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其载体主要是纸质书籍。这部小说最早以口述故事的形式流传于民间,后来在明代的罗贯中整理和创作下,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知的版本。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本书的载体也经历了从手抄本、活字印刷到现代电子书的演变。
在古代,人们主要依靠手抄本和活字印刷的书籍,这些都是通过工匠手工制作完成的,因此数量有限,传播速度慢。而到了现代,随着印刷技术的不断进步,书籍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使得《三国演义》能够广泛流传。如今,你可以在各大书店、图书馆、在线书店或者电子阅读平台上找到《三国演义》的纸质书、电子书等多种版本,方便世界各地的读者阅读和学习。
曾经称为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小说——《三国演义》
但由于小说《三国演义》在民间的广泛流传,人们把小说中的曹操当成了历史上的曹操,一提起曹操就认为他是个奸诈、狡猾、阴险的人物。这是很不应该的。我认为研究三国的历史也好,小说《三国演义》也好,首先应该把历史上的曹操和小说、戏剧舞台上的曹操区分开来,还历史上曹操的本来面目。
三国演义的小说载体
小说第一回介绍刘备时说:此人“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日本电脑怎么进去网页游戏,唇若涂朱”。后来又“跨下黄鬃马,手掣双股剑”,从而构成小说刘备8的整体形象:作品不仅通过大量的具体故事和人物评价刻画了刘备抱负远大、恭己待人和城府很深的性格特点。
三国是这么演义成的
据史料记载: 到元朝,三国类故事己得到了更加系统发展和普遍流行。随着元曲表演形式的出现,不仅元曲里演有三国戏,并且已被改编成适合表演形式的戏本竟多达二十多种,戏中三国故事为题材的戏份比现在都多,现存仅有寥寥四五种。
既然有了以说书为营生的行业,在营生过程中肯定会迎合“衣食父母”的口味而编撰出与正史不符的故事来取悦受众。如此这般操作下去,也反映出了小说《三国演义》在发展过程中曾经经历过迎合性改编,其改编后的结果,肯定会误导了百姓对真正历史的认知。但由此也证明了三国故事在北宋已广为盛行而深受欢迎状态下得到了普及性发展。
三国志故事到宋时期,形式上已发展到以“说古代故事”为营生的新兴行业~说书。此可见于苏东坡在《东坡志林》中记载的有关描述:“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zhé)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 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pín cù),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此诗句中“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就借鉴了以民间传说的三国人物特征来形容某种事物特点的比喻形式开始呈现其中。嘲弄张飞的胡子~满脸;邓艾虽文武双全却因说话口齿结巴不利索而被别人嘲笑之题材。这足以证明,晚唐时期己有关于三国故事的说讲与故事流传于世了。
