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小说传入日本

0

《三国演义》这部中国古典名著,由罗贯中创作,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自明朝问世以来,就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其讲述了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这段历史时期内的群雄割据、英雄辈出、兴衰交替的故事,以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斗争为主线,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如刘备、关羽、张飞、曹操、诸葛亮等,这些人物形象深入人心,成为了中国乃至东亚文化中的经典符号。

《三国演义》在日本的传播

《三国演义》在日本的传播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当时日本正经历明治维新,社会变革,对外国文化和历史产生浓厚兴趣。《三国演义》作为一本讲述权力、策略、忠诚与背叛的史诗级作品,自然引起日本读者的共鸣。以下是《三国演义》在日传播的几个关键节点:

1. 早期翻译: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一些早期的日本学者开始翻译《三国演义》片段。其中,最著名的是1890年由日本学者平川笃志翻译的部分章节,这些翻译不仅为日本读者提供了了解这部中国古代小说的机会,也为后来的全书翻译奠定了基础。

2. 全译本出版:1927年,日本学者岩井建三翻译出版了《三国演义》的全译本,这是日本首次完整翻译《三国演义》的版本,对日本读者来说是一个重要里程碑。这部作品在日本文学界和历史研究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3. 文化与艺术融合:随着《三国演义》在日本的深入传播,它不仅被翻译成文字,还融入了日本的文化与艺术之中。例如,日本的漫画、动画、游戏等文化产品中常能看到《三国演义》的影子,其中的角色和故事被重新诠释和演绎,形成了独特的“三国”文化在日本的传播。

4. 学术研究与讨论:《三国演义》在日本的学术研究也日益丰富,学者们从历史、文化、文学等多个角度对其进行深入探讨,不仅关注其文学价值,还探讨其对日本社会文化的影响。

结语

《三国演义》在日本的传播不仅是一个文化交流的过程,更是一个文化融合与创新的过程。它不仅让日本读者了解了中国的古代历史和文化,也促使日本文化和《三国演义》中的元素相互影响,创造出属于日本特色的“三国文化”。这一过程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理解和创新的动态关系,展示了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魅力。

三百年前,日本人就开始追《三国演义》了,全译本让人哭笑不得

吉川英治的《三国志》恢复到120回,但故事内容却到诸葛亮去世就戛然而止。并以“古往今来全一色,安有能脱出此轮回外于此春秋者乎”总结全文,更增添了诸葛亮去世的悲壮之情,也迎合了日本文学特有的“悲剧美学”的情愫。

三国演义小说传入日本

又过了二百年,日本的江户时代结束,进入了明治维新时期。这一时期又有多位汉学家对《三国演义》进行翻译和再创作,如幸田露伴、久保天随等人。但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吉川英治的《三国志》,它奠定了今天日本三国热的基调和特点。

拥有汉文版的《三国演义》塔防游戏在线玩网页版游戏,对于日本江户时代的上层人士而言是很体面的事

我想找罗贯中原始版的三国演义,不想看今天现在通行的三国演义,现在通行的三国演义是毛宗岗父子改写的版本,融合的儒家思想利于统治阶级利益。

由于三位绘师的作品问世有数十年的时间差,如果说早期大原东野的插图还带有更多模仿痕迹的话,后期葛饰北斋的插图就已经基本按照自己对故事情节的兴趣和理解去发挥创作,特别是他对自然景象的夸张描绘,以及对市井风情的巧妙融合,充满非一般的表现力。比如画面中常有滔天巨浪做背景,使人不得不联想到他的名作《神奈川冲浪里》。画面中又有风沙、火焰山、炼丹炉、火云洞等,天遮日蔽、电闪雷鸣、豪雨倾盆,这些自然现象是生活在海岛的绘师所熟悉的景象与夸张想象的结合,它们令画师大胆地将插图的主色调全部设为黑色,在这种壮阔的自然背景下,恶斗双方的形象被衬托得更为高大、立体,给予了读者极致强烈的视觉冲击。

日本曹操织田信长,日本吕布本多忠胜,日本赵云真田幸村,老年健身中心马拉多纳我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绘本西游记》中的沙僧形象,与《通俗西游记》中的“河童化沙僧”大为不同。日文《西游记》译本,都将沙悟净错误地理解成河里的妖怪,类似于日本本土妖怪“河童”,但《绘本西游记》的绘师明显参考了与三藏取经有关的佛教经典及画像,从而避免了将译文上的错误带入插图。在三位绘师的笔下,沙僧不仅和明刊本的装束一致,脖颈上戴着骷髅头,而且比明刊本带有更明显的原型深沙神的特征,眼睛显得异常大,面目坚毅、虎须虬髯、身材矮壮,这些都更趋近于正确的沙僧形象。

这个南屏山升月的曹操坐的船有点扯,长江江面上,一方主帅站在这么个小破船上?

