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三国演义小说简介

0

鲁迅的《故事新编》*有一篇作品名为《出关》,但并非直接基于《三*演义》创作,而是对《道德经》的解读和联想,涉及到了老子与韩非子的对话,内容并不直接对应《三*演义》。鲁迅的其他作品*,如《狂人日记》、《孔乙己》等,虽然也涉及到了**传统文化和历史故事,但并没有直接改编或创作自《三*演义》。

《三*演义》是明代小说家罗贯*创作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全书以东汉末年和三*时代为背景,描绘了魏、蜀、吴三*之间的*治、军事斗争和英雄人物的故事。作品融合了历史与虚构,塑造了众多深入人心的历史人物,如刘备、关羽、张飞、曹操、诸葛亮等,以及许多脍炙人口的战争故事和智谋情节。《三*演义》不仅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成就,而且在文化影响力上也极为深远,对**乃至东亚的文学、戏剧、影视作品产生了广泛影响。

曹操的多疑与诸葛亮的多智

但是,当曹操发现手下谋士的谋略超过自己的时候,他的心态就变了。《三*演义》描写的汉*争夺战,曹操的军队进退两难陷入困境,这时曹操的主簿杨修显出了高明,他一眼就看破了曹操的心态,立即准备退兵事宜,曹操被人看破心思,很不高兴。当初刘备在曹操手下的时候很注意韬光养晦,而杨修就偏偏喜欢露才扬己。《三*演义》专门解释了曹操与杨修的交恶过程。其*提到,曹操路过曹娥碑,曹娥碑上有蔡邕写的八个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这八个字隐含着四个字。曹操就问杨修,你能看出来隐含的是哪四个字吗?如果被问的是刘备,他肯定说我看不出来。杨修不管这一套,他直接回答说我已经看出来了。曹操就说你先别说,让我想一想。一行人走了三十里之后,曹操才让杨修说出答案。杨修解释,黄绢说的是有颜色的丝,丝字旁带颜色,合在一起就是个“绝”字;“幼妇”就是少女,合在一起就是个“妙”字,如此这般拆解下去,蔡邕八个字里隐含的四个字是“绝妙好辞”。曹操说,你所答正合我意。这个故事的原始版本见《世说新语》,原故事里曹操说我的智慧差了杨修三十里。而到了《三*演义》*做了调整,变成了曹操不愿意承认自己不如杨修。《三*演义》*的曹操,就是用这样的智慧优越感来维持自己的自信和统治的合法性。如果他的部下比他高明,这个部下就危险了。杨修之死,就是因为曹操晚年考虑自己的继承人,起初曹植的表现比较合曹操之意,结果曹操发现曹植之所以表现好是因为杨修幕后指导,曹操就担心日后万一曹植能力压不住杨修,反被杨修控制,就像汉献帝被他曹操控制一样,又或者曹植比较昏庸,那么结果只能更糟,于是曹操就把杨修杀掉了。

《三*演义》*的曹操非常重视人才,他一旦发现某个人特别有才,就会千方百计挖角。比如新野之战曹操被刘备击败,战后发现刘备是得到了军师徐庶的辅佐才如此厉害,就扣住徐庶母亲作为要挟,徐庶被迫去了曹操那里。此后刘备兵败长坂坡,赵云往来冲突救出阿斗,曹操看到赵云骁勇,又动了心思要拉他过来,于是不许手下放箭,结果让赵云成功杀出重围。刘备兵败徐州之后,关羽“土山约三事”,带着刘备的两位夫人归降了曹操,关羽在投降时提出了条件,具体包括:他只是暂时投降,而且降汉不降曹,另外必须对刘备的两个夫人以礼相待。曹操是比较实用主义的人,他爱才心切,就同意了关羽的这些条件。关羽投降之后,曹操大搞感情投资,大宴小宴不断,还送给关羽资财妇女,结果关羽得到刘备的消息后就千里走单骑离开了,曹操还要在表面上表现得非常大度,由于没有正式下公文放关羽走,关羽一路上过五关斩六将,最后曹操还是下了文书放关羽走了。鲁迅非常欣赏《三*演义》的这一段情节,认为虽然曹操是奸雄一个盒子不停的射击的游戏,但他这里表现得非常大度,非常爱才。

