巢湖去了?如果真是诸葛瑾败,则当在江夏,而败诸葛瑾之人,则当是奉命救江夏之刘劭,而不是曹睿、满宠。如果是曹睿、满宠在巢湖破了吴军,则当是孙权所领人马,而非诸葛瑾。《三国演义》出此低级错误,自然失了准确性。
读《三国演义》中的“单刀赴会”,学到了三招写故事的技巧
“关云长单刀赴会”是《三国演义》第六十六回的故事。却说孙权想索要荆州,想出了一条“勒索”之计,要挟刘备用荆州来换取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一家老小的安全。此计怎能瞒住孔明,他将计就计,假装答应要分荆州的三个郡给诸葛瑾,诸葛瑾拿着书信就到荆州找关羽兑现了。
《三国演义》叙事研究:精雕细刻,叙写准确,必须清楚
刘备引军伐吴,吴军裨将谭雄暗施冷箭,射中张苞战马。马倒掀翻张苞,李异赶来,抡斧便砍。这时“忽一道红光闪处,李异头早落地。(见《三国演义》第432页)” 原来,是关兴手起一刀,斩了李异,救了张苞。这里的表述用语,也不准确。刀是冷兵器,闪过的应该是“寒光”,而不是“红光”,《三国演义》写一道红光闪过,显然不准确。
《三国演义》叙事研究:抓住关键,精彩到位
诸葛亮以“今我主屯兵江夏,别有良图,非等闲可知也”回答,既答未答,居高临下,甚是巧妙。但在言“刘琮孺子,听信佞言,暗自投降”时,却忽略了“自取杀身之祸”这一事实(见《三国演义》第227页)。诸葛亮最终要说服的,是孙权。对孙权而言,“投降即自取杀身,刘琮血迹未干”,是最具震慑力的说辞。忽略这种“一句顶一万句”的关键之辞,就自然难以到位了。
诸葛亮舌战群儒,是《三国演义》写论辩最出彩之笔,但若细究,仍有不少不到位之处。比如张昭问诸葛亮:“近闻刘豫州三顾先生于草庐之中,幸得先生,以为‘如鱼得水’,思欲席卷荆襄。今一旦以属曹操,未审是何主见?”
《三国演义》挑刺(前言)
其实,《三国演义》是作者罗贯中在长期民间传说,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的基础上,依据陈寿写的《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以及《资治通鉴》的叙述顺序,加上他自己的才学和经验,才写成部影响巨大的《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成书之后,又经后人多次增删、整理,现在最流行的,是清朝康熙年间毛宗岗修改的本子。
旅日作家史杰鹏谈历史小说创作
讲座后的提问环节也很精彩,很多听众向史杰鹏提问,也有向他“发难”的,但史杰鹏一一诚恳回答。在回答有关他的求学经历时,他提到,儿时很穷,只好跑到书店把书上喜欢的诗词都背下来。他称,唐诗宋词,虽然不是小说,但是都是经过锤炼的语言,念后“口齿留香”,可用来熏陶内心世界。又说,他的小说人物设定后,这个人物就自己活了起来,自然就能展开故事情节。史杰鹏反对把小说情节和结构规定的太死,称这样的话,人物就只能被套在作者定好的范围里,就不会生动。至于在什么时候创作,史杰鹏说,灵感来的时候,就用手机记录下来。有时候,梦境也能给他带来故事。
史杰鹏还认为,写历史小说,更应该注重细节。他对日本作家藤泽周平创作的历史小说有很高的评价,认为藤泽对当时的底层武士生活情况有很细致入微的描写,读起来就很生动有趣。有生活情节、有人的情绪,这也是史杰鹏创作历史小说的标准。其实,史杰鹏也写现代小说,《户口本》是他带有自传性的小说,也是一部人气小说,一版再版。然而,史杰鹏却说,想写一部古代版的《户口本》,一定会很有意思,当然这一定是个非常难的工程吧。
更重要的是,曹操是三国历史的核心人物,此时正值生死攸关之际,紧张惊险之时,《三国演义》竟以“路经中牟,为守关军士所获,擒见县令”一句带过,没盐没味,丝毫没有生死攸关的紧张惊险,命悬一线的扣人心弦,如何精彩得起来?写生死攸关与写平居无事一样,不分轻重详略,该大力着墨之处反而如此疏淡,叙写粗疏便太过显眼了。
首先,守关军士为何要擒曹操?其次,如果守关军士是遵缉拿榜擒曹操,那么,缉拿榜是如何先曹操而达的?这里,本来正是对缉拿榜先曹操而达作出补叙的当口,几句话即可说清道明,但《三国演义》并未补叙,便使缉拿榜为何能先曹操而达成了不明不白的悬疑;守关军士为何要拿曹操,也不能解释。
此外,陈宫见曹操误杀吕伯奢全家八口,后又故杀吕伯奢,以其为“狼心之徒”,“必为后患”,乃“拔剑来杀曹操”。但陈宫最终却没杀曹操,理由是“杀之不义”。曹操既然是“狼心之徒”,“必为后患”,为何“杀之不义”?这里的表述是不是莫名其妙?
