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小说名家解读

0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编写。这部小说以汉末三国时期的战争和政治为背景,描绘了众多英雄豪杰的传奇故事,包括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孙权等人物的生平和战斗,以及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三国演义》不仅是一部历史小说,也融入了丰富的文学艺术元素,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瑰宝。

名家解读:

1. 鲁迅: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对于《三国演义》的分析较为深入。他认为,《三国演义》在艺术上有着很高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历史事实的篡改和道德观念的偏颇。鲁迅对《三国演义》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其文学价值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上。

2. 章回小说理论:《三国演义》被认为是典型的“章回小说”,这种体裁在明清时期非常流行。章回小说通常按照事件的发展顺序分章叙述,每章结尾往往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继续阅读。《三国演义》以这种形式讲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既有宏大的战争场面,也有深沉的人物情感,是章回小说的典范。

3. 人物性格分析:《三国演义》中的许多人物形象鲜明、性格丰富,如曹操的智谋与野心、刘备的仁德与志气、关羽的忠诚与勇猛等,都成为了文学作品中经典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性格的描绘,不仅丰富了小说的情节,也反映了作者对于人性的深刻理解。

4. 战争与策略:《三国演义》详细描写了三国时期的战争场景和策略运用,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这些历史事件在小说中被艺术化地呈现,展现了古代战争的智慧与残酷。

5. 道德与哲学思考:《三国演义》在描绘英雄人物的同时,也蕴含了对道德、忠诚、正义等主题的探讨。例如,忠诚与背叛的议题,仁义与权谋的冲突,都引发了读者对人性本质和道德观念的思考。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也是一部历史的缩影,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道德和哲学思考。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展现了这部作品的多面性和深远影响。

为何“演义”爱“三国”?胡适关于《三国演义》的几点解说

散文的《三国演义》,据胡适看来,应当是从宋代以来“说三分”的“话本”演进变化而来。自然,当时的“话本”,还是较为浅陋的。同已经风行的《水浒传》相比,用当时学者的评价:“二书浅深工拙,若霄壤之悬。”我们今天通行的《三国演义》,是经过清初毛宗岗大加整理后的本子。对毛宗岗的贡献,胡适认为“最重要的有几点”:(1)文字上的修正:“俗本(即明本)之乎者也等字,大半龃龉不通;又词语冗长,每多复沓处。”(2)增加有文学吸引力的故事:“如关公秉烛达旦,管宁割席分坐,曹操分香卖履,于禁陵阙见画,以至武侯夫人之才,康成侍儿之慧,邓艾凤兮之对,钟会不汗之答,杜预《左传》之癖。”(3)添入了孔融《荐祢衡表》,陈琳《讨曹操檄》等文章,增加了“演义”的文化分量;(4)删削了一些不利于作品主题的文字;(5)删削了一些不必要的诗词;(6)辨正了一些不够合情理或不甚妥帖的故事。从今天的深切影响及传播广度看,对于《三国演义》,毛宗岗实在功不可没。

三国演义小说名家解读

唐宋以降,三国故事更丰富了。元代是我国杂剧创作的繁盛时期,这其中有大量诸如《卧龙岗》《三战吕布》《哭周瑜》《单刀会》《博望烧屯》《诸葛祭风》《五丈原》之类三国故事的作品。从这些名称及现存杂剧内容,“可以推知宋至明初的三国故事大概与现行的《三国演义》里的故事相差不远。”“最可注意的是,曹操在宋朝已成了一个被人痛恨的人物,诸葛亮在元朝已成了一个足计多谋的军师,而关羽已成为一个神人。”这与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中“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的描写、判断如出一辙。

胡适当时对《三国演义》的形成,有一个总体认知:即它“不是一个人做的,乃是五百年的演义家的共同作品”。这是一个基本事实。远在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骄儿》诗中就有了“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戏谑张飞的虬曲胡须,笑话邓艾的口吃)这样牵涉三国人物的诗句,可以证明晚唐时已经有“说三国”的情形了。苏轼在笔记《东坡志林》里,也记载了当时小孩听书时的情态:“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小儿顽皮,家里人也讨嫌,只好给他们一点小钱,让他们去听人说书。说的书里,三国故事极为吸引人。人们听见刘备吃了败仗,都皱起眉头甚至落泪;可听见曹操败了,都高兴畅快起来。可见宋代时三国故事已颇为风靡,并且形成了“拥刘贬曹”的民间观念。

