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所著,是一部以中国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为背景的历史演义小说。该书以大量虚构的情节和人物形象,描绘了三国时期各路英雄豪杰的传奇故事。
小说中的“灭吴”部分主要指的是三国末期,魏国的司马昭在与蜀汉和东吴的战争中,运用谋略和武力,最终灭掉东吴的故事。实际上,在历史中,三国时期的灭亡过程要复杂得多,涉及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三国演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三国时期的一些历史事件,但其中也包含了大量虚构和艺术加工的内容。
在小说中,灭吴的过程充满了戏剧性和英雄色彩。司马昭利用各种策略,如离间计、暗杀计等,削弱了东吴的力量。小说中对这一过程的描绘,虽然并非基于历史的真实事件,但却通过丰富的想象和情节设计,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战争的残酷,同时也塑造了一系列深入人心的英雄人物形象。
需要注意的是,《三国演义》作为文学作品,其内容既有历史的影子,也包含了大量的文学加工和艺术创造。在欣赏和理解其内容时,应当将文学性与历史真实性区分开来。
王戎及其堂弟王衍素与征南大将军羊祜不睦。羊祜在荆州时曾欲以军法斩王戎,又谓王衍败俗伤化,故王戎、王衍兄弟衔怨,时常诋毁羊祜。时人语:“二王当国,羊公无德”。
王戎任尚书令的时候,有一次身穿官服,乘轻便小马车,从黄公酒垆经过,回头对后面车上的人说:“我从前和嵇叔夜、阮嗣宗一起在这家酒垆痛饮,在竹林之下游乐,我也参预末座。自从嵇生早逝、阮公亡故以来,我就为时事所拘。现在看到这酒垆虽然很近,却又像隔着山那么遥远。”
王戎之妻常以“卿”称呼王戎(按礼,妇人应以“君”称其夫,“卿”乃是夫对妻的称呼)。王戎说:“妇人卿婿,于礼为不敬,后勿复尔。”其妻曰:“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王戎也无可奈何。成语“卿卿我我”即出于此典。
东晋人戴逵评论道:“王戎晦默于危乱之际,获免忧祸,既明且哲,于是在矣。”今人余嘉锡则认为,王戎天性鄙吝,戴逵所言,乃是出于“名士相为护惜”,“阿私所好,非公论也。”
三国演义小说灭吴
家中有棵很好的李树,王戎欲拿李子去卖,又怕别人得到种子,就事先把李子的果核钻破。王戎之女嫁给裴頠时,向王戎借了数万钱,很久没有归还。女儿回来省亲时,王戎神色不悦,直到把钱还清才高兴起来。王戎的侄子要成婚,王戎只送了一件单衣,完婚后又要了回来。时人谓王戎为“膏肓之疾”。但有人认为这是王戎避祸于乱世的“自晦”之举手机能否登录电脑网页游戏,晋武帝也曾以“不欲为异”为王戎辩解。
王戎早年在荆州刺史任上就曾私派部下修建园宅,因此被免官,后来出钱赎回。据说王戎经常与夫人手执象牙筹计算财产,日夜不辍。同时又十分吝啬。
王戎在晋代是有名的孝子。武帝时为其母守丧,虽逾越礼制,饮酒食肉,但面容憔悴,身体虚弱,连起身都要扶拐杖。中书令裴楷前往凭吊其母,说:“若使一恸果能伤人,浚冲必不免灭性之讥。”而尚书和峤在同时遭母丧,虽然寝苫食粥,但哀毁不过礼,气色不衰。刘毅称之为“和峤生孝,王戎死孝。”
王衍曾拒绝品评当时在琅邪作郡吏的孙秀,而王戎却劝王衍给孙秀好的品级。到司马伦、孙秀掌权时,杀戮朝官,王戎、王衍得以幸免。王戎厌恶族弟王敦,经常托病避而不见,后来王敦果然起兵造反。他的有先见之明到了如此境界。
景元四年(263年),钟会、邓艾等率军伐蜀,钟会在出师前过往与王戎道别,询问王戎有什么灭蜀的计策。王戎说:“道家有句话叫‘为而不恃’,成功并不难,保持成果就难了。”次年,钟会叛乱失败被杀,大家都认为王戎有见识。
王戎出身琅玡王氏。自少神采秀美,长于清谈,以精辟的品评与识鉴而著称。初袭父爵贞陵亭侯,被大将军司马昭辟为掾属。累官豫州刺史、建威将军,参与晋灭吴之战。战后以功进封安丰县侯,故人称“王安丰”。治理荆州时,他拉拢士人,颇有成效。后历任侍中、光禄勋、吏部尚书、太子太傅、中书令、尚书左仆射等职。元康七年(296年),升任司徒,位列三公。王戎认为天下将乱,于是不理世事,以山水游玩为乐。赵王司马伦发动政变时,王戎被牵连免官。之后被起用为尚书令,再迁司徒。右将军张方劫持晋惠帝入长安后,王戎逃奔郏县。
央视版《三国演义》为什么没有拍灭吴之战?评论区看明白了!
