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本三国演义小说”一般指的是《三国演义》的嘉靖刻本。《三国演义》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以中国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一段历史进程为主线,讲述了魏、蜀、吴三国争霸的故事。
“嘉靖刻本”指的是这部小说在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年)首次以木刻版的形式出版的版本。这种版本的《三国演义》在明清时期广为流传,对后世的文学、历史研究以及文化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
由于木刻版的印刷技术在当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同的刻本之间可能会存在一些差异,包括文字内容、插图风格等。在现代,这些版本被珍藏于图书馆和古籍收藏家手中,对于研究古代出版史、文学史及古代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嘉靖本三国演义小说”是《三国演义》早期版本的一种,对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和历史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嘉靖本三国演义独有的情节
邓艾偷渡阴平后,在绵竹与诸葛瞻大战,诸葛瞻两番杀退魏军,邓艾在丘本的建议下,写信诱降诸葛瞻,表示诸葛瞻只要肯投降就封他为琅琊王,嘉靖本中诸葛瞻是迟疑未决,甚至有意投降,被其子诸葛尚点破之后,才扯书杀使。
诸葛亮这里真是腹黑透了,把魏延单机电脑游戏 三国杀,杨仪搞得团团转,魏延认为马岱是从杨仪那里反水过来投效自己了,还特意让被贬的马岱当了自己部下裨将,众所周知后来是马岱砍了魏延。杨仪本来跟魏延无冤无仇,诸葛亮想怎么让自己死后保证有人是魏延的死敌呢?自然就是这次甩锅了,魏延也好杨仪也罢都料不到二人结怨实际就是诸葛亮的安排。
嘉靖本三国演义小说
孔明密令樊建来谕曰:"丞相素知将军忠义,故令行此密计,如此如此。他日成功,当为第一。【可只推是杨仪教如此行之,以解魏延之仇】。"岱受计已毕,甚是忻喜,次日强行来见魏延,请罪曰:"非岱敢如此,乃是长史杨仪之谋也。"【延大恨杨仪】,即时来告孔明曰:"延愿求马岱为部下裨将。"【孔明不允。再三告求,孔明方从】。
孔明大怒,唤马岱深责曰:"文长乃吾之大将,吾当初授计时,只教烧司马懿,如何将文长也困于谷中?幸朝廷福大,天降骤雨,方才保全;倘有疏虞,又失吾右臂也。"大叱:"武士!推出斩首回报!"……孔明方免,令左右将马岱剥去衣甲,杖背四十,削去平北将军、陈仓候官职,贬为散军。
从另一方面讲,司马懿智谋虽然不及诸葛亮却也老谋深算,是后期魏国的第一能人了,此次上方谷却轻易中了这种书里用了无数次的诱敌之计,这里的原因其实在嘉靖本也显得比较合理,因为司马懿不知道诸葛亮对魏延不满,所以他无论如何也料不到这次诱敌的魏延,是诸葛亮的弃子,诸葛村夫就没想过让诱敌的魏延活着,所以司马懿一头就扎了进去。
诸葛亮认为魏延脑后有反骨在魏延投降的时候就要杀魏延,此后对他一直也不够信任,只不过魏延是蜀国后期武力第一的武将,很多地方用得到魏延,但这次若是能除掉司马懿,之后北伐必然势如破竹,魏延的作用也就不大了,而诸葛亮又知道自己命不长久,之后魏延必然有异心,所以就干脆把司马懿和魏延一起烧死好了。
关羽败走麦城,被马忠埋伏后,正打算与之相斗,但玉帝有诏让关羽不要再与凡人争胜负,于是关羽放弃抵抗,回归天庭。这么一来就显得关羽非常精分,都被玉帝召回天上成仙了,还有啥怨气?魂魄到处游荡要人偿命,过了两三年又去帮儿子搞死了潘璋。
周瑜大惊曰:“此人如此,使吾晓夜不安矣! 为今之计,不若且与曹操连和,先擒刘备、诸葛亮,以绝后患也。” 鲁肃闻而谏曰:“都督岂可以小失而废大事?曹操甚于刘备十倍,若不破曹,丧无日矣。曹破之后,攻刘未迟。”
罗贯中何许人也?《三国演义》的最早版本为何见于明代中后期?
