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所著,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一百多年历史为背景,描绘了三国时期各个政治集团之间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活动。曹操是《三国演义》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他的形象与历史中的真实人物曹操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一些艺术加工。以下是对曹操形象在《三国演义》中的几个重要特点的赏析:
1. 雄才大略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塑造成一个智勇双全的人物。他有远见卓识,善于战略规划,能准确地读取形势,决策果断。例如,他能够预见汉末乱世的动向,选择正确的时机起兵,最终统一北方,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2. 奸诈多谋
曹操的形象也被描绘为一个非常狡猾的人物,善于利用计谋和策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体现在多个情节中,如在官渡之战中,他利用“乌巢之计”击败了袁绍,展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和策略天赋。
3. 野心勃勃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也透露出强烈的野心。他对权力和地位有着强烈的渴望,有时甚至不惜牺牲道义和道德来实现自己的目标。这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行为,虽然在历史上被看作是权术,但在小说中则更多地被解读为对政治局势的深刻理解和利用。
4. 多面角色
曹操的形象在《三国演义》中并非单一的,他既有勇猛的武将形象,也有深沉的政治家形象,同时还有狡猾的权谋家形象。这种多面性使得曹操成为一个复杂而立体的人物,读者可以从多个角度理解和欣赏他。
结论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既有历史人物曹操的影子,也融入了作者对历史的解读和个人的艺术想象。这个角色的成功塑造,不仅丰富了小说的故事性,也使得《三国演义》成为中国文学中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通过曹操的故事,读者不仅能够欣赏到精彩纷呈的历史故事,还能够深入思考权力、谋略、人性等深刻的主题。
浅析传统文化视角下《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
在小说里的曹操,他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以篡汉作为前途的,哪怕他当时挟天子以令诸侯,也是为了篡汉。但是从《三国志》里却可以看到一个截然不同的曹操形象。奸贼也不是一开始就是奸贼的,曹操一开始也想做一个有用的大臣。
三国演义小说赏析曹操
罗贯中是带有个人感情色彩去撰写《三国演义》的,他笔下的曹操就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大国贼。刘备是正统皇室出身,所代表的就是汉室王朝。所以罗贯中的小说基本贯彻亲刘斥曹的思想理念,这也就是我们看到的小说与正史完全不同的原因。
他善也好、恶也罢,作为读者我们还是把《三国演义》当做是一个茶余饭后的一个消遣来看,如果不把曹操的个性写的这么偏激、这么有特点,他就不配称为是四大名著的主角了。
于是曹操兴办屯田,在各州郡设置田官,用来管理水田,除了这些,他还兴办自耕农经济,大兴水利,并经常施粥,安抚百姓iqoo5neo活力版游戏盒子,他在经济方面的各种举措都让百姓度过了一段时间的安生日子,对北方的经济巩固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然后就是经济方面,上文说到了曹操非常心疼百姓,想要挽救百姓于水火之中。东汉末年的社会,粮食也是靠抢,不仅百姓需要粮食,军队也非常需要。
首先,他统一了北方,就像秦始皇统一六国一样。在东汉末年的时候,各地都在不停分割,百姓民不聊生,连年征战,曹操不忍看到如此,便于189年起兵。
但奈何陈宫是个谋士,非常有才华,曹操怜惜他,给他机会,想要劝陈宫心甘情愿降服于他,但奈何陈宫太过坚持,还对曹操口出狂言,曹操内心一顿纠结后,还是处决了陈宫,但却也惋惜之极。
曹操惜才爱才的例子还有很多,在濮阳之战的时候,曹操身边有一个谋士叫陈宫,曹操十分看重陈宫,但是他却背叛了曹操,想要趁着濮阳之战的战乱借机杀死曹操。
纵观历史看来,曹操的这一做法十分正确,如果关羽没有曹操的提携也就不会有千里走单骑、华容道、赤兔马、过五关斩六将这些事儿了。顶多关羽在后世的评价就是一个张飞模样的莽夫。
加上曹操在历史中形象的描述,是一个十分黝黑,身材短小的小矮人,而关于是一个七尺男儿,正是曹操理想中自己的样子,所以曹操十分爱惜关羽,并且重用他。
曹操看人很准,他发觉了关羽如若臣服他,就一定会死心塌地。关羽这个人是非常讲究兄弟义气的人,他可以为了所谓的兄弟义气,保护刘备及刘备的家人们受降于曹操,也可以因为刘备的一封信件,就千里奔走。
曹操确实爱才,拿关羽来说,曹操知道关羽在打仗方面一定能助他一臂之力。关羽的文韬武略各个方面放在《三国演义》里,其实并没有那么优秀,他和曹操可以说是相互成就,如果没有曹操给他那么多机会,关羽在后世不可能有这么大的名声。