《三国志》由《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三部分组成,共六十五卷。曹丕废汉建魏,刘备与孙权也相继称帝,形成三国鼎立之势。陈寿从历史实际出发,以“三国”为命名,并分国编纂,记述了这段历史,在纪传体断代史中独树一帜。《三国志》中,《魏书》居前,魏帝称“帝”,其传为“纪”;《蜀书》《吴书》居后,蜀、吴之帝称“主”,其传为“传”。但陈寿又正视三国时期魏、蜀、吴地位等同的历史事实,蜀、吴之主的传与魏之帝纪采取相同的记事方法,都采用纪传体“本纪”编年记事体例。此志能被后人誉为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绝非徒有虚名。但从文学角度评《三国志》之弊,乃“记事简略,粗陈梗概”也。
被归为正史的《三国志》是曹魏政权被司马家族更替后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该志成书时间离现实年代颇近,堪称纪事立传内容真实公允,既简练又全面的记载了中国三国时期的曹魏、蜀汉、东吴的纪传体断代史。也是三国类的故事、书籍的最早源头。
演义,是以一定的历史事迹为背景,以史书及传说的材料为基础,增添一些细节,用章回体写成的小说。现在称之为文学作品,通俗讲就是以历史为蓝本,经过艺术加工而编撰成精彩故事成书呈现出来的小说载体。如:《三国演义》、《隋唐演义》等。
挑起我此次系统学习三国演义演变过程欲望的导索,与近期楚明权老师在安阳古城传统文化讲习所所讲的话题:“《三国演义》为何是一部曹操的谤书”?之精彩内容有关。更受我拜读了良师益友原文广老兄赠予之《怎样阅读“三国演义”》一书后的启迪有关,让我更坚定了系统整理此文的信心。
小说第4册第4课:罗贯中《三国演义》(10万+课程老师讲义)
刘备欲为关羽报仇,不顾群臣苦谏,兴兵伐吴。张飞鞭挞部下末将范疆、张达,二人刺死张飞投吴。刘备得知,愈加憎恨,连胜吴军。孙权遣使求和,刘备不许,孙权拜陆逊为大都督,陆逊坚守不战,待蜀军兵疲意沮,火烧连营,大获全胜。刘备败走白帝城,感伤懊悔而病,临终前托孤于诸葛亮。
关羽领兵取襄阳,围樊城。曹操令大将于禁为征南将军,庞德为先锋,率领七军救援樊城。庞德抬棺与关羽决战。箭射关羽左臂。时值连日大雨,关羽水淹七军,于禁投降,庞德被俘,不屈而死。曹操闻讯大惊,欲迁都以避关羽,司马懿建议使孙权袭击关羽后方。孙权用吕蒙、陆逊之计,卑辞麻痹关羽,趁其防备松懈时袭取荆州。关羽败走麦城,突围时被俘,不屈而死。
曹操命曹洪助夏侯渊、张部守东川,张部接连被张飞、黄忠打败,丢失天荡山。法正劝刘备乘势夺取汉中,刘备从之,与诸葛亮亲自出兵。曹操闻报,亦率大军亲征,屯兵南郑,命夏侯渊进兵。黄忠用法正之谋,以逸待劳,阵斩夏侯洲。曹操前来报仇,接连战败,身受箭伤。军心动摇。便放弃汉中,于是、刘备进位汉中王,以诸葛亮为军师,封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为五虎大将。
曹操兵代汉中,张鲁兵败归降。刘备恐其来攻西川,交割江夏等三郡给东吴,请孙权起兵袭合肥,牵制曹操。孙权与曹操大将张辽交战。大败于道遥津。曹操亲率大军救合肥。孙权部将甘宁率百骑夜袭曹营,不折一人一骑。双方相待月余,孙权求和,曹操班师而回,不久又封为魏王,立子曹丕为世子。
刘璋听取张松建议,请刘备相助。刘备与庞统率军入川,刘璋亲到涪城迎接。刘备屯驻葭萌关,广收民心。后因向刘璋索取兵、粮,刘璋疑虑,稍作敷衍。刘备大怒,夺取涪城,进兵稚城。因庞统在落凤坡中箭身亡,诸葛亮留关羽镇守荆州,与张飞分兵入蜀增援。一路望风归顺,进占绵竹。刘津向张鲁借兵,张鲁谴马超攻葭萌关。张飞大战马超,诸葛亮用计,马超归顺,并进逼成都,刘津出降,刘备自领益州牧。
孙权接曹操檄文;犹豫不决。诸葛亮去战群儒,智激孙权,加之周瑜陈说利害,孙权遂决计抗曹,以周瑜为大都督。周瑜趁蒋干来为曹操作说客之机,巧布疑阵,诱其盗走伪造的书信,使曹操误杀水军都督蔡瑁、张允。诸葛亮草船借箭,周瑜自叹弗如,与之定计火攻破曹,并先后使黄盖行苦肉计,庞统献连环计,曹操骄傲轻敌,黄盖上船诈降,接近曹军水寨时一齐举火。东吴各路兵马四下接应,官军惨败。曹操带领残兵奔逃,连遭截击,在华容道又被关羽挡住去路。曹操乞哀,关羽不忍,放其逃走。
