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小说逻辑问题

0

《三国演义》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以其丰富的情节、生动的人物刻画和历史背景而著称。然而,如同所有文学作品一样,它在遵循历史真实性的基础上进行了艺术加工,因此在逻辑性上有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以下是一些可能的逻辑问题:

1. 人物行为逻辑性:小说中为了增强戏剧冲突和情节的推进,可能会对某些角色的行为进行夸张或非典型性的处理。例如,诸葛亮在小说中被描绘为几乎是无所不能的智者,这在历史上的确有其才智,但在真实的历史中,人物的行为往往受到更多现实因素的限制。

2. 事件发生的合理性:《三国演义》为了故事的连贯性和戏剧性,有时候会调整历史事件的顺序或细节。例如,赤壁之战在小说中被描绘为一场大规模的水战,但在历史记载中,其规模和具体战法有所不同。

3. 人物关系和情感逻辑:小说中对人物间关系和情感的处理可能会有夸张或简化的情况。例如,*备、关羽、张飞之间的兄弟情深,在小说中被描绘得非常强烈,但在历史上的关系可能并非如此绝对和理想化。

4. 历史事件的解释性:为了增强故事的吸引力,小说中可能会添加一些非历史记录的解释或者虚构事件。例如,*备“三顾茅庐”的故事,虽然在历史上确实有*备拜访诸葛亮的记录,但“三顾”和*备对诸葛亮的态度在历史记载中可能没有那么戏剧化。

5. 人物命运与历史事实的偏离:小说为了塑造人物形象和推动剧情,可能会对人物命运做出一些与历史事实相左的处理。例如,小说中对曹操的描绘,虽然在历史中曹操是一个复杂且有争议的人物,但在小说中被塑造成一个更为复杂和多面的角色。

《三国演义》作为文学作品,其目的是为了娱乐和提供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框架,而不仅仅是为了历史的精确还原。理解这一点有助于从文学和历史的角度欣赏这部作品。

在火烧上方谷一回中,司马懿自信心爆棚,面对魏延搦战,司马懿不仅敢打还敢追,可见对自身武艺是颇为自信,可是在之前的夺木牛流马中,司马懿明明连廖化都不敢挑战,被追得头盔都丢了,难不成廖化武艺要强于魏延?

都有七十万大军了,还让周鲂断啥发设啥伏,直接一路平推啊。当然,更头铁的是曹休,他手里能有多少军队?战后投降东吴的魏兵数万余人,也就是说曹休大概十几万,居然敢正面和七十万大军硬碰硬,最后中伏的情况下尚能全身而退,不知道是曹休和贾逵太神勇,还是吴军太废。

权从之,即命朱桓为左都督,全琮为右都督,于是陆逊总率江南八十一州并荆湖之众七十余万,令朱桓在左,全琮在右。逊自居中,三路进兵。

三国演义小说逻辑问题

演义中东吴兵力增长最多的一次可能就是夷陵之战三国游戏单机版 手游官网,灭了*备75万大军然后估计收编了许多,演义里夷陵之战事关东吴生死存亡,东吴前后大概也就拿出二十万兵力,结果夷陵之战后不久的石亭之战,就蹦出了七十多万大军,最合理的推测就是收编了*备的兵:

以短刀刺入飞腹。飞大叫一声而亡。时年五十五岁。却说二贼当夜割了张飞首级,便引数十人连夜投东吴去了。次日,军中闻知,起兵追之不及。

这没听到也就罢了,范疆张达杀死张飞后,带着数十人投奔东吴,这动静也不小吧?大概率还是策马而出,就这还是没人发现,第二天才有人追……

却说边庭探知此事,报入洛阳。是日,曹睿设朝,近臣奏曰:“边官报称,诸葛亮率领大兵三十余万,出屯汉中,令赵云、邓芝为前部先锋,引兵入境。”

是日,孔明辞了后主,令蒋琬为参军,费祎为长史,董厥、樊建二人为掾史;赵云、魏延为大将,总督军马;王平、张翼为副将;并川将数十员:共起川兵五十万,前望益州进发。【毛夹批:似乎小题大做。】

诸葛亮南征孟获时是出动五十万大军,说起来这里毛宗岗点评过诸葛亮小题大做。但到第一次北伐曹魏,变成了三十万大军,之后几次北伐都没到南征孟获的手笔,最多一次也就是第五次北伐的三十四万大军,这是看不起曹魏,还是孟获更强?亦或者是孟获抗蜀主力,司马懿游而不击?

