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小说人物评论

0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创作。这部小说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集中描述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军事斗争以及众多英雄人物的故事。以下是一些主要人物的简评:

1. 刘备:刘备以仁义著称,为人宽厚、有远见。他是蜀汉的建立者,以其仁慈、宽宏大度和对人才的尊重而闻名。刘备的形象在《三国演义》中常被描绘为一个英雄人物,他的故事强调了忠诚、诚信和仁德的重要性。

2. 曹操:曹操是小说中的重要角色之一,以其雄才大略、智谋过人著称。他善于用人、善于变通,但也有残忍、狡诈的一面。曹操的形象复杂多变,既有征服者的一面,也有对胜利的渴望,同时又表现出对人才的渴望和重视。

3. 关羽:关羽以忠义、勇猛、武艺高强而闻名,他是蜀汉的五虎将之一,被视为忠义的化身。关羽的故事中充满了忠诚、勇敢和正义的元素,他的形象在《三国演义》中被神化,成为后世人们崇拜的英雄。

4. 张飞:张飞是刘备的部下,以其勇猛、直率、豪放而著称。他的形象在小说中常常被用来增添喜剧效果,同时他也是忠诚和勇敢的代表。张飞的故事中,他的性格特点和行动常常成为戏剧性的转折点。

5. 诸葛亮:诸葛亮是蜀汉的丞相,以其神机妙算、智谋过人、忠诚不二而著称。他是智慧和策略的象征,他的故事中体现了对权力的智慧使用、对人才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三国演义》通过这些人物的故事,不仅展现了三国时期复杂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也深入探讨了人性、权力、忠诚、智慧等主题,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在演义中,诸葛亮几乎每一次北伐都因司马懿的狡猾和天意的捉弄而功败垂成,但每次都能凭借智慧化险为夷,甚至创造出“空城计”这样的经典战例。

闲说《三国演义》英雄人物

似此厚德之人,如何不高寿善终。还有孙权、贾诩也属此类人物。英名盖世,智勇兼备,忠义双全,但因刚愎固执,舍大就小,或不纳良言,一意孤行,或性急如火,骄傲轻敌而断送性命且给后人留下无限痛惜和感慨的当属刘关张兄弟了。关羽欲入川与马超比武,单刀赴会,恶战庞德,逞匹夫之勇;拒受“五虎大将”封爵,拒东吴求亲且口出恶言,全无大局意识,战略目光;轻藐陆逊大意失荆州。其见识反不如义子关平。祸殃己身势所必然。诸葛亮哭周瑜,哭庞统、赵云、马谡、张苞,未闻哭关羽,心恶心也。张飞虎牢关战吕布,长坂坡退曹兵,葭萌关战马超,何等英雄气概,但却惨死于范疆、张达之手。

三国演义小说人物评论

此四人皆属自取其祸。谦恭退让,藏才隐智,忍辱负重,通晓事体,得以全身而退、寿终正寝,当首推司马懿。司马懿与诸葛亮棋逢对手,将遇良才,但却不与诸葛亮争一时之长短,临空城不进,受巾帼不怒;与曹真同为三军都督,但既不与争权,也不与争功;擒孟达先国家急难,后个人安危;屡受曹操、曹睿祖孙猜忌,曹真、曹爽父子嫉妒、排挤,但却屡屡化险为夷,实属难得。其次是赵云。赵云两次舍命救主;入西川谏刘备止分宅田还百姓;刘备伐吴,赵云劝其以天下为重,先公后私;街亭之役,蜀军损兵折将,唯赵云不折一兵一卒,诸葛亮欲重赏,赵云坚辞不受。

但他取西川不用仁术,反欲教唆刘备宴席之上杀刘璋而巧取豪夺;对诸葛亮的忠告,他竟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怀疑诸葛亮惧其立功,所以落风坡死于乱箭之下也属题中应有之义了。至于钟会,功高便欲谋反最新webgame网页游戏,想做刘备第二,逆天悖理,死于乱军之中也就在所难免了。以上三人皆未及四旬,但上演的都是饮恨而亡的悲剧人生,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胡适、钱玄同、鲁迅是怎样评价《三国演义》及刘备等人物形象的

