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所著,是一部描绘三国时期(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历史的小说。该书讲述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军事斗争,以及许多英雄人物的传奇故事。
关于“盗宝”,在《三国演义》中,确实有几段涉及到盗宝的情节,比如:
1. 曹操盗取吕布遗物:曹操在宛城之战后,曾命人盗取了吕布的遗物,包括吕布的赤兔马和方天画戟,作为纪念。
2. 孙权盗取曹操的宝物:在赤壁之战后,孙权的军队曾经攻入曹营,掠夺了大量的宝物,其中就包括曹操的宝剑青釭剑。
3. 刘备取荆州:刘备在联合孙权对抗曹操时,趁机占据了荆州,其中包含了大量宝物。这一行为在文学上被描绘为“借东风取荆州”,强调了策略和智谋的重要性。
4. 关羽失荆州:虽然这一事件与“盗宝”主题不完全相符,但关羽在守卫荆州期间,由于蜀汉内部的计策和矛盾,最终失守,其中包含的金银财宝也流失。
这些情节不仅展现了古代战争的残酷,也体现了人物之间的智慧和策略。《三国演义》通过这些故事,不仅描绘了历史事件,也塑造了丰富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
三国之曹操盗墓
第一章:古墓之谜夜色笼罩着大地,一阵阵冷风吹拂着杂草,发出“沙沙”的声音。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一座古墓静静地矗立着,仿佛诉说着一个古老的故事。曹操,一位英勇的军阀,身着便装,带领着家人和随从,来到这座古墓前。他们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曹操的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拔出腰间的宝剑,用力劈开了古墓的石门。众人小心翼翼地走进古墓,心中充满了紧张和好奇。他们在黑暗中摸索着,借助手中的火把,窥探着这个神秘的墓穴。第二章:险象环生曹操的脚步在古墓中变得更加谨慎。他时刻提防着陷阱和暗器,这是他作为一个军阀的警惕性。他的眼睛已经适应了黑暗,能够清晰地看到古墓中的每一个细节。古墓中弥漫着一股阴冷的气息,令人不寒而栗。曹操的随从举着火把,照亮了四周的墙壁。上面刻着一些奇怪的图案,似乎隐藏着某种秘密。曹操仔细观察着,心中暗自揣测这座古墓背后的故事。突然,一道暗门悄然而开,一群盗墓贼手持利刃冲了出来。曹操的家人和随从立刻陷入了战斗状态,而曹操则站在一旁,冷静地观察着局势。第三章:智斗盗墓贼在与盗墓贼的搏斗中,曹操展现出了他的智谋。他巧妙地引导着敌人,让他们的攻击逐渐减弱。他看出这些盗墓贼并无太高超的武艺,而是凭借着数量优势想要拖住他们。心中暗自冷笑,他开始布署起下一步的行动。曹操的策略是分成两路,一路诱敌深入,一路从侧面突袭。他命令一部分家人和随从与盗墓贼纠缠,引诱他们进入陷阱。而曹操则带着另一部分人,从侧面发起猛攻。这样的战术顿时让盗墓贼陷入了混乱,他们没想到这些人不但有勇气,更有智谋。战斗进行得如火如荼,曹操的计策也一点点展开。当盗墓贼被引诱到古墓深处时,他们的攻击果然变得更加疯狂。然而,就在他们即将冲破防线时,曹操从侧面突然杀出,他的剑光在黑暗中闪耀,如同死神的镰刀。盗墓贼措手不及,瞬间被冲散,形成了包围之势。第四章:揭开古墓之谜战斗结束后,曹操命人将俘虏带过来审讯。他们透露了古墓中的秘密:这座古墓是一位古代君主的陵墓,里面葬有许多珍贵的文物和财富。曹操深知这个消息的重要性,他决定亲自带领一支小队进入古墓核心区域,探寻更多的秘密。曹操的队伍小心翼翼地前进着,穿过一条条黑暗的通道,来到了古墓的核心区域。这里摆满了珍贵的陪葬品,有金器、玉器、陶瓷等等。曹操贪婪地看着这一切,心中充满了欲望。然而,他并没有忘记此行的目的,他开始仔细研究起墓中的其他线索,试图找到隐藏在其中的秘密。在墓中的一个角落里,曹操发现了一张古老的地图。