鲁迅三*演义小说简介

仔细分析,曹操的这种心态是有复杂成因的。天下三分,刘备可以仰仗他的汉室血统,孙*也有他父兄的基业,曹操不仅没有这些,还有一个家族污点,那就是他的祖父是宦官,他父亲是宦官的养子,曹操多疑和自恋的性格,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他的*治资本相对不足。小说*描写赤壁之战曹操败走华容,看到当地险要地形,他还要大笑一番,嘲笑诸葛亮还是不如他。当然这种行为也有鼓舞残兵士气的考虑,不过哪怕只有5分钟表现自己智慧优越的机会,曹操也是不会放过的。

《三*演义》*,曹操对手下谋士的态度,与刘备、孙*是不一样的。相比刘备对待诸葛亮,孙策、孙*对待周瑜,曹操对待谋士的态度是想听的就听,不想听的就不听,而且打了败仗还会把责任推给谋士。这不是说曹操不重视人才,他是非常重视人才的,但是他不能容忍手下谋士的谋略明显高于自己。

《三*演义》*,曹操对自己的判断是非常自信甚至自恋的。比如,当到处流浪的客将刘备来投奔曹操时,曹操手下谋士就劝他,说刘备这个人有野心,而且还是汉室宗亲,应该杀掉。但是曹操认为,刘备本人也没什么了不起的,杀刘备之后可能会导致自己名声受损,别人以后也不敢来投奔自己了。随后小说*有一个著名的情节,就是“煮酒论英雄”,曹操说天下英雄就是你刘备跟我两人,刘备听了这话就装成很害怕的样子,说自己被天上打雷吓到了,曹操哈哈大笑说英雄也会害怕打雷,于是就放松了警惕。后来徐州发生变乱,刘备找了个借口声称自己要去替曹操攻打袁术,向曹操借了五千兵马后就离开了。刘备走后,曹操的谋士说不能放他走,曹操又派了许褚带五百人去追刘备。许褚是曹操手下的勇将,但是他头脑简单不懂谋略,派这样的人去追刘备,而且是五百人去追五千人,显然是追不回来的。曹操手下谋士们也是这么认为的,觉得追不回刘备太可惜,但曹操是绝对不会公开承认自己犯错的,他说自己既然用了人就不会怀疑他,“我既遣之,何可复悔?”刘备就这样成功溜掉了。这就是曹操不疑的一面,《三*演义》作了很好的展现。

《三*演义》塑造的曹操,其性格的核心就是多疑,并且因为多疑产生了一系列命运的改变。比如赤壁之战,曹操因为多疑而*了周瑜、黄盖的反间计,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就处死了自己的水军都督蔡瑁、张允,导致曹军不堪水战。而且曹操的多疑性格贯穿了他的一生,甚至曹操之死也是因为多疑。晚年曹操患头痛病,找华佗来医治,这段故事的原型出自《三*志》。记载说的是华佗给曹操治病,后来请假回家,曹操再找他,华佗屡次推辞说自己妻子病了迟迟不来,曹操于是派人核实此事,并且有言在先,说如果华佗说的是真的就给他发放粮食,如果华佗说谎就把他抓回来,结果发现华佗说的是假话,于是华佗被捕最后死于狱*。而在《三*演义》*,华佗说要根治曹操的头痛病需要开颅,曹操觉得这种医疗方法是华佗想趁治病的机会害死他,于是就把华佗关进监狱,最后华佗死于狱*,他集一生经验写成的医书也随之失传。

那么,小说对曹操人物性格的转变刻画得是不是太突兀了呢?并不是。《三*演义》的伟大之处就在这里体现出来。它写曹操的为人起初是好的,是个刚烈有血性的义士,但是曹操的心理又非常不健康,主要是因为他性格多疑。多疑,本是《三*演义》里很多军阀、谋士都有的毛病,但是曹操的多疑非常有特点。别人的多疑是两可的,认为一个人可能是好也可能是坏,而曹操的多疑是很“坚决”的,他认为只要被他怀疑的就是坏人、就是对他曹操有威胁的人;而且,别人多疑的后续行动可能是疑而不决,可曹操多疑之后就会立即行动,即使明知滥杀无辜也在所不惜。

