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阅读《三国演义》这类经典文学作品,往往能带来更深的感悟和理解。《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融合了历史、政治、军事、哲学等多个层面的内容,对于不同年龄段的读者都有着独特的意义。
对中年人的意义:
1. 人生智慧与处世哲学:中年人经历了人生的各种波折,对《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命运和智慧策略会有更深的共鸣。例如,诸葛亮的智慧、曹操的谋略、刘备的仁德等,都蕴含着对人性、领导力和智慧的深刻思考,对中年人处理人际关系、工作挑战有着启示。
2. 历史与传统文化:《三国演义》不仅是一部小说,也是一部历史小说,它基于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但通过艺术加工,展现了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中年人阅读时,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复杂性,以及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
3. 个人修养与情感共鸣: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情感体验更为丰富,对书中所表现的人性和情感有更多的共鸣。《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情感、家族关系、友情、爱情等,都能引发中年人对自身经历的思考和情感的共鸣。
4. 激励与反思:《三国演义》中人物的奋斗和牺牲,对于面对中年危机和生活挑战的中年人来说,是一种强大的精神激励。同时,书中对权力、正义、忠诚的探讨,也促使人们反思个人的价值观和生活追求。
总结:
阅读《三国演义》对于中年人而言,不仅是一次文学之旅,更是一次深刻的人生体验。通过这本书,可以提升个人的智慧、丰富文化视野、深化情感体验,并在历史与现实的对照中找到前进的动力和方向。
比如,在和平年代,幸福还是很容易实现的,我们以为的不幸其实大部分都是庸人自扰。相对的,如果身于乱世,人人不得自保,生命安全受到极大威胁,“幸福”就是一个非常遥远而奢侈的词了。建国初期,我国的人均寿命只有三十几岁,太多宝贵的生命陨落在战争中。
“读史使人明智”,每次读历史,都深感自身之渺小,在滚滚而过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太过微小。我们所有的幸福安乐也好、不幸辗转也好,大部分原因都是历史造就的。除去大的背景,再去探究个人身世能力和性格等。
其实,很多人很可爱,和你我一样假面骑士build网页版游戏,有优点有缺点,如果我们深处那个乱世中,未必有他们做得好。也因此,更加惜英雄,也为他们各为其主,造成的悲剧结尾感到遗憾。
第二次读这本书,推荐给大家,和三国演义结合起来看,不仅对曹操英雄+奸诈的双重人格有更多理解,也会对三国其他人物有更深的了解。
中年看三国演义小说
为什么说要趁着还没老,多看看《三国演义》
小时候,第一次接触三国,是从连环画三国演义开始的。有条件的同学可以去新华书店买几本三国演义的连环画,或是去书摊租着看。象我这种没条件的,就只好蹭同学的看了。那时候三国演义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桃园三结义”。为此,我和其他两个小伙伴还一起磕头拜了把兄弟。事隔这么多年了,当年的小兄弟也不知道在哪里,每每想起心中都是满满的少年气。看连环画之余,那个年代小学最流行的是将连环画里骑马的武将剪下来,放在桌子上“吹”,你的武将的兵器打到了别人的武将,就算你赢。我记得武将里最吃香的是关羽的长刀,还有岳云、李元霸的大锤(岳传和说唐)。我技术好,赢了好多“娃娃”(我们当地方言管这种娱乐叫“吹娃娃”)。
昨天我读到了第八回:王司徒巧使连环计,董太师大闹凤仪亭!心中真的是感慨万千:一为古人王允的智,也为美女貂禅的勇,更为吕布与董卓这两恶魔的可恶,觉得看一遍原著与道听途说还真的是截然不同!
今天的立秋之日,我找到了这四本大部头的书,搬到我的床前,决定在我退休之前把这四大名著好好的读一遍,尤其是三国这本历史小说。
20岁我走上讲台,当一名初中语文老师。文言文中经常讲到跟四大名著有关的故事,所以利用假期时间,我又把这四大名著简装本抱回家囫囵吞枣般读一遍,目的是为给学生讲题。比如说作家作品章回等等。
16岁,我考上了师范,办了张图书卡:嗬,我把喜欢的书都搬到了床头,怎奈四大名著都是竖板古体字,我看的很费力,在同宿舍其他女孩看琼瑶小说的影响下,我把三国看的稀里糊涂就丢到了一边,去看琼瑶的《窗外》了!
可惜,文化贫瘠,翻箱倒柜,在家里也找不到一本古书。当时的供销社有几本小儿书,我记得是有什么《铁道游击队》或者《野火春风斗古城》,也没有《三国》
第一次看《三国》是在农村茅草屋里的土墙年画。记得那是七几年的时候,家家过年都要贴杨柳青年画,我在年画上看到了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故事,看的正兴起,结果年画就到头了,不知后事如何?一家又一家的去墙上观看,结果仍然看不完,回到家就听没有多少文化的爸爸给我讲三国的故事,虽然爸爸文化不高,也许就念个三两年的夜校,但他却讲得有声有色:什么白脸奸臣曹操红脸关公,还有就是猛张飞刘备,听他说的最多的就是"赵子龙大战长坂坡”"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连妈妈都对关公无比虔敬,把他当作灶王爷来敬!
