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三国演义名家点评

0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撰写。这部小说以其丰富的历史背景、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曲折的故事情节,深受广大读者喜爱。下面是一些对《三国演义》进行名家点评的观点:

1. 杨慎:“《三国志通俗演义》本于《三国志》而稍加增益,故其文可通,故其事可考。其文章之妙,诚非他人所能及。”

2. 王夫之:“《三国演义》以英雄之气,贯以仁义之心,故其文气浩然,而事理昭然。”

3. 李贽:“《三国演义》之妙,在于其能将英雄人物的人性光辉与历史的沧桑感融为一体,使读者在欣赏故事的同时,也能深刻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人性的复杂。”

4. 鲁迅:“《三国演义》在文学上的贡献,不仅在于其丰富的故事情节和生动的人物描写,更在于它对历史的重新解读和艺术化的处理,使得历史故事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蕴含了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洞察。”

5. 冯其庸:“《三国演义》是一部以历史为背景,以小说形式展现的英雄史诗,它不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深具人文精神和哲学思考的作品。”

这些点评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三国演义》在文学、历史、哲学等多方面的价值和影响力,展现了其作为文学经典的地位。

为何易中天指责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混蛋,不建议大家读?

《三国演义》是小说属文学作品,又不是历史,何必苛求?!老易你写一部我们看看❗

仅仅因为《三国演义》与正史有所出入,就将其全盘否定,未免有些过于武断,文学作品并非历史教科书,其创作必然要遵循一定的艺术规律,如果一味追求史实的还原,而忽略了文学性,那么最终呈现出来的作品很可能干巴巴、缺乏吸引力,更无法在读者心中激起情感共鸣

小说三国演义名家点评

易中天进一步解释道,他之所以不喜欢《三国演义》,是因为这部作品为了塑造人物、构建情节,对历史事实进行了大量的改编和虚构,与真实的历史相去甚远,在他看来,阅读这样的作品,很容易让人对历史产生误解,不利于人们了解真正的三国历史

所以虽然他们的活法惊心动魄,但也正是这股劲儿让人无法忘却三国志13单机游戏最新版,这些故事,是寓言,是历史,是哲理,更是文化。它们像是一面古镜,映照着你的心,也映照了这个世界。

网络上的这些讨论蛮激烈的:“我以前觉得《三国演义》只是官场上的较量,现在我发现,无论在哪行哪业,我们都是在不断战斗,只不过是换了战场罢了。”“《红楼梦》带给我最深的印象是,无论是谁都有机会获得幸福,即便这个过程充满了艰辛。”

实际上,这些故事里,还是有很多关于勇敢、执著、牺牲和承诺的精神。《西游记》中,为了完成使命,师徒几人走上了一千多公里的道路,这不是愚忠,这是一份承诺。《水浒传》里的好汉们都是因为各种不公正的现象才聚集在一起,他们不是单纯的“匪”,他们更多的是在反抗不公不义。

但是如此一想,他们的存活术看上去是不是有点灰暗,甚至有些让人恐惧?因为他们似乎都是在利用别人,都在挣扎,都在风雨无阻、刀山火海……真的是这样的吗?

估计有人要说,你说来这么多,到底想说什么?现在就不卖关子了。你看那些书名,他们似乎都在告诉我们,活着就离不开生存的方法,不付出点什么,你怎么可能指挥流氓、行走在名利场中,或是攀上云霄?

的确,老祖们的头顶上没有紧紧的低天花板,一抬头就可以面朝璀璨的星空,他们的心自然同星系同阔。相比之下,我们就不说了。每天被迫接受信息爆炸,在这个次元中变得浮躁。那么思考一个问题,现在的我们已经不复当年的沉静与深思,我们是不是也失去了些惊喜与智勇并存?

