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角色,他是曹操的重要谋士之一,擅长文学、书法、算数和军事战略。在小说中,杨修为曹操出谋划策,帮助其解决了很多棘手的难题和军事问题。
然而,杨修也有一些张扬、自傲和过于聪明的性格特点,这在小说中被描写为他的缺点,导致他最终因为触怒了曹操而被杀害。在《三国演义》中,杨修的故事包括了诸如“梦中杀人”、“解梦”、“吃鸡”等经典情节,这些故事情节不仅展现了杨修的聪明才智,也凸显了他的个性缺陷,成为了小说中极具特色的人物形象之一。
《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曹操与杨修
这一天终于来到了。曹操率军与刘备的蜀兵在汉水激战时,损兵折将,作战不利,只得退守斜谷界口扎营。屯兵时间一长,曹操感到进退两难。想进兵吧,蜀军大将马超的精兵挡守在前;如果退兵,又怕被蜀兵耻笑。究竟应当怎么办,心中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曹操平时常常要考问他的儿子。杨修揣测曹操的心思,事先为曹植准备了各种答案,叫他背熟记牢。因此,每当曹操考问曹植军国大事时,曹植都能对答如流,曹操心中对这件事十分怀疑。后来,曹丕暗中买通曹植手下的人,偷出杨修写的答案,将这件事上告曹操。曹操见了,大发雷霆,咬牙切齿地骂道:“杨修这个家伙居然插手我的家政,敢欺骗我!太可恨了!”
过了一段日子,曹操想试曹丕、曹植两人的才干,看是哪个儿子更能干。一天,他下令两个儿子各自出城门去,暗地里却吩咐城门守吏不准放他们出城。曹丕先到,城门守吏不肯放行,曹丕只得快快退回去。曹植知道后,就问杨修,这件事应当怎么办。杨修告诉他:“你是奉魏王之命出城的。如果有谁胆敢阻挡的话,可以一剑将他斩了。”曹植觉得杨修的话有理,就照此去做,出城时受到城门守吏的拦阻,当即骂道:“我奉魏王之命出城,谁敢阻挡!”他拔剑将城门守吏斩了。曹操听到消息后,觉得曹植比曹丕能干,办事有魄力。后来有人密告曹操,指出这是杨修教曹植这样做的。曹操一听,不禁大怒,从此连曹植也不喜欢了。
三国演义小说杨修
曹操曾经与别人商议,想立三儿子曹植为世子,将来继承自己的魏王之位。大儿子曹丕探听到这一消息,十分恐慌,就悄悄地请朝歌长吴质来商议。他担心这件事被别人发觉后报告曹操,就把吴质藏在大竹箱里,用车载进府内。杨修探听到了这件事,就直接向曹操报告,曹操立刻派人到曹丕府门口守候与侦察。曹丕急得团团转网页游戏开发培训课程总结,慌忙与吴质商量对策。吴质安慰曹丕说:“不必为这件事担心。明天用大竹箱装满绢绸载在车上运进府中,就可以将这件事瞒过去了。”
有一天,曹操在军帐中睡午觉,有意将被子踢落在地上。他身边的侍从连忙拾起被子盖在曹操身上。谁知曹操突然从床上跃起,拔出剑将那位侍从杀死,接着便又上床呼呼大睡。过了片刻,曹操起床,假装吃了一惊,问:“是谁杀死了我身边的侍从?”大家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十分尴尬,但最后还是把事情如实向曹操禀报了。曹操一听,流泪痛哭,表现出十分伤心的样子,下令用隆重的礼节安葬那个被杀的侍从。
谋反肯定的得有口号和名义,由于杨修家族显赫,这两次谋反都托了杨修的名了,曹操知道杨修没有参与,第一次,杨修认为曹操会杀他。曹操一直想和世家大族搞好关系,所以曹操没有追究杨修。第二次还托杨修之名,曹操就杀了杨修。这也合理的解释了曹操给杨修父亲杨彪、卞夫人给袁夫人写信的解释,现在不杀,以后会影响家族了。也更好的对杨修自认为早就该被杀最合理的解释。
