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小说袁绍简介

0

袁绍是《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的虚构人物,他在小说中的形象与历史上的人物袁绍有所不同。袁绍在小说中被描述为一个拥有雄才大略的英雄,同时也是一个野心勃勃、多疑且有时显得有些多疑的人物。他是东汉末年的豪族地主,掌握着中原地区强大的军事力量,一度统一了河北地区,并与曹操争夺北方霸主的地位。

袁绍在小说中初次登场时,以强大的实力和智谋展示了其才能,但是随着故事的发展,他的多疑和决策失误逐渐成为他的弱点。他在官渡之战中败给了曹操,这一战后,他的势力逐渐衰退,最终在赤壁之战前病逝。在《三国演义》中,袁绍的形象通过各种情节和对话展现了其复杂的性格,同时他也成为后世文学作品中探讨人性、权力与策略的经典角色之一。

三国演义袁绍人物志

袁绍:一个被严重低估的三国枭雄

袁绍在平定了辽东公孙家族后盲目自大自负不听谋士劝官渡之战败给曹操失去了统一北方机会网页游戏三国英杰传官网

最典型的例子是对待汉献帝的问题上,他的谋士沮授最先提出“挟天子以令诸侯”,但被袁绍拒绝;而曹操的“奉天子以令不臣”在意境上就高出了许多,也对大家称袁绍只能叫个“主公”,而对曹操则叫“丞相”,是代表朝廷的,这也是如荀彧一类仕汉非仕曹之人的向心力所在,也是当曹操下荆州,下东吴时,那么多士大夫欲降的原因,因为,他们降的是朝廷,尽管心知肚明降的是曹操。

三国演义小说袁绍简介

不过,说袁绍患得患失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俗话说,成大事者不纠结,似乎袁绍缺乏这一素质,观那曹操、孙权或刘备一众人物,都属心怀大志,欲一统天下之人,而袁绍这方面要弱很多,他的着眼点要短视得多,他更象一个普通人,以普通人的思维来对待这群雄争霸的乱世,所以也可以说,这也是他之所以失败的必然。

后世对袁绍很不耻,将袁绍之败归结于道德水准,智慧水平等不着边际的理由,将一大堆的不是弄在他头上,而《三国演义》也推波助澜,花了大量篇幅来叙述袁绍的刻薄寡恩,使得袁绍形象很是不堪,成了一个完全被边缘化的陪衬人物。

袁氏子弟内讧在《三国演义》中是被一笔带过,但事实上官渡之战只是将袁绍赶走而已,并没能占据袁氏的一寸土地,而曹操对袁氏内讧的北伐打得也很是艰苦,用了整整五年时间方才终结,可见袁绍势力之强大;而正是这五年,孙权巩固了江东,刘备有了诸葛亮,于是也有了后来的赤壁。

官渡之战并不是大家想象地那么简单,袁绍的失败也是由一连串的偶然,最后导致了必然,乌巢是同许攸关联的偶然,只是后来张郃等大将的反叛,才导致了此次战役的失败,这些偶然现在看来,很有点中途岛海战日本失败的意味。

但我也不同意后人站在道德地高度来对袁绍进行挞伐,似乎他除了长得帅气,好做点表面文章,行文人雅士之风外,其它就一无是处了;他那四州之地也是由他官二代的声名,源于宗族遗产,如同冲话费免费赠送的保温杯,白来的一般,却忽略了他本身出色的才能。

过程及原因就不细分了,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战图,都有自己设计的官渡,我只是觉得烧了个乌巢不至于就崩盘,无非就是没了粮草嘛,坚持个几天,大后方又运来就是,真正断粮的是曹操而不是袁绍,这个无论在正史还是小说中都有很详细的描述,反正,这袁绍败得是有点匪夷所思。

袁绍一生的分水岭实际上就是官渡之战, 在此之前似乎说不出袁绍有什么不是来,对这官渡之战,后世推理、论证多多,大致结论就是,虽然有偶然因素,但失败是必然的,至于道理嘛,没别的,曹操是一世之枭雄,袁绍嘛,没肚量的小人而已,胜败在战前就决定了。

因为屡谏而被嫌弃的沮授,这时又站出来劝阻说:“战争胜负变化莫测,不能不周密计划。大军应当留屯延津,另分兵进攻官渡。如能攻克,再迎大军也不迟,否则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若听其言,必不只大败,这是第二个胜机。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刘备杀徐州刺史车胄,背叛曹操,策应袁绍。这时如果他挥师南下,曹操势必首尾不能相顾,兵败官渡。这是第一个胜机。

后来几仗,他败袁术,胜黑山,黄巾军,再征伐公孙瓒,很快他就迎来了高光时刻,统一了河北。但他也很快迎来了他人生的滑铁卢,官渡之战。

袁绍命令部队追击敌人,自己缓缓而进,随身只带着强弩数十张,持戟卫士百多人。在距离界桥十余里处,听说前方已经获胜,就下马卸鞍,稍事休息。这时公孙瓒部逃散的骑兵二千多突然出现,重重围住了袁绍,箭如雨下。别驾田丰扶着袁绍,要他退入一堵矮墙里,袁绍猛地将头盔掼在地上,说:“大丈夫宁可冲上前战死,躲在墙后,难道就能活命吗!”[25]他指挥强弩手应战,杀伤了公孙瓒的不少骑兵,公孙瓒的部队没有认出袁绍,也渐渐后退。稍顷,麹义领兵来迎袁绍,公孙瓒的骑兵才撤走了。这一战为后来他平定河北奠定了基础。

