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小说写作特征

0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作家罗贯中编撰,是根据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220年-280年)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加工创作而成的。其独特的创作特征和艺术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历史与文学的融合:《三国演义》紧密结合了历史与文学的元素。它以历史上的三国时期为背景,以三国鼎立的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冲突为主线,同时融入了大量的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构建了一个宏大的虚构历史画卷。

2. 人物塑造的典型性和复杂性: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既有刘备的仁义、曹操的奸诈、诸葛亮的智慧、关羽的忠诚,也有许多其他鲜活的人物,如张飞的勇猛、赵云的英勇、孙权的精明等。这些人物既有其典型的性格特征,又在特定的情境下展现出复杂的情感和动机。

3. 情节设计的紧凑与曲折:《三国演义》的情节设计既紧凑又充满悬念。从刘关张三英战吕布的序幕开始,到赤壁之战、白帝托孤、三国归晋的高潮和结尾,每一个重大事件都紧密相连,形成了一条清晰的故事线。同时,其中穿插的计谋、智斗、情感纠葛等,使得小说情节曲折多变,引人入胜。

4. 文学语言的特色:《三国演义》的语言既典雅又生动。它运用了大量的成语、典故和古文辞采,使得叙述既具有古典文学的韵味,又不失通俗易懂的特点。同时,对于人物心理的细腻描绘和场景的生动描绘,展现了作者高超的语言功底。

5. 道德伦理的探讨:《三国演义》展现了对道德伦理的深刻探讨。通过人物之间的互动和抉择,探讨了忠诚、仁义、智慧、勇气等道德品质在乱世中的价值和意义。在道德立场上,小说有时呈现出模糊性和对立性,反映了复杂的人性和社会现实。

6. 文化与社会的反映:《三国演义》不仅仅是对三国历史的描写,也是对当时社会文化、政治体制、道德观念的反映。它揭示了权力斗争的残酷性、人性的多面性,以及在乱世中寻找道德准则和生活出路的普遍性问题。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不仅是一部历史小说,也是一部文学杰作,其独特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使其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三国演义》写作的演变过程

所以,《三国演义》并不是简单地复述三国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实,而是一部经过艺术构思和艺术加工的文学作品。它一定程度地描写了封建社会各阶级的阶级关系和生活面貌;暴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某些罪恶;提供了认识封建社会政治、军事斗争的部分材料;并塑造出一些较有影响的人物形象,在艺术上颇具特色。

三国演义小说写作特征

第二,它是一部历史小说。三国的人物故事久已流传,为人们所熟悉,这就使创作活动受到某种制约,即不能完全无视原有的三国人物和故事。然而,作者虽不能全盘改变原有的人物和情节,却可以根据自己的世界观来决定取舍,有意识地突出或删去某些方面,进行艺术虚构最早的单机三国志游戏机,利用各种艺术手段来宣传自己的社会政治思想,等等。

中国古代文学史•三国演义(下)

有的中国古代战争小说,动辄写到“大战三百回合,不分胜负”。乍看不忍释卷,但一旦读过,便无再看二遍的兴趣。《三国演义》不象这类作品,能令人反复阅读。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写了人,而每个人都是个世界,能令人反复体味。如年轻时和年老时对张飞关羽的认识恐怕就会完全不同。作者把握住了人物性格,准确地处理好了人物与战争之间的关系,因此一而再,再而三的阅读,仍可发现一些新的东西,故而趣味盎然。

《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区别在哪里?

第三个阶段是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对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作了重大修改,在情节上变动很大,不仅有增删,还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全书定为120回本,它取代了旧版本,广为流行。经过这么多个环节和过程,《三国演义》这部脱胎于正史的历史小说正式出炉。

