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四大古典四大名著之一,通常版本的页数会根据出版形式(如平装版、精装版、简装版、插图版等)和章节划分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大致来说,现代版的《三国演义》通常在约400到500页之间。例如,较简短的版本可能在400页左右,而内容更为详尽,包含更多注释、插图的版本可能会达到500页以上。请记住,具体页数仍需根据你所使用版本的实际情况来确定。
《三国演义》写整个过五关斩六将,竟不足三页,不到1900字
过五关斩六将,是展示关羽忠义、展示关羽勇猛、展示关羽所向无敌的极好故事。对这样的故事,本当浓情重墨渲染,方显关羽英雄本色。不仅刻划人物需要这样,关羽所过五关,关关都想要关羽的命,关关都在竭尽阴险狡诈之能事谋害关羽,客观上也提供了写出精彩故事的条件。但是,《三国演义》写整个过五关斩六将,竟不足三页,不到1900字,当详不详的不足非常明显。
陈述应当有详有略,这是尽人皆知的简单道理。但什么该详什么该略,陈述自身没有判断标准,也不是陈述者随心所欲决定的,而应以作品的整体需要来判断。因此,知道陈述应该有详有略而做不到的现象之所以不少,就是因为不知道从作品的整体需要来判断什么该详什么该略。连什么该详什么该略都不明了,陈述怎么可能有详有略呢?
三国演义小说有几页
三国演义煮酒论英雄的主要人物(56)鲁迅先生评《三国演义》
然(根)据旧史即难于抒写,杂虚辞复易滋混爻,故明(朝)谢肇淛既以为“太实则近腐”,清(朝)章学诚又病其“七实三虚惑乱观者”。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现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似妖;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
鲁迅先生是这样说的:《三国演义》以旧史为本据,则难于抒写,故“明”谢肇淛病(怪)其“太实而近腐”,“清”章学诚諮(zi、说)其“七实三虚,惑乱观者”也。而况描写贤奸,颇失分际(寸)。以致玄德似伪,孔明近诈,而奸雄(曹)孟德,反多率真而近情;胡应麟以为“绝(真)浅鄙可嗤(可笑)”。
四大名著之《三国演义》阅读本/评点本盘点
点评:清之毛氏父子,以己意删修明初原璧,尊蜀汉,抑曹魏,盲从正统,一切旧本乃不复行于坊间。今周泽雄批《三国演义》,取精用弘,纠谬清源,识原著之本真,辨人物之初衷;又匠心别裁,凿他山之石,引人文之光,立古国瑰宝于世界文学之林。周氏站在多元社会和文化批评之视角,以正史佐演义,借百家寻文心,笔墨精警内敛,姿态允执厥中。每回末之主题总评,尤可瞩目:点明主旨,映照全局,鲜活文字,灿烂精神。不读《三国》,焉知曹刘;不观此评,何以续进?古典文学批评样式,自当如此赓续传统,守正出新!
点评:盛巽昌先生的《三国演义补证本》在文学与历史的交叉点作了千则的补证,包含着大量的历史知识和丰富的人物故事,将大众文化研究的学术性与通俗性、趣味性融为一体。为读者深入阅读,沟通文史提供了一种具有新意的水浒版本。特别提醒适读人群 :古典文学爱好者、研究者。
介绍:盛巽昌先生博闻多识,著述甚富。《三国演义补证本(增订本)》1249则补证,本身就包含着大量的历史知识和丰富的人物故事,文字又通俗活泼,读来饶有趣味。作者将学术性与通俗性、趣味性融为一体,使学术更具生命力,必将有力地推动“三国文化”的丰富和发展。
为什么点评本很重要呢?因为毛宗岗的评点,拈出了《三国演义》塑造大量重要人物而能刻画其身份气概、个性特征的优长,强调诸葛孔明“智绝”,关云长“义绝”,曹操“奸绝”的三奇与三绝,极为生动准确。他详尽而精湛地分析概括了小说情节结构,认为小说有“六起六结”,是“天然妙事凑成天然妙文”,体现出对历史事实和小说虚构间关系的独特认识。毛宗岗一方面模仿金圣叹对小说结构的评点手法,一方面更加深入细致,举出“虚实相生”“冷热相济”“避犯”“衬染”等“文法”技巧,总结尤为透彻。
介绍:本书以大魁堂本《绣像金批第一才子书》为底本,含原有版画240幅,每回两幅,大体与回目中的主体情节一一对应。版画线条纤细,流利生动,布局饱满,人物繁多,注重环境背景刻画。通过人物的衣着和姿态,体现其身份地位、精神气质,是版画史上重要的研究对象。当代读者可据此想象龙争虎斗的历史画卷。
这本七十多万字《三国演义》为何流传千年?它的魅力究竟在哪里?
