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术小说三国演义

0

《三国演义》是一部著名的中国古典小说,由罗贯中编撰。它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虚构或改编的历史故事,描述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军事**,以及其中的各种人物性格和命运。

小说中的战术思想和策略运用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在各种战役、谋略和对敌策略上。例如:

1. 赤壁之战:诸葛亮巧妙运用火攻,借助东风,大败曹操的水军,这场战役不仅决定了三国鼎立的基本格局,也展示了火攻战术的威力。

2. 官渡之战:曹操采用“声东击西”的策略,先声夺人,以少胜多击败袁绍,展示了战略战术的灵活运用。

3. 水淹七军:关羽以水攻战术,一举攻克曹军的七座军营,显示了攻敌之必救的战略思想。

4. 七擒孟获:诸葛亮采用羁縻政策,七次降服南蛮首领孟获,最终实现民族和解,体现了以德服人、以智取胜的智慧。

5. 草船借箭:诸葛亮利用曹操的疑心病,巧施计谋,以草船借得十万支箭,展示了利用敌人的心理弱点进行战术操作的智慧。

《三国演义》中的战术思想不仅仅是具体战役的策略运用,更涵盖了对战略、谋略、时机选择、士气激励、情报收集等多个方面的思考,对后世的军事、政治、管理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蕴含丰富战术思想的宝典。

带兵打仗时,张献忠“日使人说《水浒》、《三国》诸书,凡埋伏攻袭皆效之。”可想而知,《水浒》里的主张和思想,深刻地影响到他,张献忠甚至以此为自己的杀戮寻找借口:“朕向来诛戮者,皆代天行道,非屈杀也。”

起义军中的翘楚,张献忠和李自成,亦然受到《水浒》的影响。李自成自号“奉天倡义大元帅”即出自《水浒》中的“替天行道”,而他早期隶属于“三十六营”,效仿的也是《水浒》“三十六大伙,七十二小伙”的组织结构。

《三国》中的人物同样被作为诨号被使用,巧合地是,它们却常常被明军的将领使用。《三国演义》中,农民首领最爱用的诨号,一为曹操,一为张飞,此二人而已。

明末起义军有个特点,即“诸贼皆讳其名,以诨号动众。”而光是以《水浒》中的人名和诨号为诨号的起义首领,就有将近四十余人。“宋江”、“黑旋风”、“混江龙”等名号,最为他们所青睐。

战术小说三国演义

明万历十四年,山东发生一起利用宗教组织起来的起义,因为泄密,这场起义还没爆发就被扼杀在摇篮里,其檄文中就有“群英聚会,代天行道”的字眼。两年之后,老家安徽安庆市的刘汝国在南方发动起义,其口号即“大书剗富济贫三国攻占城市类单机游戏,替天元帅。”天启年间,徐鸿儒“倡白莲教,巢于梁家楼,直欲亲见梁山泊故事。”

在战略层面,《三国》里高瞻远瞩的智谋能“秒杀”掉《水浒》;战术方面二者在伯仲之间;然而,思想动员方面,《水浒》反而能赶超前者。

《三国演义》里的周瑜也只需“演”好自己,《水浒》的那500名军士,要分别扮作虞侯、警卫、侍从等等,群众演员们还不能有太大破绽,其难度系数可想而知。

梁山先是截获一则“朝廷派出一个殿司太尉,来西岳庙降香,从黄河入渭河而来”的情报;其后,吴用决定果断出击,他派出500名细作,拦截下宿太尉一行,让那500人假扮成太尉小厮;最后,以太尉的名义,诱华山太守出城,在庙内斩杀之,其后乘胜追击,攻下华州。

譬如,《三国演义》中著名的“火烧赤壁”,在《水浒》中亦有借鉴。高俅二次攻打梁山,选择水战的方式出击,为求稳当,高俅命人“每三只一排钉住,上用板铺,船尾用铁环锁定。”吴用则照方抓药,用火攻的计谋应对。

相比于吴用的借鉴,使用“空城计”的“祖宗”,当然还是《三国》里的诸葛孔明。实际上,除了“空城计”,在军事战术方面,两本小说还有大量“撞车”的情节。

晁盖等人智取生辰纲,就生动演绎了“铁树开花”的计谋。铁树本来不可能开花,但“借局布势,力小势大,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也。”诸好汉假扮成小贩,作了一个局,把官兵迷得六神无主,最后果然应了那么一句话:“小贩开花黄泥岗,杨志痛失生辰纲。”

