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小说短篇散文

0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文学家罗贯中编撰,融合了历史与虚构的元素,生动描绘了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历史风云。以下是一篇根据《三国演义》内容改编的短篇散文,以“三国乱世中的英雄豪情”为主题:

---

三国乱世,风云际会,英雄豪情,激荡人心。在这个时代,烽火连天,战火不断,英雄儿女们各显神通,演绎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

曹操,雄才大略,智勇双全,他以权谋天下,以智定乾坤。他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天才,更是政治上的巨擘。他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之举,展现了他卓越的政治手腕和对权力的掌控力,让人叹为观止。

关羽,忠肝义胆,武艺超群,他以仁义为先,英勇无双。温酒斩华雄之勇,过五关斩六将之威,都展现了他超凡的武艺和忠义的品质。他的故事,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展现了英雄不问出处,只问忠义的高尚情操。

刘备,则是一位仁慈为怀,以德服人的领导者。他不以权势压人,而是以德服人,以诚待人。三顾茅庐,礼贤下士,展现了他卓越的领导魅力和对人才的尊重。他的故事,传递出“仁者无敌”的理念,深深影响着后世。

孙权,虽然在三国演义中形象相对淡薄,但他的智慧和忍耐同样不可忽视。他凭借江东基业,稳固地守住了自己的领地,展现了其作为一方诸侯的智慧和决断力。

在三国乱世中,英雄们的命运交织,他们的故事跨越了时间的长河,依然激励着后来者。无论是曹操的权谋、关羽的忠诚、刘备的仁德,还是孙权的智慧,都是那个时代英雄豪情的缩影。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些英雄的故事不仅成为了一段段传奇,更是对人性、忠诚、智慧和勇气的深刻探讨。

---

此篇短文旨在简述《三国演义》中的几个关键人物,展现其英雄气概和历史价值。《三国演义》以其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曲折的情节,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当年,汉高祖刘邦打下江山,总结经验时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取天下者也。”以此观之,孙权有高祖之风。

三次战争,三次胜利。后生小子孙权面对前辈枭雄曹操、刘备,一点也不逊色!可是我们发现,三次出征,孙权没有一次亲临前线,哪怕曹刘亲率大军杀来,孙权也只是选贤任能后居后策应。也许他认为,披坚执锐、带兵上阵不是他的强项;也许他明白,应当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他有自知之明,又有知人之明。更加神奇的是,他每一次都敢于排除众议,起用年轻一代。他眼光独到,每一次都下对了决心,选对了主帅,赢得了胜利。

三国演义小说短篇散文

相持日久,蜀军疲惫懈怠下来,天气炎热,纷纷移营山林茂盛处下寨。陆逊瞅准机会,命吴军手执茅草,携带火种,趁夜火烧连营。刘备大军猝不及防,相互践踏,蜀将川兵,死伤无数。吴军乘胜追击,大获全胜。

陆逊领命来到前线,命令吴军严把各处隘口,只守不出,避敌锋芒,等待时机。疆场老将韩当、周泰笑他怯懦,恃强进言说:“主公拜卿为大都督,应调度军马,分头征进,杀退蜀军。现今只令坚守勿战,难道等着老天爷替我们杀贼吗?”话很难听,陆逊不为所动,挚剑在手,坚定申明军令:各把险要,不许妄动,违令者不管何人,先斩后奏。

蜀汉尽起仇恨之师,来势汹汹,“七百余里,连接四十余寨”,“江南之人,尽皆胆裂”。孙权千方百计派人求和,被严词拒绝。此时吴军名将周瑜、吕蒙等人先后去世,挑选何人抵挡刘备dnf怎么用游戏币开盒子,成了东吴的头等大事。孙权掐指数遍诸将,将目光锁定在年轻的陆逊身上。张昭等谋士以为不妥:“陆逊乃一介书生,非刘备对手,恐不可重用。”又说:“陆逊年幼望轻,恐手下诸公不服。不服而生乱,必误大事。”孙权力排众议:“孤素知陆逊乃奇才!孤意已决,卿等勿言。”坚定不移拜陆逊为大都督,征西将军,全权委派他抵抗刘备。孙权诚恳地对陆逊说:“城门之内,我来管理;城门之外,一切你说了算。”

荆州被夺,关羽丧命,这是蜀汉政权的奇耻大辱。刘备怒不可遏,两年后御驾亲征,发动了讨伐孙吴的举国战争,这就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官渡、赤壁、夷陵)中的夷陵之战。