这是在整体战争的描写上注重详略、轻重的安排处置,然而,在单个的战争描写上,我们也可以看到作者有巧妙的详略安排,例如,作者对于直接的战争场面并不作过多描写,而是将战争的前奏极力铺陈、渲染,用了将近六回来描写战争前奏,这一方面缓解了战争带给读者的悲伤、惨烈之感,另一方面,对于文学氛围营造、人物形象塑造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而真正让作者大花心思的是赤壁之战。从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开始,作者就已经为这场战役做准备,埋伏笔,一直到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都还是在写赤壁之战,在这将近八回中的描写中有孔明“智激孙权”“智激周瑜”“舌战群儒”的机智形象塑造,以及“巧借东风”“智算华容”“草船借箭”等神机妙算的形象塑造,也有周瑜的机智却冲动、有才却傲气的对比形象塑造。此外,还有关羽的义气、曹操的乐观、孙权的、阚泽的远见卓识、庞统的智与傲、黄盖的忠勇诸多形象的或智或勇或心态的描绘。所以说,这场战争的详写,不仅仅是三方整体局势变化的需要,也是以此深化各类人物形象的重要一笔。
以上这些战役对于当时的局势发展、小说的情节推动、人物形象的深刻塑造等等,都有着重要意义,是值得大书特书的。所以,小说作者也在这些战役上动了很大心思、用了不少笔墨。官渡之战,作者用了两个章节“第三十回 战官渡本初败绩 劫乌巢孟德烧粮”“第三十一回 曹操仓亭破本初 玄德荆州依刘表”近两章描写此战役,相比于“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许褚裸衣战马超”等只有一两个片段的描写来说,算是笔墨较多的了。
陶谦入城,与众计议曰:“曹兵势大难敌,吾当自缚往操营,任其剖割,以救徐州一郡百姓之命。”言未绝,一人进前言曰:“府君久镇徐州,人民感恩。今曹兵虽众,未能即破我城。府君与百姓坚守勿出;某虽不才,愿施小策,教曹操死无葬身之地!”众人大惊,便问计将安出。正是:本为纳交反成怨,那知绝处又逢生。毕竟此人是谁,且听下文分解。
众贼杀了王允,一面又差人将王允宗族老幼,尽行杀害。士民无不下泪。当下李傕、郭汜寻思曰:“既到这里,不杀天子谋大事,更待何时?”便持剑大呼,杀入内来。正是:巨魁伏罪灾方息,从贼纵横祸又来。未知献帝性命如何,且听下文分解。
数日之后,董卓余党李蒙、王方在城中为贼内应,偷开城门,四路贼军一齐拥入。吕布左冲右突,拦挡不住,引数百骑往青琐门外,呼王允曰:“势急矣!请司徒上马,同出关去,别图良策。”允曰:“若蒙社稷之灵,得安国家,吾之愿也;若不获已,则允奉身以死。临难苟免,吾不为也。为我谢关东诸公,努力以国家为念!”吕布再三相劝,王允只是不肯去。不一时,各门火焰竟天,吕布只得弃却家小,引百余骑飞奔出关,投袁术去了。
却说吕布勒兵到山下,李傕引军搦战。布忿怒冲杀过去,傕退走上山。山上矢石如雨,布军不能进。忽报郭汜在阵后杀来,布急回战。只闻鼓声大震,汜军已退。布方欲收军,锣声响处,傕军又来。未及对敌,背后郭汜又领军杀到。及至吕布来时,却又擂鼓收军去了。激得吕布怒气填胸。一连如此几日,欲战不得,欲止不得。正在恼怒,忽然飞马报来,说张济、樊稠两路军马,竟犯长安,京城危急。布急领军回,背后李傕、郭汜杀来。布无心恋战,只顾奔走,折了好些人马。比及到长安城下。贼兵云屯雨集,围定城池,布军与战不利。军士畏吕布暴厉,多有降贼者,布心甚忧。