限于篇幅,一般的《三国演义》版本,我们就不介绍了。大多数没有什么特色,还有的就是书商为了压低成本,出的删节本。全套不是贵吗?我就大加删节,但删了我也不说,仍然声称是全的,可是我卖得比人家便宜,来买我的吧。这种营销手段,今天我们仍很熟悉。
当然,明代书价虽然比唐朝便宜多了,但对大多数读书人而言仍然很贵。一个经常被研究者提起的数字是:万历年间一部《封神演义》价值2两银子,这个钱是正七品的翰林院编修的月收入的五分之二,可以买一百多斤米。花这么多钱买一部闲书,恐怕一般人是舍不得的。不过当时的书商想到了一个很聪明的办法,其实是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仍然很常见的一种办法:租书。从书铺里租书看,看完再还回来,这样读书成本就下来了。
《三国演义》能够被大量印刷销售,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还有关。虽然说起来有点绕:欧洲人发现了美洲获得了大量黄金、白银;有了黄金、白银,欧洲人才有能力购买中国的商品;全世界的白银涌入中国,当时有葡萄牙商人说,白银“在全世界到处流荡,直至流到中国。它留在那里,好像到了它的天然中心”。中国作为一个自身不怎么产白银的国家,却建立起了一个银本位的货币体系;有了这个效率更高的货币体系,中国才有了一个空前繁荣的内循环市场;图书销售市场,是建立在这个内循环市场的基础上的。
科举制度长期运转的结果,是社会上产生了一个相当庞大的识字阶级,有足够多有阅读能力的人。虽然能够考中进士、举人,实际上并不是那么多,哪怕秀才,在总人口比例中也是很有限的。但是,一个家庭条件不是那么好的人,一旦考中了就是大新闻,就有轰动效应,这就造成了一种非常典型的幸存者偏差。而一个社会越是对幸存者偏差没有认识,幸存者偏差的诱导性就越强,因此被激发出读书热情的人还是很多的。读书的人多了,长篇小说有了潜在的读者群。
明朝建立的时候,朱元璋设计了一整套制度消除潜在的不稳定,也压制住了全部创造的活力。所以明代前期的社会,是非常压抑非常死气沉沉。到了明朝后半段,官僚机器也觉得这么压制社会活力挺神经病的,也疲了,很多事情都不管了。
《三国演义》到底是怎么流传下来的?
《三国演义》到底是谁写的?
明代出现了一种统称为“三国演义”的书,流传至今的就有三四十个版本!这些版本,连名字都不一样,有的叫《三国志通俗演义》,有的叫《三国志传》,甚至有的叫《三国志通俗演义史传》,恨不得把“志”“演义”“史”“传”都用上。
宋代的印刷术已经相当发达。当时的勾栏瓦舍都是自己印书,去听完书,可以顺手买一本。有一部书一直流传至今,叫《新全相三国志平话》(也叫《三国志平话》),”相“就是图画的意思,这种书,上半截为图画,下半截为文字,就像今天的连环画一样。这本《三国志平话》已经初具规模,却还是非常粗糙,算不上上乘的文学作品。
《三国演义》书名的变迁
书中的人物大抵史有其人,但也有纯属于虚构者,例如受王允指派去执行连环计的大美人貂蝉,就完全是作者创造出来的,而后来竟被列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与西施、王昭君、杨贵妃三位历史人物并列。小说的魅力和影响之大,由此可见一斑。还有些人物,人是真人,故事却是虚构的,例如顺手牵羊盗窃情报的小丑蒋干,原来绝未做过业余间谍,只是充当说客而已,为人也光明正大。(参见拙作《三国时代的间谍》,《文艺报》2013年6月21日第11版)此其所以为“演义”也。(顾农)
《三国演义》的主题是反对分裂,呼吁统一,反对内讧,主张团结。其中主要的英雄人物形象有类型化、脸谱化的倾向,如诸葛亮、刘备皆然,单一而明朗,为民众喜闻乐见。但作者也并非不考虑人物的复杂性,曹操、关羽、张飞等形象就都比较复杂,因此也更有深度。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些元素出于作者的虚构,而非历史书中的记载。
三国志通俗演义,也就是嘉靖版中,刘关张的年龄有多大?