当前易大师侃三国,厚厚的一大本。三国演义给人们留下永久的话题。

胡适将朱熹视为中国人痛骂曹操的罪魁祸首。可见,他为曹操平反、批判国人痛骂曹操的愚昧行为,其矛头指向的是以朱熹为首的封建理学家,是腐朽落后的封建伦理观念。因此,胡适批判《三国演义》中的“拥刘反曹”思想倾向,不仅仅是指向这一倾向本身,而是指向导致这种倾向的、长期禁锢人们思想的封建伦理纲常。他因为要反对封建伦理纲常,所以要批判充满着封建伦理纲常流毒的《三国演义》。

那么,胡适等人为什么对《三国演义》及其相关人物会有这样的评价呢?胡适在《答钱玄同书》中表明了内中的原因。胡适说道:“此书于曹孟德,亦非一味丑诋。如白门楼杀吕布一段,写曹操人品实高于刘备百倍。此外写曹操用人之明,御将之能,皆远过于刘备和诸葛亮。无奈中国人早中了朱熹一流人的毒,所以一味痛骂曹操。”在这里,胡适认为中国人痛骂曹操是因为中了朱熹等人的流毒。南宋理学家朱熹是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在明清时期受到统治者的尊崇,其理学思想被明清统治者奉为官学,作为加强思想统治的工具。胡适等人真正要否定的,正是这种腐朽的封建纲常。

小说人物的现实意义,三国演义中武将形象的对比研究

武将的急躁固执会对战局造成不小的危害,典型例子如张飞。在刘备刚起义时,张飞常常因酗酒而误事,还毒打士兵。在徐州时,张飞趁醉打曹豹,之后因熟睡无觉而失去徐州,给吕布可乘之机。虽然张飞在随后的几十年有所收敛,但他内心的急躁固执一直存在,直到刘备称帝后仍未消除。

武将中最常见的缺点是自负傲慢,他们自认为武功高强,往往会轻视文臣和其他武将。即使是小说中被赞颂的关羽,也不例外。举个例子,当他被封为“五虎大将”时,因为和老将黄忠同列而愤怒,并不愿意接受印信。另外,当孙权向关羽提亲时,关羽毫不客气地回绝:“我这样的虎将之女,怎么可能嫁给你的犬子呢?”

小说在赞颂忠义之余,也极力嘲讽像吕布这样背信弃义的武将,这些武将的存在更加凸显了那些忠诚良将的形象。小说中还直接对比了两名武将的行为:在第七十四回中,于禁和庞德同时被关羽所擒,庞德宁死不降,关羽感叹其忠心,为其安葬;而于禁则卑躬屈膝求饶,引得关羽的嘲讽,二人的形象优劣立判。

这些形象在小说中被进行了提炼和改造,使其不仅满足了中下层人民的需求,同时也符合上层士大夫的理想,成为了一群英勇、豪迈的英雄人物。正是因为这些形象满足了人民的无数需要,关羽等武将成为了广泛流传的民俗文化英雄,具备了民间崇拜,乃至被供奉为神明的特定含义。

在历史上,汉族政权重视文化而轻视武力,这导致了军事上的弱势和不少少数民族势力的入侵。然而,元明时期,社会动荡和思想变革推动了人们以治国平天下为目标,并崇尚英雄及忠义精神。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三国演义》创作了一批塑造了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武将形象的经典作品。

我所喜欢的三国人物

说起诸葛亮,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在中国,他是智慧的象征。当然我们都知道事实上他并没有那么厉害,只不过是小说作者把他神话了。论智谋的确无人能及,他刚出山就火烧新野,继而献计联吴抗曹,借东风助周瑜火烧赤壁大败曹操。到后来的六出祁山、七擒孟获、九伐中原,可谓才华尽显。但他也有失误的时候,比如错用马谡而失街亭。总的说来诸葛亮还是不简单的,只是在遇到司马懿这个难缠的对手后,也力不从心了,最终星落五丈原,未能完成平生夙愿。

曹操深谙兵法,征战四方,威布海内。在官渡以少胜多,大败袁绍,从而为自己除去一个强敌。当然他也吃过不少败仗,潼关之战,被马超追得割须断袍,好在部下死保,才得以逃脱。尽管他谋略过人,但一样中了周瑜的反间计,错杀蔡瑁张允。他的另一个致命弱点是多疑,正因为如此,才被诸葛亮智料华容道,若不是关羽念及旧情,他就做了刘备的阶下囚。还是因为多疑,才拒不接受神医华佗的手术疗法,最终死在头痛上,遗憾的是神医也被他杀了,这给我国的医术造成了莫大的损失。

总得来说,正史中的吕布,不仅勇猛,用兵也还是有两下子的,其部下和士民对他的忠诚度以及凝聚力,似乎也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低。

毕竟在前几次野战中的失利和损失不少的有生力量后,吕布尚且还能守住下邳三个月。而且,当时也的确如他所料,曹军在冬季攻城效率很低,兵困将苦,若不用水攻,只怕胜负难料结果难说。

其三,吕布的老婆其实说的也不无道理,陈宫和高顺的不和,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而且之前陈宫还参与了郝萌兵变,现在危机关头,又让陈宫来守城,这如何能让人放得下心呢?