讲透了人性,就是四大名著成为经典的核心。当人们不只是为了看故事,而是从中看到自己的投射,看到时代的缩影的时候,会被深深打动。

《西游记》被人说是一帮妖精的故事,却不那么简单。唐僧一行人的取经路,其实就是一场对自我的救赎与心灵的探索。一个团队,各有缺陷但相互互补,他们协作、冲突、再协作,这是一个宝做要团结,面对困难一往无前的故事。

又有声音说,《三国演义》不过是一部关于权谋的小说,刘备、曹操、孙权,他们一个个耳熟能详,都带着鲜明的个性。然而,智能不仅仅体现在刀光剑影中,权谋可以深刻揭示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深刻。

有人说《水浒传》是一堆匪徒的故事。他们食不果腹怀才不遇,活不下去才造反。不过真的仅仅是这样么?如果只看到了这片面角度,我们就没能透过历史尘埃看到本质。在施耐庵的笔下,好汉们同样有着复杂的情感和信仰。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当年曹雪芹写《红楼梦》,是通过一大家子的幸与不幸折射出一个时代的悲剧。跟现如今有啥不一样呢?也不一样了。现在人忙着买房、旅游,哪里还会坐在一起斗富摆阔。放在今天,《红楼梦》可能就没那么打动人了。

这四部古典名著,是中国文学的花朵,它们在历史长河中绽放,四色花朵各有千秋,有着自己独特的芳香。《三国演义》的官场智慧,《水浒传》的兄弟义气,《红楼梦》的人间冷暖,《西游记》的超脱世俗,在四大名著的铜镜中,我们似乎看到了越来越现实的社会、越来越分明的阶层。

刘震云:“三国演义告诉你,真理只在刀锋之上;水浒传告诉你,有酒有肉才是兄弟;红楼梦告诉你,上流社会拼的是血缘关系;西游记告诉你,混江湖没有靠山会死的很惨。三国演义写的是官,水浒传写的是匪,红楼梦写的是人,西游记写的是妖。古典名著之所以是名著,是因为他讲透了人性,而人性最大的丑陋就是,对无权无势的。

重温经典丨仲呈祥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书主旨,倡导和平。没有之一,没有例外,没有如果。聆听天道,大道至简,道法自然,物异理同。不可或缺。

从小说的文学思维到电视剧的视听艺术思维,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的转换。小说的结构原则是时间,而电视剧的结构原则是空间。两者在思维结构和叙事方式上恰好相左。著名文艺理论家、美学家何其芳先生和钟惦棐先生都曾就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课题提出过精辟言论——聪明的改编者应当把小说以文学思维铸成的艺术之山消融掉、粉碎掉,仅仅把它当成一堆未经加工的素材,然后再用电影的视听思维把这堆素材重塑一座电影的艺术之山。

电视剧的文化内涵和美学品味的高低,攸关国民整体精神素质的提高——文化内涵和美学品位高,产生正面效应;反之,则产生负面效应。电视剧创作理应努力扩大正面效应而尽量缩小负面效应。改编古典名著,是一条很有现实意义的捷径。像《三国演义》这样的古典名著,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很高的美学品位,为改编电视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总体上说,我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肯定派。在当今,电视剧这门新兴崛起的艺术“君”临文坛,其覆盖面之广、影响力之大、渗透性之强,都为其他艺术形式难以企及。因此,改编古典名著,把《三国演义》搬上荧屏、走进万户千家,实在是普及和弘扬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壮举,功不可没!

胡适、钱玄同、鲁迅是怎样评价《三国演义》及刘备等人物形象的

当前易大师侃三国,厚厚的一大本。三国演义给人们留下永久的话题。

钱玄同对于《三国演义》及其人物的评价就更加言辞激烈,他在与胡适的书信中说到:“盖曹操固然是坏人,然刘备亦何尝是好人?论学、论才、论识,刘备远不及曹操;论居心之不良,刘备曹操正是半斤八两。帝蜀寇魏之论,原极可笑。”钱玄同指出:“我因为要祛除国人的迂谬心理,所以排斥《三国演义》。

胡适与钱玄同曾有过多次关于中国传统文学书信往来,他在《再寄陈独秀答钱玄同》的信中更进一步指出:“其书(指《三国演义》)谬处在于过推蜀汉君臣而过抑曹孟德。”胡适认为:“三国人物中刘备的才能比不上曹操的百分之一,而树立的光辉神像关羽只是一个和汉族同胞自相残杀的鲁莽武将,其功勋道德和南宋名将岳飞相比无足轻重,书中的经典桥段诸葛亮三气周瑜把诸葛亮和周瑜都造成了丑化,周瑜成为了一个心胸狭隘嫉贤妒能的小丑,诸葛亮也被描绘成了内心阴险的小人。”

