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所著。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历史,主要围绕魏、蜀、吴三国之间的纷争展开。在《三国演义》中,周瑜被描绘成一个才华横溢、英气勃发的军事将领,被誉为“智勇双全”的人物。他出生于士族家庭,自幼聪明伶俐,精通兵法,曾经出使东吴,与孙权一起对抗曹操,立下了许多功勋。
周瑜的主要事迹包括:
1. 赤壁之战:这是《三国演义》中最为人熟知的事件之一。周瑜与诸葛亮合作,运用火攻,成功击败了曹操的百万大军,被誉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案例。
2. 平定江东:周瑜在平定江东的叛乱中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稳固了东吴的统治基础。
3. 智勇双全:在小说中,周瑜不仅在军事战术上表现出卓越才能,还展现了对敌人的智慧布局和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例如,他与诸葛亮之间的相互竞争与合作,以及对小乔的深情,都增加了角色的立体感。
然而,《三国演义》是一部文学作品,其中的许多情节和人物形象都经过了艺术加工和想象,以满足故事叙述的需要。因此,历史上的周瑜与小说中的周瑜形象在某些方面可能存在差异。实际上,历史上周瑜确有其人,他在真实历史中也是东吴的名将,但具体的生平和事迹可能没有小说中那么丰富和戏剧化。
周瑜,不可不知的周郎,被演义小说黑的最惨的“宝藏男孩”!
孙策死后,江东内部就爆发了一场路线之争,到底是在江南过着安稳的小日子,还是雄赳赳跨过江去争霸天下。这个时候曹操打赢了官渡之战,势力如日中天,一封快递抵达江东总部,让孙权送个人质到曹营里来,当时的江东阵营,像张昭这批人就开始打算盘了,要不就投降吧,自主创业太危险了,曹氏集团家大业大,与其将来被兼并击垮,还不如早点卖身套现。
三国演义小说里的周瑜
虽然夸了一波周瑜,但是那些都不是他最核心的能力。周瑜是个将才,能扬名天下,不靠颜值和才艺,靠的是行军打仗,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在正史当中周瑜的军事能力可不是一般的高,能征善战都是基本操作,自小学习兵法,后来跟着孙策打天下。把江东群雄是打得纷纷熄火,周瑜真正脱颖而出是他的战略眼光。
至于说周瑜心胸狭隘,那就完全是偏见了三国网页游戏武将组合,正史记载周瑜是以宽宏大量著称的,大家都喜欢跟他。每次都礼贤下士,尊老敬贤,连东吴那些看不起周瑜的老将,比如程普都被周瑜的气度所折服,逢人就夸“与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如果对周瑜的认识就到此为止,那还是低估了这位周郎的综合实力。
罗贯中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为周瑜编造了哪些高光时刻?
《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在赤壁之战后大举进攻曹仁防守的南郡,试图以此占据荆州。虽然过程中吃了一些亏(比如周瑜中了毒箭),但小说中的周瑜还是在几个月的时间里打垮了曹仁主力,迫使曹仁放弃南郡。而刘备在整个过程中是先吃瓜后捡人头,显得多少有些不厚道。
在《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会蒋干中计”中,周瑜指挥东吴水军打败了曹军,取得了赤壁之战前哨战的胜利。随后周瑜夜探曹营,既打击了曹军的士气又下定决心除掉蔡瑁、张允。但“夜探曹营”是罗贯中编造的(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
什么仇怨?《三国演义》周瑜心胸宽广,为何被罗贯中黑了600年
要想自己写的“爽”,读者看的“爽”,那样主角天团就必须为匡扶正义的一方,而一切与主角对立的人都会被设定小人,或者中庸、奸雄的角色以凸显主角大义凛然。也正因为罗贯中的妙笔生花,周瑜的妒贤忌能的小人形象被深深地印在大家脑子里。
既然是小说,那当然不会像正史一样公正客观,人物性格和叙事都带着罗贯中当时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怀才不遇、仕途不顺的遭遇,用郁郁不得志的心情。可想而知,一个落魄书生,用自己的笔触书写此书以抒发那时心中的不快,所以小说的魅力之处在于一个字“爽”。而罗贯中就是古代畅销小说的鼻祖,时至今日,这部流传几百年的小说,依旧在榜当中地位醒目,一个小说家能将小说写到这份上,那也是一个牛人!