后方空虚,吕蒙带兵脱下军装,化装成客商,悄悄“白衣渡江”,连夜成功偷袭荆州。消息传到前线,关羽军心顷刻瓦解。前方曹军出击,后边吴兵杀到,关羽败走麦城,命丧黄泉。

关羽长期与吕蒙对峙,深知吕蒙的厉害,离开荆州时加强了后方防范,“沿江上下,布满岗哨”,一处有险,全线皆应。吕蒙吃准关羽“刚而自衿”,最易傲慢轻敌的性格,施出骄兵之计。他装病离开前线,请孙权大张旗鼓任命名不见经传的陆逊代理防务。关羽果然上当:“仲谋见识短浅,竟用此孺子为将,不足虑也!”放松警惕,撤走防守荆州的大半兵力,投入樊城作战一线。

这就送给东吴一个绝佳机会。长期在荆州沿江与关羽对阵的吴军统帅吕蒙,向孙权献计:“趁关羽北征樊城,无暇他顾之机,在后方袭取荆州,定会一举成功。”孙权巴不得早一天动手,没有半点犹豫,立即同意吕蒙的计划。如同赤壁之战完全信任周瑜一样,这次前线一应作战事宜,全权放手吕蒙。

在此背景下,镇守荆州的关羽统领大军北上,针对曹军,发动了襄樊战役。前期战事极其顺利,“一鼓而下襄阳”,曹军败退樊城。“时值八月秋天,骤雨数日。”关羽借势“水淹七军”,斩杀魏军先锋庞德,活捉征南将军于禁,势头直逼魏都许昌。天下惊恐,曹操急派大军火速救援。两军在樊城前线相持下来。

赤壁之战是抵抗侵略,是被迫反击,而袭取荆州则是巧用时机,主动谋取。赤壁大胜后,孙刘两家各夺得荆州七郡一部分地盘。后来刘备以“所辖地少,不足以安民”为由,借驻长江重镇江陵(今荆州市)。此时正是孙刘联盟的黄金时期,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曹操,孙权同意借地刘备。这便是所谓的“借荆州”。有借就有还,刘备方面的说法是,取了西川,立稳脚跟便还。可是等到刘备横跨荆益,做了汉中王之后,丝毫没有归还的意思。关羽手下甚至放出话来:“天下土地,惟有德者居之。”况且,荆州原先是人家刘表的,不是你东吴的,你也是占别人的,凭什么要还你?仔细想想,这话也占几分理。但无论如何,你刘备毕竟是从东吴手里得到的荆州,有“借”一说,东吴不可能饮下这杯苦酒。两家因此埋下了随时可能引爆的地雷。

年轻的孙权起用同样年轻的周瑜,全权委托他与敌人决战赤壁。前线战场上的大小军务,听凭前方将帅裁决,大胆放手,决不干预。结果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周瑜一把火烧毁曹军战船,以少克多,取得空前大捷,迫使曹军残兵败将狼狈北逃。一仗打开,曹操终其一生,再也没有南渡长江。

这是一次艰难悲壮的决断。孙权清楚地知道,决心一下,就把自己逼上了悬崖。一旦失败,江东将被碾作粉齑,父兄开创的基业不复存在,自己就是那个断送江山的千古罪人,孙氏一族妇孺老幼,都会陪他葬身战火。可是他义无反顾!

“外事不决问周瑜”,孙权召回在鄱阳训练水军的周郎,商议军机。周瑜早已胸有成竹,他为孙权详细分析了曹军南征,不利水战的各种兵家大忌,最后说:“曹军犯此数忌,虽多必败。臣愿为将军决一血战,万死不辞。”孙权大为振奋,霍然而起,拔剑砍断面前奏案一角,厉声说道:“今后再说投降者,同于此案!”痛下抗曹决心,当场拜周瑜为大都督,联合刘备,共御曹操。

关键当口,诸葛亮到了,带来了孙刘结盟共击曹操的意愿。虽然刘备新败,军力弱小,但对正在危机中的孙权来说,也不失为一把救命稻草。孙权心中得到些许安慰,但即使孙刘两家加起来,能不能战胜兵力数倍于己的曹操,还是没有一点把握,“寝食不安,犹豫不决”。

