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出自哪部小说

0

《三国演义》并不是出自一部小说,而是根据《三国志》等历史书籍以及民间传说改编的一部古典小说。《三国志》是陈寿所著的历史书籍,记载了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特别是魏、蜀、吴三国的兴衰史。而《三国演义》则是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创作,他在此基础上加入了大量的虚构内容和艺术加工,以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和人物的塑造。这部小说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丰富的人物形象,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成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再不要说没读过《三国演义》了,三国40个主要故事情节在这里了

《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解以及民间三国故事传说经过艺术加工创作而成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其中《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的区别及联系

其实两本书我都未曾阅读,未读《三国志》,此书于我影响不大;未读《三国演义》,却丝毫不影响它对我的作用。空城计、曹操刺董、华容道上关羽私放曹操等等经典故事总是被人提及。小时候喜欢刘备、同情诸葛亮、厌恶曹操;而今叹息刘备、极爱诸葛亮、理解曹操。人生就是如此不同的时间,对于历史人物观感也会发生改变。

三国演义出自哪部小说

《三国演义》贬低曹操称赞刘备,尤其关羽后成为武圣、诸葛亮被民间认定为忠且智的杰出人物。人物脸谱化是其主要特点,黑脸的张飞,红脸的关羽,白脸的曹操等。《三国演义》是中华历史小说的四大名著之一,《三国志》为二十四史之一,可见两本著作在各自领域地位崇高。史书未能作到雅俗共赏怎么下载网页游戏不用流量,而小说经过民间说书人及戏剧的形式更容易被广大群众接受。

《三国演义》的前世今生

再到了罗贯中生活的时代,也就是元末明初,有关三国的故事、传说、说话艺术、戏曲表演就积累了很多了,罗贯中把这些通通都收集起来,再结合《三国志》《后汉书》这些史书的记载,把所有的素材融合到一起,加以改编虚构,创作出了《三国志通俗演义》。

古典小说原来有“七大名著”,有3部被砍掉,这是为何?

实际上,在“四大名著”的说法产生之前,文学圈一直有“七大名著”的观点。是在“四大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的基础上,再加上《金瓶梅》、《聊斋志异》、《儒林外史》三部而构成。后三部的文学价值不亚于人们常说的“四大名著”。

20世纪80年代初期,人民文学出版社为了追求效率和效益,把《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四部长篇放到一起出版,其他出版社跟风效仿,再加上众多著名评论家的介绍和点评,“四大名著”的说法被固定下来。

四大名著《三国演义》作品介绍

本书描写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黄巾起义到西晋武帝司马炎统一全国近百年的历史变迁。汉末,民不堪命遂揭竿而起。因头缠黄巾,是谓黄巾起义。汉室宗亲刘备及桃园结义兄弟关羽、张飞,同中郎将董卓、骑都尉曹操、下邳丞孙坚共同镇压黄巾军。起义军败后灵帝死,少帝刘辩继位,外戚何进掌权,后宦官杀何进,袁绍杀宦官,董卓赶走袁绍并废刘辩立献帝刘协而欺主弄权。曹操谋杀董卓不成,作檄文以达诸侯,集十八路军马,推袁绍为盟主讨董卓却最终失败。此后董卓中计被吕布所杀。为争权夺利,诸侯相互厮杀。之后,曹操兵起山东护汉帝自洛阳驾幸许都,曹操当权,挟天子以令诸侯。官渡一战,曹操大败袁绍,遂削平北方的抗拒力量,独霸中原。时孙坚之子、孙策之弟孙权据江东;刘备于荆州依刘表,三顾茅庐得诸葛亮,又兼荆州兵多粮足,遂与曹、孙抗衡。曹操兵霸江南,孙、刘联合抗曹。诸葛亮与周瑜携手破曹,赤壁一战,曹败回江北,奠定三国鼎立局面。此后,曹操死,子曹丕自立为帝;刘备随即亦自立为帝,孙权被魏帝授为吴王。魏国权臣司马懿及其子灭蜀后,其孙司马炎代魏立晋,伐吴而天下复归一统。

元末明初,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群雄割据。多年战乱后朱元璋剿灭群雄,推翻元王朝,建立明王朝。其间,人民流离失所。罗贯中作为一名杂剧和话本作者,生活在社会底层,了解和熟悉人民的疾苦,期望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由此就东汉末年的历史创作了《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

罗贯中并非《三国演义》唯一作者?草船借箭不是诸葛亮的计谋?

