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银波:长篇历史小说《后三国演义》引子、第一回
黄巾起义的爆发,惊醒了汉灵帝正在陶醉的迷梦,他被迫依北地郡太守皇甫嵩之计,解除**,赦免*人,调重兵围攻黄巾军,终于把黄巾军镇压了下去。与此同时,一大批参与镇压黄巾起义的地方武装如董卓、曹操、袁绍、孙坚、公孙瓒等壮大了起来,但宦官们仍掌握着朝廷大权。
他们又大肆卖官,加速横征暴敛;大兴土木,滥造皇家林园;斗鸡弄鸟,把朝政事务扔在一边。灵帝甚至经常给狗戴上朝官的进贤冠和标明官阶的绶带,并经常亲自赶大白驴拉的车子聊以自慰,借以取乐……宦官们纵容灵帝,更受他的宠幸,朝臣们伺机相劝,都被灵帝治罪。皇帝昏庸,宦官专权,贪官污吏,民不聊生……于是,汉光和七年(公元184年),爆发了黄巾起义。
*锢之祸后,汉灵帝整日纵情享乐,宦官们也投其所好,很得灵帝的欢心。宦官权势熏天,连皇族也不放在眼里,桓帝弟勃海王刘悝就因不给王甫五千万钱,被王甫诬告而让灵帝逼死。灵帝甚至称张常侍似其父,赵常侍如其母,并任命曹节为尚书令,让他直接控制朝廷的中枢。于是,便有了以张让、赵忠为首的“十常侍”集团,其余还有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栗嵩、段珪、高望、守典、韩惶等十二名宦官,统称十常侍。十常侍把持朝政,贵盛无比,他们在皇家旗号下相济以恶,为非作歹,纵容皇帝,大量敛财。这样,原来由大司农府掌管的地方赋税、各郡纳贡的土特产和丝绸缯帛,都改由皇帝西园的宦官掌管。原来由太仆管理的作战和交通运输的马匹,全都收入皇宫的中廊,以供灵帝和宦官们田猎游玩。
后三国演义小说阅读
汉建宁二年(公元169年),张俭担任山阳郡的东部督邮,宦官侯览的家在他的辖境之内。因侯览私造寿冢,规模宏大,夺人妻女,罪恶极深,张俭便上奏灵帝,请求严惩侯览。结果,他的奏章落入侯览手里。侯览遂生报复之心,他唆使一个与张俭有私怨的小人,上书诬告张俭与同郡的二十四个人结成同*,互相褒崇,图谋危害国家。灵帝一见这道奏章,竟先交给曹节阅处,曹节自然护着侯览。在曹节、侯览等宦官的唆使下爱游戏网页版官方入口下载,灵帝下旨逮捕了张俭及其同*。一时间,被处死、流放、免官、*锢的多达六七百人,仅太学生遭逮捕的就有一千多人,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锢之祸”。
恰在这时,护匈奴中郎将张奂刚刚统军从西北边界作战归来。曹节、王甫便借皇帝的名义,假说窦武造反,哄骗张奂率部联合讨伐。因有张奂部配合,宦官们率领的队伍士气大增,窦武抵抗的队伍锐气大减。王甫又大声向窦武部喊话:“窦武他是反贼,我们奉皇帝的旨意前来逮捕他,你们不助我们反助逆贼,这是要诛连九族的啊!你们现在反戈,均可以既往不咎,可如果谁再助窦武,定对你们诛连剿灭!”他这样一喊,窦武手下的军士十分害怕,纷纷投降王甫。最终,窦武势孤奔逃,被王甫率军追上所杀。
而后,他们紧关了宫门,不许任何人外出,却以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连夜派人去抓窦武。此时,窦武已经休息,但急促的敲门声把他从睡梦中惊醒。醒后的窦武一打听,才知道发生了宫廷政变,便急忙从后门逃出,跑入窦绍掌管的步兵校尉军营中,以武力对抗宦官。这时,宦官王甫率领御林军前来讨伐窦武,一时难以攻入窦绍的军营。
为了争取主动,窦武还安排自己的亲信宦官山冰任黄门令,统管宫廷内务;逮捕了宦官郑飒,对其严加看管;进一步搜集曹节、王甫等人的犯罪证据,以便伺机逮捕处置。于是,由窦武、陈蕃参与策划,尚书令尹勋、黄门令山冰等联名上奏窦太后,请求逮捕曹节等人。但是,当这份十分重要的奏章送到窦太后的永乐宫后,大将军窦武刚离宫回府,奏章还是落于宦官之手。掌管机要的宦官乘此机会,连忙与永乐宫的总管朱瑀配合,盗走了这一请求诛灭宦官的奏章。曹节、王甫一见形势紧急,便急忙将宦官们召集到一起,进行秘密商议,决定立即行动,先发制人。他们先把汉灵帝劫持到了德阳前殿,夺取了象征最高权力的御玺信节。
