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小说结尾诗

0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其小说的结尾并未直接给出一首诗,而是以故事的自然结束来完成。不过,根据故事的结局,可以创作一首象征性的结尾诗,来总结三国时代的历史风云和人物命运。以下是一首基于三国演义故事背景的结尾诗:

龙腾虎跃三分归,千古风云聚与离。 三国鼎立终成梦,英雄末路各西归。

诸侯争雄战未央,风起云涌英雄谱。 豪杰陨落尘埃里,唯有忠义万古存。

三国乱世终落幕,天下归一太平年。 昭烈帝业终成空,三国故事留人间。

此诗寓意三国时代的风云变幻,英雄们的荣耀与陨落,以及最终天下归一的结局。三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动荡时期,也是英雄辈出的时代,无数英雄的故事和智慧至今仍被人们传颂。

四大名著的开头和结尾,原来隐藏着这样的秘密

想要了解三国历史,看这首诗就够了

三国演义小说结尾诗

四大名著开篇及结尾诗词BT游戏盒子蛋糕文案,道尽历史人事沧桑

试看书林隐处,几多俊逸儒流。虚名薄利不关愁,裁冰及剪雪,谈笑看吴钩。七雄绕绕乱春秋。见成名无数,图名无数,更有那逃名无数。刹时新月下长川,江湖桑田变古路。讶求鱼橼木,拟穷猿择木,恐伤弓远之曲木,不如且覆掌中杯,再听取新声曲度。

中国文学中堪称经典的结尾

钟振振教授答疑信箱(163)

战国秦·吕不韦命其门客所编《吕氏春秋·慎大览》曰:“齐攻廪丘。赵使孔青将死士而救之,与齐人战,大败之。齐将死,得车二千,得尸三万,以为二京。宁越谓孔青曰:‘惜矣,不如归尸以内攻之。越闻之,古善战者,莎随贲服。却舍延尸,车甲尽于战,府库尽于葬,此之谓内攻之。’孔青曰:‘敌齐不尸则如何?’宁越曰:‘战而不胜,其罪一;与人出而不与人入,其罪二;与之尸而弗取,其罪三。民以此三者怨上。上无以使下,下无以事上,是之谓重攻之。’宁越可谓知用文武矣。用武则以力胜,用文则以德胜。文武尽胜,何敌之不服?”

钟振振答:《三国演义》第一百二十回《荐杜预老将献新谋·降孙皓三分归一统》篇终曰:“自此三国归于晋帝司马炎,为一统之基矣。此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者也。后来后汉皇帝刘禅亡于晋泰始七年,魏主曹奂亡于太安元年,吴主孙皓亡于太康四年,皆善终。后人有古风一篇,以叙其事。”所录“古风”,即此诗。

三国演义影视残阳如血的画面,意境深邃,荡起回肠……

至此,毛阿敏的歌声在耳边响起:“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兴亡谁人定,盛衰岂无凭,一页风云散,变幻了时空,何计身后评。长江有意化作泪,长江有意起歌声,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

词的开首两句令人想到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和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一去不返的江水比喻历史的进程,用后浪推前浪来比喻英雄叱咤风云的丰功伟绩。然而这一切终将被历史的长河带走。“是非成败转头空”是对上两句历史现象的总结,从中也可看出作者旷达超脱的人生观。“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和夕阳象征着自然界和宇宙的亘古悠长,尽管历代兴亡盛衰、循环往复,但青山和夕阳都不会随之改变,一种人生易逝的悲伤感悄然而生。

八大名著诗词巧开篇,神结尾

三国杀游戏手机版单机模式悠远的回声:四大名著的结尾词赏析

但总体上,四大名著的结尾词还是保持了与开篇词一样的风格,当然也显现了作者本身的写作风格,《红楼梦》还是有其独特的禅语式的风格,耐人寻味;《三国演义》仍然是怀古的风格,让读者能够从苍茫的历史中获得感悟;《西游记》因其主旨是唐僧西天取经,因此诗的风格仍然多了几分偈语的味道;《水浒传》风格有较大变化,由散曲变成了绝句和律诗,但格调依然是对江湖好汉的赞赏。

我们不妨从四大名著中的结尾词来领略一下其中的味道。四大名著的结尾词与开篇词略有不同,开篇词的表现形式有诗(《红楼梦》《西游记》)、有词(《三国演义》、有元散曲(《水浒传》),而结尾词则是清一色的诗。《红楼梦》最短是20个字,《三国演义》是28个字,《西游记》是40个字(两首五言绝句),《水浒传》最长84个字(一首七绝和一首七律),这与开篇词的字数大体相当(只是开篇词中《三国演义》比《西游记》多了4个字,而结尾词则少了14个字)。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的结尾是这样写的:这手稿上所写的事情过去不曾,将来也永远不会重复,因为命中注定要一百年处于孤独的世家,决不会有出现在世上的第二次机会。读到这里,你或许就要思考作者所说的“决不会有出现世上的第二次机会”是指的的这个世家还是某个人物呢。

在我们读过的文学名著中,就有不少精彩的结尾给我们以更悠长的回味,同时也启发我们更深层次的思考。如小仲马的《茶花女》的结尾:我再说一遍,玛格丽特的故事非常特殊,要是司空见惯,就没有必要写它了。那么这个“非常特殊”指的又是什么?想回答这个问题,或许你就会去回味下阅读的感受,或者重新读一遍小说才会有答案。

如果说开篇是万事开头难,需要揭示主题、直抒己意,需要有吸引力,需要有开篇的境界之外,那么作品的结尾,也同样需要有底蕴和技巧,这样才能让作品达到一种意犹未尽,回味无穷的效果。我们在读古代的章回小说时,每回的最后往往都有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样很自然地就会激发人们继续读下去的兴趣甚至渴望。

专题: 三国演义系小说   人三国演义小说   小说三国演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