周瑜不是被诸葛亮气死的,而是被孙权害死的?缘由有四
最终赤壁之战决战当天,东南风大起,周瑜让部将黄盖率小船十几艘,里面装满了柴草等易燃物,直扑曹军大船,撞上大船之后就开始就开始点火,大火接着东南风把曹操的铁索连舟烧的干干净净,正如苏轼是词中所说的一样:“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分析完政治方面,周瑜又从军事方面给孙权分析曹操的四点兵家大忌:“首先曹操虽然统一了北方之后兵力强大,但是还还有后顾之忧没有解决,比如西方的马朝韩遂等人。其次曹操的军队强大在他的骑兵,而如今曹操舍弃鞍马改用战船与我们交战,这叫舍己长用己短;接着现在是严寒事情,粮草匮乏,不宜发动战争;最后曹操的军队多数是北方人,不习水战,而且水土不服,时间一长必然会发生瘟疫,有此四点兵家大忌,曹操焉能不败!”
孙权听从了鲁肃的建议,下令召回周瑜。此时周瑜政治鄱阳湖训练水军,得到孙权的命令之后,立马来见孙权。孙权询问周瑜是战是降时,周瑜当即表示不能降,接着周瑜从政治角度给孙权分析道:“虽然曹操名义上是汉朝丞相,实际上从曹操的种种表现来看,已经可以定义为汉朝的逆臣了,我们对抗他是正义的一方;其次将军您凭借父兄留下的基业,占据了江东六郡八十一州,兵精粮足,完全可以和曹操对抗,我们对抗曹操,是在位朝廷清除奸贼,怎么能够投降曹操呢?”
面对曹操的大军压境,孙氏集团的内部再一次开始犹豫不决。以张昭为首的大部分大臣们认为,曹操能在短时间横扫中原,消灭强大的袁氏家族,并且“挟天子以令诸侯”,这种力量是不可阻挡的,再说江东能够对抗曹操是凭借着长江天险,而此时曹操已经占据了荆州,长江天险的优势荡然无存,应当投降曹操。
占领荆州之后,曹操开始志得意满,认为自己天下无敌了,也顺便解当年孙权不送人质之恨,便率领大军向江东逼近,甚至给孙权写了份充满挑衅味道的劝降信。《三国志·裴注》记载道:“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周瑜见到孙权之后分析说:“我是不赞同送人质的。首先将军您继承了父兄的基业,占据了江东,兵精粮足,人心依附,如果贸然送人质则表示是归顺了曹操,这样做只会损伤我们内部的士气;其次我们一旦送了人质,就不得不受制于曹操,就没有现在我们独立统治的地位了;最后就算曹操值得我们依附,也没必要现在去送人质,等到曹操真正的能够荡平四海,匡扶汉室的时候,再去依附他也不迟,如果曹操是个逆臣,我们送人质过去的话也就意味着我们成了逆臣的手下,这得不偿失。因此我不赞同送人质。”
孙权心里是不想送人质的,但是见大臣们都没有个主意,非常郁闷,于是就回到了内堂问他母亲吴夫人。吴夫人说:“你哥哥孙策生前与周瑜最为要好,这种大事你怎么不问问他的意见呢?”孙权恍然大悟,连忙召见周瑜,询问周瑜的意见。
曹操在官渡之战击败袁绍后,基本上稳定了中原局势,便开始把目光看向南方。公元202年,曹操亲自写信给孙权,在信中曹操用严厉的语气批评了孙权,并责问孙权为什么不派遣子孙人质去许都做人质。孙权受到信后一时间也拿不定主意,于是召集众臣商议对策。
之前因为时间仓促,周瑜没有来得及向孙策推荐鲁肃,这次见到孙权之后,周瑜便正式向孙权推荐鲁肃了。孙权也早已听闻鲁肃是个了不起的人才,便欣然会见了鲁肃。而孙权和鲁肃,两人的第一次会面就彻谈了一夜,鲁肃为孙权规划了“二分天下之计”。但据史学家考证,鲁肃的二分天下之计是之前周瑜说给鲁肃,好让鲁肃拿着这个成为见孙权的进见之礼的,可见周瑜不光计谋超群,还非常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这个举动,看似是周瑜是为了表忠心,其实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当时孙策刚死不久,孙权虽然继位了,但是支持者不多,其他居心叵测的人对孙权的位置也是蠢蠢欲动,周瑜的这个举动,无异是大大支持了势力弱小的孙权,稳定了孙权的基础,同时也在警告那些蠢蠢欲动的人,不要轻举妄动,因为在此时的孙氏集团当中,势力最大的就是周瑜。说到这里,不得不感慨周瑜的谋略之深呀!