值得说明的是,虽然《三*演义》把曹操处理成了一个心狠手辣的坏人,但是这不代表《三*演义》只是一味将曹操污名化。其实,《三*演义》一方面在丑化曹操,另一方面也在美化曹操。比如《三*志》里提到,军阀董卓控制东汉朝廷时期比较看重曹操,给了曹操一个骁骑校尉的职位,这在当时属于*等偏上的待遇了,但是曹操认为跟着董卓没前途,于是就溜掉了。关于这一段情节,《三*演义》处理成了曹操虽受董卓器重,但是他并不喜欢董卓,这时候司徒王允觉得董卓专*导致汉室倾颓,大家就开会商量如何对抗董卓,曹操慷慨激昂主动表示要去行刺董卓。这个情节显然是美化了曹操。而后来曹操离开京城的情节,《三*志》里写的是曹操对董卓不辞而别,改名换姓路过*牟时,被当地的亭长抓住,当地有人认出曹操,就把他放了,此事不了了之。而《三*演义》里对应的这段历史,写的是曹操因为行刺董卓失败被迫逃亡离京,路过*牟时被捕,县令陈宫审讯他的时候,曹操表现得大义凛然视死如归,最终感动了陈宫,弃官跟着曹操一起逃亡了,这又是美化了曹操。

鲁迅说《三*演义》*的诸葛亮“多智而近妖”,咋看出来的?

诸葛亮布下八阵图后,曾吩咐老丈人:“后有东吴大将迷于阵*,莫要引他出来。”按书所言,诸葛亮能洞悉天机、预测未来。真有如此先知之明的话,诸葛亮就必然知道蜀*会灭亡,自己所有的努力都将白费——那六出岐山岂不是做做样子。

鲁迅为什么说诸葛“多智而近妖”?除了八阵图外,还有借东风、草船借箭、点七星灯续命等故事,这些故事充分表现了诸葛亮的智慧,但实质是人们敬重诸葛亮,就把历史及民间的各种“智慧”累加在诸葛亮身上。可谓“万千宠爱在一身”啊!

史载诸葛亮是和张飞、赵云一起入蜀的,当时还曾攻克益州巴东郡(今四川奉节东),既然在此打过仗,还打赢了,那人们对其是有记忆的。时间一久,鱼腹浦古盐场的那些石头,附在诸葛亮身上成为“八阵图的”传说,也就有些根据了。

鲁迅是如何评价“四大名著”的,他最赞赏哪一部小说?

“四大名著”,即《三*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虽然它们成书于明清时期,但“四大名著”这个称呼却是大约在1980年代才出现的。所以,鲁迅没有评价过“四大名著”,但却评价过《三*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而且鲁迅的评价跟我们的一般认知并不一致。

胡适、钱玄同、鲁迅是怎样评价《三*演义》及刘备等人物形象的

当前易大师侃三*,厚厚的一大本。三*演义给人们留下永久的话题。

那么,胡适等人为什么对《三*演义》及其相关人物会有这样的评价呢?胡适在《答钱玄同书》*表明了内*的原因。胡适说道:“此书于曹孟德,亦非一味丑诋。如白门楼杀吕布一段,写曹操人品实高于刘备百倍。此外写曹操用人之明,御将之能,皆远过于刘备和诸葛亮。无奈**人早*了朱熹一流人的毒,所以一味痛骂曹操。”在这里,胡适认为**人痛骂曹操是因为*了朱熹等人的流毒。南宋理学家朱熹是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在明清时期受到统治者的尊崇,其理学思想被明清统治者奉为官学,作为加强思想统治的工具。胡适等人真正要否定的,正是这种腐朽的封建纲常。

钱玄同对于《三*演义》及其人物的评价就更加言辞激烈,他在与胡适的书信*说到:“盖曹操固然是坏人,然刘备亦何尝是好人?论学、论才、论识,刘备远不及曹操;论居心之不良,刘备曹操正是半斤八两。帝蜀寇魏之论,原极可笑。”钱玄同指出:“我因为要祛除*人的迂谬心理,所以排斥《三*演义》。