上述情节设置与不当表述,形为行文疏失,实为思虑不周。文学创作,就是要经得吹毛求疵,才不致因疏失而影响情节可信,内容真实。经不得吹毛求疵,肯定是作品有瑕疵。
另外,曹操逃回陈留,求卫弘相助招兵买马时,说“今汉室无主”,也有问题。汉室此时有献帝,并非无主;如果无主,曹操如何得矫诏?这种说法,既不合事实,也自相矛盾。
如此不合情理的情节设计,便直接影响了陈宫弃官随曹操、因生疑而杀吕伯奢全家等情节的可信性。若要缉拿文书先曹操而至,则必须作出合理的叙写,其后所写的情节才具有可信性。可惜《三国演义》并未作出这种合理的叙写。
更离谱的,是吕伯奢说曹嵩已避祸陈留去了。试想,曹嵩得知缉拿曹操消息,避祸陈留;吕伯奢再得知曹嵩避祸陈留消息,即非三朝五日不可;曹嵩便于数日之前,即须得到曹操被缉拿信息。问题是,此信息乃于曹操之后发出,如何可能先曹操数日到达?
然曹操逃至中牟,县令已先知捉拿曹操文书,就连居于成皋乡间的吕伯奢,也于曹操到达之前即“闻朝廷遍行文书,捉汝甚急”。曹操逃亡在先,文书颁行在后,县令与吕伯奢怎会在曹操到达之前便知朝廷文书?
而董卓先是与吕布疑曹操“似有行刺之状”,继是李儒至,献计请试曹操,然后才“差狱卒四人往唤操”。所差四人,去曹操寓所不见曹操回,又去各门询问,方得知曹操已出东门去了。故四人“去了良久”方回禀报。董卓知曹操果然行刺,也才下令“遍行文书,画影图形,捉拿曹操”。行文书与“画影图形”,也需要时间。如此反复,曹操早已逃远,捉拿曹操的文书,理当远后于曹操发出并到达各地。
首先看情节设计。曹操谋刺董卓失手,第一时间逃出相府,连寓所都未回,便“乘马飞出东门”,而且骑的是西凉好马,其逃心之切,逃速之快,可想而知。
从人物形象和语言运用的角度阐述评书传统书目《三国演义》
诸葛亮二十七岁出山,赤壁鏖兵火烧战船的时候,诸葛亮二十八,周瑜三十四。再有两年周瑜就死了,三十六岁命丧巴丘。刚才给周瑜“开脸儿”说了,周瑜年纪轻轻,可没说他有胡子,但诸葛亮三绺墨髯黑胡须。您看马连良先生扮演的诸葛亮,哪回不戴胡子呀?那诸葛亮这胡子讲理不讲理呢?不讲理。为什么?古时候二十八岁开始留燕尾胡须,三十多岁才留胡子呢,应当把诸葛亮的髯口摘下来给周瑜戴上。但叶盛兰先生塑造的周瑜,叶派小生;马连良先生塑造的诸葛亮,马派老生,深入人心。所以这是不能更改的。
之后孙权调回周瑜,东吴众文武分头见周瑜表明态度。其中打开网页总是跳转游戏网页,武将中突出黄盖,为后文“苦肉计”埋下伏笔;文官中介绍诸葛瑾,一方面他和诸葛亮是亲兄弟,另一方面可以讲“诸葛子瑜之驴”的“书外书”,抖“包袱儿”让观众放松一下。当然,上述内容须根据时间要求和观众反应,或长说,或短说,这也是评书灵活性的体现。
曹操要灭江东,夺孙权六郡八十一州的事业。孙权手下文官要降,武将要战,孙权一时拿不定决策,急得孙权寝食俱废。惊动了孙权的母亲吴国太,吴国太来看望孙权。孙权一看母亲到了,站起身形:“儿参见国太。”“啊,儿啊……而今曹兵压境,是战是降,儿可作出决策?”
建安十三年秋七月丙午日,曹操率领五十万大兵兵发江汉。这时候荆州牧刘表已然死了,刘表的二儿子刘琮顺从母命归降曹操,被曹操所杀,曹操轻而易举地得了荆襄四十二州县水旱马步军二十八万,然后招募新兵,加在一起八十三万人马,诈称百万之众,沿长江下寨,连营三百里,平吞江夏,虎视江东!