按照孙策之前给予周瑜的待遇,孙氏集团除了孙策就是周瑜最大了,而孙权此时只是一个将军,因此按理说周瑜会见孙权的礼节应该很简单,不会太隆重。而周瑜为了表达自己对孙氏集团的忠心,带头对孙权实施君臣礼。周瑜的这个举动当时就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孙权刚即位时,可以说是孙氏集团最危急存亡的时刻。此时的江东刚被孙氏占领,根基不稳,人心浮动,况且豫章,庐陵等地的郡守都是被孙策武力降服的,见孙策已死,开始蠢蠢欲动。此时的周瑜正领兵在外,听闻孙策的死讯之后,悲痛不已却又无可奈何,只好领兵回到吴郡奔丧,并决定留在孙权身边,与张昭一同辅佐孙权。
三国演义中风流潇洒又心胸狭窄的周瑜,其实是这样的!
孙权很着急,就召集下属商量。很多人都怂了,他们纷纷主张投降,理由很简单:首先,曹操这次出征是用朝廷的名义,和他作对就是不忠;其次,我们江东的优势是长江天险,现在曹操得到了荆州强大的水军,我们的优势没有了,和他作对,就是不智。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投降。
可惜那孙策福薄命短,在一次狩猎之时被人杀害。这江东就由他弟弟孙权来统领,周瑜又来到孙权身边,以中护军的身份和长史张昭一起辅佐孙权。当时孙权在江东的控制面积还不是很大,周围还有好多不服气的小割据,周瑜就经常带兵外出征讨,为孙权不断扩大领土面积。
周瑜的到来,给了孙策很大的帮助,他跟随孙策攻克皖城,进军寻阳,征讨江夏,平定了豫章、庐陵。特别是在攻下皖城之后,二人分别娶了当地乔公的两个女儿,大乔和小乔,这大乔和小乔都是绝色佳人才貌双全,一时传为佳话。
三国演义写周瑜是被气死的,完全就是抹黑,他是妥妥的爽文男主啊
想想看,一个人能够让忌恨自己的对手,到最后都能心悦诚服地敬佩自己,还有周围的熟人甚至对手,都赞誉有加,那这样的人,会是一个心胸狭窄、嫉贤妒能的人吗?
后来程普终于发现是自己错了,也同时被周瑜的人格折服,对周瑜心悦诚服,非常敬重周瑜,他对别人说:“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就是说,与周瑜交往,就像品饮甘冽醇厚的美酒,不知觉便沉醉了。
《三国志》记载:“普自恃久将,且俱是督,遂共不睦,几败国事。”就是说,程普觉得自己资格老,周瑜一个小年轻,竟然和自己同是都督,地位相同。所以很看不顺眼,处处作对,几乎坏了国家大事。
这个程普,在东吴中资历惊人,他是最早跟随孙坚的那一批人,讨伐黄巾军、讨伐董卓、战华雄、破吕布。孙坚死后,又助孙策平定江东,孙策兵败被围,程普将他救出。在孙策死后,他与张昭、周瑜等人共同辅佐孙权。程普在东吴诸将中,资历第一。
从另外一件事,也可以看出周瑜的为人。据《三国志》中记载,周瑜被任命为都督之后,掌握兵权,因他善待同僚与部下,所以威信很高。但江东名将程普,与周瑜同为左右都督,对周瑜很不服气。
要考究周瑜的为人,最值得参考的是《三国志》,这《三国志》是晋代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的纪传体史书,它是一部比较严谨的史学巨著。
我们来想想,东汉的三国是在公元200年前后,而《三国演义》书成时是在元未明初时期,也就是大概1364年前后。两者相差一千多年。所以《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小说,与真实的历史有出入。而且《三国演义》里宣扬的是汉宗室的正统性,蜀国一方自然就是正角,其它势力就是反派。周瑜作为东吴的重要人物,属于反派的一方,当然描写得有反派特色。
人物系列之周瑜
那么东吴集团的政治目标是什么呢?鲁肃向孙权提出,大概意思是天下三分,鼎足江东,联刘抗曹,进而伺机北伐,取得天下。这个战略思想当时刘氏集团首领还是刘表,确实不足为惧。所以,整体上东吴集团大的纲领就是一定要最先灭曹操。这里面的内容比较复杂,具体实施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有变化,但这个大的方向是不变的。而且周瑜临死时推举接替自己担任大都督的就是鲁肃,因为他们有共同的政治志向和政治目标。实际上,正是周瑜和鲁肃,在汉末大动乱时代为整个孙氏政权提出了明智的政治抉择。