公孙瓒以三万步兵,排列成方阵,两翼各配备骑兵五千多人。袁绍令麹义率八百精兵为先锋,以强弩千张为掩护,他统领步兵数万在后。公孙瓒见袁绍兵少,下令骑兵发起冲锋,践踏敌阵。麹义的士兵镇静地俯伏在盾牌下,待公孙瓒的骑兵冲到只距离几十步的地方,一齐跳跃而起,砍杀过去;与此同时,千张强弩齐发,向公孙瓒的骑兵射去。公孙瓒的军队遭到意想不到的打击,全军陷入一片混乱,骑兵、步兵都争相逃命。麴义的军队则越战越勇,临阵斩杀了公孙瓒所署冀州刺史严纲,获甲首千余人,又乘胜追到界桥。公孙瓒企图守住界桥,但再次被打败了。麹义一直追击到公孙瓒的驻营地。

后来他统一了河北,最精彩的莫过于与公孙瓒交战的那一场。公孙瓒一开始占尽了上分,这一情况到了袁绍亲自上阵时才开始有所转变。袁绍亲自领兵迎战公孙瓒,两军在界桥南二十里处交锋。

后来袁绍在不景气的时候,他又打起了冀州的主意,但是他很踌躇,因为冀州兵强马壮,他如果打不下来,会连个立足的地方都没有。但是门客向其说到,说会暗中相约公孙瓒南下,然后遣人说服韩馥,让出冀州城。此计果然成功了,袁绍很快得到了冀州。

董卓趁着这个机会进京了,董卓入京后,鲍信对袁绍说:“董卓兵强,恐无人可制,将酿成大乱,不如趁其旅途疲惫,袭击他。”袁绍的愚蠢点又来了,他看董卓兵强马壮,害怕了,没有同意鲍信的建议。鲍信很失望,带着军队离开了京城。董卓一入京便行废立之事,废掉了刘辩,立刘协为帝。袁绍见此状况,知道酿成大祸,逃离了京城。

这时宦官专政的情况越来越严重,还经常迫害读书人,袁绍和许攸,曹操等人组成了一个反宦官专政的政治集团。后来为了诛杀宦官,他建议把四方豪杰招进京城,何进还同意了,这真是大蠢带小笨,猪屎泡大粪。董卓之乱,由此展开。

袁绍出生汝阳袁氏,家门四世三公,名满天下。凭借世资,年少为郎。袁绍二十岁出任濮阳县长,有清正能干的名声。不久守母丧后,接着又守父丧,连续六年。之后袁绍便拒绝朝廷征辟,隐居于洛阳。

袁绍做事也很果断,《三国志》中有一段:“灵帝崩,太后兄大将军何进与绍谋诛诸阉官,太后不从。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唯所错置”。灵帝驾崩后,袁绍跟大将军和何进商议要除掉宦官。太后不同意,于是就私下联系董卓借他的手来杀掉宦官,以此逼太后就范,从而稳定混乱的朝政,并扩大自己在朝廷中的地位,可看出袁绍的谋略和远见。

可在《三国志》正史中。介绍袁绍故事:“能折节下士,士多附之,太祖少与交焉。以大将军掾为侍御史,稍迁中军校尉,至司隶”。袁绍虽是名门望族极光盒子链接游戏手柄,但却广交比自己身份低下的贤达人士,很多人也愿意投靠他。袁绍任职侍御史没多久就升了中军校尉,其后又升为司隶校尉。

在《三国演义》中,袁绍是个性格多疑的人物。比如官渡之战,袁绍开始攻打曹操时,手下谋士争论不休,导致他犹豫不决。官渡失败后,袁绍手下有人说,当时袁绍要是不优柔寡断,听从田丰的话就不会有现在的下场。没想到之后田丰就被袁绍杀了,从这点可看出袁绍嫉妒心非常强。

当时,黄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区都归附了袁绍。他开始不断征战,首先与公孙瓒展开了激烈的战争。经过多年的战斗,袁绍先后夺取了青州和幽州,击败了公孙瓒,成为了北方的霸主。他的事业达到了巅峰,但在官渡之战中,他败给了曹操,并于202年去世。他的两个儿子在他死后互相残杀,导致他的家族分崩离析。

袁绍出身于名门望族,他的家族曾有四位先辈担任过三公之位,因此他也被誉为“四世三公”。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各地诸侯纷纷起兵,董卓进京后更是引发了不满。袁绍与董卓发生了矛盾,于是他离开了洛阳,来到渤海郡担任太守。190年,18路诸侯一起反对董卓,他们认为袁绍出身世家大族,应该成为盟主。袁绍同意了,但他并没有认真对待军队,只是和其他人喝酒作乐。几个月后,联军瓦解了,但袁绍得到了冀州,实力逐渐增强。

袁绍是东汉末年的一位杰出人才。他是东汉的大将军、太尉,拥有冀州牧的权力,可以代表汉朝统治幽、青、并三州。他是东汉西园八校尉之一,也是十八路诸侯的盟主。他的家族有“四世三公”之称,备受尊敬。

袁绍,字本初,是东汉末年的一位重要人物。他是汉朝的大将军、冀州牧,以独特的治理方式而受到人们的赞誉。他的主要成就在于统一了河北,成为汉末最强的诸侯。他去世后,被追封为邺侯。

专题: 三国演义名小说   小说家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小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