《孙子兵法》有言:“上兵伐谋。”某种意义上,梁山的智囊们,已然达到“上兵伐谋”的境界,他们使出的计谋,与《三十六计》等兵书,还有颇多的暗合之处。

《水浒》当然有其闪光点,否则也不可能被当作兵书来读。其大量的离奇诡异的战术谋略描写,堪称绝妙,即便与《三国》相比,也毫不逊色。

《三国演义》中,除了诸葛亮的“三分天下”,其余谋士的战略目标几乎都宣告达成。而《水浒》所提出的战略,基本都是死胡同:“招安”的决议让大部分梁山英雄以悲剧收场;如果不招安,攻城掠地总有竭泽而渔的那一天,十万兵力说多不多说少不少,勉强可以自保,终究不能和庞大的官兵抗衡,永世的“快活”,似乎也就成了伪命题。

后来,宋江提出的招安大计,勉强算得上战略。说其勉强的原因是,此战略所依托的唯有宋江的威望,不但其心腹武松、李逵等人不认可(“招安,招安,招甚鸟安!”),梁山的智囊智多星也不太心热,所以此战略并不算是“运用力量对抗求胜的科学和艺术”。

某种意义上,梁山泊就是乌托邦式的存在。他们的兵马有数万之巨(根据不同算法,巅峰时甚至能达到十万),而其据点仅有梁山泊一处。据《孙子兵法》之言:“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可想而知,山寨军民的温饱,势必会成为问题。此时,他们的战略就是通过攻克城池,换取粮草。

《中国战略原理解析》一书中指出:“战略是着眼于宏观的和长远的,运用力量对抗求胜的科学和艺术。”然而,正是由于其长远的属性,可能不够“爽快”,所以说《水浒》里的人物,几乎没有“长久的战略性”可言。

荀彧所说的“奉天子以从众望”,诸葛亮提出的“隆中对”,鲁肃倡导的“孙刘联合抗曹”,司马昭定下的“灭虢取虞之计”(先取西蜀,水陆并进,并吞东吴)。如果着眼于眼下,他们的计策,不但没有力挽狂澜的功效,甚至会受到怀疑,但时间会证明一切,那皆是“不世之略也”。

相比而言,《三国演义》人物的塑造,则带有明晰的理性色彩。所以,书中的将帅、谋士,他们对于天下形势的判断,虽然是长远的,但一定也是合乎道理的。

这亦可以从两书对后世的不同影响,看出些许端倪。《三国演义》长时间被视作通俗历史教科书以及军事著作,在其影响之下,后世诞生出大量的历史演义类小说;《水浒传》则启发了后来的古典英雄传奇,乃至武侠小说的创作,盖因其对人物的塑造,堪称波澜起伏。

“本朝未入关之先,以翻译《三国演义》为兵略。”翻译学习之外,后金人还能做到学以致用,皇太极离间大明名将袁崇焕,“即公瑾赚蒋干之故智”。

作为《孙子兵法》的平替,《水浒》《三国》兼顾实用与趣味性,所以除了让起义军们感到如获至宝,远在东北边陲的努尔哈赤,同样格外垂青之。

清朝人曾总结说,张献忠、李自成之辈,“初起众皆乌合,羌无纪律”,其后攻城掠地,逐步做大。至于他们“渐有机智”的原因:“闻其皆以《三国演义》中战案,为帐内唯一之秘本。”

小说和兵法,谈《三国演义》中融入《孙子兵法》里的战*观和谋略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内核就是,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为后盾,以军事**的“不战”为表象,以非军事**的心理战为实质,以“伐谋”、“伐交”为手段,以迫敌屈服为阶段性目标,以“全”为最终目标,安国全军以益天下。在此基础上,孙子提出:“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战*思想在古代文学中的体现:《三国演义》与《水浒传》比较分析

《三国演义》描写的历史时期是三国时代,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分裂、战乱频繁的时期。在这个时期,许多英雄豪杰为了*夺天下而进行了激烈的战*。因此,《三国演义》中的战*思想强调的是政治统一和强大的国家建设,主人公们的行为和思想都与这一目标密切相关。此外,《三国演义》中还强调了人物的道德品质,如忠诚、正义和勇敢等,这种价值观念对于一个强大的国家的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

人物命运:在两部小说中,主人公的命运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在《三国演义》中,主人公们往往最终都得到了成功和荣耀,而在《水浒传》中,主人公们往往最终都以悲剧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这反映了两部小说对于成功和失败、胜利和失败的不同看法。

战*策略:在战*策略上,《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也有很大的不同。在《三国演义》中,主人公们往往通过谋略和计谋来打赢战*,采取的策略和手段都比较复杂。而在《水浒传》中,主人公们则多采用勇猛无畏的战*方式,往往不需要过多的策略和谋略。

推荐五本三国题材小说,文风各异,精彩绝伦!

