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创作。这部长篇历史小说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初期的历史事件为背景,描绘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军事斗争以及许多英雄人物的生平事迹。
曾仕强是台湾地区著名的讲师、作家,他在多个领域都有深入研究,包括易经、管理学、教育学等。他对《三国演义》的研究和解读,往往结合了传统文化的智慧和现代管理思想,为读者提供了独特视角的解读。
曾仕强对《三国演义》的解读强调了“人性洞察”与“策略智慧”。他认为,《三国演义》不仅仅是一部历史小说,更是一部蕴含了深刻人生哲理和成功策略的经典之作。他从人物性格、策略运用、团队合作、领导艺术等方面进行分析,帮助读者理解人物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应用这些策略。
由于曾仕强对《三国演义》的解读涉及多个方面,包括但不限于个人魅力、领导力、战略眼光、团队建设、危机管理等主题,每本书或文章的解读可能各有侧重。如果你对具体某方面的解读感兴趣,可以指定特定内容,以便提供更详细的解答。
曾仕强:在现代社会,读《三国演义》,至少可以获得三大好处
(3) 更深一层体会“义”的可贵。同祥不了了之,为什么有的人心安理得,有的人却死不瞑目?关键就在一个 “义”字。顶着 金字招牌的曹操、继承父兄基业的孙权,以及空有秘方却苦于人力、奖金都不足的刘备,如果看到 三国归晋的结局,不知道有什么样的感想?会不会觉得自己的公 司被兼并, 多年来的理想与努力落空?还是认为这一辈子再怎么说, 也没有白活?有形的王国,总有败亡的一天,便是显秩序不一定能够满足隐秩序的需求,或者得 不到隐秩序的配合的结果。换句话说, 不能够兼顾隐秩序,不可能完全合乎“义”的标准。尽管有人心中佩服曾操,却很不情愿明白说出来。刘备当 然 有可疑的地方,大家却宁愿相信他是仁人君子。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出,“义”的可贵,就在它能够提高人生的真实价值。
太史慈的投降,其实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讲的跳槽。孙策费尽苦心招揽人才,而太史慈原来的老板又心胸狭窄、嫉才妒能,在这种情况之下,太史慈归顺孙策,是一个很自然的结果。
小说曾仕强说三国演义
如果“三国”是三个国家,那任何人的投降都是叛国行径,那还得了?对于中国人来说,只要牵扯到国家利益的问题,那是非常严肃的。只要通敌叛国,出卖国家利益,绝对是不赦之罪。
只是因为所拥立的集团不一样ipaid不能玩网页游戏,所以暂时分成三个不同的阵营。这样理解就会明白,《三国演义》记录的是同一个国家里面不同势力相互竞争的历史。
想到这里,太史慈难免会为孙策的良苦用心而有所感动。其实,这正是孙策的高明之处。人与人之间,与其不断地用语言去刺激、去说服,不如创设一些情境,让对方在情境当中去感受、去领悟,这样无声胜有声的说服力更大。
他第一感觉肯定会认为很奇怪,因为我们说过,这毕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但他转念一想,会觉察到孙策很在意两人之间的那场搏斗,慢慢也会认识到孙策为了收降自己,当时是手下留情了的。
孙策再三吐露对太史慈的英雄相惜之情,诚请太史慈入账。太史慈进入孙策账中,见到孙策悬挂着与自己相斗时留下的破烂战袍,他是什么反应呢?
可见在紧急情况下,人的临场反应非常重要。但这种本能反应是装不出来的,它是个人修养的表现,是一种长期的积累,也是一个人的命运。太史慈被擒后,完全是一副要杀要剐悉听尊便的态度,反而使得孙策对他更加地敬重。
太史慈被押见孙策,孙策以礼相待,太史慈并不予理会。大家可以想象,如果太史慈一开始就马上表示投降,孙策会作何感想?他一定会认为此人太不可信,现在归降于我,以后还会再投靠别人,说不定一翻脸又把太史慈杀掉了。
但他却预留了一条生路给太史慈。可见,想要置人死地还是留有活路,采取的处理方式是各不相同的。所以有时我们能够幸运地走出困境,千万不要把功劳完全归于自己,有人在暗中相助也说不定。
攻城者若想取胜,必然死伤众多。而一旦城破,城中的人也难以逃脱。按照常理来讲,孙策既然能够攻破城池,定会有办法让太史慈无法脱身。
所以太史慈虽是刘繇的战将,但因他不是自己的亲信,刘繇便看不得太史慈太过能干。第一次太史慈执意出战,已经让刘繇怒气难平,第二次自然坚决不会再给太史慈出风头的机会了。即使派出的其他将领不是孙策的对手,刘繇也心甘情愿,觉得这是自己的权利。
第二天再战的时候,孙策却不见太史慈,为什么?我们总以为身为老板,都希望自己的手下好好表现,其实并不尽然。老板与部属也有派系之分,让与自己不同阵营的部属表现越好,岂不是越让自己难堪?