地图上标注着一个神秘的地方,据说那里隐藏着无尽的财富和权力。曹操心中一动,他知道这个消息将会改变他的命运。他决定找到那个神秘的地方,掌握那份无尽的财富和权力。第五章:逃离古墓然而,就在曹操准备离开古墓时,一群新的敌人突然出现。他们身着黑衣,手持利刃,显然是有备而来。曹操的队伍陷入了困境,他们不得不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在与黑衣人的搏斗中,曹操展现出了他的英勇和智慧。他挥舞着宝剑,如同一位战神般在战场上穿梭。他的每一次攻击都准确无比,每一次决策都充满了决断力。在他的带领下,家人们和随从们也表现出惊人的勇气和智慧,他们并肩作战,成功地击败了黑衣人。最后,曹操带领着家人和随从们逃离了古墓。他们在黑暗中穿行,心中充满了希望和期待。他们知道,他们找到了一个重要的线索,找到了一个可能的宝藏所在。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曹操的智慧和勇气。然而,他们也清楚这个旅程还远未结束。他们将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但他们已经准备好面对一切困难。因为他们有一个强大的领袖——曹操,他的智慧、勇气和决心将引领他们走向胜利之路。而这个故事,也将成为他们人生中最宝贵的回忆之一。
曹丕《典论》有这样一句话:“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也。”盗墓盛行,自然是因为有利可图,这都是因为帝王贵胄有厚葬的习惯,说白了就是贪婪,死了都想把财富留在自己身边,所以被人从地底挖出二次元三国杀单机游戏,也就没什么值得同情的了。
另据葛洪《抱朴子》记载,孙权的儿子景帝孙休统治期间,曾在广陵盗掘墓冢,取版治城,一如魏将郝昭。最终“墓穴尽毁,所坏甚多”。吴国末帝孙皓是有名的昏君、暴君,他对盗墓之事,也十分上心。天册元年,吴郡“掘地得银,长一尺,广三分,刻上有年月字”。
三国演义小说盗宝
在大家印象中,东吴地处长江下游,似乎没有什么帝王陵墓可以挖掘,但孙权和他的后代们,其实也干不过不少盗墓的勾当。据《交广春秋》记载,孙权开采矿料时,顺带手将南越武王赵佗的陵墓也一并“开采”。理由很简单,孙权听说赵佗“垅茔奢大,葬积珍玩”,因此“求索棺柩,凿山破石”。
另外,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时,曹魏有一个叫郝昭的将领,凭借仅仅千余人的兵力,在陈仓抵挡诸葛亮数万大军二十多天,最终迫使诸葛亮退兵。郝昭临死前和自己的儿子说,当年守城之时,自己曾“数发坟冢,取其木以为攻战具”,即把周围的墓穴全尽数盗掘,把棺椁尽数劈毁,取其木料,建造攻守器具。
摸金校尉、发丘中郎将这样的官职,说明曹魏盗墓是专业的、系统的,所以曹魏可以说是最专业的盗墓。所谓上行下效,曹操都明着盗墓了,他的下属们也就有样学样,据《魏略》记载,弘农太守刘类,在任上大搞副业,将辖区内的大小墓冢,盗掘一空。
曹操设置摸金校尉、发丘中郎将的记载,其实是在陈琳的一篇檄文中,这篇檄文叫《为袁绍檄豫州》。所谓檄文,是要昭告天下的,因此官渡之战前,陈琳为袁绍写了一篇讨伐曹操檄文,里边骂了曹操的三代祖宗,还列举了曹操的种种罪行,其中挖坟掘墓,发丘摸金就是其中之一。
乱世之中,盗墓盛行,有的是为了满足个人私欲,但更多的时候其实是为了筹集军饷。打仗,打的就是后勤。后勤者,无外乎“钱”与“粮”。但贵金属是不会凭空出现的,大量的金银铜铁,又因为“厚葬”的传统被埋入地下。在此背景下,军阀盗墓取钱,也便势在必行。
这段记载说的是,面对声势浩大的关东联军,董卓下令迁都长安,以避其锋芒。为了迫使百姓迁都,董卓放火烧了洛阳,同时让吕布挖掘各个皇帝陵墓,甚至连诸侯公卿的坟墓都不放过,把里边的珍宝全部据为己有。所以当公元191年,孙坚收复洛阳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是把这些被挖开的陵墓修复,并且进行祭祀(修诸陵,平塞卓所发掘)。