为此,他们加紧布置,以尹勋为尚书令,刘瑜为侍中,冯述为屯骑校尉;又以窦武侄窦绍为步兵校尉,窦靖为侍中监领御林骑军,控制了朝廷许多重要部门和军队。但是,他们向窦太后请示时,窦太后却不忍对宦官们下手,她说:“汉元帝以来,哪代没有宦官?要杀也要杀有罪的,要罢免也要罢免有错的,怎么可以把他们的首领全部杀掉,把他们都罢免呢?”于是,窦武、陈蕃只好把一贯十分专横跋扈的十常侍中的管霸、苏康两人杀掉,而对宦官中为首的曹节、王甫等人,只能先搁置下来。
汉延熹十年(公元167年)十二月,汉桓帝刘志逝。次年正月,解渎亭侯刘宏继位,是为汉灵帝,年仅十二岁。灵帝登基时年幼,窦太后临朝,大将军窦武掌权,他是皇太后之父。同时辅政的有太傅录尚书事陈蕃,他乃前朝元老。窦武欲乘灵帝初立,力图整顿朝纲,改变原来宦官当政的局面,便与陈蕃商议,准备除掉宦官首领曹节、王甫等人,罢免全部宦官。
如此吟咏再三,我忽而想起一件事来:三国固然在前,北宋固然在后,但北宋苏轼却是在前,明代罗贯中却是在后。如此,我们可不可以想象,罗贯中在写作《三国演义》时,他究竟吟过多少遍《赤壁怀古》和《前赤壁赋》?不由得,我也反复沉吟起《赤壁怀古》和《前赤壁赋》,竟然沉吟出一部《后三国演义》来。至于成功与否,一如罗贯中笔下词中所说的那样:“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我只不过是想给人们再提供一点笑谈三国的材料罢了。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架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陕西省作协副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王愚为《后三国演义》作序,给予极高的评价,并指出:“《三国演义》侧重写蜀,兼而写魏,偏少写吴,而《后三国演义》则侧重写吴,注意写魏,兼而写蜀。只有把《三国演义》和《后三国演义》结合起来看,才能真正了解三国时期的全面历史。”
袁银波:长篇历史小说《后三国演义》第六十九回
这阵,晋军真可谓排山倒海之势,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王睿大胜吴国水师,杀死水军都督陆景;杜预猛攻江陵,几日即攻下城池,杀了守将武延;胡奋也一路报捷,攻下了江安重镇。于是,沅、湘以南直到交、广,各州各郡望风投降。但来降者,杜预都秉持符节,口称王命来抚慰他们,以致使降者更众。为时不久,他们共斩获吴国都督、监军十四人,牙门、郡守一百二十多人,军士数万人。
这时,杜预派牙门周旨等人,率领八百骑兵,乘夜色坐船渡过长江,偷袭了乐乡。他们在那里插上很多晋军的旗帜,并在巴山到处放起火来。吴国都督孙歆一见,心里非常害怕,他给江陵督武延写信说:“北方来的各路大军,不知怎么飞过了长江,真是防不胜防啊!”他更没料到,周旨等人过江以后,埋伏在了乐乡城外。孙歆调遣的军队出城抵抗王睿,他们战败回城时,周旨的伏兵化装成吴军跟随着进城,吴兵却没有发觉。直到这些魏军进了孙歆的军帐,孙歆还一无觉察,就在这不知不觉之间,这位东吴的都督,便成了晋军的俘虏。主将被俘,吴军斗志尽失,或降或逃,无人能*,军队毫无战斗力可言。