遂唤前军*岱、后军王忠引军五万,打着丞相旗号,去徐州攻*备。原来*岱旧为兖州刺史;及操取兖州,岱降于操,操用为偏将,故今差他与王忠一同领兵。操却自引大军二十万,进黎阳,拒袁绍。

三国演义的兵力相对与历史是大大夸大,但同时导致了不少问题,其中以官渡之战前后曹操的兵力最为诡异。袁曹决战前夕,曹操自领大军二十万,进黎阳、拒袁绍,连*岱、王忠都能给个五万:

孙策大战太史慈,从追击到两次大战五十合,程普等十二骑才姗姗来迟,难道真的被传说中的曲阿小将挡住了吗?可是我们知道,三国演义不是说唐,不可能让无名小将压过历史名将的,只能说程普这十二人不关心孙策死活。

次日,李儒入见曰:“今日良辰,可将貂蝉送与吕布。”卓曰:“布与我有父子之分,不便赐与。我只不究其罪。汝传我意,以好言慰之可也。”儒曰:“太师不可为妇人所惑。”卓变色曰:“汝之妻肯与吕布否?貂蝉之事,再勿多言;言则必斩!”李儒出,仰天叹曰:“吾等皆死于妇人之手矣!”

李儒识破王允的美人计后,让董卓把貂蝉赐给吕布,董卓本来也这么打算,但在貂蝉的软磨硬泡下又舍不得,于是李儒感叹:“吾等皆死于妇人之手矣!”然而李儒完全可以让董卓防范吕布,甚至杀了吕布,怎么会无计可施呢?即使董卓不同意,也应该和董卓前往郿坞,或者联络李傕、郭汜等西凉军将领,结果李儒倒好,直接装病在家等死,结果被仆人绑了,满门抄斩。

操惶遽,乃持刀跪下曰:“操有宝刀一口,献上恩相。”卓接视之,见其刀长尺余,七宝嵌饰,极其锋利,果宝刀也;遂递与吕布收了。操【解鞘付布】。

除了王允和曹操降智外,董卓和李儒也不例外。别的不说,这献刀哪有拔刀出鞘的,董卓一时没看破也就算了,李儒既然看破了,这时只要问一句“孟德既献刀,何故拔刀出鞘,莫不是行刺?”曹操可能就玩完了,结果非要等曹操走了再说,直接放虎归山。

允避席问曰:“孟德有何高见?”操曰:“近日操屈身以事卓者,实欲乘间图之耳。今卓颇信操,操因得时近卓。【闻司徒有七宝刀一口】,愿借与操入相府刺杀之,虽死不恨!”允曰:“孟德果有是心,天下幸甚!”遂亲自酌酒奉操。操沥酒设誓,允随取宝刀与之。操藏刀,饮酒毕,即起身辞别众官而去。众官又坐了一回,亦俱散讫。

曹操向王允借七星刀不但对剧情毫无推动作用,反而留下bug。曹操想杀董卓什么刀不行,非要七星刀?曹操自己家里就有倚天剑和青釭剑(当然不能确定这个时期有没有),而这个七星刀曹操知道在王允家里,可见颇为有名气,曹操和王允就不怕董卓也知道?还是和前面说的一样,成功倒也罢了,一旦失败就要全灭,曹操向王允借七星刀某种程度增加了这次暗杀的风险,要是董卓和李儒问一句“这七星刀不是在王司徒处,孟德如何得之?”曹操又该怎么办?七星刀献完就完了,董卓倒也罢了,李儒居然也没查一下刀的主人什么的?有一些编剧可能也觉得这段剧情不太对劲,加了些原创剧情,比如动画版三国演义,董卓是让李肃去查王允,李肃也查到王允和曹操的关系,不过因为之前策反吕布没有得到董卓重用而怀恨在心,又被貂蝉嘴炮了一番,就没把这件事上报。

王允得书,寻思无计。一日,于侍班阁子内见旧臣俱在,允曰:“今日老夫贱降,晚间敢屈众位到舍小酌。”众官皆曰:“必来祝寿。”当晚王允设宴后堂,公卿皆至。酒行数巡,王允忽然掩面大哭。众官惊问曰:“司徒贵诞,何故发悲?”允曰:“今日并非贱降,因欲与众位一叙,恐董卓见疑,故托言耳。董卓欺主弄权,社稷旦夕难保。想高皇诛秦灭楚,奄有天下;谁想传至今日,乃丧于董卓之手:此吾所以哭也。”于是众官皆哭。坐中一人抚掌大笑曰:“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否?”允视之,乃骁骑校尉曹操也。允怒曰:“汝祖宗亦食禄汉朝,今不思报国而反笑耶?”操曰:“吾非笑别事,笑众位无一计杀董卓耳。操虽不才,愿即断董卓头,悬之都门,以谢天下。”

