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创作。它是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历史为背景,描述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纷争和英雄人物的传奇故事。《三国演义》在文学和历史研究领域都有着重要地位。
在《三国演义》之前,并没有直接对应的小说版本。不过,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早在《三国志》等历史文献中已有记载。《三国志》是晋代史学家陈寿所著的一部历史著作,以纪传体的形式详细记载了魏、蜀、吴三国的历史和著名人物的事迹。而罗贯中在创作《三国演义》时,基于《三国志》等史书,也融合了民间传说和戏剧,通过文学化的手法,使历史故事更加生动有趣和富有戏剧性。
因此,虽然在《三国演义》出现之前,并没有与之直接对应的“小说”,但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人物故事通过各种文学形式已经被广泛传播和流传。《三国演义》的出现,则是将这些故事以小说的形式普及到更广泛的读者群体之中,使之成为了深受人们喜爱的经典文学作品。
喜欢三国的,这本“三国演义前传”一定不要错过!
故事从东汉末年的公元一七五年开始,那一年,刘备还是个十四岁的少年,拜大儒卢植为师,与公孙瓒同门;曹操二十岁,凭借家族势力已初入官场;袁绍,作为“四世三公”的袁氏成员,在洛阳城内“黑白通吃”;董卓,还是袁家的得力干将,为自己的仕途昼夜奔波。
当然,《资治通鉴》的三国部分,是司马光理解的三国史,他的许多判断,今天的学者也未必都赞同。但是不管怎么说,读《资治通鉴》可比读《三国志》轻松多了。实际上,后来罗贯中能够写成《三国演义》,对《资治通鉴》的依赖,也明显超过《三国志》。有些司马光对《三国志》理解错误的地方,《三国演义》跟着错。我们知道guanlangaoshou网页游戏,你做对了我也做对了,不能证明我照搬你的,但你错的地方我错得和你一模一样,就是很有力的证据了。
三国演义前有什么小说
如果说西晋陈寿作《三国志》是史传传统第一个重要阶段,南朝的裴松之、范晔是第二个重要阶段,那第三个重要阶段的代表作,是宋朝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一个武将有多么神勇,搞一把个人秀扭转战局;一个谋士有多么深谋远虑,一番高论把复杂的局势分析得清清楚楚,并且精准预言了未来的发展趋势,这种戏剧性最强最好看的部分,编的概率也最大。但是干巴巴的职务信息,编的可能性很小。可是就这么几个职务信息,了解一点东汉官制的话,可以看出非常多的内容,袁绍是怎么把很多重要权力拢到手里的,看《三国志》是看不明白的,但看《后汉书》,就明白了。
《后汉书·袁绍传》:后辟大将军何进掾,为侍御史、虎贲中郎将。中平五年,初置西园八校尉,以绍为佐军校尉。灵帝崩,绍劝何进征董卓等众军,胁太后诛诸宦官,转绍司隶校尉。
范晔和裴松之是同时代的人,当初陈寿能看到的材料,有些范晔仍然能看到。但是陈寿在取材的时候,追求简洁,他会删节,而范晔却没有删。
还有,范晔的《后汉书》也值得一说。因为所谓三国时期,实际上是包括东汉末的,《三国演义》里最精彩的内容,绝大多数在曹操去世之前,那会儿毕竟皇帝还是汉献帝,还是东汉。所以《后汉书》很多内容和《三国志》是重合的。
当然,从休闲阅读的角度说,模模糊糊的原文加上零零散散的注释,读起来更累了。很长时间里,《三国志》不是一部特别重要的书。过去读书人讲究读“三史”,就是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三国志》虽然成书在《后汉书》之前,却被跳过了。