《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的构文特色

一张蛛蛛网线条千丝万缕,纵横交错,但张挂在那里又何等醒目!《红楼梦》构文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在围绕这个中心八面辐射,有如蜘蛛网一样,一环一环织网,一层一层展开。它的中心就是那蜘蛛稳坐的地方。具体说来,那就是“贾府”;那就是中心人物;那就是前五回。在那里,我们看到了甄士隐家庭败落,贾雨村官运亨通,懂得了《红楼梦》是一部“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人生表演剧;在那里,我看到冷子兴演说着贾府关系网,明白了四大家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世事道理;在那里,我通过林黛玉初进贾府的眼光,对贾府的建筑物的方位布局以及人物起居饮食习惯等,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知道后来贾府发生的一些大大小小的事情是在什么地方;在那里,我预知了《红楼梦》中主要人物命运都将会以悲剧而告终。为什么很多人看了《红楼梦》以后能够看出《红楼梦》前八十回是一个人写的,后四十回又是另外一个人写的 ,因为后四十回的作者改变了前作者的“蜘蛛网式”的结构。比如我举个人物例子,《红楼梦》前五回交代探春的判词:“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这判词前两句告诉我们探春是一个很有才华的聪明女孩,只不过是生不逢时。前八十回写她代理凤姐管理家务,对贾府内务进行了一次“兴利除弊”的改革,才一个小小的举措就为贾府节约了四百多两银子!这四百多两银子你别小看,在当时二十两银子足够让一户庄稼人生活一年。王熙凤不是施舍了二十两银子给刘姥姥吗?这二十银子却能让一个即将面临崩溃的家庭生计复苏起来。这真是个了不起的举措!开个玩笑,如果说我国八十年代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给国民经济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这种经营模式的发明专利还得要归贾探春所有呢!为了挽回贾家败局,进行权利联姻,探春被迫远嫁边关。这判词的后两句告诉我们,探春远嫁边关后始终不得回娘家,她娘家“家消人亡”后,清明时节,她只能远远的在边关江边一把鼻涕一把泪的遥望、哭泣、祭奠。然而,后四十回里却写出她娘家“家道复苏”了,她也将荣归故里了,这显然前后不一致。再举一个次要人物香菱的例子,《红楼梦》前五回交代她的判词是:“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堪伤。自从两地生枯木,致使香魂返故乡。”前八十回写她的命运实在是多灾多难。这个宝贝独生女儿才五岁就被拐子抱走,十三岁时本来要被卖到一户好人家,可命运偏偏不济,她被薛蟠强抢去做了小妾,那薛蟠长期在外浪荡,香菱跟薛宝钗过了几年好日子,她还可以跟林黛玉学学诗艺,可后来好景不长,自从薛蟠娶了夏金桂后,香菱就没好日子过了。夏金桂本来忌恨薛宝钗,但她不敢直接向薛宝钗发作,只有向香菱泄愤。对香菱,今天骂明天打的。把薛宝钗为香菱取的名改为“秋菱”,按判词交代,香菱后来被夏金桂活活折磨死了。后两句“两地生枯木”不是一个“桂”字吗?可是后四十回死了的不是香菱,而是夏金桂,后作者打破了前作者“蜘蛛网式”的结构,夏金桂死后还让香菱升格做了“第一夫人”,还为薛蟠生了个儿子延续香火,这样的结果反差太大了。所以后四十回的作者遭到了很多人的非议。

我读过这三部书后,常常会这样想:这些小说写了那么多人物。据统计《红楼梦》写了983个人物,《三国演义》写了980个人物,《水浒》写了725个人物,而且这些人物大多数还有名有姓。我就想,人物这么多,为什么我们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繁乱,相反还会历历在目,清晰可数,这名著到底是名著啊!为什么会这样?我觉得写书人一定有很多的绝招,这诸多的绝招中,我只想从书作的框架结构特色方面说几点粗浅的认识。

《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区别在哪?