而大声密谋最早出处大概是三国演义了,曹操在王允的宴会上,大声说出自己要斩断董卓的首级,悬在国门上。政变何等机密的事情,王允居然请了满朝公卿来商议,而王允请公卿的借口是自己寿宴,没请董卓,董卓居然也不怀疑。然后,只要这些公卿里有一个是向董卓讨好或者是董卓的卧底,在场所有人就要团灭……

不谈史实,三国演义的漏洞情节有哪些?只从这本书的逻辑来看

2、定南四郡时跟黄忠斗了3次,上百回合不分胜负书写了一段英雄相惜的佳话。然而转眼到了汉中王时期,就瞧不起老将还骂人是老革了。让人更别扭的是,被演义续命到伐吴时的黄忠,不计此嫌喊出了“为关羽雪恨”的口号。

除了这三大错误之外,《三国演义》里还有很多虚构的桥段,比如诸葛亮的“草船借箭”、空城计、关羽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还有单刀赴会等等。虽然小说允许一定的虚构,但很多人却把《三国演义》当成了历史来看,结果闹出了不少笑话。直到后来读了《三国志》,才对真正的三国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所以,在这儿也给大家推荐一下《三国志》,别让《三国演义》给咱们带偏了。毕竟,了解真相的历史,才能更好地欣赏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哦~

第三呀,咱们得聊聊周瑜的形象。小说里把周瑜塑造成个心胸狭窄、气量小的角色,被诸葛亮气得吐血身亡,临终还念叨“既生瑜何生亮?”这简直是把周瑜黑出了新高度,也让周瑜背了几百年的“黑锅”。但咱们的历史里,周瑜其实是个智勇双全的将领,他的能力和智谋跟诸葛亮有一拼。《三国志》里还记载了周瑜和孙策一起干大事,为孙策筹钱粮,还把自己的房子让给孙策住。这样的周瑜,怎么可能是心胸狭窄呢?至于赤壁之战,那可是周瑜一手策划的,诸葛亮虽然也贡献了不少,但和周瑜比起来,那可差远了。实际上,周瑜是在行军途中因病去世,才36岁呢,跟诸葛亮可没关系。

第二呀,咱们得说说*备那70万大军在夷陵之战的表现。小说里*备为了给关羽报仇,挥师东征,带着70万大军杀向孙吴,结果被陆逊一把火烧了个七百里连营尽毁。但咱们的《三国志》里可说了,蜀汉那时候总人口都没到百万,根本养不起如此庞大的军队,哪儿来的70万大军啊?这一数字的夸大,使得这一情节显得不合逻辑。

第一呀,咱们得聊聊那“桃园三结义”。小说里*备、关羽、张飞在桃园里一拍即合,情比金坚,一起闯荡江湖。然而,这一情节在史实中却并未发生。实际上,现实中,关羽可是比*备大了一岁哦,要是真结义,那关羽当大哥才是理儿。这一点从史料中可以得到证实,*关张三人的关系并非小说中所描述的那样。

今儿咱们就来聊聊《三国演义》里那些真假难辨的传奇故事。都说这书里七分真三分假,那到底哪些是真金不怕火炼,哪些又是后人的艺术加工呢?今天啊咱们就给大家盘点一下《三国演义》中的三大错误。

四大名著里,《三国演义》可能是最水的

施耐庵写的武松打虎,“……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跨一掀,掀将起来。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提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一了半。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

再看施耐庵的打斗经过描写:武松便转身回过刀来。那张都监方才伸得脚动,被武松当时一刀,齐耳根连脖子砍着,扑地倒在楼板上。两个都在挣命。这张团练终是个武官出身,虽然酒醉,还有些气力。见剁翻了两个,料道走不迭,便提起一把交椅轮将来。武松早接个住,就势只一推。休说张团练酒后,便清醒白醒时,也近不得武松神力,扑地望后便倒了。武松赶入去,一刀先剁下头来。蒋门神有力,挣得起来。武松左脚早起,翻筋斗踢一脚,按住也割下头。转身来,把张都监也割了头。