『三国演义』也是四大名著中唯一一个以历史为蓝本的小说,虽然与历史不符,但更符合民众对人物的心里投射。

现在中国主要有两种版本的《三国演义》,一种是嘉靖本《三国演义》,一种是清代毛宗岗父子批评本《三国演义》,其中嘉靖本要比毛宗岗父子批评本长,但是大多数学者认为毛宗岗父子的版本文学价值更高,言辞简练,因此毛宗岗批评本流传更广,其中前文提到的《临江仙》也是毛宗岗插入,毛宗岗自称自己所得乃是古本,其实从证据上看,无非就是托所谓的古本另行改造,无疑,这一改写增添了《三国演义》的艺术价值。

和《红楼梦》不同,曹雪芹的诗歌都是自己原创,但是《三国演义》的诗歌则很多引用自他人,其中最为有名的开篇为滚滚长江东逝水的《临江仙》出自明朝大才子杨慎,而罗贯中还引用了古代许多著名的诗歌,如苏轼的《赤壁赋》,曹操自己写作的《短歌行》等等……这些作品都为《三国演义》这本民族文化的鸿篇巨著增色不少,可以说,杨慎、苏轼、曹操他们也为《三国演义》提供了不少素材。

类似于三国的单机游戏名字《三国演义》到底是怎么流传下来的?

《三国演义》VS《三国志》,谁更接近历史真相?

写在最后,《三国志》作为最接近三国真实历史的史书,其实也有自相矛盾的地方。比如关于马谡的死有三种说法,在《马谡传》中说是病死,在《诸葛亮传》中是被斩杀,在《向朗传》中又是逃跑。所以,我们只能了解到马谡最终是死了,但是怎么死的,连生活在那个年代的陈寿,面对收集的不同资料都无从下手、不能判断,只能记录在不同人物的传记中。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就更是不能妄下结论了。

三国演义的历史背景

历史上第一个提到《三国演义》的人叫做蒋大器,是明弘治年间浙江金华人,他给《三国演义》写了序言,说宋元的一些话本,言辞鄙谬,不堪入目,很多士人都厌恶那些书。可是山东东原一个叫做罗贯中的人,根据《三国志》写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语言通俗而且不鄙陋,书成以后,士大夫都争着看,一时间引发极大轰动。蒋大器的序文告诉我们:

从唐朝起,三国时期成为人们最感兴趣的一段历史,三国故事则成为通俗文艺重要的创作素材。到了宋代,“话说”艺术十分兴盛,“说三分”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元代的三国题材创作有了更大的发展。小说方面,出现了汇集“说三分”成果的《三分事略》、《三国志平话》。戏曲方面,元杂剧中的三国戏就有五六十种之多。其它艺术形式也纷纷表现出三国题材。在此基础上,罗贯中依据陈寿的史书《三国志》(包括裴松之注)、《后汉书》提供的历史框架和大量史料,参照《资治通鉴》的编年体形式,对通俗文艺作品加以吸收和改造,并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天才,精思妙裁,创作出巨著《三国演义》,成为三国题材的集大成者。

三国志和三国演义有什么区别?

《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差别很大。虽然小说以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释作为主要取材对象,但罗贯中把他耗尽一生都没办法实现的志业和抱负,都写进了《三国演义》的英雄争霸里。所以,《三国演义》以刘备建立的蜀汉为正统,也以其为故事的主线。小说前半部的主角是刘备、关羽、张飞等人,后半部则是诸葛亮、姜维;在正史里是正面人物且篇幅最多的曹操、司马懿等人,在小说里担任反派,形象很差。至于东吴的孙坚、孙策、孙权父子,戏份最少。另外,罗贯中也在小说当中掺杂了很多“天命不可知”观念,比如诸葛孔明虽然神鬼莫测,可是最后还是“出师未捷身先死”,这似乎是罗贯中对自己壮志未酬的一种影射。

专题: 三国演义小说毛   三国演义小说当   三国演义了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