为何“演义”爱“三国”?胡适关于《三国演义》的几点解说

当然,在这里并非想与先贤争论一番。我们只是感觉到,当时许多研究虽属草创,但观其眼界、魄力、气象,均非今天的摆弄许多小噱头可比,仅仅胡适见出“三国时期最易成为小说题目”一点,对今天人们的认识,就仍然有很大的启发。

说到这些,胡适也许没有想到,有如此“魔力”,包含这么多“常识和智慧”,“趣味浓厚”,能使人“学得了做人和应世本领”的著述,仅是一部通俗历史能够达到?他的这些举例,恰恰证明了《三国演义》是一部包罗丰富,有高度文学技巧(产生魔力来源),源于史实又超乎史实的文学作品。虽然胡适当时是在以他见到的国外文学作品作为标尺,可回到中国的文学源流,并以国外作品的“魔力”“文学技巧”“剪裁本领”等特征衡量,《三国演义》的确仍是一部真正的、了不起的文学作品。

有趣的是,尽管因为这么几点,胡适不认可《三国演义》为文学作品,但是,事实在前,他又不能不承认:“然而《三国演义》究竟是一部绝好的通俗历史。”甚至“在几千年的通俗教育史上,没有一部书比得上它的魔力”。数百年来:“无数的失学国民从这部书里得着了无数的常识与智慧,从这部书里学会了看书写信作文的技能,从这部书里学得了做人和应世的本领。”《三国演义》是一部“趣味浓厚,看了使人不肯放手的教科书”,甚至“‘四书’‘五经’不能满足这个要求,二十四史与《通鉴》《纲鉴》也不能满足这个要求,《古文观止》与《古文辞类纂》也不能满足这个要求,但是《三国演义》恰能供给这个要求”。

其它譬如文学的技术,胡适认为:“更‘平凡’了”。“文学的技术最重剪裁。会剪裁的,只消极力描写一两件事,便能有声有色。《三国演义》最不会剪裁,故此书不成为文学的作品。本领在于搜罗一切竹头木屑,破烂铜铁,不肯遗漏一点。”

第二点,胡适认为:“《三国演义》的作者,修改者,最后写定者,都是平凡的陋儒,不是天才的文学家,也不是高超的思想家。”他举例说,书中尽力写诸葛亮的足计多谋,结果“竟成一个祭风祭星,神机妙算的道士”。他们写刘备“仁义”,最终只能写一个“庸懦无能”之人。想写出关羽的神武,“然而关羽竟成了一个骄傲无谋的武夫。”(这些也是鲁迅对此书人物描写的看法。胡适在文尾有小注:“作此序时,曾参用周豫才先生的《小说史讲义》稿本,不及一一注出,特记于此。”说胡适这些看法得益于鲁迅,当不属冒昧。)

四大名著之《三国演义》阅读本/评点本盘点

介绍:本书以大魁堂本《绣像金批第一才子书》为底本,含原有版画240幅,每回两幅,大体与回目中的主体情节一一对应。版画线条纤细,流利生动,布局饱满,人物繁多,注重环境背景刻画。通过人物的衣着和姿态,体现其身份地位、精神气质,是版画史上重要的研究对象。当代读者可据此想象龙争虎斗的历史画卷。

介绍:《三国演义(注评本)》的点校,以大魁堂本为底本。黄纸封面书题:正中双行书名,上方横刻“金圣叹外书”,左、右旁镌“毛声山评点三国志”及“大魁堂藏板”。半叶十二行,行二十六字,偶有眉批及行间旁训。白口,无格,四周单边。正文十九卷,书分二十册,内有数叶补板。据纸质及板式,初步鉴定为清初刊本。复以咸丰三年朱套板刊本及光绪庚寅上海图书集成局印本《绘图三国演义》两种为校本,以人民文学出版社新版本《三国演义》为参校本。