听了众人议论,孙权心中烦躁,起身上厕所。谋臣鲁肃紧随于后,悄悄对他说:“恰才众人之言,都是在误导将军。众人都可以降曹,只有将军您不可降曹。众人投降,时间长了,可熬个一官半职,而将军您投降,曹操怎么安置您呢?”孙权感慨万端,叹息道:“诸人议论,大失孤望。”

孙权召集文武众臣商议应对之策,张昭说:“今曹操拥百万之众,借天子之名以征四方,我方难以抗拒。东吴可以凭借的天堑是长江。如今曹操夺取了荆州,长江已与我共有,沿江而下,势不可挡。为保江东民安,不如纳降归顺,再图后计。”众大臣异口同声表示赞同。他们认为,以东吴微薄兵力,抵抗曹操百万大军,无异于鸡蛋碰石头,这是小孩都明白的常识,想都不要想。

曹操扫平袁绍,北定中原,乘胜挥师南下,以席卷之势,从黄河杀向长江。荆州守军不战而降,长江荆州水路被曹军轻松据有。然后顺水而东,东吴将成为下一个待宰的羔羊。此时的曹操,“九州百郡,十并其八,威震天下,势慑四海”。他眼里已经没有别人,志得意满地写信给孙权:“今统兵百万,上将千员,欲与将军会猎于东吴。”战争阴云瞬间密布天空,黑云压城,江东上下“闻风丧胆,慌作一团”。

年纪轻轻的孙权出手不凡。一经执政,像换了个人似的。他遵照兄长嘱托,对张昭、周瑜倍加倚重。经他们二人牵线搭桥,身边迅速聚集起一大批智能之士。孙权屈身待人,推心置腹,换得文臣尽忠,武将用命。哥哥去世时危机四伏的江东,很快稳住了上层,平定了内乱,迎来了新的局面。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这个短于军事的吴主,竟然打赢了三次影响深远的战争。

十八岁的弟弟还没有完全从青春懵懂中醒过来,泰山般的重担顷刻间压在了他稚嫩的肩上。孙权“哭倒于床前”,悲痛之情久久无法平静。张昭板起面孔,以托孤大臣兼长辈的身份告诫他:“这是你痛哭流涕,婆婆妈妈只顾个人感情的时候吗?现在局面并不太平。请将军赶紧收起悲伤,一面办理丧事,一面接管军国大事。”说完,让他换下丧服,出堂接受百官拜贺。心有灵犀的孙权马上反应过来,尽管内心尚存忐忑,但面上立即摆出庄重凛然的神情,以人君气象,出现在众人面前。张昭、周瑜“带群僚立而辅之”。东吴,开始了孙权时代。

孙策26岁突然去世前,害怕弟弟担负不起江东这副沉重的担子,谆谆嘱咐他:“倘内事不决,可问张昭;外事不决,可问周瑜”,特意把可倚仗的首席文臣武将,郑重推荐给接班的弟弟。

不过话又说回来,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当年他的哥哥、东吴政权的主要开创者孙策,临终向他移交印绶时,曾对孙权说过:“若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使各尽力以保江东,我不如卿。”人之将死,其言也直。——知弟莫如兄。

其实,三国故事,魏蜀吴,曹刘孙,孙是最不会打仗的那一个。《三国演义》第六十七回记载:孙权趁曹操西取汉中,与张鲁厮杀之机,亲自率兵攻打曹魏的东部重镇合肥。满以为以众欺寡,以多打少,定会轻松取胜。不料想在逍遥津中了埋伏,被魏军名将张辽打得损兵折将,死伤过半。孙权本人被包了饺子,差点做了魏军俘虏。“这一阵杀得江南人人害怕,闻张辽大名,小儿也不敢夜啼。”

好哇!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壮怀激烈:千古兴亡,滚滚长江,年少统兵,争雄曹刘。坐断东南的孙权孙仲谋,多么英雄了得!

三国战将网页游戏大全攻略散文推荐|孔庆东:智慧中的《三国演义》(下)

曹操是怎么处理的呢?都烧了,一个都不追查,把这些信当着大伙的面儿全都烧了。可见曹操的胸怀。曹操懂得人心,他理解人。我是弱的,这些弟兄们跟着我就不错了,当时他们对我有二心是可以理解的。现在我已经把袁绍消灭了,将来还得依靠他们打天下呢,不能把他们都杀了。如果就一个人叛变,还可以处理,可这不是一个人,是一大批人。曹操当着大家的面把信都烧了,一笔勾销,既往不咎,我也不查,以前的事都不算了,看今后的表现。这是大智慧。这个处理让人称赞,一般人没有这个胸怀,一般人就想查谁要背叛我,我正好趁机看看谁对我忠心。这些都不管,就从今天开始,从零起步看你们今后表现。