魏文帝曹丕,以长子而承父业,篡汉而即帝位。他也是喜欢文章的。其弟曹植,还有明帝曹睿,都是喜欢文章的。不过到那个时候,于通脱之外,更加上华丽。丕著《典论》,现已失散无全本,那里面说:“诗赋欲丽”,“文以气为主”。《典论》的零零碎碎,在唐宋类书*;一篇整的《论文》,在《文选》*可以看见。

曹操是建安时期杰出的文学家和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开创了建安文学的新风气,风格清俊通脱。曹操、曹丕、曹植被称为“建安三曹”,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黄河流域在曹操统治下,唯才是举,*治渐见清明,经济逐步恢复,阶级压迫稍有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但是,曹操有当皇帝的实力,却没有当皇帝的雄心。

遥想当年,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袁绍、袁术、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地方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等少数民族**,不仅统一了**北方地区,而且还实行一系列*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从而使*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

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鲁迅认为,一个历史朝代如果长一点,写史书的是本朝人,好人多。历史朝代短一点,写历史的就是后一朝的人了,自然坏人多,曹操所处的年代很短,所以自然也逃不了被之后朝代的人说坏话的惯例。正史都是如此,更何况《三*演义》这种充斥着神话、杜撰的小说了。

所不同的是董卓、曹操想“挟天子以令诸侯”,而刘备想“光复汉室”,而这个光复汉室并不是辅佐东汉宗室至亲立为皇帝,而是自己当“汉朝”的皇帝。曹操自己就曾经说过:“倘无我,不知有多少人称王称帝!”这一点,和鲁迅的看法一样。

因为《三*演义》对这些人的描写并不客观。因为小说体不同于正史记载,作者想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人物角色的忠奸美丑人设,而作者的立足点就决定了好人和坏人。

不仅如此,地方豪强,以及各个州牧也纷纷利用天下大乱,名正言顺地扩大武装力量,成为称霸一方的诸侯。如此一来,东汉*府的实质统治力已经名存实亡。

而真实的历史远比演义更精彩,东汉末年宦官当道,荒淫无道的汉灵帝,设置西园,贪图享乐,种种荒淫奇葩事,让传说*的商纣王也要逊色三分,汉灵帝的荒淫在这里不是重点,所以就不进行赘述了。不仅如此,汉灵帝刘宏还公开卖官爵,各种管制,明码标价,并进行招标投标,出价最高的才可以*标。

《三*演义》是**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长篇小说,明清时期甚至有“第一才子书”之称。

《三*演义》都是简略的叙述07072手游盒子玩的人多吗,为何却有数百年而不衰的艺术生命力

这个真诚的艺术家之问至今仍然无人能够回答,实乃怪事。其实只要不过分拘泥于历史事实,不要被外部战争的热闹所蒙蔽,把目光紧紧盯住在外部战争之下的心理之战,尤其是关于人的才能高下的无声的战争,就找到了《三*演义》艺术奥秘的真谛。

诸葛亮如此的多智引发周瑜的多妒,激化了两个同盟者之间的心理矛盾,同时引发了曹操的多疑(大雾进军怕有埋伏),使得战争的胜负不取决于军事力量的强弱,甚至也不完全取决于才智的高下,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才能的情绪化反应。

读《三*演义》看鲁迅先生评诸葛亮—— “多智而近妖”

周瑜为陷害诸葛亮,要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哪知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利用大雾天,用草船、草人,驶往曹营,摇旗呐喊,曹操因疑,乱箭射之,让诸葛亮既安全得到曹操十万支箭,又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第二、小说《三*演义》里的诸葛亮是一个艺术化的人物形象。里面用了很多经典的故事,来表现诸葛亮的足智多谋。鲁迅先生在其《**小说史略》*,评价诸葛亮“多智而近妖”。这是源于小说的艺术需要,而非现实的真相。

所以,《**小说史略》这本书有一定的局限,但无论怎样,任何一位学者编撰自己的著作,尤其是那种博大的著作,不可能不受到历史条件、学科发展水平以及个人主观思想认识上的限制,这是很自然的,也不能过分地指责鲁迅的过失。这本书作为我*小说史研究的开创之作,无疑是一笔宝贵的遗产。

专题: 猫小说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的小说   编小说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