点评:现代特种战士狙击手回到三国 长弓在手,天下我有! 一套现代特种作战战术运用于古战场,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一手出神入化的箭术取敌首级于千里之外,神马李广、神马黄忠,神马东莱太史慈都不禁汗颜,自愧不如。

小说第4册第4课:罗贯中《三国演义》(10万+课程老师讲义)

曹操率大军南征,刘表病死,其妻蔡氏以次子刘琼嗣位,投降曹操。刘备携民出走江陵,在当阳被曹军赶上,军民大乱。赵云单骑救出阿*,张飞在长坂桥吓退曹军,刘备收拾残兵退至江夏。适逢孙*谴鲁肃来探虚实,诸葛亮即随鲁肃前往江东,欲结孙*共拒曹操。

刘备屡战屡败,当时投靠荆州刘表处。他受到刘表妻党的猜忌,并想加害于他。刘备于是避难新野,并拜徐庶为军师,势力日渐强盛。曹操屡次派人来攻,都败在刘备手中。曹操于是设计迫使徐庶离开刘备,徐庶临走前向刘备推荐了字号"卧龙先生"的诸葛亮。刘备先后三次到隆中拜见诸葛亮(三顾茅庐)。诸葛亮提出跨有荆、益二州,以与曹操、孙*成鼎足三立之势的战略方针,刘备苦请其出山辅佐。

这时独占江南的孙策在江东招纳了猛将谋臣,称雄江东。后来他中了刺客暗算,毒发而死,其弟孙*接管了他的*力,采取顺曹操、绝袁绍的方针,割据江东。袁绍和曹操两雄相拼,官渡爆发了一场激战。战中,曹操赤脚迎许攸,并采纳他的意见断其粮草、乱其军心,以少胜多,袁绍带八百单骑逃回冀州。不久,袁绍重整部队来战曹操,曹操用"十面埋伏"的计策再次打败袁绍,进而兵围冀州。袁绍病死,曹操水淹冀州,彻底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力量。他于是腾出手来对付刘备。

太平的日子不长,山东黄巾军的余部又开始起义。曹操平定山东,所向披靡,降敌数万,招揽天下英雄贤士,开始建立霸业。经过几年东征西讨,他独揽大*、挟天子以令诸侯。不久,曹操引兵诛杀吕布,兵围刘备。刘备势单力薄,全军大败,他只身突围投奔袁绍。张飞不知去向。关羽为保全刘备家小,与曹操签订条件后归顺。曹操极为赏识关羽,一心想将他招降。关羽义薄云天,他在斩颜良诛文丑,报答曹操后,不辞而别。

曹操投扬州,袁绍到关东。刘备仍回平原县当县令。此后割据一方的枭雄之间不断发生战*,多有枭雄战死。此时董卓中了王允的美人计(吕布戏貂蝉),因美女貂蝉与吕布发生冲突,吕布杀了董卓,但董卓的旧部杀回长安,吕布抵挡不住,逃出关外投奔袁术去了。

董卓见华雄被杀,亲自领着十五万大军应战,他的义子吕布骁勇善战,武功天下第一,众诸侯无人能敌。紧急时刻,张飞、关羽、刘备三英雄合战吕布。(三英战吕布)迫于形势,董卓放弃洛阳,劫持皇帝迁都长安。各路豪强占据洛阳后,长沙太守孙坚寻的一枚传国玉玺,便心生异念,找个借口返回江东,以图霸业。袁绍听说后大怒,联合荆州刺史刘表半路截击孙坚,从此孙坚与刘表结怨。各路诸侯也各怀异心,不久便各自散去。

不久之后,汉灵帝死,幼小的汉献帝即位。几番**之后,朝政大*又被奸相董卓把持,董卓骄狂残暴,引起众官的不满。曹操是一位颇有心计的人物,他刺杀董卓未成,设计出逃。曹操在陈留带起一支兵马,推袁绍为盟主号召天下兵马共讨董卓。在曹操讨卓檄文的号召下,十七镇诸侯起兵响应,直逼洛阳,刘备兄弟也在其中。