《绘本西游记》计有卷首套色彩图8幅、人物图7幅、正文跨页插图228幅,整体布局与中国的明刊本小说相似。其正文绘图根据《西游记》的情节发展,抽取出相应的故事场面加以描绘,对文字意象进行画面诠释。虽然在个别画面上还是模拟明刊本插图,但在选取情节、形象造型上,已与明刊本有较大的差别,除了服饰发髻等比较接近当时的中式形制,其他部分尽皆融汇了浮世绘大师们的想象和本土的文化,例如绘师将明刊本中的站立行礼,在浮世绘中改成跪拜行礼;而站立或坐在椅上交谈的画面,变成跪坐交谈的场面;在建筑和陈设上,更是以和式风格代替了中式风格。这些更改,符合日式的审美需求,形成了日式表达的自有体系,与本土化的翻译解读基本一致,其价值内涵已经溢出了翻译文本的范畴。

孙子兵法就是个战争理论,他们理解不了,而三国演义就个兵法的例子范本。

至于葛饰戴斗,光说“戴斗”二字,人们可能比较陌生,但其实它是日本头号浮世绘画家葛饰北斋的画号。在《绘本西游记》中,他绘制的篇幅最多,整体风格严谨,画功细腻精致,带有非常明显的浮世绘的夸张艺术风格,有一种浓郁的东洋味道,对孙悟空的刻画尤为精彩。

拥有日本原装手办动漫角色模型对孩子而言,是很体面的事。

大原东野生于大阪,精通花鸟画及人物画,他对画面的表现和人物形象的写实设计,奠定了《绘本西游记》的基础。歌川豊广是歌川派创始人歌川豊春的弟子,大画师歌川豊国的师弟,还是后来传奇画师歌川广重的师父,系歌川派在江户中期的重要代表画家。其画风旷远大气、构图别出心裁、人物传神独到,在《绘本西游记》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陆树铭的关公是最像的一个,也是演的最好的一个。

与只有《西游记》全书三分之二内容的《通俗西游记》相比,《绘本西游记》回数齐全、刻版精良、插图宏丽,译文较为口语化,不但得到町人喜爱,也满足了对汉字不能完全理解的妇孺的阅读需求,逐渐取代了《通俗西游记》,成为对后世影响极大的日文《西游记》译本。据说其后一百多年间,几乎所有的日本《西游记》新译或改编,都以《绘本西游记》为基础。

那都是过去的事了,如今的日本经济不必中国差

以西田惟则为主导翻译的《通俗西游记》,在1831年编为全五编出版,但内容只有前65回,这时西田惟则已经去世,《通俗西游记》的译本被另一家书商抢去出版,只出了两编的《画本西游全传》,登时没了文本可用,只好另行聘请岳亭丘山(定冈)续译,于1835年出版第54回至第79回,定为“三编”;于1837年出版第80回至第100回,定为四编。同时浮世绘插图的绘师,改为大名鼎鼎的葛饰戴斗。这三、四两编由于采用了全新的译本和绘师,为了与其他书商的《西游记》有所区别,遂改名为《绘本西游记》。

时移世易,不要老是沉浸在祖先的荣光中

中国古典戏曲小说在江户时代通过商业渠道大量东传扶桑后,受到日本社会各阶层的热爱与追捧,随之衍生出本土化的读本小说与“浮世草子”,同时也催生了带有浮世绘插图的通俗读物。《西游记》的各种中国刻本,本身即带有绣像插图,但日本人弃而不用,转而延请本土画家进行全新的改造诠释。在西田惟则(笔名国木山人)所翻译的《通俗西游记》基础上,1806年,东京诚光堂礼聘画师大原东野,为《西游记》的第1回至第29回绘制了浮世绘插图,以“《画本西游全传》初编”之名刊刻出版。由于西田惟则及其门下的翻译速度较慢,书商经过长时间等待仍然不得续集,遂于1827年,改用山田野亭译本,绘师改为歌川豊广,出版了《西游记》第30回至第53回,是为“二编”。