作为曹操这个身份,他坐到这个位置,需要的不仅仅是自己的谋略筹划,肯定也需要能够帮扶他的人才。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在使用人才上算是个顶尖儿的例子了。
我们将开颅手术这个想法放到今天,也是十分冒险的一个想法,当时的华佗虽然拥有麻沸散,但是并没有现代的麻醉效果好,现代的开颅手术都会有风险,更何况当年。
因为华佗医术了得,所以曹操就将华佗召进宫里来为自己治病,华佗针对曹操的病给出的明确的态度就是无法根治,但是可以通过治疗来延长寿命。
还有就是大家都很耳熟能详的一件事,曹操和华佗,华佗是东汉末年的一名神医。曹操患有头疼病,但是多年以来,一直得不到相应的治疗。
老实的王垕遵循着曹操的话做了,但刚刚分发完粮食,就引起了众士兵的怨恨,面对众多士兵,曹操为了平息他们的愤恨,竟然当众将王垕斩首示众。
但王垕心知肚明知道这样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便老老实实的告诉了曹操,说道这样会致使军心涣散,士兵愤恨。但是曹操告诉王垕,这点不用他管,他自己自有办法。
曹操为了自己的利益,对自己的手下也十分阴狠。据史料记载,曹操的手下有一个叫王垕的人,该人负责军中粮食的运粮官,十分尽责、勤勤恳恳,为人也忠厚老实。三国东汉末年百姓都吃不上饭,军营中的粮食更是供不应求,所剩无几。
由于他的生性多疑,他竟然丝毫没有犹豫的杀害了吕伯奢家中的所有人,再后来得知杀错了人的曹操,竟然把刚刚下朝回家的吕伯奢也杀害了,毫无怜悯之心,一心只想自己的利益。
当年曹操想要刺杀董卓但不小心失败了,仓皇逃跑。逃到了他的父亲的结拜兄弟吕伯奢家中,吕伯奢念在曹操父亲的面子上,收留了曹操。但多年的非黑即白的朝廷生活让曹操像一只惊弓之鸟一样。
毫无疑问,曹操是想改变这一局面的,跟别人不一样的是,他成功了。但可以做到这个位置一定花了曹操很多的心思,也一定在性格上改变了曹操很多。
“宁使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句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话,便是出自曹操之口。出生在那个三国乱世年代的曹操,看到的都是百姓流离失所、妻离子散、颠沛流离的场景。
在民间传说,曹操的功绩与名声可以说与秦始皇和唐朝多位皇帝相媲美,但是百姓们大多喜欢从书籍中巩固自己的刻板印象,以至于曹操变成了一个奸臣的形象。
五邑大学庞光华教授: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怎样的一个人?
提要:《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是丰富多彩的,人物性格是复杂的,不能用简单的概念和标签来评论曹操。鲁迅对《红楼梦》以前的小说的人物形象的概括是不正确的。本文详细考证了《三国演义》中体现曹操的英雄形象的十多个细节,有助于学术界对曹操形象的全面正确的认识和评价。本文的立论完全立足于考证,而不是基于印象和感觉。
端游和网页游戏流量不一样三国演义人物分析——曹操
曹操在第一回斩黄巾的桥段中正式出场,此后,南征北战,一统北方。先有讨黄巾、刺董卓,迎汉献帝至许昌;后又败袁术、斩吕布,官渡一役大坡袁绍,继而扫清袁氏残余势力,北方称雄。直至挥兵南下,剑指东吴,兵临赤壁,方才止住锋芒,后主要以经营现有势力为主,其间破马超、灭韩遂,平定了凉州。
赤壁之战既改变了天下走向,也改变了曹操的政治态度。曹操不是一个道德上的完人,他也想把当作内衣的黄袍穿在外面,但是,岁月不饶人,经过测试人心,他最后还是选择了继续积蓄力量,放眼未来,寄托后入。
北方平定,曹操立即谋划打过长江去,统一全中国。奈何南方有虎踞龙盘的孙吴,更有老练持重的刘备。赤壁虽然惨败,但曹操横槊赋诗的光辉形象永记后世,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千古绝唱,尽显曹孟德的迷人风采。
曹操是官三代,但他对此光环不屑一顾,他凭自己的魄力,智慧,从小小的治安队长做起,专门打击有强大背景,有保护伞的黑恶势力,树信誉,立威名。作为治安队长的曹操,所到之处,官不聊生,威名远播。然而,这种评价,注定了曹操不可能在当时的腐朽朝廷,安稳为官,甚至安身立命。他只能另辟蹊径实现自己的抱负。
官渡之战,千秋耀眼,铸就了战胜史上以少胜多的光辉典范。被周瑜在赤壁打得落花流水,曹孟德愈挫愈坚,激励万千后继豪杰,东山再起。他的《观沧海》气魄压群雄,他的《短歌行》情怀泪古今,文学水准之高,几人能及?就这几点曹操也配真英雄的称号了。
说曹操是乱世奸雄,似乎有点贬过头了。曹操一定是真英雄,何以见得?曹操的英雄观是这样的;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策,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这句话似乎就是曹操的盖棺定论。心中装着定论,往往很难对事物进行独立思考,容易被节奏带着走。就拿曹操来说,说他是治世能臣,这点似乎不妥,因为曹操完全可以凭自己宦官世家的身份,成为重臣,但是,曹操不但没有这样做,相反,他立场坚定地反宦官,全面叛逆,重塑自己。由此可见,曹操的性格决定了他只能做老大,只能是一哥的角色,他不可能称臣于任何人。
人们普遍认为,要了解真实的三国,必须读《三国志》而不是看《三国演义》。我认为,历史是后入写的,是胜利者写的,都是文人写的,作者都有自己的立场,观点,胜利者更有自己的政治需求。所以,史书未必都真实,小说未必都是杜撰。今天,我们就《三国演义》聊一聊曹操。
专题: 三国演义小说简 三国演义小说短 小说三国演义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