三人决心投军杀敌,报效国家。二弟关羽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擅使一口重七十二斤的青龙偃月刀,张飞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如巨雷,擅使一只丈八蛇矛。兄弟三人勇武过人,有万夫不挡之勇。他们投军后立下许多战功,还救出了被张角击败的董卓。但因刘备地位低下,只当了个小官,击退黄巾军后,他们弃官归乡。

推荐三本历史军事小说东汉末年枭雄志三国演义里各路枭雄的故事

崇祯二年,东江总兵毛文龙被斩于双岛,后金军自喜峰口入塞,大明皇朝内忧外患,丁毅也意外的来到明朝。  "本王原是边军一小兵,为驱除建虏,拯救百姓,奉先帝之命,起于沙场,历二十年艰辛,方能建功。所谓得国之正…

闹得最大的则是徐州,琅琊女子吕母的儿子被县宰冤杀,吕母为了给儿子报仇,散尽家财,购买兵弩,暗中招募县中贫困少年,得百余人。然后这位女豪杰就带着他们攻打海曲县,杀了县宰。接着吕母引兵入海,和官府玩起两栖作战,已聚众万数,天下闻名。

于是,当见到自己又落入文聘埋伏的时候,黄祖彻底崩溃了,看着自己的人马被砸的人仰马翻,黄祖气得一口血喷出,直接从马上栽了下去。

黄祖直接没了耐心,他算是看明白了,自己这是被李严当猴耍了。李严就是故意吊着自己。若是自己真的走,李严肯定不断追杀他的后队。

忽然,文聘脑海中一道灵光乍现,看向李严:“黄祖得到消息,必定要火速回援,我等若是正面与其拼杀,他后院起火,老巢被袭,定然会以死相拼。我虽然不惧,但如此打法,我方死伤定然不少!”

文聘也是一脸感慨:“不错,文某也是第一次听说这等战法,苏太守当真是奇人。此战法乍看,不觉得有什么新意,倒像是散兵游勇一般。然而,试过之后,方知神妙啊!”

李严一脸感慨地叹息道:“没想到这世间,还有这等战法,主公这十六个字,完全概括了这种游击战法的精髓。不想主公对于兵法之事,居然也有着如此高的造诣。”

苏代临走时,吩咐他按着这样地打法去骚扰黄祖,而且还将这种打法叫做游击战。他起初还有些不以为意,但此时用过了,方知苏代这游击战地厉害之处。

“畅快,真是畅快,真是没想到,这仗还能这么打”,文聘满脸感慨,虽然他本人几乎一夜未合眼,但是,这对于他这等人物,完全不算事。

一晚上下来,黄祖的粮草直接被文聘毁了接近一半,人马虽然损失不多,仅仅一两百人,但是,整个黄祖营中,都开始弥漫着一股恐惧的气氛。

然而,追出五六里时,黄祖顿时看见网页三国游戏动作卡怎么获得,前方不远处,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地朝着这边行进,领军之人虽然不认识,但却打着黄字旗,显然不是自己的人马。

文学作品的力量能够超越时代的界限,影响一代又一代人。晚明时期的历史教训也警示我们在面对变革时文化的力量不可小觑,它能够激励人心,推动社会进步。

这些小说通过生动的故事与深刻的思想,为晚明时期的农民起义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了历史发展的推动力。这种文化与革命的交织,值得后人深思与铭记。

晚明时期的农民起义是历史长河中不可忽视的浪潮。这一时期的起义军凭借《水浒传》和《三国演义》所带来的文化影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革命精神。

同样的,《三国演义》中关于智谋与策略的故事也为起义军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通过对这些故事的学习和借鉴,起义军不仅能够在战*中取得优势,更能够在政治宣传中获得民心,吸引更多人投身于反抗压迫的事业中。

在众多因素中,思想动员无疑是农民起义成功的重要因素。《水浒传》的故事情节深深打动了普通民众的心灵,使他们在思想上与起义军紧密相连。

与此同时,《水浒传》则在战术层面上给予了起义军极大的启发。书中的诸多战斗场景,体现了如何灵活应对敌人,如何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专题: 小说版三国演义   小说老三国演义   旧三国演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