所以,在当初面对关羽,张飞的时候,刘备发现自己的年龄不占优势,便往大了报年龄。关羽刚到此地对刘备根本不知道,张飞虽然久居此地,但两人的第一次见面就可以看出刘备和张飞也不是很熟悉,这也就意味着刘备谎报年龄被发现的可能性很小。
《三国演义》的成书版本和作者
《三国演义》的版本有数十种,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四种。现存最早的是嘉靖本,书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明嘉靖壬午(1522)刊刻,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全书分二百四十则,二十四卷,约八十万字。卷首有弘治甲寅(1494)庸愚子(蒋大器)序和嘉靖壬午(1522)关中修髯子(张尚德)小引。序云:“书成,士君子之好事者,争相誉录,以便观览",《引》云“简帙浩瀚,善本甚难,请寿诸梓,公之四方。”加之该书注释内容,可推知该书不会晚于元末明初成书,先以抄本流传,嘉靖本有可能是最早的刻本。
三国题材的戏曲也非常丰富,从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到司马昭复夺受禅台几乎都有剧本。金院本中就有《襄阳会》、《刺董卓》、《赤壁鏖兵》等剧目,南戏中也有《貂蝉女》、《周小郎月夜戏小乔》等剧目,元杂剧中有六十余种,《单刀会》、《西蜀梦》、《襄阳会》、《隔江斗智》、《三战吕布》、《火烧战船》都是其中的名作,还有部分内容为《三国演义》所没有。
由讲史话本整理而成的文学读本就是平话,平话亦称“评话”,以其"以俚语著书,叙述故事,谓之‘平话',即今所谓‘白话小说'者是也。”①现存说三分的平话有两种:一种是《至元新刊全相三分事略》,扉页有“甲午新刊”字样,即指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1294)建安(今福建建瓯)刻本,另一种是《全相平话五种》之一的《三国志平话》,是元英宗至治(1321—1323)年间建安虞氏刻本,约八万字,分上中下三卷,内容与《三分事略》基本相同而叙述较详。记述刘邦、吕雉屈杀韩信、彭越、英布,司马仲相受命在阴间了结此案,使刘邦转生为汉献帝,吕雉转生为伏皇后,韩信、彭越、英布、司马仲相分别托生为曹操、孙权、刘备、司马懿,报仇的报仇,领赏的领赏。三国归晋后,刘禅的外孙刘渊从匈奴起兵反晋,自称后汉,灭晋报刘禅之仇。平话的内容除上述因果报应外,绝大部分为《三国演义》所吸收。
《三国演义》版本演变述略
版本问题非常重要,它是开展学术研究并使之得以深入的基础。在三国浪潮席卷大江南北的今天,不少有识之士却避开群雄角逐的沙场,而甘愿同毫无生气的版本打交道。枯索艰辛的耕作终于结出了喜人的硕果:在“三国”研究专家陈翔华先生的亲自主持下,由中外学者联合组成的编委会,将精选宇内所藏具有重要价值的罕见珍本十余种,辑成《三国志演义古版丛刊》,由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陆续影印出版;先行推出的首辑五种,已于1995年5月同读者见面。无疑,它对《三国志演义》以及中国小说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将起到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厚艳芬)
毋庸讳言,在某些人肯定毛本斐然成绩的同时,另外一些人却很不以为然,甚至颇多訾议。争论的范围似仍可纳入前述的两个方面,焦点则可概括为是否忠实于罗贯中原著。这涉及到文艺创作规律等一系列问题,同时又不得不与版本纠缠在一起,实在是“剪不断,理还乱”,姑且各存异见,留待他日评说吧。只是无可撼移并需要重申的是,毛氏父子修订的已非罗贯中原著初始之面目的新本《三国志演义》,很快替代诸明刻本而风靡海内外,成为三百年来最为流行的本子,以至于现当代出版的读物,莫不以此为底本来加以整理并付梓刊行。[(18)]