其次,吕布当时已经几次听了陈宫的催促而试图迎战,结果都是屡败,此时敌方大军都兵临城下了,这还出去打,岂不是直接等同于去送死吗?

两次战役,吕布最后都是采纳了陈宫的意见。但是出城野战,结果都是吕布大败,而且还损失了猛将成廉(打张燕那场著名的战役,前面我们说过,成廉与吕布一起冲阵)。

“进至下邳,布自将骑逆击。(曹操)大破之,获其骁将成廉。追至城下,布恐,欲降。陈宫等沮其计,求救于术,劝布出战,战又败。”

明末时的李自成围攻开封,最后开封也是被黄河决堤淹了(是李自成放的水还是明军放的水,有争议),结果,开封百姓死伤惨重,十不存一,开封也就几乎成了座毫无价值的废墟。

5.下邳之战,其实同样比演义说得艰苦,围城时间一共三个月(吕布传),前两个月,曹军还因为屡攻不克而士气低落,以至于曹操都想打算撤军(攻之不下,时公连战,士卒罢,欲还),直到荀攸想出了决河水攻这条毒计。

3.小沛之战,当时高顺连续击败刘备和夏侯惇,夏侯惇既然自领一军,则人马必然不少,因此,此战对曹刘来说,应该都受到了一定的损失。

随后,曹操围攻雍丘城(在陈留郡),同样遭到了张超等人的顽抗,以致耗时了5个多月才打下(八月至十二月)。以致于曹操在恼怒之余,夷灭了张邈、张超的三族。

然而,从正史来说,情况其实刚好相反,曹操几乎每攻一郡都遭到吕氏集团(不等同于吕布本人)的顽强抵抗,而吕布的失败,也并非刚愎自用,不纳陈宫的忠言所致。

其实,罗贯中也并没有给吕布造过神,《三国演义》为了渲染吕布头脑简单和巧取豪夺徐州而不得人心,以及描写吕布多次不采纳陈宫的妙计导致兖州之战的大好局势被翻盘,而徐州之战又被一个陈登玩得团团转,结果最后就兵败如山倒了。

因此,从这一点来看,把对立统一的复杂性格有机地结合在个人身上,来阐述民间朴素的历史观和价值观,这既是《三国演义》的一大成功之处,也是其入选四大名著的重要理由之一。

就是因为《三国演义》为他们安排了(确切来说,是加工了)不同的人物事迹,而不同的人物事迹,最直接地反映了他们不同的人物品格。

同样是武功盖世,同样是兵败被擒,关羽却被特意拿半回章节来描写他封神成圣,而吕布却是先被陈宫的行为讽刺一番后,然后再用张辽的话直接骂一顿,甚至死了都还要翻出来鞭鞭尸,这是为什么?

低劣的品格如果没有高超的武艺来包装,那读者虽然能骂他但也不会记住他,例如《荡寇志》里面有一个叫戴全的家伙,作者不知出于什么目的,用了两回的笔墨专门描写这个无关紧要之人的猥琐阴暗的故事,但是却没啥用,因为没有别的突出特点,这样还是很容易被读者给遗忘的。

可以说,高超的武艺若没有低劣的人品来反衬的话,读者虽能记住他但不会骂他,例如高宠,评价不过是厉害、能打而已,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这样是形成不了脸谱化的印象的。

真正让吕布人物形象鲜活的,是他天下第一的武功下包装着见利忘义的本性,惟利是图的品格,恬不知耻的态度以及失败后摇尾乞怜的脓包相,只有这些特点综合在一起,由此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和反差,才让人物的形象永久饱满和给人留下强烈而深刻的印象。

这样的形象,从上到下也都能产生共鸣,于上,吕布不忠;于下,吕布不义,各阶层的价值观都无法接受他,这样,艺术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如果一个人不注重经营社会关系,也不懂得使用谋略和策略,而是仗着自己有点本事但是却因此而得罪了全世界,那么,恭喜你,哪怕任你强成了吕布,最终还不是得一样落到个白门楼枭首的下场吗?