过去有人就批评裴松之,说他芜杂,你怎么对材料也不加以甄别呢?但对今天的研究者来说,当然是材料越多越好,就算是谣言和鬼怪,也反映了社会心态。
一个叫裴松之的人,给陈寿的《三国志》作注释。裴松之注的特色,是大量引用各种资料,并且都说明史料来源。这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特别好的基础。这里有些材料写成的时间,还在陈寿写《三国志》之前,比如建安七子之首的王粲,既长期和刘备一样在荆州生活,后来又做了曹操的秘书,他写了一部《英雄记》,这个就是第一手材料,裴松之引用了很多;当然,神神鬼鬼的东西,还有后来的谣言,裴松之也一股脑塞进注释里。
严格说来,上面这些都是野史。正史上的啥也没有,和野史上的什么都有,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古人就下过这样的论断,正史的问题在于“讳”,该说的实话不说;野史的问题在于“妄”,啥也不知道就瞎说。所以对正史和野史不能偏信也不能偏废,二者结合比照,进行合乎情理的推想,或许可以稍稍接近真相,也就是说,不可能完全不脑补。
孙盛和习凿齿都是东晋人,司马家的皇帝早成了受气包,谈皇家的黑历史,几乎没有忌讳了。他们的著作,记述就坦白而详尽。曹髦怎样策划杀死司马昭,司马昭的下属怎样行动,围观百姓是什么反应,当时自然环境如何……整个一波三折,历历分明,有全景描写,有特写镜头,画面感极强,气氛渲染也非常到位。
郭颁、傅畅都是西晋人,司马家的皇权还算威风大,他们没有直接谈论曹髦被杀的事,而是谈到风暴发生前,不同人的不同态度。并且,虽然未作一句议论,但可以使读者感受到,拒绝向司马昭举报曹髦的王经,才是可敬可佩的人物。
孙盛《魏氏春秋》:戊子夜,帝自将冗从仆射李昭、黄门从官焦伯等下陵云台,铠仗授兵,欲因际会,自出讨文王。会雨,有司奏却日,遂见王经等出黄素诏于怀曰:“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今日便当决行此事。”入白太后,遂拔剑升辇,帅殿中宿卫苍头官僮击战鼓,出云龙门。贾充自外而入,帝师溃散,犹称天子,手剑奋击,众莫敢逼。充帅厉将士,骑督成倅弟成济以矛进,帝崩于师。时暴雨雷霆,晦冥。
佚名《魏末传》:贾充呼帐下督成济谓曰:“司马家事若败,汝等岂复有种乎?何不出击!”倅兄弟二人乃帅帐下人出,顾曰:“当杀邪?执邪?”充曰:“杀之。”兵交,帝曰:“放仗!”大将军士皆放仗。济兄弟因前刺帝,帝倒车下。
东晋虽然说起来还是司马家的天下,但朝廷没有能力把控舆论与叙事,不同于晋朝官方叙事的各种其他说法,就井喷式出现了。譬如上面提到的曹髦之死,就是各路史家热衷谈论的话题:
古代官方的正史,希望对历史提供一种唯一的解释,把各种个人记忆,都抹杀掉。如果这个大一统的皇权维持的时间比较长,超过两三代人的时间,这个目标大概就实现了。历史当事人的记忆,不能公开说,但是大概率会跟儿子说,儿子对父亲的经历,多少还是有感的,等到孙辈、重孙辈,基本就淡了,个人记忆就消失了。就算有一些更原始的记录,但没有传播也就没有复制,也很容易消失。
晋朝是一个特殊的朝代,皇权一直比较弱势,尤其是,从晋取代魏,到西晋灭亡,只有四十多年,如果从灭吴实现统一算起,到灭亡更是只有三十多年。
所以,《三国志》是一部不能只看字面的书,很多历史真相,都藏在字缝里。信了《三国志》的表面文章给《三国演义》纠错,很可能错上加错,甚至于,有时《三国演义》是对的,你反而纠成错的了。
战报会骗人,战线不会骗人。这说明曹魏武将们以优势兵力和关羽作战,尽管能取得局部胜利,总体上却被打得节节败退。陈寿不能细写他们丢人的事,他只能就写四个字,关羽“威震华夏”,具体就不好多说了。这个问题,历史地理专家宋杰先生有极其精彩的考证,“威震华夏”这四个字,不是白说的,关羽的仗,打得真的是荡气回肠,比《三国演义》虚构的胜利,还要来得更激动人心。