介绍:毛宗岗将罗贯中的原本加以修订,整理回目,削除论赞,修改诗文,增删琐事,改订文辞,从而形成了今日流行的一百二十回本。毛宗岗的评语虽然有些迂腐之论,但也有很多独到的见解,如他在《读三国志法》中连用十二个《三国演义》一书有什么什么之妙来夸赞该书,就指出了《三国演义》的精妙所在。他提出的《三国》之中有大关目、小关目以及前后呼应等有关结构的问题,也在中国小说批评史上有重要的意义。

介绍:康熙四年(1665),毛纶废目,《第七才子书》的评点由毛宗岗执笔代书。次年,毛宗岗商请其师“药溪浮云客子“撰写序文,成书刊行。康熙十八年(1679),李渔为《三国》毛评本撰写序文。此书由醉耕堂刊行,是现存最早的《三国》毛评本。

为什么对于大众阅读和收藏要介绍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版本呢?因为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对四大名著的校勘从1953年就开始了,早不说而且在校勘上可以说比其他出版社更专业。比如说:第一回写曹操的出身,毛本、明本同作“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都尉。”“都”字是形讹,当作“部”,今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改。洛阳是县,并无“都尉”官职,“北都尉”之名是不可通的。唯一的缺憾:整理本书仅收演义正文,正文内亦不收毛评。

(56)鲁迅先生评《三国演义》

然(根)据旧史即难于抒写,杂虚辞复易滋混爻,故明(朝)谢肇淛既以为“太实则近腐”,清(朝)章学诚又病其“七实三虚惑乱观者”。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现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似妖;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

鲁迅先生是这样说的:《三国演义》以旧史为本据,则难于抒写,故“明”谢肇淛病(怪)其“太实而近腐”,“清”章学诚諮(zi、说)其“七实三虚,惑乱观者”也。而况描写贤奸,颇失分际(寸)。以致玄德似伪,孔明近诈,而奸雄(曹)孟德,反多率真而近情;胡应麟以为“绝(真)浅鄙可嗤(可笑)”。

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四大名著是伟大的艺术品,肯定也是以真实历史人物为基础,在当时的社会生活环境基础上加工而成,因此,可以通过点评版本的原著,去了解当时真实的历史生活!

这里抛砖引玉,选取水浒中潘金莲的心理活动,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说明四大名著的点评版本都非常精彩好看,值得花时间去慢慢阅读!

一边读着原著,一边看红色的注解,就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完全是一片新的地域!也许点评大师的观点与自己不谋而合,这时候,就是英雄所见略同了!

又或者只看《水浒传》原著,也许就当做一个著名的武侠小说看了,中间夹杂一些儿女情长,也只能看个热闹。潘金莲这三十九声“叔叔”,如果不是金圣叹的解析,只怕我们很难体会到。

比如潘金莲见到武松后,原著中的三十九声“叔叔”,到王婆那里的三十九个笑,都一步步揭开了潘金莲的真实面目单机游戏全面战争三国志,令人拍案叫绝!连连称奇!

比如大才子金圣叹评水浒,将水浒108个人物性格及命运,一一点评, 从人性最根本的角度出发,结合当时的社会形式,剖析的入木三分!

比如脂砚斋评红楼梦,红楼梦人物非常多,细节无处不在。深刻解析每一处细节、每一个室内陈设的寓意、每一个人物性格及命运,乃至大观园的布景和解读等。

四大名著之所以能成为名著,而且流传如此广泛,离不开大师们的精彩点评。几百年来也有其他的文人才子点评四大名著,但是论文学功力深厚,见微知著的能力,还是以上四位的点评本最为精彩,可以尝试购买去阅读一下。

因此,就有了四大名著的点评大师,当然了,名著的作者很优秀,创作出了鸿篇巨制;点评大师则是锦上添花,如虎添翼,让原著显得更加精彩,奥妙绝伦!也让读者能一边阅读,一边思考,从而能理解到作者的良苦用心和才华横溢!

其中三国演义是半白话文,半文言文,稍微晦涩难懂一些,其他三部名著,白话文居多,浅显易懂。 即使如此,很多作者隐含的内容,需要经过不断的推测和思考,才能察觉到。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 即使阅读了好几遍原著,也不一定能深刻体会四大名著深层的含义!

专题: 三国演义小说女   三国演义小说者   搜三国演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