其实这个问题大家都懂,在此我也具体说一下。《三国志》作者陈寿就是蜀汉重臣谯周的学生,谯周就是劝刘禅投降的那位,虽然如此,但谯周本人对学术的研究是绝对没有问题的,他的人品好坏,我们在此不多做研究。那么作为谯周学生的陈寿,他的学术应该也是能够被认可的,加上陈寿就是三国时期的人物,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所书写的三国历史,其真实度还是相当可靠,里面可能会参杂一些个人情感因素,毕竟是人,哪怕是史官,都会有个人立场问题,写出来的作品,记录的历史有些略微偏向,也是可以理解。

三国演义是编年体方式进行写作,而三国志是纪传体方式进行写作。编年体就是按照时间点进行叙述的一种写作方式,从黄巾起义开始,到三国归晋结束。它的过程就是依照时间点,某年某月,发生了什么事情,这是一个通用写作手法,我们现在大部分都是这么写作的,或者有倒叙的写作手法,但总体来说离不开时间线索。

三国演义》的内容和特点是什么?# 《三国演义》

其次,作品在人物塑造上独具匠心。通过对人物性格、行为、语言等方面的细腻描写,使得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深入人心。同时,作品还善于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突出人物之间的性格差异和命运变化,使得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此外,《三国演义》还通过战争、政治斗争、文化交流等多种方式,展现了三国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民族融合。作品中对战争的描写生动而深刻,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对政治斗争的刻画则揭示了人性的贪婪与权谋;而文化交流的部分则体现了民族之间的融合与共同发展。这些内容使得《三国演义》成为了一部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的巨著。

「书评」《三国演义》:历史的风云,人性的画卷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被誉为“第一才子书”。它由明朝作家罗贯中创作,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描绘了群雄并起,争霸天下的壮丽画卷。这部作品将历史、政治、战争、道德和人性等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为读者展示了一幅幅生动、壮烈的历史画面。

《三国演义》基础知识

经典著作《三国演义》,如何表现建安文学的艺术特色的?

仁义道德:建安文学中的作品经常探讨仁义道德的问题,通过对人物行为和决策的描写,展示了仁爱、正义和道德的重要性。这种价值观念在当时的社会中得到了广泛传播和认同,对塑造社会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发挥了积极作用。

无双三国志是单机游戏吗从人物形象和语言运用的角度阐述评书传统书目《三国演义》

评书的引经据典,不是为拉典而拉典,而是为情节内容服务,进而有助于描摹人物。在评书中,由一段情节衍生出相关内容,可长可短,或刻画人物,或交代背景,或介绍知识,或评点议论,而这都是建立在说书人经验阅历基础上的。比如曹操看望蔡文姬,评书较原著内容有所增加,由缶引出渑池会、由醒酒毯引出伯邑考献宝、由鱼藏剑引出专诸刺王僚,看似与原故事有所偏离,但最后借三绝碑蔡邕题“黄绢幼妇,外孙虀臼”的典故引出杨修揭秘,不动声色地为后文杨修之死埋下伏笔。在“杀杨修兵退斜谷”中,杨修因传“鸡肋”而死,此时倒笔叙述他昔日恃才傲物的几个故事,杨修的形象呼之欲出,曹操的不满跃然目前,与前文形成呼应,观众若有所悟。可以说,这种“书外书”的巧妙使用,正是评书技法手段的完美显现。

“顺理成章”固然重要,对于评书而言,“奇峰陡起”更值得玩味。奇,本指戏剧结构,包括尖锐、激烈的戏剧性矛盾冲突及由此形成的情节高潮。李渔在《曲话》中说:“古人呼剧本为传奇,因其事甚奇特,未经人见而传之,是以得名,可见非奇不传。”“非奇不传”,一语中的。而评书中常说的“无巧不成书”用作此解释,再恰当不过。所谓巧,即以巧缀书、以巧成书,顿使气象万千,一事奇,进而事事皆奇;同时,说书以理为先,凡事讲求入情入理而不避离奇,书情既在于情理之中,又出乎意料之外,亦可看作是理和奇的统一。如“关黄对刀”,先表述关羽、黄忠刀马纯熟,使的都是春秋刀法;突然波澜骤起,黄忠马失前蹄,堪堪丧命,但关羽反叫黄忠换马再战;继而黄忠两度虚射雕翎,第三支箭则“正射到他(指关羽,笔者注)头盔的盔缨上,射是射,并没把盔缨射断,而且箭插在那儿没下来,要的就是这筋劲儿……正好插在这儿,箭没下来,这叫寒碜你关云长:我让这支箭射到你的盔缨上,想不让它掉下来就不掉下来;那我想要你项上人头,你也就跑不了了”。接下来再从关羽和黄忠的年龄、刀法、坐骑、经验阅历等方面分析二人的优劣,将一段带有离奇色彩的“战长沙”分析得入情入理,令人击案。