所以不只是文人相轻,武功好的人照样看不起对手。这也没有什么不对,如果身为一名武将,还未开战就认为自己必败无疑,那还怎么去打仗呢?
大家可以看到,孙策和太史慈的心情是不一样的。太史慈一心只想与孙策在武艺上一争高下。武艺高强的人十有八九都是这种想法,张飞开口就是:你敢跟我打个几百回合吗?关羽也是这样,提起谁都不屑一顾。
太史慈自己出战拦截孙策,二人从马上打到马下,由山上战至谷底,不分胜负,最后时至黄昏,风雨骤起,双方大队人马赶到方才收兵回营。回营之后,孙策命人将与太史慈打斗时撕烂的战袍悬挂在账中。众将不解何意,周瑜正要说破,却被孙策拦住。
孙策对周瑜的建议深表赞同,从他千方百计收服太史慈的举动可以看出来。当时,孙策一行十余人探看刘繇营寨,刘繇的部将太史慈请战捉拿孙策,被刘繇拒绝。
即使是在通讯如此发达的现在,就算事先有约,都可能要相互寻找半天,更何况是在当时那样的条件之下。而这种看似不经意的邂逅,正是老天对孙策最大的眷顾。
在这个节骨眼上,周瑜如同从天而降,在完全没有邀约的情况之下,与孙策不期而遇。让周瑜这么一个关键人物适时出现,实在是老天的善意安排。
孙策带领借来的三千兵马踏上征途。路上,孙策巧遇故友周瑜。孙策和周瑜从小一起长大,亲密无间,所以两人再次见面也是老友重逢,倍感亲切。况且,孙策刚刚用玉玺换得兵马,正欲大展宏图。
他明白自己与袁术相比处于明显的弱势,倘若提出先借兵马后给玉玺的要求,袁术是断然不会答应的。因为万一孙策得到兵马而不给玉玺,袁术岂不是为天下人耻笑?另外,以袁术目前的地位,也不至于拿了玉玺不给兵马。
但合理的冒险有时是必要的,一个人如果连最起码的风险都不愿意承担的话,那也难成大事。之所以称为合理的冒险,是因为孙策的做法是建立在对情势准确的把握之上的。
提出要求之前,要先给自己和对方设计好恰当的理由。孙策正是以报父仇作为自己开口借兵的理由,同时也给了袁术一个用兵马交换玉玺的台阶。
袁术不知道孙策会用玉玺跟他交换兵马,说父仇应该报,可是借兵免谈。孙策这时才道出自己手中有玉玺,问如果用玉玺作为抵押,能否借得兵马。袁术闻听喜出望外,马上改变了态度,当下答应借给孙策三千士兵,五百马匹。
而孙策明白,与其守着不能发生功效的玉玺,不如以此向袁术借兵,借机离开袁术去开创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如果他还为了守住玉玺,耽误长远的整体发展,相信他是对不起玉玺,也是对不起他父亲的。
孙策回到家中,决定用传国玉玺向袁术借兵征讨江东,意图大业。大家都明白,玉玺是死的,兵马才是活的,玉玺只能够锦上添花,并没有实际的作用;
曾仕强谈三国告诉我们的做人道理:一个人信用破产之后很难建立…
书单|曾仕强:人的一生,这三本书必读
曾仕强教授《三国》智慧分享
在我们中国,道义精神,每一代都有,总有一批人,没人要求他们,也没奖金诱惑,但会有一个人、一群人来做这种事,来重振国学,如果未得到呼应,那这个“时”就是不对的。而实际情况是,得到了广泛呼应,并渐成热潮,初期或许各说各话,但慢慢就会形成共识。我大概可以猜测到今后十几年,至少会有三点共识:
我们看董卓的下场,就明白一个道理,一个人不管是正取还是逆取,千万记住,最后一定要顺守。可是,逆取的人很多啊!很多人已经在逆取了,在伺机而动,机会来了,他马上就出手。比如国家提倡低碳,提倡节能减排,生意人的脑筋很灵活的,他马上会选择性执行,贴出了很多所谓低碳的标签,其实不乏逆取的成分。董卓是个军阀,一方之霸,当他有机会进京,这是千载难逢啊,如果他能顺守汉室给他的机会,好好扶助汉献帝,重用人才,一心一意把国家治理好,谁还会骂董卓啊,那他不得了啊。董卓如果换了位置,也换脑筋,那刘备投向他,关公也投向他,诸葛亮也为他服务,那他会流芳万世啊,但他就是弯转不过来。关公在历史上是个失败的人物,大意失荆州,多大的过失啊。可是,我们为什么还要拜他呢?就因为关公的“义”,义薄云天!