更重要的是什么呢?周瑜为东吴政权做出了巨大贡献。举一个例子就是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在三国的历史上是一场很有意义的战役。曹操在此战役中大败小8游戏盒子安卓下载安装,自此再也没能一统全国,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形。那么这战役的推进,其实是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孙刘联盟是否能达成?简单说一下背景,在当时曹操率军二十万众顺江而下,那最先和曹军碰头的其实是刘备集团,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孙权集团其实可以先作壁上观,再行决定。所以,在刘备集团积极推进孙刘结盟,共抗曹军时,孙权是犹豫的。毕竟,再不济,孙权集团还有一个退路,就是直接投降曹操。确实,在孙权集团内部以张昭为首是有一群人主降。周瑜力排众议,坚决主战,并最终推动整个江东集团联刘抗曹。毕竟,周瑜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在战场上立功无数。这就引出另一个问题,就是既然决定了共抗曹军,那么怎么打?整个过程比较复杂,简单来讲关键计谋就是周瑜设计火烧连营。可以说,赤壁之战的胜利,周瑜功不可没。
周瑜儒雅中透露出刚勇之气,沉毅里暗藏其机警之心。不能否认,他是历史上一个了不起的英雄人物!也确实配得上那句“聪明秀出为之英,胆略过人为之雄”。
二、忠于友情。周瑜与孙策是挚友,孙坚死后,孙策继承父志,统率部卒。孙策将要东渡,写信给周瑜,周瑜率兵迎接孙策,给他大力支持,孙策大喜过望,说:“吾得卿,谐也”。另外,二人分别娶了江南的二乔,也一时传为佳话。
一、高超的智谋。赤壁之战这场以少胜多的战役,是周瑜一生中光鲜无比的亮点。在赤壁之战中,朝中大臣们都认为,吴国不能以卵击石,应该投降曹操。周瑜力排众议,分析敌我利弊,劝孙权与蜀国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又和诸葛亮不约而同想到了火攻之计,这都充分体现了他的机智无穷,步步为营,随机应变。他使用黄盖的苦肉计和假投降一事令曹操中计,借东风火烧赤壁,从而大获全胜。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羽扇纶巾,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赞颂了周瑜的计谋高超。
这本书主要写魏、蜀、吴三国之间发生的斗争,从东汉末年一直写到晋朝建立,刻画了200多个人物形象,许多人物都鲜活生动,跃然纸上。张飞喝断当阳桥、赵子龙单骑救主、刘皇叔三顾茅庐、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等传奇故事至今依然口口相传。“智绝”诸葛亮、“义绝”关云长、“奸绝”曹操,更是被人们津津乐道。由此可见,《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在民间的深远影响。
为何《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要把周瑜贬损的那么小肚鸡肠?
周瑜去世后,孙吴阵营可以说是少了一位军事大将,正是因为有了周瑜辅平江东、开拓荆州、赤壁破曹、督灭黄祖、谏阻纳质、提出征伐益州战略,才有了三分天下的局面,所以周瑜在孙吴阵营里是一位灵魂人物。(本文配图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专题: 三国演义小说版 好三国演义小说 三国演义小说网上一篇儿童版 听三国演义小说
下一篇三国演义题材小说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