“赤壁之战”是《三国》的大“坨子”(由重大情节构成的大单元),而“诵赋激瑜”是“赤壁之战”的重要回目,是一段非常精彩的文书。周瑜、诸葛亮、鲁肃往这儿一坐,构成评书中的“三碰头”。书说到“三碰头”,矛盾集中了,中心思想有了,对手戏也展开了。
评书的引经据典,不是为拉典而拉典,而是为情节内容服务,进而有助于描摹人物。在评书中,由一段情节衍生出相关内容,可长可短,或刻画人物,或交代背景,或介绍知识,或评点议论,而这都是建立在说书人经验阅历基础上的。比如曹操看望蔡文姬,评书较原著内容有所增加,由缶引出渑池会、由醒酒毯引出伯邑考献宝、由鱼藏剑引出专诸刺王僚,看似与原故事有所偏离,但最后借三绝碑蔡邕题“黄绢幼妇,外孙虀臼”的典故引出杨修揭秘,不动声色地为后文杨修之死埋下伏笔。在“杀杨修兵退斜谷”中,杨修因传“鸡肋”而死,此时倒笔叙述他昔日恃才傲物的几个故事,杨修的形象呼之欲出,曹操的不满跃然目前,与前文形成呼应,观众若有所悟。可以说,这种“书外书”的巧妙使用,正是评书技法手段的完美显现。
“顺理成章”固然重要,对于评书而言,“奇峰陡起”更值得玩味。奇,本指戏剧结构,包括尖锐、激烈的戏剧性矛盾冲突及由此形成的情节高潮。李渔在《曲话》中说:“古人呼剧本为传奇,因其事甚奇特,未经人见而传之,是以得名,可见非奇不传。”“非奇不传”,一语中的。而评书中常说的“无巧不成书”用作此解释,再恰当不过。所谓巧,即以巧缀书、以巧成书,顿使气象万千,一事奇,进而事事皆奇;同时,说书以理为先,凡事讲求入情入理而不避离奇,书情既在于情理之中,又出乎意料之外,亦可看作是理和奇的统一。如“关黄对刀”,先表述关羽、黄忠刀马纯熟,使的都是春秋刀法;突然波澜骤起,黄忠马失前蹄,堪堪丧命,但关羽反叫黄忠换马再战;继而黄忠两度虚射雕翎,第三支箭则“正射到他(指关羽,笔者注)头盔的盔缨上,射是射,并没把盔缨射断,而且箭插在那儿没下来,要的就是这筋劲儿……正好插在这儿,箭没下来,这叫寒碜你关云长:我让这支箭射到你的盔缨上,想不让它掉下来就不掉下来;那我想要你项上人头,你也就跑不了了”。接下来再从关羽和黄忠的年龄、刀法、坐骑、经验阅历等方面分析二人的优劣,将一段带有离奇色彩的“战长沙”分析得入情入理,令人击案。
如果说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将空船逼近曹营,面对骤雨飞蝗的乱箭,“只顾酌酒取乐”是表现其镇定自若、成竹在胸、稳操胜券的气概,那么评书中通过椅子、杯盘、筷子、酒壶的细节和上述分析,确把诸葛亮所以能“稳操”的未尽之情展示出来,矫正了诸葛亮并非仅是知奇门、晓阴阳的“不全之态”,而是学识渊博的“心”机妙算家。此后的“借东风”和“华容道”,无一不是如此。
文艺作品如何把握创作加工与尊重史实的平衡?三国演义堪称楷模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江泽民同志最近强调指出,要“认真读一点历史”,“首先要了解中国的历史”。学习和掌握历史知识,对于吸收和借鉴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与趋势,对于树立爱国主义思想,有着重大作用。英国思想家培根早就说过:“读史使人明智。”特别是在我们这么一个文盲、半文盲占较大比例的国度,有相当多的青少年的历史知识非常贫乏,他们往往是通过读历史小说和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获取历史知识。如果我们的文艺作品大量以“九分无用、一分被歪曲”的东西提供给广大青少年,那无异于在亿万头脑中制造文化沙漠,害莫大焉。如今人们惊呼酸雨、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荒漠化扩大、淡水资源耗竭等环境问题,重视可持续发展问题;那么,炮制假冒伪劣的历史题材作品,则是文化知识领域的环境污染,如果不治理,就谈不上可持续发展。清末著名思想家龚自珍说过,“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他把忘掉民族历史与亡国联在一起,不啻给今天胡诌历史的人敲了警钟。
专题: 旧三国演义小说 小说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小说君上一篇小说三国演义故事梗概
下一篇三国演义小说武将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