在早期的故事中,三国人物的武力设定也很不系统,比如《三国志平话》中的张飞大战吕布一节,居然还有张飞占了优势的意思,但到了后面的版本,就逐渐地改为吕布占优势了。

所以,必须得让他的“勇武”强大到一定的程度,强大到能够成为军阀势力的本质特征之一,强大到让那些公认为即使是正常的两军对战,也都难以击败他的程度。

即便是让卢俊义萎靡不振,实力大打折扣的《荡寇志》一书,也安排了卢俊义以一敌对多还不落下风的桥段,这一行为也同样在全书中绝无仅有,足够为首称道的。

当然,史文恭是击败过秦明的人物,秦明又是属于“高手集团”而无可争议的一员,因此,史文恭在高手集团中也属高手,这样,卢俊义活捉了史文恭的战绩,也足以让他技压群雄了。

当然,这类形象在古典小说其实也中很常见的,例如《说岳全传》中的第一高手,一般认为是高宠,但对比其战绩也不过是一打二的获胜以及打飞了猛将金兀术的头盔而已——但是,这全书中却无一人能再做到,这就够了。

但吕布却又是一个例外,他是唯一一个有过一对二“高手集团成员”记录的,而且还是双方都士气高涨,绝无其他因素干扰的正常情况下,因此,吕布仅凭此战绩,在《三国演义》中,也足够占个第一的头衔了。

当然,演义的“武艺排名”可能还不是特别明显(因为要照顾到历史上的结果),因此,总体来说只能形成一个“高手集团”,在这个集团中的众人是互有胜负,但不会出现某人明显或压倒性地强于另一人的情况。

在以赤壁之战为代表的大规模战役中,诸葛亮、周瑜等天才谋略家光芒闪耀,反间计、苦肉计、连环计、美人计层层相扣,虽然整个三国中期虽仍有关羽斩颜良、赵云战长坂坡、许褚斗马超等经典战例,但是这些精彩的个人表现,对于战役的结果来说,却已经无法起到决定性的影响了。

第三关结束,吕布命丧白门楼,曹操煮酒论英雄,紧接着就是刘备和曹操双主角分道扬镳,官渡之战也开始拉开序幕。这也标志着《三国演义》从以名将个人武力为主导的前期,进入到以某士们的智谋为主导的中期。

同时,这里作者特意安排了张飞和吕布单挑100回合、曹营六将(许褚、典韦、夏侯惇、夏侯渊、李典、乐进)围攻吕布,借此说明关张二人的江湖地位,以及许褚、典韦不如关羽、张飞等等。

由于吕布是本关的BOSS,而刘备和曹操则是友军。因此,如果吕布的战斗力不够强的话,那么他们过关就会显得过于轻松,所以吕布必须要强于关羽、张飞,否则,就失去了大BOSS的意义了。

组成反董卓联盟则是第二关,而这一关的Boss是华雄。关羽斩杀华雄之后,刘备军的经验值大涨,从十八路诸侯外的一个不起眼的县令,居然一跃就成了三国的双主角之一。

在这场双主角的戏中,刘备的主线和曹操的主线在前期也都是并列发展的——镇压黄巾军可以看做是第一关,也可以理解为是他们的基础训练关。

而且,吕布既然作为前期的大BOSS网页游戏主题设计案例研究,那么,其理所当然的也自然应该是武力第一人。这样,即使吕布后来死的早也没关系,因为这并不影响中后期双主角的实力发展和相互平衡。

但在前期却还是出现了一个Bug,即吕布在刘备、曹操的基本团队都很完善且都被罗导演大大地强化了的情况下,居然却还能反复地打着这两位都找不到北。

为了衬托这两位主角,大导演罗贯中就给刘备加了多倍的道德魅力值,也给曹操加了多倍的统帅值,而他们手下的武将、谋士们,也都给了相应的武力、智力加成。

前期这个阶段的总体形势,可以概括为“群雄逐鹿”的时期。由于大部分战斗的规模都较小,因此武将个人的勇武,对于战局往往可以起到关键和决定性的作用。

实话说,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无论任何一位武将,只要在正常情况下,其实,他是不可能独自战胜与自己实力相差不太远的另外两人联手的。

第二,退一步来说,即使典韦打不过关羽,那么,再加上剩下的夏侯惇、夏侯渊、李典、乐进这四人中的一个,我们不禁要问:关羽仍然可以战平或战胜他们二人联手吗?

专题: 三国演义小说序   轻小说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