西汉首都长安,东汉首都洛阳,董卓先是占据洛阳,后又裹挟汉献帝退到长安。所以两汉的帝陵,许多都惨遭董卓毒手,而亲自去盗墓的则是董卓的义子吕布。据《后汉书 董卓传》记载:悉烧宫庙官府居家,二百里内无复孑遗。又使吕布发诸帝陵及公卿已下冢墓,收其珍宝。
董卓出身边地,是从底层武职做起,靠着战场拼杀一步一步成为西凉军阀,这样的人是不讲什么礼义廉耻的。汉灵帝刘宏最惨,下葬同年即被董卓盗毁。灵帝在中平六年(189)四月驾崩,六月下葬;同年九月,董卓鸩杀何后,借着夫妇合葬,开启陵寝的机会,将文陵盗掘一空。
历来都认为曹操是摸金校尉的设立者,所以曹操盗墓大家都知道,但汉末三国真正用军队盗墓的创始人是董卓。据《三国志·董卓传》记载:焚烧洛阳宫室,悉发掘陵墓,取宝物。
《鬼吹灯》、《盗墓笔记》等小说非常受欢迎,说起来曹操是出了一份力的。发丘摸金的官职都是三国时期曹操所设置的,但如果说三国时期盗墓的只有曹操,那就有点冤枉人了,董卓、吕布、孙权都干过这类“勾当”。
这一回的情节紧凑而富有戏剧性,通过描绘董卓的残暴和孙坚的背约行为,展现了三国时期政治斗争的残酷和复杂。同时,这一回也揭示了人性中的贪婪和自私,以及在面对权利和利益时的复杂心态。
然而在战斗之余,孙坚却意外地发现了传国玉玺的下落。传国玉玺是皇权的象征,拥有它意味着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孙坚做出了一个违背盟约的决定,私自将玉匿藏匿起来。这一行为引起了其他诸侯的猜疑和不满,尤其是袁绍,他作为讨董联盟的盟主,要求孙坚交出玉玺。但孙坚坚决否认自己得到了玉玺,甚至以死相逼,最终愤然离开了洛阳。
与此同时,各路诸侯为了讨伐董卓纷纷起兵,其中孙坚率领的军队是其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战斗中,孙坚表现出了英勇无畏的精神,他身先士卒,奋勇杀敌,为讨董联盟立下了赫赫战功。
《三国演义》第六回焚金阙,董卓行凶匿玉玺。孙坚背约描绘了董卓的残暴行为以及孙坚藏匿传国玉玺的情节。此时董卓的权势达到了顶峰,但他并不满足于此,他无视朝纲,任意妄为,迁都长安,甚至下令焚烧了京都洛阳的金阙以示其威。这一举动不仅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显示出董卓的残暴和无道。
长篇连载《三国鼎立》(157)——孙皓之死·足以改变历史的盗墓案
由恶谥改为好谥,这其中有贾充是为司马家族禅魏立下特殊功劳的人,也是司马昭给司马炎指定的值得信赖的人等原因,但司马炎已经给了贾充足够的恩宠,算是报答了贾充,贾充仍然不遵法度,屡违君心,作威作福,司马炎还能容忍,不要说杀,连一个恶谥都不愿意给,够仁慈了。又比如上面提到的对王浚的宽容。
司马炎还真是一位不错的皇帝,执政二十多年,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卓有建树。建国初,与民休养生息,制定推行较为仁义的《泰始律》,设置义仓,爱护百姓,扩大生产。下诏在全国释放奴婢,推崇节俭,多次下诏严格禁止奢靡,并以身作则,在位二十六年没有再新建过宫殿。
楚王司马玮要害汝南王司马亮等人,属下公孙宏给司马玮出了个主意,去请老成有名望的人来助阵,以此镇服拉拢人心,最佳人选就是司徒王浑。王浑声称有病拒绝了司马玮的邀请,回到宅第后安排一千多名家兵闭门抗拒司马玮。
王浚以前是个节俭朴素的人,平吴之后,功高位重,一改旧日品行,食则佳肴,衣则锦绣,纵情奢侈,贪图享受,也许其中仍然有躲祸的动机。古代功臣害怕因功高位重招来君主的猜忌或同僚的嫉妒而惹祸上身,故意贪物欲以显示自己只是个胸无大志只知享乐的庸俗之人。这种事情很多。
范通说:“您凯旋之日,就应该戴上隐士的角巾,回到私宅,口不言平吴之事,如果有人问起,您就说:‘平吴全凭圣主之德,群帅之力,老夫哪有这种力量呢!’如能这样,那么颜回老聃之不夸其德,汉龚遂‘皆圣主之德,非小臣之功’的雅对,又怎么能胜过您呢!这就是蔺相如所以能让廉颇屈服的原因,王浑对此能不惭愧吗?”