其次,从加强作品思想倾向和艺术效果的角度看,毛本的修改倒是相当成功的,即毛本对原作中固有的人物形象和情节结构进行了必要而巧妙的艺术加工。这方面的修订,虽多表现为局部的增删、枝节的改补,但它取得的成效却不可低估。如妇孺皆知的“秉烛达旦”的故事:“关公收拾车仗,请二嫂上车,亲自护车而行。(于路安歇馆驿。操欲乱其君臣之礼手游谜题盒子,使关公与二嫂共处一室。关公乃秉烛立户外,自夜达旦,毫无倦色。操见公如此,愈加敬服)[(17)]既到许昌,曹拨一府与关公居住。”不可否认,后人之厌憎曹操之奸恶虚伪,赞美关公之光明磊落、节义凛然,无不与这个小小的细节有关。
再来看刘备。毛本介绍他时谓:“榜文行到涿县,引出涿县中一个英雄。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姓刘名备,字玄德。”(第一回)真是英雄的介绍!可嘉靖本第一回叙及刘备登场时,在“那人平生不甚乐读书”后还有“喜犬马,爱音乐,美衣服,少言语,礼不下于人,喜怒不形于色”等句。这亦有所本。陈寿《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曰:“先主不甚好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也许,毛氏觉得把刘备写成一个倜傥风流的人物,虽忠实于史传,却悖于他所演义的形象之完美,故而删弃不惜吧。
先说曹操。嘉靖本是这样写的:“见一彪人马,尽行打红旗,当头来到,截住去路。为首闪出一个好英雄,身长七尺,细眼长髯;胆量过人,机谋出众;笑齐桓、晋文无匡扶之才,论赵高、王莽少纵横之策;用兵仿佛孙吴,胸内熟谙韬略。官拜骑都尉,沛国谯郡人也。姓曹名操,字孟德,乃汉相曹参二十四代孙。”(卷一第二则)可到了毛本,却仅剩下“为首闪出一将,身长七尺,细眼长髯。官拜骑都尉,沛国谯郡人也,姓曹名操,字孟德”(第一回)几句冷冰冰的客观叙述,那些褒扬之辞已无影无踪了。
毛宗岗在批评《三国志演义》时说:“读三国志者,当知有正统、闰运、僭国之别。正统者何?蜀汉是也;僭国者何?吴魏是也;闰运者何?晋是也……陈寿之志,未及辨此,余故折衷紫阳纲目而特于‘演义’中附正之。”[(16)]可见其“以汉室宗亲”的封建正统思想相当严重。自然,这种“崇刘贬曹”的观念贯穿于他修改工作的始终。兹以曹操和刘备的出场为例,且看毛氏父子对魏、蜀两大对立集团领袖的截然相反的态度。
鲁迅先生间练精辟地为毛本的修订工作划了个大致轮廓。需要指出的是:历来研究者大多仅就“凡例”所举几点去评论,却很少放开眼光,发现“凡例”之外的其他方面的材料,至于毛本在修改中的思想倾向和艺术成就,注意得就更少了。其实,毛本所改绝不止于“凡例”中提到的那些;再者,只有具体分析毛本对原著在思想倾向和艺术表现上改得究竟如何,才能比较出它的价值,进而给予它客观正确的评价。应该说,毛本更加突出地宣扬了尊刘抑曹的正统观念和封建伦理道德,同时又加强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在表现技巧、文辞修饰等方面也有显著提高。下面就从两个方面简单地加以阐述。
凡所改定,就其序例可见,约举大端,则一曰改,如旧本第百五十九回“废献帝曹丕纂汉”,本言曹后助兄斥献帝,毛本则云助汉而斥丕。二曰增,如第百六十七回“先主夜走白帝城”,本不涉孙夫人,毛本则云:“夫人在吴闻猇亭兵败,讹传先主死于军中,遂驱兵之江边,望西遥哭,投江而死。”三则削,如第二百五回“孔明火烧木栅寨”,本有孔明烧司马懿于上方谷时,欲并烧魏延。第二百三十四回“诸葛瞻大战邓艾”有艾贻书劝降,瞻览毕狐疑,其子尚诘责之,乃决死战,而毛本皆无有。其余小节,则一者整顿回月,二者修正文辞,三者削除论赞,四者增删琐事,五者改换诗文而己。
最早提到毛本的,是与毛氏同时对《三国志演义》做过修订工作的李渔。他在评阅毛本时赞道:“余兹阅评是传之文,华而不凿,直而不俚,溢而不匮,章而不繁,诚者第一才子书也。”不仅肯定毛本在文字润饰和纲目修订上的优点,而且还指出它比原著在艺术内容上更加充实与完整。
专题: 小说三国演义书 三国演义小说简 在小说三国演义上一篇三国演义小说人物年龄
下一篇三国演义小说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