所以关于伤痛描写,我认为罗贯中是失败的,完败于施耐庵。他对关羽刮骨的超人描写,有点落于幼稚,似乎是一种小孩思维,是一种缺少生活经历的臆想。至于为什么会这样,有可能罗贯中本人常年生活优渥,基本没挨过打,没受过伤。

关于这一点,我国军神***的故事,就刻画得非常好。***元帅征战期间,眼睛受了伤,必须做手术。但他为了革命工作,害怕麻药影响神经,坚持要德国医生不打麻药,直接开刀。于是德国医生用尖刀把他眼窝附近的腐肉,一刀一刀割掉。于是你看我们***元帅的反应:一声不吭,从没有喊过一声疼,但是他全身流汗,额头上、鼻梁上,全身的毛孔涌汗不停,把自身衣服汗湿了,后来又透过了衣服,把铺在手术台上的床单,毯子,也都浸湿了。

剧烈的痛觉,说明关羽是人,而不是神,人会有的反应他也会有,这点他和凡人一样;但是剧痛袭来关羽不叫不喊,做到了凡人所做不到的事,这点他又和凡人不一样,才更能凸显他的超人一面。否则他完全无痛,跟个神仙一样,那么神仙强于凡人不是很正常么?

我倒不是说应该丑化关羽,而是如果描写了关羽在刮骨期间,他的身体有强烈的痛觉反应,比如关羽"大汗淋漓,臂膀轻微颤抖" ,但他下棋时又能落子准确,棋力一如平常,并不曾衰减半分。那么,这些疼痛细节不但不会矮化关羽,相反还会使他更为崇高。

佗乃下刀,割开皮肉,直至于骨,骨上已青;佗用刀刮骨,悉悉有声。帐上帐下见者,皆掩面失色。公饮酒食肉,谈笑弈棋,全无痛苦之色。须臾,血流盈盆。佗刮尽其毒,敷上药,以线缝之。公大笑而起,谓众将曰:“此臂伸舒如故,并无痛矣。先生真神医也!”佗曰:“某为医一生,未尝见此。君侯真天神也!”

看完了打戏,再来看挨打。比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施耐庵是这么写的:“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能够把挨打的痛觉,写的如此传神,让读者身临其境,不得不说,施耐庵可能是真被人打过鼻子。

《三国演义》的部分史学错误!和文学虚构没有半点关系

这里的断句是“攴胡/赤儿”不是“攴/胡赤儿”,“攴胡”,指的是月氏的胡人。意思是,有一个月氏的胡人,名字叫赤儿,而不是名叫胡赤儿,所以,罗贯中这里写“胡赤儿”,不是剧情需要的合理虚构,而是他断句断错了。

当然罗贯中的文学水平绝对没得说,剧情虚构和人物虚构大部分都非常合理而且符合逻辑,一定程度的虚构在小说里当然是合理的,不过《演义》里也有部分史学错误,和文学虚构没有半点关系,可能是罗贯中不小心摘抄正史所导致的。

三国后宫美人单机游戏你真的读懂《三国演义》了吗?细论书中多元文化的激烈冲突

为什么说《三国演义》的曹操与袁绍的“官渡第一战”必须要败?

为了官渡对峙之前的“千里走单骑”和“古城相会”,《三国演义》小说在感觉上延长了白马、延津之战至袁曹在官渡对峙的时间,这导致曹操后退到官渡的决定有些不合理。罗贯中采取的办法是:让曹操与袁绍在白马、延津之战和官渡对峙之间进行一场史书没有记载的遭遇战。

也就是说,袁绍在乌巢屯粮是因为补给线被拉长,袁绍补给线被拉长是因为曹操后退到了官渡,如果曹操不后退到官渡,乌巢就不是袁绍军的命门。历史上的白马、延津之战距离官渡对峙的时间很短,曹操的后退可以理解为“小胜即收兵”。可小说《三国演义》却有个问题。

许蔚:《三国演义》中的“编造与挪借”

《三国演义》写了许多著名的战役,比如濮阳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等等。这些战役虽然都是历史上发生过的事情,但小说所描绘的战役细节则是史书不曾记载的虚构内容。其中,火烧赤壁是小说花费篇幅最多,也是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一场战役。火烧赤壁虽然也充分展现了周瑜的谋略,但主角显然是那位能够呼风唤雨的道士诸葛亮。从清代戏剧到当代影视作品,借东风都是赤壁之战的重头戏。

专题: 三国演义门小说   穿三国演义小说   萌三国演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