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一部古典文学作品,属于历史小说。它以中国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历史时期为背景,描绘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纷争和主要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三国演义》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中国文化中广受欢迎的经典之一,深受读者喜爱。
《三国演义》的线索从传国玉玺这块石头讲起,又讲到碣石山、北固山,连同后来诸葛亮用石头磊成的八阵图,最后讲手握玉玺的司马炎发兵灭吴,三分归一统。《三国演义》里大大小小的石头都参与了这部历史的传奇,贯穿始终,耐人寻味。
再说回曹操,他北上征伐乌桓。经过河北昌黎碣石山,写下了“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壮丽诗篇,同样借石头回顾秦、汉两朝的历史,抒发诗人的雄心壮志。
三国演义是哪部小说
孙权和刘备联合抗拒曹操的时候,刘备到江东活动,曾与孙权游历京口(今江苏镇江)北固山。刘备看到一块石头,心理暗暗打了个赌,“如果天意许我兴复汉室,成就霸业,这回我一剑下去就能砍开这块石头”。许愿以后,真的挥剑砍开了石头。孙权看在眼里,也暗地望天买卦,“如果我能取得荆州,成就大事,一剑下去这块石头也能砍开”。他也给石头开了个口子。这个有十字型宝剑伤痕的石头,后人叫“恨石”,是这段传奇故事的见证。
小说里,传国玉玺的前身是春秋时期楚国人卞和献给楚王的石头。石头剖开以后,成了后来赵国人手里的和氏璧。统一六国以后,秦王命人把和氏璧雕成玉玺,上面镌刻丞相李斯所写的“受命于天希望盒子黑沙手游汉化,既寿永昌”八个字。围绕孙坚发现的这块特别的石头,三国的故事就开讲了。
最有趣的就是《三国演义》。小说第六回,孙坚从洛阳皇宫废墟的井里捞起一个盒子,里面是传国玉玺。玉玺是封建时代皇帝正统的象征,是用特殊石头制成的。
回顾史书上的故事,秦始皇时代,天上就有陨石降落,上面有字,造成了统治者的恐慌。这样看来,石头本身还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石头的来历和怎么解释石头上的文字。
后来,托塔天王晁盖等人江湖起事的地方,叫石碣村。村名里也包含石碑的形象。梁山108好汉聚义以后,天上不是还降下一块石头,上面有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的名号,正说明好汉们上应天数,大有来历。现代文学家茅盾先生还据此写了一篇小说,从现代人的角度重新讲了梁山聚义的故事,小说名字叫《石碣》。
《水浒传》的第一回“洪太尉误走妖魔”,是从石碑上的文字说起,呼应第七十一回“忠义堂石碣受天文”。石头上刻着的名字,代表天意如此。洪太尉原本奉圣旨去请张天师,求老人家作法攘除瘟疫,但洪太尉不但肉眼凡胎不识高人,而且放走了封禁的妖魔。山下道观里有个屋子,里面的石碑下压着封禁妖魔的所在。小说里写:
诞生孙悟空的是一块有灵性的石头,贾宝玉的前生是补天剩下的石头。他的生活经历,就是通灵宝玉的尘世旅行记。石呆子的扇子、晴雯撕扇子、贾宝玉和甄宝玉的迷乱,也都是这块顽石生发出来的故事。
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红楼梦》用通灵宝玉贯穿全文,小说始终在讲一块顽石到俗世磨炼的经历。这部小说的作者曹雪芹,深受《西游记》的影响,因此也设计了一块石头。石头可大可小:大的时候能当女娲补天的替补材料,小的时候能做文人墨客用的扇子坠。小说开头这样写女娲补天后的故事:
有通《易经》的高人解释孙悟空的修炼经历说:须菩提祖师讲美猴王像个“猢狲”,就赐他性孙。胡字和孙字分别对应“老阴”和“少阳”。“老阴”对应易经里的坤,代表大地;“少阳”对应震卦,代表山。孙字放在前面,是震卦在上,坤卦在下,对应六十四卦里的“剥”卦,有除旧布新的意思。孙悟空的全部修炼过程和取经经历,就是不断从旧生命到新生命,自我更新的过程。这个自我变革、自我更新的起点,就是最初山顶上的那块石头——它的位置是“剥”卦最后一爻的顶上。
一块有灵性的石头,吸收天地精华,诞生了美猴王。因为是石头里出生的,灵气使他超越了普通人的境界,体验了从动物社群首领到修仙者的奇幻经历。不畏强敌的品性和随时萌发的顽皮天性,贯穿他闹天宫的经历和取经修炼的过程里。
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古典小说原来有“七大名著”,有3部被砍掉,这是为何?