发点《一骑当千》里面的三国人物图本人就拥有一套日文版的~

三国文化在日本的流传和嬗变

诸葛亮在民间是一个多智近乎妖、道德臻于完美的人物,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受先帝托孤,辅佐幼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 是《三国演义》中“忠奸不两立”中代表忠的人物和形象。诸葛亮在日本被人奉若神明,他们将诸葛亮身上所代表的忠君思想与日本士大夫精神相匹配。

日本人如此推崇《三国演义》,痴迷程度出人意料,原因值得深思

其次,相对于日本流行的《源氏物语》一类的文学作品,传统日本社会已经对优雅贵族的恋爱等戏码感到厌倦,《三国演义》中狡诈的曹操、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等角色,给予了他们在文学形象上满满的新鲜感。同时对于刘备、关羽、张飞等人物性格的刻画,很易使读者联想起日本战国时代的织田信长、丰臣秀吉等人物。同时对于实力最弱的刘备的同情也往往在不经意间转移并映照到了日本民众对鎌仓时代的悲剧英雄源义经的同情心理,从而使人物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日本幕府时代的权力争斗,在狭窄的岛国土地上,所谓战争如同挖耳勺里炒芝麻——折腾不开。充满了菜鸡互啄的局促感,久而久之岛国人民对这种“村长互殴式”的幕府争斗充满了厌倦感。而《三国演义》的宏观权谋和战争,正满足了岛国人民的心理需求,进而获得极力追捧。

在日本社会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同样作为中国的四大名著,《三国演义》在传入日本的几百年里备受推崇且经久不息,而作为对比,可能更为中国人喜欢的《红楼梦》在日本却无人问津,其知名度和受欢迎程度远远不如《三国演义》。究其原因,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三国”,真成日本文化了?

“戴斗版”指的是葛饰戴斗的《绘本通俗三国志》,绘本中的人物样貌偏向日本人,铠甲以日式层叠肩甲和腰甲为主,还融合了服和日本民间服饰的花纹特征,这意味着从这一时期开始,三国就被日本吸纳成了自己文化的一部分。

以三国故事为基础的绘本同样数量繁多,如《画解三国志》《绘本三鼎倭孔明》等。学者上田望曾指出:“江户时代后期,日本民众对三国中的故事已较为熟悉,画家们改变了原有小说插图的形态,因此在日本出现了日式戴斗版的插图创作。”

此外,和我国明清类似,小说和其他艺术门类存在一种联动关系,在日本,这种效应主要表现在浮世绘和木偶戏(人形净琉璃)上。1709年,人形净琉璃便第一次表演了“死诸葛退生仲达”,往后数个世纪,三国故事都这样同时存在于一海之隔的大陆与岛国的民间曲艺舞台上。

众所周知,《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湖南文山翻译时把书名直接译成了《通俗三国志》。该译本的影响持续了两三百年,后来日本又兴起翻译毛宗岗本的潮流时,也只有极个别版本会译成《三国演义》,“三国志”就这样作为史书和小说的共同称呼固定了下来,并慢慢扩大到代指整个三国题材。

彼时日本进入江户时代,政局稳定、生活平稳,民间娱乐也大为盛行。1689年,京都天龙寺一对僧侣兄弟以“湖南文山”为笔名,将《三国演义》完整翻译出版,这是日本第一次翻译国外长篇小说,且纯粹出于非功利目的,小说很快就传到了市民阶层中。

但日本古贵族与庶民间存在文化鸿沟,三国故事在日本流行起来还得归功《三国演义》。《三国演义》已知的最早刊本是1522年的嘉靖本,日本关于《三国演义》的记载最早是1604年《林罗山先生集》附录的阅读清单(当时贵族能直接读汉语),跨国传播速度在古代已经算快。

唐代时,日本天皇多次派遣遣唐使来中国学习,史书《三国志》也由此传入日本,《日本国见在书目录》对此有明确介绍:“《三国志》六十五卷,晋太子中庶子陈寿撰,宋中大夫裴松之注。”而最早关于《三国志》的记载出现在760年一本贵族传记《藤氏家传》中,书中一句评语写道:“董卓之暴虐吾国亦有。”这说明当时《三国志》已经被部分贵族阅读。

这种现象或许会让国内读者产生浓烈既视感,21世纪中国经济开始腾飞时,市面上也非常流行这类“三国里的人际关系”、“从三国看管理”式读物。国内“以史为鉴”并不稀奇,日本也有类似社会风气,便折射出他们已将三国内化为本土文化了。