杜预和王浑之军,所到之处,无往不胜。王睿、唐彬先击败了丹阳监军盛纪,大军继续推进。但东吴建宁太守吾彦,早已在长江紧要之处,横以粗粗的铁链,拦在江面之上,又建造了长铁锥数万,暗置长江之中,阻扰了晋军舟舰的前进。王睿见得此情,问马钧该怎么办?马钧说:“竹排草人,足以拔锥。”于是,王睿令军士建造了几十只大竹排,每只宽一百多步,竹排上缚以草人,草人俱身穿盔甲,手握兵器,让擅长游泳的士兵坐着竹排先行。竹排旦遇铁锥,铁锥即被竹排推倒拔掉。但是,又有铁链相阻,王睿又请教于马钧,马钧让用火炬来烧。王睿遂让马钧监造了许多巨型火炬,每个大火炬均长十多丈,粗十余围,里面浇满麻油,放置船前,遇到铁链,就点着火炬去烧那铁链。拦阻的铁链虽粗,但却经不住这种大火炬的烧烤,只烧得一阵,那铁链即被烧断,行船遂畅通无阻。很快,王睿便攻下了西陵,杀了吴国都督留宪等人。大军所指,又攻下荆门、夷道二城,杀死了守将陆晏。
当年冬十一月,司马炎降诏,让晋国兵分五路,大规模征讨吴国:镇军将军琅玡王司马伷从涂中(今江苏六合县北)发兵,安东将军王浑从江西(今安徽和县一带)发兵,平南将军胡奋从夏口发兵,镇南将军杜预从江陵发兵,龙骧将军王睿、巴东监军唐彬从巴、蜀顺流而下,东西兵力共计八十余万,浩浩荡荡齐向东吴杀来,太尉贾充为都督统领全军。
司马炎一听,十分高兴地说:“前羊祜主张伐吴,群臣们皆有异议,故而我未采纳,但我后来每每为失去那次的良机而惋惜。今王睿、杜预主张伐吴,群臣们大都赞同,这真可以说是最好的时机到了,我们怎么能再失佳机呢?”于是,他下决心伐吴。
杜预的奏章送到洛阳宫中时,司马炎和张华正在下棋。司马炎看过奏章,再递给张华看。张华看罢以后,十分激动地对司马炎说:“杜预他说得对呀!今陛下英武圣明,国富民强,吴孙皓则荒*暴虐,残害贤能,现在征讨吴国,真可以不很费劲即会平定整个吴国。正如杜预所说:“今天欲灭吴,可我们此时不予伐吴,那是有违天意的啊!希望陛下不要再犹豫了。”
杜预的奏章里还说:“如今,孙皓的恶名在吴国可以说人人皆知,个个愤恨。以至于连那石头城上,都有筑城军民所雕刻的他的巨大的丑陋形象,对此吴人皆晓,他却浑然不知,这足以可见,他们吴人的君臣离心,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今是天欲灭吴,可我们在此时不予伐吴,那是有违天意阿!”
这时,杜预也上表说:“从闰月以来,吴军只是加紧戒严,下流并无军队溯江而上,这说明他们并未真正加强防范。依照这些情形和道理推究,孙皓的计策已经困穷,兵力不能保全两头,一定只想保住夏口以东,以苟延残喘,垂死挣扎,他不可能还有更多的军队可以西上,以免国都极度空虚。但是,陛下误信别人手游盒子什么能玩方舟,放弃大计,实在可惜!假使举兵会招致失败,也应该细细筹划,这只不过消耗些时间罢了,为什么不可以试一试呢!如果再等待几年,天时人事,不可能没有变化,臣下以为伐吴就更难了。请陛下明察。”可是,整整一月过去,杜预却没有得到什么答复。于是,他又上表说:“羊祜不先和群臣共同计议,却只秘密和陛下一起设定伐吴计划,朝臣因不了解情况,所以有很多不同意见。凡是行事,一定要比较利害。这次伐吴,利有十分之八九,害只占十分之一二,却又为什么不可行呢?近来朝廷诸事,不论大小,各种意见层出不穷,这是很不正常的,因为永无休止的争论、议而不决的犹豫,是会耽误战机的啊!须知,什么都可以失去,但战机决不可失,因为这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人民安危幸福的大事。从秋天以来,讨伐吴国的迹象已经显露出来,吴人都开始提防晋国的军队了。恐只恐孙皓由于害怕,把都城由建业迁到武昌,坚固修治江南各个城池,如果是这样的话,纵使我们征伐东吴,城池难以攻下,野外又不能虏掠,那么,明年的伐吴计划只怕是会落空了。又据说,东吴出航夷、亶的副帅诸葛直已自夷回到建业,他建议孙皓派兵,再次出航夷洲,在夷筑城立郡,以夷洲作为退路。真要是这样的话,纵使吴为我败,他们仍可在夷洲立国,以后还能不东山再起卷土重来?夷洲之地,独立大洋,易守难攻,如东吴退守此地,实实后患无穷。好在孙皓宠信岑昏,并未依诸葛直之计,不但没作败退夷洲的打算,反而诛杀了勇将马胜,关押了智勇双全的诸葛直,这是天助晋灭吴,我们怎可以放弃呢?”