却说李傕、郭汜、张济、樊稠闻董卓已死,吕布将至,便引了飞熊军连夜奔凉州去了。吕布至郿坞,先取了貂蝉。皇甫嵩命将坞中所藏良家子女,尽行释放。但系董卓亲属,不分老幼,悉皆诛戮。卓母亦被杀。卓弟董旻、侄董璜皆斩首号令。收籍坞中所蓄,黄金数十万,白金数百万,绮罗、珠宝、器皿、粮食,不计其数。回报王允。允乃大犒军士,设宴于都堂,召集众官,酌酒称庆。
却说当下吕布大呼曰:“助卓为虐者,皆李儒也!谁可擒之?”李肃应声愿往。忽听朝门外发喊,人报李儒家奴已将李儒绑缚来献。王允命缚赴市曹斩之;又将董卓尸首,号令通衢。卓尸肥胖,看尸军士以火置其脐中为灯,膏流满地。百姓过者,莫不手掷其头,足践其尸。王允又命吕布同皇甫嵩、李肃领兵五万,至郿坞抄籍董卓家产、人口。
次日侵晨,董卓摆列仪从入朝,忽见一道人,青袍白巾,手执长竿,上缚布一丈,两头各书一“口”字。卓问肃曰:“此道人何意?”肃曰:“乃心恙之人也。”呼将士驱去。卓进朝,群臣各具朝服,迎谒于道。李肃手执宝剑扶车而行。到北掖门,军兵尽挡在门外,独有御车二十余人同入。董卓遥见王允等各执宝剑立于殿门,惊问肃曰:“持剑是何意?”肃不应,推车直入。王允大呼曰:“反贼至此,武士何在?”两旁转出百余人,持戟挺槊刺之。卓衷甲不入,伤臂坠车,大呼曰:“吾儿奉先何在?”吕布从车后厉声出曰:“有诏讨贼!”一鼓直刺咽喉,李肃早割头在手。吕布左手持戟,右手怀中取诏,大呼曰:“奉诏讨贼臣董卓,其余不问!”将吏皆呼万岁。后人有诗叹董卓曰:“霸业成时为帝王,不成且作富家郎。谁知天意无私曲,郿坞方成已灭亡。”
卓出坞上车,前遮后拥,望长安来。行不到三十里,所乘之车,忽折一轮,卓下车乘马。又行不到十里,那马咆哮嘶喊,掣断辔头。卓问肃曰:“车折轮,马断辔,其兆若何?”肃曰:“乃太师应绍汉禅,弃旧换新,将乘玉辇金鞍之兆也。”卓喜而信其言。次日,正行间,忽然狂风骤起,昏雾蔽天。卓问肃曰:“此何祥也?”肃曰:“主公登龙位,必有红光紫雾,以壮天威耳。”卓又喜而不疑。既至城外,百官俱出迎接。只有李儒抱病在家,不能出迎。卓进至相府,吕布入贺。卓曰:“吾登九五,汝当总督天下兵马。”布拜谢,就帐前歇宿。是夜有十数小儿于郊外作歌,风吹歌声入帐。歌曰:“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歌声悲切。卓问李肃曰:“童谣主何吉凶?”肃曰:“亦只是言刘氏灭、董氏兴之意。”
次日,李肃引十数骑,前到郿坞。人报天子有诏,卓教唤入。李肃入拜。卓曰:“天子有何诏?”肃曰:“天子病体新痊,欲会文武于未央殿,议将禅位于太师,故有此诏。”卓曰:“王允之意若何?”肃曰:“王司徒已命人筑受禅台,只等主公到来。”卓大喜曰:“吾夜梦一龙罩身,今日果得此喜信。时哉不可失!”便命心腹将李傕、郭汜、张济、樊稠四人领飞熊军三千守郿坞,自己即日排驾回京;顾谓李肃曰:“吾为帝,汝当为执金吾。”肃拜谢称臣。卓入辞其母。母时年九十余矣,问曰:“吾儿何往?”卓曰:“儿将往受汉禅,母亲早晚为太后也!”母曰:“吾近日肉颤心惊,恐非吉兆。”卓曰:“将为国母,岂不预有惊报!”遂辞母而行。临行,谓貂蝉曰:“吾为天子,当立汝为贵妃。”貂蝉已明知就里,假作欢喜拜谢。
次日,李儒入见曰:“今日良辰,可将貂蝉送与吕布。”卓曰:“布与我有父子之分,不便赐与。我只不究其罪。汝传我意,以好言慰之可也。”儒曰:“太师不可为妇人所惑。”卓变色曰:“汝之妻肯与吕布否?貂蝉之事,再勿多言;言则必斩!”李儒出,仰天叹曰:“吾等皆死于妇人之手矣!”后人读书至此。有诗叹之曰:“司徒妙算托红裙。不用干戈不用兵。三战虎牢徒费力,凯歌却奏凤仪亭。”