王浚自以为功劳很大,却被王浑父子和其他豪强压制,多次被有司上奏弹劾,因此,每次进见司马炎时,总要陈说自己征伐的劳苦,被诬告冤屈的情状,有时甚至显得非常愤怒,以至于退出时都不向司马炎行礼告辞。君前失礼,大不敬。好在司马炎不和他计较。
司马炎、杜预、王浑都知道王浚攻克建平后受杜预节制,到秣陵后受王浑节制的事情,王浚自己会不知道?杜预主动放弃了节制权,但王浑并没有放弃啊?王浑不听周浚、何恽的率先渡江建议中的一个理由就是王浚是归自己节制的。
司马炎给朝廷有关部门下诏时接受了王浚的解释,说:“王浚开始接受率兵直抵秣陵的诏书,以后才又下诏让他受王浑调度。诏书在途中滞留,没有按时到达,这种情况与不受诏同样看待,于理不通。王浚没有及时上表说明王浑向他宣布诏书的情况,应当责备。王浚有征伐灭吴的功劳,一点小错不足以掩盖他的大功。”
《三国演义》里一件诡异的怪事,流传千年,还影响到泰国、日本
可能形象较为独特,具备传播的流量,“落头民”不仅在我国名声大噪,还流传至日本、泰国等深受我国文化影响的周边国家。由于日本民族出于对妖怪文化的狂热性,他们更是将“落头民”进行了全面的升级改造,其饮食习惯已由吃小动物变成喜好吸食人血,而且喜欢成群结队的出动,那场面想想都恐怖。除此之外,岛国民众还将进化出了两个“分支”,一类是头颅可以脱离身体飞行的;另一类是头颅不脱离身体,但脖子可以无限制增长的,这在很多日本有关妖怪文化的书画影视作品里都有体现。
不过形象虽然恐怖,但其实这类族群也并无太多的恶行,不过是飞出去捕食一些鱼蟹蚯蚓之类的小动物或者是秽物之类(和很多动物的习性类似),而对付它其实也很简单,根本不需要请什么法师道士,只要乘它头颅飞出去的时候,将其颈部盖住就可以(“又尝有覆以铜盘者,头不得进:遂死”),可见其道行也并不算高。总体而言,危害性并不太大,也无法对人类构成太大的威胁。
在北宋欧阳修主编的《新唐书》中,就明确写到唐朝时期在南方有一个“户四千余”名为“南平獠”的民族,并明确指出其居住范围“东距智州,南属渝州,西接南州,北临涪州”,大概是今天的西南地区一带。这个民族中又存在一个特殊的族群,就是“飞头獠”,并称其“头欲飞,周项有痕如缕,妻子共守之。及夜如病,头忽亡,比旦还”。
三国演义,暗藏者很多宝物,需要你去搜寻!蔡文姬是东汉著名的才女,原本是卫仲道之妻,后被匈奴抢掠到北方,被迫嫁给左贤王,还生了两个孩子,曹操统一北方后,用重金将蔡文姬赎回,又嫁给董祀为妻。
绝影,是三国里的吗?没找到刘璋的部下张松出使曹操时,遇到曹操手下文士杨修,杨修曾经向张松炫耀曹操的兵法书《孟德新书》,但张松却不以为然,甚至能够轻松背诵《孟德新书》。
纪灵的三尖刀,也很有名!《遁甲天书》是乌角先生左慈的天书,共三卷,天遁、地遁、人遁测评网页搞笑恐怖游戏视频,天遁能腾云驾雾、飞升天堂,地遁能穿石透山,人遁能藏身变形、飞剑掷刀,取人首级!
琅琊宫道士神仙于吉的神书,百余卷,皆治人疾病之方术,但于吉触怒了江东的小霸王孙策,被孙策处死,但于吉却是不死之身,孙策为此病情加重,最后病死,年仅二十六岁!
《青囊书》是东汉末年神医华佗所著的医学著作,由于华佗在帮曹操治疗头痛疾病时,触怒了曹操,被捕下狱,华佗认为自己时日无多,便将《青囊书》交给狱卒吴押狱,希望吴押狱在他死后,能将此书流传于世,造福后人。
但刘备派兵攻打益州的刘璋时,把“的卢”让给谋士庞统当坐骑,庞统在落凤坡被刘璋部将张任伏击射杀,“的卢”终于妨了一次主,后果是致命的,刘备损失了一位重要的军师!
蔡瑁等人密谋干掉刘备,摆了一道鸿门宴邀请刘备,刘备得知后,立即骑着“的卢”夺命而逃,遇到大溪拦住去路,刘备骑着“的卢”成功跨越大溪,“的卢”这次没有妨主。
“的卢”是原刘表江夏叛将张武的坐骑,刘备投奔刘表时期,派赵云讨伐张武后,便得到了“的卢”。刘备打算将“的卢”送给刘表,但刘表的手下谋士蒯越认为,此马眼下有泪槽、额边生白点,骑则妨主,也就是说谁骑谁倒霉,刘表因此谢绝了刘备的好意,“的卢”还是归刘备所有。
专题: 三国演义小说版 三国演义主小说 小说老三国演义上一篇精装文学小说三国演义
下一篇小说三国演义pdf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