其实要拍也不是完全不行,要作铺垫的话可以先让夏侯霸提起羊祜(提一下女婿也正常吧),杜预灭蜀时是钟会手下,可以在84集先露个脸,陆抗也可以在围攻永安时提一下,公元270年陆抗上书孙皓在长江备战,272年西陵之战羊祜正面出场,王濬先讲他担任巴郡太守、广汉太守和益州刺史的事(益州刺史还是羊祜保举的),再写灭吴,可能会更连贯一点。
吴都城门大开,暴君皇帝孙皓依古例,光着膀子,反绑双手,走到投降队伍前头,身后是一辆马车,车上装有一具棺材。这是春秋时代投降的标准仪式。王濬同样依古例,给孙皓松绑,烧了棺木,接受其投降。
无奈之下,孙皓向杀向建业的三路兵团写了三份投降书。他还下了一道***,也是十分有趣:“今大晋平治四海,是英俊展节之秋,勿以移朝改朔,用损厥志。”翻译一下就是跟诸大臣说,如今大晋帝国平治四海,正是各位英雄才俊施展本领的 时候,不要因为改朝换代,你们就丧失了志向。
就在这时,前往南方平定叛乱的徐陵督陶濬回来了。孙皓看见陶濬前来大喜,询问对策。陶濬认为川蜀的船只很小,不堪一击。可是他不知道的是,晋国这些年来一直在秘密营造大船。陶濬信心满满地打算第二天出击晋师。不料等到天亮时,他发现自*的士兵全都没影了,原来吴地已经苦于孙皓暴政多年,谁还愿意为这种人卖命呢。而吴国一大批高层也开始叛逃,包括司徒何植、建威将军孙晏等,都偷偷跑出出城向王浑投降。
武昌不战而降,意味着吴国西部门户大开,王濬水师顺江而下,直取吴都建业。而暴君孙皓东拉西扯,拼凑了一支一万人的水师,由游击将军张象指挥,拦截王濬水师。没想到张象远远望见王濬的座船,还没开打,便举旗投降。吴国战船全部挂上王濬的旗号。
最终的决战要来临了,晋国伐吴的六路兵团中,以杜预兵团、王浑兵团、王濬兵团最为重要。王濬舰队作为伐吴的奇兵与主力,自巴蜀东下,突破吴军铁索封锁,连战连捷。杜预一向高风亮节,他认为王濬“威名已著,不宜令受制于我”,因此,王濬舰队一直没有受到谁的节制。
二月十八日,皇帝司马炎为第二阶段战事作了总体规划:王濬、唐彬的舟师继续东进,攻下巴丘,而后与胡奋、王戎两兵团夹击夏口、武昌,顺流而下,直取秣陵。杜预则向长江以南发展,镇抚零陵、桂阳、衡阳。同时,杜预等部分出一部分兵力,支援王濬、唐彬。太尉贾充移屯项县,总揽全局。
吴国为此精心布置的防线就这样被化解了,晋军长驱直入,军事重镇西陵被王濬仅用一天的工夫便攻破,西陵的陷落,意味着江陵也岌岌可危,与此同时王濬与陆景大战于长江江面,吴国水师溃败,陆景战死,这里要说一下为什么王濬的水师能打得过著名的吴国水师呢,这是因为王濬麾下的水师官兵来自川蜀,这只水师是在蜀汉水师的基础上发展来的,蜀汉水师并不弱,而且王濬训练水师七八年,又大造先进战船,实力已非昔日可比此外,王濬水师顺长江而下,占尽地利,优势十分明显。
而铁索呢,王濬对此研制出一种特别的船,在船上燃起一个大火炉,上面全是巨型火炬,这个火炉有十来丈,内灌麻油,火势更旺。当火炉船行至铁索时,船上士兵将铁索捞起,置于火炉上熔烧,很快,铁索被烧得通红,最后用力一扯便断了。
与此同时,王濬、唐彬指挥的川蜀水师顺长江而下,直取丹阳,吴国水师没打过,们只好退到建平。吴国也是有准备的,他们在长江江面上架设铁索,另外他们还在长江水较浅之处,布下大铁椎,假如晋国战船撞上这些大铁椎,肯定要船毁人亡。但是王濬不是一般的将领,他打造了几十个大木筏,长宽均有一百步,以这些木筏开路。这些木筏向下游漂去,撞上铁椎不会沉继续漂,就这样这些大铁椎反而附着在木筏上,顺流漂走了。
晋咸宁六年(公元280年),这必然是被众多三国迷铭记的一年,新年刚过没多久,晋国六路大军均已抵达预定的战场。镇南大将军杜预指挥的荆州兵团与安东将军王浑指挥的淮扬兵团首先发动猛攻。两路大军势如破竹,一路上高歌猛进。