而且生活中双方之间,总有一方得先低头,先低头的那方并不是弱也不是怕,而是为了让事情让双方都能较平稳地过去,毕竟撕裂对谁都没有好处。
想象一下,如果刘陶真诚地说,殿下每天处理国事真的很辛苦,却又没有一个知心的朋友,身心高度紧张得不到放松,好吧,大家一起玩吧,来个狂欢,让殿下玩的尽兴吧,殿下的笑容就是我们为人臣子的最大幸福,大家一起嗨吧。然后嗨着嗨着,突然来一句,听说外面各路盗贼玩得更嗨哟,咱们一起加入PARTY吧……
看来学会变换一种思维方式真的很重要,就像男人出轨,原配跑到男人面前大哭大闹没有用,只会把他推得越来越远,不如说一句,也许我们的婚姻真的出了些问题,也许这些年我忽略了你的感受,如果是这样,我向你道歉。
我也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汉灵帝放过了蔡邕一条性命,而刘陶和陈耽却没能躲过厄运呢?历史上的刘陶敢于说真话,也许真的让汉灵帝记恨了。
只是可惜了像刘陶、陈耽这样的耿直大臣。前几年,我觉得他们死得很不值得,很迂腐。但真是一岁年纪一岁心,现在却觉得他们是把江山社稷黎民百姓看得比什么都重的人,如果他们劝谏成功,百姓就会免于战火纷飞了。
武士押着刘陶去行刑,遇到命不好的司徒陈耽,陈耽连喊刀下留人,也没想想自己的脸够不够大,随即进去求情,却被一起关押起来。后来被十常侍暗中杀害。
他们用最稀缺的感情资源紧紧捆绑住汉灵帝,他们在他面前按照预想的脚本演戏,为了让他相信自己看到的就是事实。他们极力编制一个美丽的陷阱。最终汉灵帝掉下去了。
现在看来,汉灵帝也就是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如果平凡地活着,也会喝酒吹牛见到女人两眼发直,如果不是皇帝,他也会活得很快活。但不幸的是,他是皇帝,是九五至尊。宦官傍上他,想得到权势和荣华富贵,女人傍上他,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作为帝王,需要有强大的内心,内心强大到不需要任何朋友,很显然汉灵帝做不到,他表面皇帝架子十足,内心却无比软弱,他需要朋友,需要有人陪伴,有人奉承,有人喝彩,他不仅要粉丝还要铁杆粉,而文武百官,他认为充其量是表面尊崇实则想偷学武艺等待时机取而代之的危险分子。
从那以后,张让、赵忠、封谞、段珪、曹节、候览等十个宦官朋比为奸,牢牢把控住汉灵帝的灵魂,汉灵帝尊称张让为“阿父”。十常侍的势力顿时无人可比,谁敢在皇帝面前告他们的状,就意味着不仅仅是穿小鞋的问题,很有可能小命不保。
汉灵帝被他的文晃了眼,还被击中了心中的柔软,他连连叹息,起身去厕所,在他去厕所期间,剑的锋芒又吸引宦官曹节前来窥看,曹节看后,马上通告同党,然后就给蔡邕按了一个罪名,罢免官职回家种地去了。
议郎蔡邕,也就是大才女蔡文姬的父亲上疏,直指这都是后宫和宦官干涉朝政导致的。蔡邕为什么这么大胆子呢?一方面他确实艺高人胆大,敢为天下先。另一方面,也许他觉得自己是皇帝赏识的赋辞大家,有才人往往高估自己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但才华却是双刃剑,是剑就有光华,有了光华,一不小心闪了皇帝的眼。
汉灵帝就受到了惊吓,惊悚地问大臣,这是怎么回事啊?先前从来没有遇到过,究竟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大蛇突从天降,母鸡变公鸡,这些不祥之事,为什么会发生在我当皇帝期间呢?
那时候的人,不像现在的我们见多识广,具有相应的科学知识,什么都能用科学来解释,在古代这些都属于不吉之相,特别是当皇帝的人,更加在意天意。
天上却电闪雷鸣起来,卡拉拉的巨雷在宫殿上方炸开,好像要把屋顶硬硬劈开,随即就是骤雨,夹杂着冰雹为什么网页游戏手机玩不了,直至半夜方止,毁坏房屋无数。随后不久国内怪事连连,灾祸不断。洛阳发生地震,地动山摇,摄人心魄。沿海地区海水泛滥,大海像是挣脱了约束的猛兽,肆意横流,沿海居民被卷入海水中无数。据说还出现了母鸡变公鸡的奇闻。
言归正传,有一天,汉灵帝刚坐上温德殿,忽然刮来一阵狂风,然后只见一条大青蛇从梁上飞将下来,蟠在椅子上,汉灵帝大惊失色,跌倒在地,等稍后再看,大蛇像是故意来耍酷的,一扭身子,就倏忽不见。
宦官就不同了,表面上看与权力不沾边,只是一群奴仆为了巴结皇帝用些谄媚之术,干的是让人瞧不起的活,但正因为不入人眼,才让皇帝对他们放松了警惕,他们才得以趁虚而入,天长日久就摸清皇帝的脾性喜好,然后投其所好,就得到皇帝的欢心,同时也消磨了意志。
皇帝要防着大臣造反,大臣就是皇帝手里的风筝,觉得放心了,就适当地放放线,给点权力,不放心了,就收收线,收收权,让他知道离开皇帝,他什么也不是。
而最大的猎物当汉灵帝莫属,如果不是因为身边的“十常侍”,也就是张让为首的的十个宦官,汉灵帝定当是皇帝,而不是猎物,但自从汉灵帝被十常侍把持之后,不仅汉灵帝是猎物,整个汉家王朝都置于他人虎视眈眈之下。
《三国演义》开篇就给人一种感觉,如果不是蛟龙,在滚滚长江水中会被淹死的。在那个弱肉强食群雄逐鹿的年代,每个人都在拼尽全身的气力和智慧,避免成为他人的猎物。
专题: 旧三国演义小说 小说看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版小说上一篇三国演义小说第六一
下一篇三国演义小说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