可为何这几个分立阶段,偏偏只有“三国”时期,最后被充分“演义”,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大影响呢?关于这一点,胡适的解说颇有启发意味:“春秋、战国的时代太古了,材料太少了;况且头绪太纷繁,不容易做得满意。楚、汉与隋、唐又太短了,若不靠想象力来添材料,也不能做成热闹的故事。五代十国头绪也太繁,况且人才并不高明网页游戏内部时间怎么修改,故关于这个时代的小说都不能做好。”只有三国时代,魏、蜀、吴三方的人才可算势均力敌,《三国志》及裴松之的注里保存了大量材料,颇有小说趣味,“因此,这个时代遂成了演义家的绝好题目。”这个见解,不仅是文学的,也是历史的、心理的,这大约是须有现代观念和知识眼光的人才做得出来。

《三国演义》为何一直以来都能引起人们的想象和兴趣呢?胡适认为“这也是很自然的”。从历史研究的角度,从人们的心理倾向上看,三国时期都很容易引发人的兴味。对此,胡适有一节通贯中国历史,又很独到、有意思的解说。他认为,中国历史上,有七个分裂的时代:春秋战国;楚汉之争;三国;南北朝;隋唐之际;五代十国;宋金分立时期。这其中,南北朝与南宋时期都是不同民族的分立,中国人心理上总有一点“华夷”观念,所以对“北朝”史事都不大注意,因而就不大容易形成历史演义。南宋时期同样,小说也只是《说岳》等有限且影响不大的作品。其余的几个分立时期,应该可以成为演义小说的好材料。为何?这种时期:“人才容易见长,勇将与军师更容易见长,可以不用添枝添叶,而自然有热闹的故事。”

胡适、钱玄同、鲁迅是怎样评价《三国演义》及刘备等人物形象的

当前易大师侃三国,厚厚的一大本。三国演义给人们留下永久的话题。

胡适先生对《三国演义》的批判就更不客气了,他在他的《三国演义.序》中说到:“《三国演义》只可算是一部很有势力的通俗历史讲义,不能算是一部有文学价值的书……《三国演义》拘泥历史的故事太严,而想象力太少,创造力太薄弱……《三国演义》的作者、修改者、最后写定者都是平凡的陋儒,不是有天才的文学家,也不是高超的思想家。”又说:“《三国演义》最不会剪裁,他的本领在于搜罗一切竹头木屑,破烂铜铁,不肯遗漏一点。因为不肯剪裁,故此书不成为文学的作品。”

鲁迅在批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鲁迅的意思是说,《三国演义》想要显示刘备的仁慈敦厚却像伪装一般,描写出来的刘备过于仁慈反倒像个伪君子,刻画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反倒像个妖人。《三国演义》写这人好,那就什么地方都好;写这人坏,那就什么地方都坏,这种简单肤浅的“脸谱化”手法,对后世的小说创作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重温经典丨仲呈祥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书主旨,倡导和平。没有之一,没有例外,没有如果。聆听天道,大道至简,道法自然,物异理同。不可或缺。

所谓 “忠实于原著”,准确地表述,就是改编者“忠实于”自己对原著的理解——这里最本质、最重要的,是改编者对原著的灵魂、精神的理解。这是必须“忠实”的;否则,何言“改编”?但如果像某篇文章所说,要“忠实于”小说原文本的“故事框架、人物关系与人物性格及其走向”。恐怕就无法真正完成 “消融”“粉碎”并“重塑”这个由文学思维向电视剧思维的转换了。

有一种为那些改编并未成功实现从文学到电视剧思维转换进行辩护的说法,叫做“忠实于原著”。是的,既然是改编古典文学名著,当然应力求“忠实于原著”,否则岂不糟踏了名著!但对这“忠实于原著”,应有个科学的理解。窃以为,原本意义上的“忠实于原著”,是不可能存在的。生在当今的改编者,有谁能将自己的艺术思维与几百年前的罗贯中创作的文本完全重合?

这里的“消融掉、粉碎掉”是前提,“重塑”是新的审美创造,电视剧亦然。以此观之,可以说电视剧《三国演义》中那些较精彩的部分,都是因为首先把原小说中的有关章回“消融”得好、“粉碎”得彻底,然后按电视剧的视听思维“重塑”得成功的。

毛宗岗评《三国演义》:原文及赏析

毛批注解小部分不好区分是原文还是注解批注。不过有了批注注解更易理解原文。这也是上个月才知道毛批本并下载赏析的。

蔡和、蔡中,实为蔡瑁之弟,犹不为周郎之所信;王瓘本非王经之族,安得不为姜维之所料乎?纵使姜维信之,而夏侯霸必能识之;则邓艾之计,又疏于曹操矣。武侯知郑文之诈,而先斩郑文,故有得而无失;姜维知王瓘之诈,而不先斩王瓘,安能有得而无失乎?粮与栈道,虽王瓘焚之,无异于维自焚之:则姜维之智,终逊于武侯矣。文有后事胜于前事者,不观后事之深,不知前事之浅,则后文不可不读;有后事不如前事者,不观后事之疏,不见前事之密,则后文又不可不读。

曹操以周文自比,司马昭亦以周文自比。然操比周文,则竟比周文耳;昭则自言学曹操之比周文,直自比曹操也。操欲学周文,则篡国之意犹隐然于言外;昭欲学曹操,则篡国之意已显然于言中。虽同一篡贼,而一前一后,又有升降之异焉。

读懂《三国演义》才明白:人生下半场,拼的是健康!