可是,如果拿一张地图,比对着曹魏武将的传记看,就会发现问题了。比如争夺荆州的战争中,尽管《三国志》记载了,这些人与关羽作战,往往能打胜仗,可是他们的战线,却在不断往后撤,他们还常常被降职。
《三国志》里,关羽、张飞的传记都很简单,也没多少事迹。对照一下《三国演义》丰富的剧情,就很容易觉得是《演义》又在偏袒蜀汉,瞎吹牛。
如果要研究三国史,当然必须要读《三国志》而不能拿《三国演义》当依据。但如果只是抱着休闲的心态翻翻书,《三国志》提供的历史框架,还不如《三国演义》清晰。
可是按照《三国志》的编排方式,《曹仁传》和《周瑜传》之间,隔着几十篇呢。而一般读者,是很容易读了后面忘了前面的,读《三国志》这种叙事零散的书,尤其如此,也许根本会以为是两件事。
其实当然是周瑜赢了,这一仗的结果是曹仁弃守江陵。只不过,《曹仁传》只写曹仁出风头的事,周瑜赢了这个结果,自然留到周瑜的传里写。
大意是,曹仁镇守江陵,东吴的周瑜率领几万人马,前来攻打。曹仁带着几十个骑兵,在周瑜的几千前锋部队里杀进杀出,让人们赞叹说:“将军真天人也!”曹操听说了,也非常赞赏,就封曹仁为安平亭侯。
从平荆州,以仁行征南将军,留屯江陵,拒吴将周瑜。瑜将数万众来攻,前锋数千人始至,仁登城望之,乃募得三百人,遣部曲将牛金逆与挑战。贼多,金众少,遂为所围。长史陈矫俱在城上,望见金等垂没,左右皆失色。仁意气奋怒甚,谓左右取马来,矫等共援持之。谓仁曰:“贼众盛,不可当也。假使弃数百人何苦,而将军以身赴之!”仁不应,遂被甲上马,将其麾下壮士数十骑出城。去贼百余步,迫沟,矫等以为仁当住沟上,为金形势也,仁径渡沟直前,冲入贼围,金等乃得解。余众未尽出,仁复直还突之,拔出金兵,亡其数人,贼众乃退。矫等初见仁出,皆惧,及见仁还,乃叹曰:“将军真天人也!”三军服其勇。太祖益壮之,转封安平亭侯。
再比如说,曹魏的武将战绩如何?《三国志》的态度,基本也是他们打了败仗,在他们的个人传记里,尽量不提。看一个《曹仁传》例子:
当然,后面还有一道皇太后的诏书,太后说曹髦是个神经病,要杀自己,结果在乱军中被误杀了。所以要是只有《三国志》,真相就只能靠猜了。
比如说,他亲身经历了魏国灭掉蜀国的事。陈寿对蜀汉是有感情的,这份感情能不能直白表达出来?当然不能。魏国灭蜀时,军纪很糟糕。你说他能不能如实写魏军的暴行?写了,魏国的统治者容不得他,不写,又良心不安。
第四,蜀国被灭之后,陈寿在晋朝的仕途履历,是被评价为非常不顺利的。但是,他得到过晋武帝的亲自嘉奖,做过家乡巴西郡的中正,也就是说他的老乡谁有资格当官,他说了算;陈寿又做过太守,相当于今天地级市的一把手;还做过治书侍御史,就是在国家的监察系统,担任重要职务。这种人生不顺,和普通老百姓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第二,陈寿得罪了后主刘禅时代掌权的大宦官黄皓,不是他跟错人了,被连累,而是他直接得罪了黄皓。小人物就是想得罪级别这么高的大宦官,也够不着。
第一,在蜀国的时候,陈寿做过卫将军主簿。蜀汉担任过卫将军的,史料记载就两个人,一个姜维,一个诸葛瞻,诸葛亮的儿子。陈寿做过这两个人其中一个的机要秘书。
不过,《三国志》这书很不容易读。这不仅因为它是文言文写的,太深了所以难读。实际上哪怕你阅读文言文一点障碍都没有,读《三国志》还是会觉得云里雾里的。
《三国志》是记载三国历史的正史。今天的文化普及程度,不是古人可比,所以基本上只要一聊《三国演义》,就会有人跳出来告诉你,《三国演义》不可信,其中很多都是故事,要了解历史,还是要看《三国志》。
第二重,是民间叙事,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三国故事,是什么样的。这些故事,可能离历史真相很远,但是真真是反映了下层社会的一种期待。
第一部章回小说是水浒传,不是三国演义,“回”就是指的大明?