如果说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将空船逼近曹营,面对骤雨飞蝗的乱箭,“只顾酌酒取乐”是表现其镇定自若、成竹在胸、稳操胜券的气概,那么评书中通过椅子、杯盘、筷子、酒壶的细节和上述分析,确把诸葛亮所以能“稳操”的未尽之情展示出来,矫正了诸葛亮并非仅是知奇门、晓阴阳的“不全之态”,而是学识渊博的“心”机妙算家。此后的“借东风”和“华容道”,无一不是如此。

诸葛亮事先早就算好了,一支箭估计有多大分量,船两边幔帐都是草束,一条船一面受箭受多少支时杯中的酒倾斜到什么程度。如果一条船一边受箭,得了七八千支,你拔下来后得有折的、坏的,剩下的好箭五六千支,所以二十一条船才能得上六七万支箭。调过头来,两面都射匀了,船也能摆平了,十万支雕翎箭绝不会少一根。

3.蕴含合理性。理,指人物性格的逻辑性和情节的可信性,所谓“顺理成章”。比如对诸葛亮的塑造,鲁迅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而评书设身处地、揆情度理,扬小说之长、藏原作之拙,为这场赤壁大战中运筹帷幄的实际主帅恢复了“人”的光彩。比如“草船借箭”:

京剧《群英会·借东风·华容道》中鲜有实体布景,惟独诸葛亮借风,台上高搭法坛,再现典型环境,皆因为它是“戏核儿”,必须与众不同。评书中这一段也如是,属于“有话即长”,必须细致描述,否则不仅失去了细腻的特色,而且也削弱了诸葛亮借东风的形象性。而这种笔法本身蕴含着充足的知识性。

这座七星坛一共三层,每层高三尺,方圆一共二十四丈,在下面一层插二十八宿旗。东方是七面青旗,按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总名叫苍龙,布出苍龙之形;北方是七面皂旗,按北方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总名叫玄武,有的说是龟,有的说是蛇,还有一种说法是龟蛇合体,是北方的神,所以布出玄武之势;西方是七面白旗,按西方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总名叫白虎,布成白虎之相;南方是七面红旗,按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布成朱雀之状。第二层周围黄旗六十四面,按八八六十四卦,分八位而立。上边一层用的是四个人,这四个人头戴束发冠,身穿皂罗袍,凤衣博带,朱履方裾。前方左边这个人,手里拿着长竿,长竿的尖上用鸡羽为葆,就是扎上鸡毛,以观察风的动静;后方左边立着一个人,捧着宝剑;前方右边立着一个人,手里也挑着长竿,竿上系着一条七星号带,以表示风的方向和强弱;后方右边站的人手里捧着香炉。七星坛下还有二十四个兵士,各持旌旗、宝盖、大戟、长戈、黄钺、白旄、朱幡、皂纛,在四周环绕。

咱们中国射箭跟外国射箭用的功力不一样,中国射箭八个字:撑、拔、拐、抹、托、捋、刁、合。九斤十二两为一个劲儿,十三把半这张弓算是拉开。拉弓的人都得背着手往这儿一站,拔脯子调脸儿,练这个站功。站功练好了,吊膀子。膀子吊好了,才能拉硬弓。……左手攥着弓背儿,右手攥着弓弦儿,举过脑门儿,往下落。弓一撑,前把推,后把一拉,前把托住,后把捋住,一拔脯子,拐胳膊肘儿,一调脸儿。吕布左手攥弓背儿,右手箭认扣,左手手指头还要掐着箭杆儿,箭杆儿这儿叫扣门儿。箭杆儿翎毛尾巴这儿有一道深沟儿,还把弓弦搁在里头,这就叫填弦。

专题: 品三国演义小说   三国演义老小说   三国演义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