却说董卓在殿上,回头不见吕布,心中怀疑,连忙辞了献帝,登车回府;见布马系于府前;问门吏,吏答曰:“温侯入后堂去了。”卓叱退左右,径入后堂中,寻觅不见;唤貂蝉,蝉亦不见。急问侍妾,侍妾曰:“貂蝉在后园看花。”卓寻入后园,正见吕布和貂蝉在凤仪亭下共语,画戟倚在一边。卓怒,大喝一声。布见卓至,大惊,回身便走。卓抢了画戟,挺着赶来。吕布走得快,卓肥胖赶不上,掷戟刺布。布打戟落地。卓拾戟再赶,布已走远。卓赶出园门,一人飞奔前来,与卓胸膛相撞,卓倒于地。正是:冲天怒气高千丈,仆地肥躯做一堆。未知此人是谁,且听下文分解。
董卓自纳貂蝉后,为色所迷,月余不出理事。卓偶染小疾,貂蝉衣不解带,曲意逢迎当主公的三国单机游戏,卓心意喜。吕布入内问安,正值卓睡。貂蝉于床后探半身望布,以手指心,又以手指董卓,挥泪不止。布心如碎。卓朦胧双目,见布注视床后,目不转睛;回身一看,见貂蝉立于床后。卓大怒,叱布曰:“汝敢戏吾爱姬耶!”唤左右逐出,今后不许入堂。吕布怒恨而归,路遇李儒,告知其故。儒急入见卓曰:“太师欲取天下,何故以小过见责温侯?倘彼心变,大事去矣。”卓曰:“奈何?”儒曰:“来朝唤入,赐以金帛,好言慰之,自然无事。”卓依言。次日,使人唤布入堂,慰之曰:“吾前日病中,心神恍惚,误言伤汝,汝勿记心。”随赐金十斤,锦二十匹。布谢归,然身虽在卓左右,心实系念貂蝉。
孙策换回黄祖,迎接灵柩,罢战回江东,葬父于曲阿之原。丧事已毕,引军居江都,招贤纳士,屈己待人,四方豪杰,渐渐投之。不在话下。
却说蒯良曰:“今孙坚已丧,其子皆幼。乘此虚弱之时,火速进军,江东一鼓可得。若还尸罢兵,容其养成气力,荆州之患也。”表曰:“吾有黄祖在彼营中,安忍弃之?”良曰:“舍一无谋黄祖而取江东,有何不可?”表曰:“吾与黄祖心腹之交,舍之不义。”遂送桓阶回营,相约以孙坚尸换黄祖。
刘表军自入城。孙策回到汉水,方知父亲被乱箭射死,尸首已被刘表军士扛抬入城去了,放声大哭。众军俱号泣。策曰:“父尸在彼,安得回乡!”黄盖曰:“今活捉黄祖在此,得一人入城讲和,将黄祖去换主公尸首。”言未毕,军吏桓阶出曰:“某与刘表有旧,愿入城为使。”策许之。桓阶入城见刘表,具说其事。表曰:“文台尸首、吾已用棺木盛贮在此。可速放回黄祖,两家各罢兵,再休侵犯。”桓阶拜谢欲行,阶下蒯良出曰:“不可!不可!吾有一言,今江东诸军片甲不回。请先斩桓阶,然后用计。”正是:追敌孙坚方殒命,求和桓阶又遭殃。未知桓阶性命如何,且听下文分解。
吕公截住三十骑,并皆杀尽,放起连珠号炮。城中黄祖、蒯越、蔡瑁分头引兵杀出,江东诸军大乱。黄盖听得喊声震天,引水军杀来,正迎着黄祖。战不两合,生擒黄祖。程普保着孙策,急待寻路,正遇吕公。程普纵马向前,战不到数合,一矛刺吕公于马下。两军大战,杀到天明,各自收车。
吕公领了计策,拴束军马。黄昏时分,密开东门,引兵出城。孙坚在帐中,忽闻喊声,急上马引三十余骑,出营来看。军士报说:“有一彪人马杀将出来,望岘山而去。”坚不会诸将,只引三十余骑赶来。吕公已于山林丛杂去处,上下埋伏。坚马快,单骑独来,前军不远。坚大叫:“休走!”吕公勒回马来战孙坚。交马只一合,吕公便走,闪入山路去。坚随后赶入,却不见了吕公。坚方欲上山,忽然一声锣响,山上石子乱下,林中乱箭齐发。坚体中石、箭,脑浆迸流,人马皆死于岘山之内;寿止三十七岁。
专题: 抄三国演义小说 小说后三国演义 小说三国演义二上一篇穿越倒写小说三国演义
下一篇三国演义小说刘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