还有曹操用书信使计。曹操给韩遂写了一封信,目的也是挑拨离间。怎么挑拨离间呢?我们一般挑拨离间就是写信说谁谁骂你了,谁谁对你不好,再给那人写信说你骂他,这叫挑拨离间。曹操没这么笨,曹操写的这封信里说的都是日常客气话,都是废话,但是他在书信上故意到处涂抹,写着写着就抹掉一块重写,写着写着又抹掉一块重写。涂抹之处做文章,曹操就利用这个,他写了一封平常信,故意涂抹,结果寄到人家那儿就做到了挑拨离间。有人说这里边原来写的什么东西呀?他不知道是曹操涂抹的,以为是收信人自己涂抹的,这里边儿有阴谋啊。这就又是“无中生有”,利用书信达到军事目的、政治目的。

所以反间计,有行贿的,有造谣的,还有利用书信的。朋友们想一想,《三国演义》里,你能想起来利用书信来搞智谋的,有哪几个?前面有一个蒋干盗书,这不用说了,那是典型地利用书信。还有当初帮助曹操把徐庶骗进曹营的事。徐庶一开始帮助刘备打了胜仗,后来曹操就要把徐庶弄到他手下,怎么办呢?听说徐庶这人特别孝,对老母亲特别孝,把他母亲抓去。他母亲在这儿,还得想办法把儿子骗来呀,怎么弄呢?曹操手下有谋士叫程昱,程昱对老太太特别好。徐庶的母亲不是一般的老太太,识文断字,文化修养很高。他天天写信问安,送好吃的,老太太知书达理,每天给他回一封信,老太太给他一回信,他就模仿她的笔迹,然后用老太太的口气给她儿子写信,说为娘在这儿想儿子了,赶快来看我吧。徐庶是孝子,就这样把徐庶骗进了曹营。

诸葛亮写《出师表》给谁看的?不就是给阿斗看的嘛。为什么写得那么认真,写得那么费劲呢?恐怕阿斗怀疑他,诸葛亮活得确实不容易。在刘备临终的时候,向诸葛亮托孤,那段话也表达了刘备的大智慧。刘备怎么说的?刘备说,丞相,我这儿子不行,我这儿子窝 囊废,您看着办,你看要是能辅佐呢,您就辅佐,辅佐不了您就自个儿来。话说到这份上,诸葛亮被逼到墙角了,诸葛亮还能怎么着?诸葛亮就是拼了命也得辅佐。这叫肝胆之言,剖心剖肺地跟你说了,我儿子窝 囊废,摆在这儿了,你爱辅不辅,就看你够不够哥们儿意思了。所以诸葛亮一辈子呕心沥血也得保他老刘家江山。而阿斗的确是容易中计,容易中敌人的挑拨离间计,无缘无故就把大军撤回。

司马懿如此厉害,蜀汉方面也是知道的,知道这家伙不好惹,也想办法除掉他或者避开他。其实最早献计献策要弄掉司马懿的是谁呢?就是马谡。我前面说不要认为马谡是无能之辈,马谡很早就说司马懿很厉害,我们得想办法弄掉他。马谡献的什么计策弄掉他呢?就是离间计,引起魏主的猜疑,长期不用司马懿,诸葛亮才能连连获胜,马谡是立了功劳的。魏国打了很多败仗,后来才起用司马懿。《三国演义》里面常用反间计,挑拨离间,三国里面用来用去,在三国之前,各路诸侯也是用来用去,挑拨离间。在前边李傕郭汜之乱的时候就用过,后来三国之间用得更多。马谡献计,到魏国去挑拨魏主与司马懿的关系,魏国也派人到蜀国去挑拨后主,挑拨刘禅阿斗跟诸葛亮的关系。

而他不进,他的心理也被诸葛亮算到了。诸葛亮的空城计也只能对付司马懿,对付不了张飞。如果吓唬张飞,张飞才不管呢,没人,进,有人也进,对张飞就失效了。恰好对司马懿这叫棋逢对手,才正好赢他。所以你不要因为司马懿中了空城计,就以为他的决断是错误的。天下没有绝对之事,得看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在那个时间那个地点,司马懿这个人物的选择是绝对合理的。

专题: 穿三国演义小说   小说看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大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