晋咸宁五年(公元279年),时为吴天纪三年,益州刺史王睿向司马炎上奏说:“今东吴孙皓荒谬**、凶暴异常,应趁此机会赶快征讨。否则,如果孙皓身死,东吴另立了贤明的君主,那可就成我们的劲敌;臣下至今已建造船舰七年,这些船只每天都在腐烂,如再过几年,只怕全都成了朽木,难以载兵运将;臣下年年都在待命伐吴,今已经七十岁了,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大约不久就会死去。臣死不足惜,但我却没有完成伐吴的使命,这是十分遗憾的啊!这三件事情,迟早都会发生,如若发生,我们对东吴就不那么容易图谋了。前羊祜上书伐吴,未能被陛下获准,使我们已失去了一次伐吴良机。但愿对于这次极好的出兵机会,陛下千万不要失去!”接王睿奏书后,司马炎与大臣们议论一番后,计划一年后举兵伐吴。
越一年,羊祜向晋帝司马炎上书,言应趁孙皓失德、陆抗和丁奉逝去、东吴兵疲民困之际出兵伐吴,如战必然获胜。司马炎一接羊祜奏疏,便欲兴师伐吴,但被贾充等人劝阻。羊祜一见,知晋国伐吴将失良机,便因此告病,并推荐右将军杜预代其用兵。司马炎遂拜杜预为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事。
晋泰始十年(公元274年),吴凤凰三年,孙皓不顾晋强吴弱的实际,令大司马陆抗出兵伐晋。陆抗自知伐晋必败,便拒绝出兵,并上书孙皓,言晋未可轻伐,应以安内为主,不应黩武为事,否则必遭败亡之祸。孙皓因之大怒,遂罢陆抗兵权,降其大司马为司马,让左将军孙翼带领其军。陆抗一片忠心,只惜忧国被罢,直言遭免,眼见东吴危亡,只在目下,他遂同父亲陆逊一样忧郁身亡。陆抗新逝,丁奉亦亡,东吴遂乏统兵良将。
张悌再予求情,让宽恕了马胜,孙皓只是不准。孙皓以手指了指马胜,作了一个砍头的姿势。于是,忠义马胜,即被孙皓当朝斩首,群臣一片怵然。孙皓又令把诸葛直关押。这样,诸葛直一片赤诚之心、一份直谏之书,所换得的,却是马胜被冤杀、自己被关入狱中这样的悲哀命运。可悲啊,这是诸葛家族的又一出悲剧!
袁银波:长篇历史小说《后三国演义》第二回
感谢老作家张革风帮我推出《后三国演义》,我们意在让大家都知道有这么一部作品。如果有关影视公司感兴趣,能将其改编电视剧,可与我们联系。作者袁银波
曹操说:“可以,就这么办吧。还有最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卫觊仍须前往关中,镇抚那个地方,管理那里的军队,同时再配合着施行我们的计谋,这不仅对我们牵制刘表、攻破袁绍至关重要,也是我们万一失败还能退归的关键,败退关中乃是我们唯一的退路啊!”
专题: 三国演义小说版 小说三国演义6 讲小说三国演义上一篇三国演义邓艾小说
下一篇读书有声小说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