王濬认为征吴有三个有利条件:其一,吴国国君孙皓是个暴君,民不聊生;其二,七年来在一直在造船,蜀地所造的战船尚未腐坏;其三,征吴的首要人选自*还活着。另一位主战派将领杜预也上表说:东吴现在在虚张声势,实则不堪一击,而我们现在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十分周密,如果成功,就可一统天下,假如不成功,也只是多花一点时间罢了,如果一再拖延,贻误了战机,可要后悔了,现在的形势对我们十分有利,希望陛下明鉴。司马炎对此一直没有表示,不过,他最终还是被杜预、张华等人说动,终于下定决心,消灭东吴,一统天下。
有这样的皇帝,百姓的生活也是可想而知,广州先是爆发了叛乱,孙皓怒不可遏,派执金吾滕修为广州牧,率领一万人马;另外让徐陵督陶濬率领七千人马从西道进军进剿叛军。吴国爆发内乱,北边的晋国看到了机会。
之前我们提到了吴国最后一任皇帝——暴君孙皓,关于他的变态事迹,记载在册的还有很多,比如拿烧红的锯子锯人头,一句话没让他满意,他就要把这人剥皮***,凡是他看不惯的臣子,他总能以各种理由把这人给杀了,一时间,吴国群臣心惊胆战,每天都是如履薄冰。
第十二回 武帝决意定江南 晋军六路灭东吴
诸葛靓建议直接冲入张乔兵营,将降卒全部斩杀,张悌却说:“王浑的主力还在前面,不能把精力放在张乔身上,何况杀降不祥”。诸葛靓力争:“张乔投降不过是因为救兵未至力不能敌,以诈降作为缓兵之计,而非真心归顺。如果我们不先解决掉他们,日后必为后患”。张悌不听,派人将张乔安抚一番之后继续率大军前进。
张悌沉默了一会,然后默然道:“吴国即将灭亡,军中上下无论是聪明还是愚笨的人都早已看得清清楚楚。我担心一旦晋军到了此地,我军将士必然恐慌惊惧,哪里还能前去阻拦。如果现在渡江还能和江北之敌来一场决战,如果战败,你我都为国而死,死而无憾。如果侥幸得胜,击退北面之敌后我军士气必然高涨,到时再乘胜逆江而上迎战晋国水军,必能大获全胜。若是依了你的意见,就怕敌人水军还没来,我们将士就早已逃得不知所踪。在这坐等敌军到来,然后君臣不战投降,没有一人为国赴死,这是最大的耻辱!”。
张悌率大军行至牛渚矶(即今安徽马鞍山市雨山区采石矶)准备渡江时,丹杨太守沈莹劝道:“晋国在巴蜀打造水军多年,而我上游诸军这些年武备松懈,战斗力堪忧,加上原有名将都已故去,现在都是一帮年少之人担当重任。面对来势汹汹蓄谋已久的晋军,这些人恐将难以抵挡。晋国水军若要进攻建邺则必经此地,我们应当集中兵力守卫牛渚,待敌军抵达后与之奋力一战。若有幸得胜,则江东自然安全,如果战败,还可退守建邺。如果我们此时渡江去江北作战,一旦失败则大势去矣”。
司马炎这次能坚持*见,坚决将灭吴之战进行到底还是值得表扬的,后来孙皓投降后贾充非常惭愧,又害怕司马炎怪*自*,于是亲自到宫里向司马炎谢*。司马炎只是安抚一番,没有任何惩罚。宠臣就是宠臣,换一个人那就是动摇军心,十个脑袋也保不住。
贾充的奏疏刚递上去,其同党荀勖的奏疏也跟着摆在了司马炎的案头,内容和贾充完全一致。不过司马炎倒是很清醒,回复道:“这次出兵是我的意见,张华只是和我意见相同罢了”。后来杜预得知贾充和荀勖劝司马炎撤军,担心司马炎改变主意,赶紧也写了表书派人快马加鞭送往洛阳,不过就在使者还在途中拼命赶路时,孙皓已经带着百官出城投降了。进展就是这么快。
贾充在由襄阳移驻项城的途中突然给司马炎上了一份奏疏:“吴未可悉定,方夏,江淮下湿,疾疫必起,宜召诸军,以为后图。虽腰斩张华,不足以谢天下”(《晋书.贾充传》)。贾充的意思是,东吴那么大一个国家,不可能一下子就被彻底平定,现在马上就要进入夏季,南方地区炎热潮湿,军中必然会发生瘟疫。与其日后损失惨重,不如现在就把各路大军都及时撤回,以后再作打算。那位一直鼓吹出兵的张华,就算被腰斩也不足以谢天下。