三国演义的长篇解读

总的来说,《三国演义》是一部描绘了那个时代英雄豪杰和混乱战争的长篇小说,它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故事和生动的人物形象。它的魅力不仅在于其曲折的情节和卓越的人物塑造,更在于它深刻反映了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格。这是一部卓越的历史小说,值得一读再读。

深度解读中国四大名著之《三国演义》

原来张飞只是单纯想与关羽切磋武艺,三人本就是豪情万丈之人,经过此事更是义气相投,随即张飞邀请三人来到庄上饮酒叙谈,经过交谈,都得知了各自的名号,便坐下饮酒叙谈,借着美酒大家都坦诚相待知无不言,刘备顺势询问当今天下形势二位作何打算:关羽闻言一声长叹,原来他在家乡因为看不惯豪强欺压百姓便杀了恶霸,从此亡命天涯,空有一生本领无处施展报国无门,接着关羽又提起今天的招募告示,想着去从军,报效国家,即便马革裹尸也没关系,张飞一旁道他也有此意,二人生在汉朝,但是都心系国家,如今汉朝垂暮,虽然只是一介平民,但都有一颗报国之心。这就是中华民族的血性,不管身在何方,都留着华夏的血液,都有一颗爱国的心!

于是借二人打的难解难分之际,上前劝解,面不改色的分开二人双手,见二人都已停手就来了一波商业互吹:二位壮士皆身怀绝技,佩服啊。关羽道:不敢当,张飞随即说道:我听伙计讲诉有人挪开了磨盘,我想亲自过来领教一下。其实到这边我们不难看出,张飞其实是非常喜欢结交天下豪杰之人。

随着城楼上的小哥的击鼓结束,涿洲城集市也随之开放,商贩们纷纷抢占黄金摊位,正在这时猪肉摊前的吵闹声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原来是有人想要买张屠夫的猪肉,却没肉可卖,伙计道张东家不来没办法取肉,买主可不管那么多偏要买肉,争执不下,这时,一位头戴绿帽的红脸大汉看到此景想要过来打圆场,此人正是关羽:哪有卖家害怕买主,你卖就是了

为何易中天指责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混蛋,不建议大家读?

《三国演义》是小说属文学作品,又不是历史,何必苛求?!老易你写一部我们看看❗

易中天进一步解释道,他之所以不喜欢《三国演义》,是因为这部作品为了塑造人物、构建情节,对历史事实进行了大量的改编和虚构,与真实的历史相去甚远,在他看来,阅读这样的作品,很容易让人对历史产生误解无毒单机游戏三国志下载,不利于人们了解真正的三国历史

要解开这些疑问,我们需要先回到易中天发表言论的语境中去,在当天的直播中,易中天正在与观众们探讨中国四大名著的排名,他将《红楼梦》排在首位,《西游记》次之,《水浒传》位列第三,而对于《三国演义》,他则直言不讳地表示:“我认为是‘混蛋,不建议大家读”

一分钟读懂《三国演义》【罗贯中】

《三国演义》的内容丰富多样,讲述了许多有名的历史故事和传奇人物,如三国时期的英雄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曹操、刘备、孙权等。小说中不仅有战争、政治和策略,还涉及爱情、友情和人性的探讨,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历史与人性的深度剖析:《三国演义》"

历史使人感慨,人性令人敬畏,《三国演义》将它们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组成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世界。每一次的阅读都能够赋予我们新的启示,让我们在接下来的人生中迎接各种风险,为生命赋予更多的意义。正是因为这种故事的感染力,才能让这部古典名著在几百年的岁月中焕发出持久的生命能量。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颇为混乱的时期,其中蕴含着诸多深刻的道理和哲理。《三国演义》就是一部将那个时代呈现得淋漓尽致,表现了历史进程中的情感,人的苦恼,矛盾和挫折,更是一部非常有意义的代表作,不仅反映出历史的变迁,更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几种状态和人性中的葛藤与改变。在这样的阐述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的面目,还能够更真切地了解人的本性和生命的含义。

专题: 三国演义传小说   神三国演义小说   小说版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