《聊斋志异》是蒲松林耗费40多年心血完成的巨著,他从22岁开始写作,期间断断续续一直写到60多岁,里边总共收录了他创作的近500篇文言文短篇小说,多一半是鬼怪狐仙故事,每个故事都凝注了作者强烈的批判精神,无情地批判了封建礼教文化的腐朽,抨击了科举制度的腐败。
实际上,在“四大名著”的说法产生之前,文学圈一直有“七大名著”的观点。是在“四大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的基础上,再加上《金瓶梅》、《聊斋志异》、《儒林外史》三部而构成。后三部的文学价值不亚于人们常说的“四大名著”。
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小学生:这是谁写的?错的一塌糊涂三国演义中还记载了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如诸葛亮、司马懿、周瑜、黄忠等,诸葛亮是刘备的谋士,他曾经多次为刘备出谋划策,帮助刘备统一中国,司马懿是曹操的谋士,他曾经多次为曹操出谋划策,帮助曹操统一中国,周瑜是孙权的大将,帮助孙权统一南方,黄忠是刘备的大将,帮助刘备统一西方。
故事以西晋末年为背景,讲述了董卓、吕布、曹操、刘备、孙权等人的故事,董卓是西晋末年的一位军事统帅,他控制了政权,把西晋推向了灭亡的边缘,吕布是董卓的大将,他曾经多次击败曹操,但最终还是被曹操所击败,曹操是董卓的对手,他曾经多次击败董卓,最终统一了中国,刘备是曹操的对手,最终统一了西方,孙权是孙策的弟弟,他继承了哥哥的遗志,统一了南方,建立了吴国。
《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的区别及联系
三家归晋表面上是司马家夺取政权,实质是世家大族依靠人才培养优势最后完成其政权交替。司马炎为何大肆分封诸王,就是试图依靠宗室的力量制衡世家大族。只是未曾想到却最终埋下皇朝的祸根即八王之乱;动乱过后的司马家只能南渡依靠王家为代表的士族支持建立东晋,马与王共天下更是说明东晋只是以司马家为盟主而已,此时皇权并不稳固。
曹操代表的是东汉宦官的政治力量崛起,曹操的爷爷曹腾是汉灵帝、汉桓帝身边的大宦官,在东汉皇朝分崩离析的过程中,曹操得到以曹家即夏侯家为代表的宦官势力支持于是迅速崛起。而后曹操发布求贤令又取得寒门地主豪强的支持,但是曹操启用司马懿为代表世家大族政治力量,最后在魏文帝确立九品中正制是彻底的妥协。
再不要说没读过《三国演义》了,三国40个主要故事情节在这里了
《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解以及民间三国故事传说经过艺术加工创作而成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其中《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四大名著《三国演义》作品介绍
《三国演义》的素材来源主要有两个途径:其一是三国史实的文献;其二是民间不断流传的三国故事和创作。一方面是上千年所积累和深化的史学家对三国历史的叙述和评价,另一方面是历朝历代民间三国传说的不断演化。它们为《三国演义》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汉族,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体小说的鼻祖。罗贯中的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及代表作《三国演义》等。其故里有多种说法,如山东东平罗庄,山西太原清徐、福建建阳等,还证实罗贯中曾在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淇河边有故居,在那里著书立说,至今还有故居遗址。
四大名著里,《三国演义》文笔最差吗?
三国单摘取一段,精彩无比。全文通读,拖沓累赘,让人有重复之感。根源在于话本的感觉太重,其实听比读感觉要好。
那剩下三个就不好说了,简单说,《水浒》的粉丝认为水浒传文笔一流,长于叙事、描景、伏笔、渲染,人物刻画出类拔萃,中学时候都学过鲁提辖拳打郑关西,还有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故事了,这第二把交椅是坐定了,甚至望望第一也不是不可能。
三国不是文笔差,而是在四名著里排第四,但故事性和受众是第一位小说界,有个说法,是刘慈欣的文笔差,可能在很多学问不高的人看来,辞藻华丽就叫文笔好了,什么比喻排比的长句一堆堆,要有股子文艺范儿,那才算文笔好。可实际上就像是冲气的气球一样,一戳就破了,气球表面再华美,里面也是空空的。
三国,煮酒论英雄,群英会蒋干中计,哪点差了?《三国演义》到底在讲什么?
《三国演义》主要讲述了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军事冲突和英雄豪杰的故事。其中,以曹操、刘备、孙权为主要人物,他们在三国时期中争夺天下,并展开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战役和阴谋诡计。同时,小说中也描绘了各个英雄豪杰的性格和事迹,如关羽的忠诚、张飞的豪迈、诸葛亮的智慧、赵云的勇猛等等,这些角色形象丰满,性格鲜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火爆网页游戏耳机连接失败,由明代罗贯中所著,是一部描写中国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历史的长篇小说。小说通过描绘三国时期各个势力的政治斗争、军事冲突、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等,展现了中国历史上这一重要时期的风云变幻和英雄豪杰的传奇故事。
三国志和三国演义有什么区别?
《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差别很大。虽然小说以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释作为主要取材对象,但罗贯中把他耗尽一生都没办法实现的志业和抱负,都写进了《三国演义》的英雄争霸里。所以,《三国演义》以刘备建立的蜀汉为正统,也以其为故事的主线。小说前半部的主角是刘备、关羽、张飞等人,后半部则是诸葛亮、姜维;在正史里是正面人物且篇幅最多的曹操、司马懿等人,在小说里担任反派,形象很差。至于东吴的孙坚、孙策、孙权父子,戏份最少。另外,罗贯中也在小说当中掺杂了很多“天命不可知”观念,比如诸葛孔明虽然神鬼莫测,可是最后还是“出师未捷身先死”,这似乎是罗贯中对自己壮志未酬的一种影射。
《三国演义》作为经典名著,为什么很多人说后期“烂尾”了?
相反,在前期,作者已经让读者对曹魏集团产生了深切的厌恶和反感,认为他们是篡夺汉权、残害百姓、祸乱天下的奸雄。而在后期,作者却让读者看到了曹魏集团逐渐强大、最终统一天下。这就让读者感到愤怒和不服,对后期的故事没有了尊重和认同。
《三国演义》后期还受到了读者心理预期的影响。读者在阅读《三国演义》时,往往会对自己喜欢或讨厌的人物产生一种情感投入和认同感,希望他们能够成功或失败,幸福或不幸。然而,《三国演义》后期的故事并不符合读者心理预期。
专题: 品小说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小说简 三国演义小说榜上一篇三国演义那些事儿小说
下一篇搞笑三国演义原创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