如此安排,是因为司马炎并没有料到荆州竟然这么轻易就被拿下,原以为西线会纠缠很久,待彻底解决西线吴军之后再由杜预统一指挥,率领王濬、胡奋、王戎等人合力进攻建邺。没想到东吴那么不禁打,简直不堪一击,远没有司马炎在战前想象的那么强大,这让司马炎信心大增。现在看来,无须他人协助,仅靠王濬水军便已能解决建邺,所以杜预、王戎、胡奋三人就被留下打扫战场,巩固战果。
二月乙亥日399游戏盒子真的能领皮肤吗,晋武帝司马炎根据战况调整了部分部署,下*命王濬、唐彬按计划进攻建邺,杜预、胡奋、王戎三路大军则负责清剿荆州及以南东吴各郡县,安抚当地百姓,同时命三人各分出一部分兵马给王濬,随王濬进攻建邺。王濬也由原先受杜预指挥,改为受第二路主帅王浑调度。同时司马炎为表彰王濬,还特意下*升王濬为平东将军、假节、都督益、梁诸军事。
至于吴军布设在江中的那些铁锥,王濬仅用了几十个木筏就搞定了。这些木筏为正方形,边长约百余步,木筏上摆放有扎好的草人,草人全都身穿盔甲手执兵器,远远望去如同晋军一样。王濬在每艘木筏上安排了数名水性极好的士兵来操纵木筏,这些士兵驾驶木筏走在船队的最前面。铁锥遇木筏后全都扎在木筏上被木筏带走,王濬的大部队顺利通过。“乃作大筏数十,亦方百余步,缚草为人,被甲持杖,令善水者以筏先行,筏遇铁锥,锥辄著筏去”(《晋书.杜预传》)。
王濬命人用粗大的树木做了数枚巨型火把,高十余丈,直径有数十围(大概数米),中间掏空灌上麻油,立在船头位置,遇到铁索时就点燃麻油将铁索融化。“作火炬,长十余丈,大数十围,灌以麻油,在船前,遇锁,然炬烧之,须臾,融液断绝。”(《晋书.杜预传》)。
江陵守将、东吴江陵都督伍延一边写信给杜预称要投降,一边仍在城墙四周增加守军,加强防备。杜预看出伍延无意投降,于是下令强攻。已成孤城的江陵内外无援,将士无心死战,城池很快就被晋军攻破。拿下江陵后杜预令旗一挥继续南下,如秋风扫落叶般很快平定了沅水、湘水以南直至交州、广州,俘虏了大小都督、监军共十四员东吴大将,牙门将和各地郡守更是超过一百二十余人。
管定、周旨等人秘密渡江之后按照杜预指示,在乐乡城外的巴山上四处纵火、广树旌旗,让吴军误以为晋军要大举进攻。东吴乐乡都督孙歆大为震恐,在写给荆州都督伍延的信中形容道:“北来诸军,乃飞渡江也”(《晋书.杜预传》),从北方来的各路晋军就像飞一样渡过了长江。
大多数观众知道和喜欢三国这段历史,肯定是因为关羽的忠义,诸葛亮的智谋,以及刘备的仁义爱民。过五关斩六将、六出祁山、白帝城托孤这些才能受大家欢迎,而且弘扬的是正能量的人物品格和道德观念,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信仰寄托所在。而晋灭吴之战没有什么值得推崇的人物和事迹,相反司马家的风评是不好的,吴国最后一个皇帝孙皓是个暴君,风评也不好,故而没必要去再拍几集晋灭吴之战,对弘扬正能量并没有好处。
《三国演义》本身就是刘备集团为主角的,男一刘备,男二关羽,男三张飞,男四诸葛亮,男五赵云等等,以刘备一生的路线为主要视角,刘备死后,又以蜀汉集团诸葛亮一生的路线为主要视角。因此,拍摄的主要视角也应当如此,不仅晋灭吴少拍,其实魏国内部很多事情很多人物,吴国内部很多事情很多人物也都是没有拍摄的。
专题: 小说三国演义序 三国演义声小说 评三国演义小说上一篇三国演义小说背景简短
下一篇三国演义小说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