曾仕强解读三国:连环美人计,王允跪求貂蝉
同时,貂蝉有这个条件。她不但年轻貌美,而且脑筋灵活,意志坚定,但是光有这些条件还不够,如果董卓不好色,吕布不动心,那貂蝉再漂亮、再年轻也没有用。王允的这个计谋,就是要牺牲貂蝉,让她把宝贵的性命献出来,所以用商量的方式是不可行的,一定要想办法把她的意愿激发出来,让她从心里头愿意这样做,才有可能达到目的。
一个人一直走正路,顺守还比较容易;但是一个逆取的人,要他在关键的时候变成顺守,却是高度困难的。正是因为如此,老天会觉得有这样的毅力十分难得,所以才会再给他机会。
如果董卓逆取之后能够改邪归正,那他后半辈子会很好过不说,百姓也能够因此而受益,可他偏偏逆取之后还要逆守,所以最后只能是自作自受。
走正道可以成功,走邪道也同样可以。走正道成功的叫做顺取,走邪道成功的叫做逆取,两种方式都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如果天底下只有一条路走,那就看不出谁是好人谁是坏人了。
否则稍微做错一点事情,老天就把人收拾掉,那还有谁敢做事呢?所以我们不要以为董卓得到好机会,是老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放纵他,现在的董卓坏是坏,但还没有坏到恶贯满盈的程度,等到了恶贯满盈的那一天,我们会看到,老天还是有眼的。
因为我们看董卓这样神气,觉得好像是老天不长眼。然而老天是很公正的,它不会偏袒任何人。老天给好人机会,也给坏人机会,等他恶贯满盈的时候再来收拾他,这才是天理。
大家可能会问,董卓名声这么坏,为什么还能当大官?提出这样的问题还算是客气的,否则就会直接问:像董卓这样的坏人都能当大官,难道老天没眼吗?
董卓进京以后,欲废旧帝而立新帝,群臣迫于董卓的淫威,都沉默自保。董卓立陈留王为帝,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无限膨胀的欲望面前,发生了怎样的道德畸变和人性的扭曲?多行不义必自毙,董卓又是怎样一步一步走向无法挽救的深渊呢?
曾仕强解读三国:一个人绝对不要死心,心活着才有希望
所以吕布的失败,用俗话就叫“活该有失”,否则也不会一连串的不凑巧凑在一起,使得他跑也跑不掉。这当中如果有一个人头脑稍微冷静一点,就会避免很多上当的可能。可当时众人都像昏了头一样,完全任由陈登摆布,这不是很奇怪吗?
陈宫衡量当时的形势,认为与其进攻,不如死守。两座城池形成掎角之势,互相呼应,坚守不出。曹操远道而来,久攻不下三国2单机版游戏下载安装,等到粮草断绝,士气涣散,自然会不战自败。但吕布偏偏要听陈登的话,因为陈登两边骗来骗去,很有技巧。
这是中国人的高度艺术,一般基层的人员做错了事,一定要公开道歉,向大家说明自己的过失之处。但是像曹操这样地位很高的人,不便直接道歉认错。我们是一个伦理的民族,要有层次的观念,不能受西方的影响,认为大家都一样。
中国人判断对错的标准其实很简单,就是“合理”二字。如果不合理,即使天子犯法,也是与庶民同罪。但只要合理,再严格的法令也能法外施恩。
曹操对此当然也是无可奈何,但此刻众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他身上。法令是他刚刚宣布的,现在问题偏偏出在了他身上,众人当然拭目以待,看他到底会怎么处理。
刚刚下达命令,田间突然飞起斑鸠,曹操的马受惊不听驾驭,践踏了一大片麦田。这就叫做“无巧不成书”。很多事情不说没事,一说马上就出事了,而且偏偏就发生在宣布人的身上,这是非常巧合的事情。
中国人自古就明白民为重的道理,即使在三国这样的乱世也是如此。刘备一心一意想要得到仁政爱民的好名声,曹操也不例外,同样把争取民意支持、民心归向当做首要的大事。
曾仕强解读三国:隔山观虎斗-有些事情自己可以去做但是不必去说
吕布曾亲眼目睹了董卓因为得意忘形而导致的悲惨后果,却丝毫没有吸取任何的教训。人就是这样,看到别人的教训,往往不太往心里去,而且就算一时记住,也很容易转瞬即忘。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尽可能不要做出重蹈覆辙的事情来。
专题: 着小说三国演义 读三国演义小说 小说三国演义序上一篇制作三国演义动漫小说
下一篇三国演义小说人物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