曹操率大军南征,刘表病死,其妻蔡氏以次子刘琼嗣位,投降曹操。刘备携民出走江陵,在当阳被曹军赶上,军民大乱。赵云单骑救出阿斗,张飞在长坂桥吓退曹军,刘备收拾残兵退至江夏。适逢孙权谴鲁肃来探虚实,诸葛亮即随鲁肃前往江东,欲结孙权共拒曹操。
刘备屡战屡败,当时投靠荆州刘表处。他受到刘表妻党的猜忌,并想加害于他。刘备于是避难新野,并拜徐庶为军师,势力日渐强盛。曹操屡次派人来攻,都败在刘备手中。曹操于是设计迫使徐庶离开刘备,徐庶临走前向刘备推荐了字号"卧龙先生"的诸葛亮。刘备先后三次到隆中拜见诸葛亮(三顾茅庐)。诸葛亮提出跨有荆、益二州,以与曹操、孙权成鼎足三立之势的战略方针,刘备苦请其出山辅佐。
有专家表示,湖北是三国文化资源大省,近年考古发掘出土三国文物和遗址遗迹数量不断增多,在全国位居前列。保护和开发好三国文化资源,对于推动湖北打造特色长江文化,由文化大省向文化特色强省迈进具有积极意义。
长江大学楚文化研究院教授孟修祥认为,关羽是三国文化中一个重要的象征符号。“关羽一生最为辉煌的时候基本都在荆州,荆州不少三国遗址都流传着与关羽有关的传说,农历正月和五月十三,荆州的老百姓都会前往关帝庙举行大型庙会,开展玩龙灯、划莲船、骑马射箭等民俗活动。透过这些民间传说和民俗活动,我们能看到关羽身上特别突出的‘义’的精神内涵,他也因此在伦理道德层面被中华文化圈推崇。”孟修祥说。
除了荆州古城遗址外,荆州还有洗马池、跑马泉、落帽台、偃月城、红血巷等三国遗址。专家认为,这些三国文物资源的人文内涵丰富,对研究三国历史及其宗教信仰、葬俗文化等具有重要价值。元末明初的罗贯中,以《三国志》为原型,汇集了民间传说、戏剧,加以艺术虚构,创作出《三国志通俗演义》,把正史转化为通俗文化。作为中国文学史上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三国演义》以人物为载体形象地演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即仁、义、礼、智、信、勇等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因素。《三国演义》广泛流传,对后世、对华人文化圈产生了深远影响。李亮表示,“三国文化”是三国时期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制度文明的总和,并以此为源,以三国故事和三国精神的传播演变为流,以《三国演义》及其诸多衍生现象为重要内容的综合性文化。
据《水经注》《元和郡县志》等记载,关羽北攻曹仁,听闻荆州城已遭东吴吕蒙袭取,仰天长叹“此城吾所筑,不可攻也”,乃引而退。1997年至1998年,荆州博物馆配合荆州城墙维修,解剖发掘仲宣楼附近坍塌城墙,发现了三国两晋时期的土城垣,且1800多年来,没发生大的城垣移位。考古专家认为这与典籍记载“关羽筑城”相吻合,结合其他考古成果得出论断:荆州城墙是我国现存延续时间最长,跨越朝代最多、由土城垣发展演变以砖城垣为主、土城垣为辅的唯一古城墙。
“湖北是三国文化资源富集地。”荆州博物馆副馆长李亮介绍,三国时期,湖北是魏、蜀、吴三国必争之地,是三国历史发展的中心地带。赤壁大战、夷陵之战、荆州争夺战、西晋灭吴之战等三国时期重大战役都发生在湖北。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关羽、周瑜等一大批三国历史人物曾活跃在荆楚大地,湖北有大量与三国文化相关的文化遗迹。
五黄六月,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登上荆州城墙大北门城台上的朝宗楼,瓮城、护城河尽收眼底,不远处的得胜街显得古朴而宁静。民间传说关羽水淹七军班师凯旋,正是从这里进入荆州城。
每日阅读|读一本好书之《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三国演义》到底要读什么?