日本比我们更加喜爱《三国》小米盒子4游戏总是闪退,重金购买央视版权,还评出十大名将

这样的作品一旦完成拍摄,而且还是最热门的三国题材,我们完全不担心它的收视率和销量。日本人也是看中了这一点,才硬着头皮挤进来分一杯羹的。就在老版《三国演义》登陆日本之后,果然掀起了日本史上最大一次的三国热。日本人甚至根据电视剧中各大演员的演技,列出了类似于我们“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这样的十大名将排名。日本人认为,排在榜首的是诸葛亮,因为他运筹帷幄的本事并不亚于在战场上厮杀的武将。在日本动漫作品和自制影视剧中,诸葛亮是一个文武双全的角色。其次就是赵云,刘备,曹操,关羽,周瑜和张飞等。至于吕布为何未被列入十大名将之列,是因为日本人认为吕布空有武力而没有忠诚,对于信奉“皇道”的日本人来说,这是不可取的。

但是,日本在购买播放版权时也有附加的请求,那就是希望主角之一的曹操让日本演员来担任。这样做的目的首先是想迎合日本观众,因为这1.5万美元一集的热门电视剧如果有日本角色出现的话,日本观众会更加欣喜。其次,日本也想通过这样的手段,炮制“曹操是日裔”的说法,然后公然篡改历史,其想法和韩国是一样的。但是,导演王扶林当即拒绝了日本制片商的请求,理由很简单,这是中国历史改编拍摄的历史剧,怎么可能让日本人来担任主演?其次,虽然剧组当时极度贫穷,但是钱主要花在了服装道具上,人物所穿服饰是文物复刻制作的,攻城片段找不到合适取景地,剧组干脆就建了一座城墙出来。除此之外,为了复现汉军对阵型兵法的讲究,剧组请来了解放军客串士兵,这才有了经典。

《三国演义》,东亚地区的共同语言

松下电器善用《三国演义》中的用人待物之道经营企业、选贤任能的故事,至今为人津津乐道,以至日本一位大学教授曾将松下电器的成功看成是企业创办人松下幸之助善于运用诸葛亮的智慧的结果,而松下幸之助本人也是三国题材的忠实拥趸,他曾将《三国演义》列入企业高管必读书目。

在这种背景下,沦为“阶下囚”的朝鲜就不免愈加慨叹被迫向曹操投降的关羽,后者“只降汉帝,不降曹操”的气节、得知刘备消息后即刻投奔的做法同样为朝鲜民众所追捧认可,而一心匡扶汉室的刘备因被视作“反清复明”的变体,同样大受追捧。

根据资料,《三国志通俗演义》在朝鲜的最早记载见于朝鲜《宣祖实录》,与《三国演义》传入日本时的天时地利人和不同,该书在传至朝鲜时正值朝鲜深受我国传统儒学影响之际,吉林省社科院朝鲜韩国研究所所长谭红梅在发表于《东疆学刊》的《〈三国演义〉在朝鲜广为流传之原因》一文中提到,《三国演义》在当时被认为是“非正统性、非伦理性、非史实性和**性的”。

其次,日本民众普遍接触「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为宗旨的《三国演义》,正好是日本战国时代结束、德川幕府统一日本之后,《三国演义》群雄割据结束、迎来大一统的历史叙事,加上三国英杰与战国时代大名、武士皆演绎出了众多传奇故事,很容易直觉地划上等号。《三国演义》恰好迎合了日本的时代氛围,以及民众对于中国历史文化典故的好奇,故三国故事即使东传,也能在日本发扬光大。

天保年间(1836—1841年,清道光年间)著名画家葛氏北斋的门人─葛饰戴斗(近藤文雄)的绘制75册《绘本通俗三国志》出版,更加强了三国故事的普及化。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讲师赵莹认为,《三国演义》中描写的宏大战争场面和斗智斗勇的复杂谋略,是日本不曾有过的,对当时的读者来说非常有吸引力,包括妇孺在内的普通百姓,也都能通过栩栩如生的图画,了解三国的人物与故事。不过,为了迎合日本读者喜好,三国人物越来越接近日本百姓熟悉的模样,便进行了「日本化」,因此在葛饰戴斗的《绘本通俗三国志》里,熟悉的三国人物与中国文臣武将模样相去甚远,其长相、服装多被改造成了日本武士的面貌。

专题: 三国演义原小说   看三国演义小说   新三国演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