次为次第,依次而出。五次,也谐音“吴赐”,朱家五德皇帝都是吴国公、吴王所赐。再往深一步讲,也是大明国号出自吴回的寓意。祝融是楚魁,芹,即芹菜,别名楚葵,也就隐藏了吴回。南明时期,朱由榔出身于桂王家,大明桂王藩府就在衡州,是书中实写的“芹”。
小说中的“回”,本自平话,却被施耐庵点化为“目录”,隐写大明历史。《西游记》因袭其说,点出了“吴回”,以五回象征朱家五德字辈之轮回。《石头记》更引申一步,直接写到了吴王朱元璋。“增删五次”,也是寓意大明五德循环。
《石头记》说“目录”,就是交代这部书写的是大明,尤其从“重瞳子”这里讲故事。书中的“金陵十二钗”,指的是从成祖到天启之大明十二陵。“金陵十二钗”语出南明永历帝,朱由榔被吴三桂俘获时说:“我本北京人,欲还见十二陵而死”。“曹雪芹”主要是以吴回祝融隐写朱由榔,大明最后一帝就是“曹雪芹”。这个隐喻寓意,我已经讲过多次,此处不再重复。
《石头记》特别写到“目录”、“章回”,同样是在交代这部书写的是明朝历史。曹雪芹之“曹”,就是邾国曹姓之曹,不是江南制造曹寅之曹。曹雪芹于悼红轩“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节题曰《金陵十二钗》”,十五,是三大名著中经常写到的数字,尤其是《水浒传》,很多故事都发生在元宵、中秋、中元等节日,此外,还有六月十五、十月十五等等。这就是《西游记》中解读的“月到天心处”,即将西沉了。
《西游记》以《清夜吟》隐喻吴回。世德堂本《西游记》以北宋邵雍五绝《清夜吟》:“月到天心处,风从水面来。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分一百回为二十卷,每卷以诗中的一个字为卷名:月字卷、到字卷、天字卷、心字卷、处字卷……。
四大名著的成书顺序
施耐庵和罗贯中是同一时代的,在元末明初,而吴承恩是在嘉靖年间,因此《西游记》成书排在倒数第二,而施耐庵和罗贯中是师徒关系,一般而言,是师傅出书早于徒弟,故《水浒传》成书早于《三国演义》,故四大名著的成书顺序为:
除了《三国演义》,还有多少值得一看的《演义》?
《三国演义》的成功更是给后来的作者们以巨大的鼓舞、信心和启示,到了明代嘉靖、万历年间,演义小说蓬勃兴起,与目前网文的爆炸式发展相类似,当时的文人们竞相写作历史小说单机三国志1游戏资料,以一朝一代的兴亡为线索,挖掘史料,演义成篇。
四大名著早已是家喻户晓的四部小说了,其中,《三国演义》更是在整个东亚、东南亚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力,甚至深深植入了很多国家的文化之中。各种基于《三国演义》的小说、戏剧、游戏、漫画层出不穷,叠创新品,可以看出这部小说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有多么强大。
《三国演义》成书前,就已流行的“拥刘反曹”思想,是如何形成的
民间流行拥刘反曹的思想,离不开三国演义的影响,在民间流传的印象太深了!为此,朱熹化身为曹氏的“二号”黑粉,大谈“帝蜀寇魏论”,并继承《汉晋春秋》之正统观,“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得以“迈步向前”。此外,身处金元的汉人,因为心念故土却苦于现实难改,所以他们亦将“拥刘反曹”的大旗高高举起。
《红楼梦》创造了古典小说难以逾越的艺术高峰。鲁迅曾赞扬:它把“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曹雪芹写《红楼梦》八十回而辞世,成为千古憾事。而其艺术水准已臻化境,其草蛇灰线的情节安排、高度个性化的语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深远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作家和读者。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小说最杰出的作品。它假托明代,实则反映了清代中叶的社会现实。《儒林外史》摒弃了脸谱化的传统写人方法,代之以具体真实的人物描写,景物描写方面也不再沿革艰深晦涩的韵文,换成清新的散文。
专题: 求三国演义小说 穿三国演义小说 三国演义完小说上一篇有声小说老版三国演义
下一篇怎么评价三国演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