《三国演义》以人物为载体形象地衍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即仁、义、礼、智、信、勇等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因素。小说中的刘备就是“仁”的代表,关羽是“义”的代表,张飞是“勇”的代表,诸葛亮是“智”的代表,赵云是“忠”的代表等等。
历史和小说是有区别的,所以,我们不能把《三国演义》当历史读
再说说东吴阵营之中的孙策和周瑜。孙策之所以成为三国的关键人物之一,是因为他是东吴政权的实际开创者和奠基者,江东小霸王,那不是浪得虚名的。东吴最后用来恶心和抵挡曹操统一天下的那点地盘,基本上都是靠着孙策以士族眼中所鄙夷的袁术部将身份血腥抢夺过来的。没有他就没有东吴,所以必须要给他一个座位。
而且关羽还有很多能力都那些看问题只看表面的人给被忽略了。要知道关羽可是一直跟着大哥刘备白手起家的,他接手的荆州也是百废待兴的,诸葛亮入川之后,荆州的军政民全部都要靠他一个人,大家觉得他没两把刷子能行吗?当过老板的朋友可能会理解。再说人家修筑江城、训练水师(关羽本人是山西人)、稳定内政(荆州的地方士族人心不稳)……全都搞得有模有样。
三国时期有三大战役:官渡战役、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这三大战役改变了天下走势。其实客观一点来讲,关羽指挥的襄樊之战才更有资格代替夷陵之战入选三国的三大战役的。一战打得天下震动,逼得一代雄主曹操都想迁都了,这是什么概念?
关羽,这个人由于《三国演义》的影响,很多人对他是有成见的,比如说他傲慢无礼、刚愎自用等,尤其是他最后败走麦城更加让人感觉他是名过其实的。但其实关羽是三国时期当之无愧的军事担当。没错,你们没听错,事实就是如此。
然后,我们再来介绍一下三个阵营之中的9个人,曹操、刘备、孙权这个三个创始人级别的人物,大家自然没有什么异议吧?诸葛亮这个灵魂人物和司马懿这个最后胜利者,应该也不会有什么争议,那么还剩下关羽、荀彧、孙策、周瑜这四位可能引起大家见仁见智了。咱一一来介绍吧。
先说袁绍。袁绍这个人绝对是被历史低看了的,这位同志其实是一个有着顶级策划能力的大导演,也是汉末或者说三国前期的绝对主角。没有他,东汉崩盘不会那么快,士族集团登台也还得再等等。历史上什么何进被杀、董卓进京、十八路诸侯讨董卓、群雄争霸等重头戏都是他策划出来的。他是三国历史中第一个改变天下大势的人。
再比如,真实的诸葛亮是顶级的政治家、战略家、谋略家、军事家,但《三国演义》为了故事情节的需要,过于突出他犹如半仙般的军师角色安卓三国单机rpg游戏,结果反而使得诸葛亮“蹈一州之土,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的功绩和能力不能得到世人的正常理解。
比如很多历史人物其实就不是小说中所描述的那样。袁绍在《三国演义》中被描写成了一个“志大才疏”的绣花枕头,这就有点不客观了。真实的袁绍其实相当有能力、有格局、有手腕,如果不是遇到比他更胜一筹的曹操,相信在那个时代,他一定是可以大放异彩的。东汉的崩盘其实就是他一手策划的,统一北方也基本上在他手里完成雏形的。既生瑜何生亮,让人无限感慨,但其实“既生袁绍,何生曹操”也是类似的遗憾。
三国时期衍生出来的很多成语故事,它们的历史渊源及特点是什么
从语义学角度来看,歇后语在语言系统中体现出独特的功能,歇后语与谚语有着类似的简洁和寓意,与谚语以真实性场景表达生活的某种道理和经验不同,“三国文化”歇后语主要表现一种生活中特殊环境中所处的情状,表现以语言为趣味所产生的美学功能,以三国历史人物的主要身份、性格特征、喜好能力等特征为推论基点,以艺术化、修辞化、音韵化等手段达到“趣味性 ”的艺术审美效果。
从语言特色上讲,首先,歇后语具备一定的趣味性。其次,歇后语具备一定的会意性,即可以通过前句猜出后句,因此歇后语往往能够作为民众在生活中的一种游戏而存在。最后,最初的歇后语具备一定的复杂性,均是通过文言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例如,“曹操杀华佗—— 讳疾忌医”等。
三十六计和三国演义(二者关联)
专题: 三国演义小说9 小说小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小说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