须知,在建安二十三年(218年)许县已经发生过一次叛乱,彼时太医令吉本,少府耿纪,司直韦晃,金祎等人发动兵变,打算挟持天子投奔荆州,依附关羽。《资治通鉴》记载:”时关羽强盛,京兆金祎等,谋挟天子以攻魏,南引关羽为援”。
彼时众多家族因卷入此案而遭诛连,《世语》作“数十家”,《通鉴》作“数千家”。包括钟繇、杨俊、张泉、王粲诸子在内的众多曹魏勋旧,一时之间,或被罢免,或被屠杀。可怪之处,是魏讽案的相关线索,却几乎完全没有传世。乃至西晋史家,竟连魏讽的“籍贯郡望”都搞不清楚了。
公元219年发生一件大事,三国志却没详细记载:九月,相国锺繇坐西曹掾魏讽反免。《三国志·刘晔传》:太祖时,魏讽有重名,自卿相已下皆倾心交之。总之,记载得很少,但处理的人很多,影响很大。在魏郡邺县发生了这一起震动曹魏的巨案,即魏讽案。
杨修,字德祖,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出生于公元一七五年,死于公元二一九年,卒时方四十四岁。杨氏家世为汉名门,祖先杨喜,汉高祖时有功,封赤泉侯。高祖杨震、曾祖杨秉、祖杨赐、父杨彪四世历任司空、司徒、太尉三公之位,与东汉末年的袁氏世家并驾齐驱,声名显赫。是以杨氏一门,于东汉末年中的才学声名,几与孔氏世家并驾,而官爵显赫比袁氏犹有过之。并且是袁氏之甥,身兼东汉两大顶级世家的血统,才学声名与孔氏世家并驾。其身份之敏感远非其他人可比。
曹操出身寒门庶族,而杨修等一批文臣武将出身豪门世族,当时的社会环境是从东汉、魏晋南北朝、隋朝,一直到唐朝末年,世族大家一直是大家崇尚的阶层。曹操也不例外,曹操一直到死都想和世家大族搞好关系,但出身和信仰决定了世家大族骨子里对寒族的排斥,曹操只能通过总是打仗,和法家寒族路线压制世家大族。不到不得以,断不和世家大族撕破脸。由于政治局势的变动,门第出身高贵的世家望族的子弟们也蛰伏起来,逐渐选择明哲保身来保护家族以及个人的利益。杨修这个人更是这样,虽然写文章很好,但是骨头却很轻,他是不敢和曹操曹丕抗衡的。所以杨修曾劝张松屈服曹操。所以不可能是阶层对立被杀。
杨修作为曹操的秘书,多年随曹操在外征战,在最后就被杀军中呢,最主要的是据《三国志》记载,杨修死前说了一句:我固自以死之以晚。这是什么意思呢?
“操自与足下同海内大义,足下不遗,以贤子见辅。比中国虽靖,方外未夷,今军征事大,百姓骚扰。吾制钟鼓之音,主簿宜守,而足下贤子,恃豪父之势,每不与我同怀。即欲直绳,顾颇恨恨。谓其能改,遂转宽舒。复即宥贷,将延足下尊门大累,便令刑之。念卿父息之情,同此悼楚,亦未必非幸也。谨赠足下锦裘二领,八节银角桃杖一枝,青毡床褥三具,官绢五百匹,钱六十万,画轮四望通幰七香车一乘,青牛孛牛二头,八百里骅骝马一匹,赤戎金装鞍辔十副,铃苞一具,驱使二人,并遗足下贵室错彩罗縠裘一领。织成骅一量,有心青衣二人,长奉左右。所奉虽薄,以表吾意。足下便当慨然承纳,不致往返。”书中有“今军征事大,百姓骚扰。吾制钟鼓之音,主簿宜守”一句,表明杨修是死于军事,因此我们可以肯定杨修是死于曹操征关羽的“军摩陂”军中。
按此处记载,曹操在三月进军汉中,“夏五月”已经回长安,八、九月间自洛阳南下救曹仁至摩陂时关羽已破,于是在冬十月回军洛阳,此后未再复至汉中。杨修既然是死于二十四年秋,而他死后百余日而曹操亡故,按曹操死于二十五年正月庚子日,因此杨修应该大约死于曹操救曹仁期间的二十四年九月中,不超过“冬十月”。所以杨修不是“鸡肋”一事而死于汉中。又因为在杨修死后,曹操曾经给杨彪写过一封信表示哀悼:
“至二十四年秋,公以修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乃收杀之。……修死后百余日而太祖薨”,,再查《三国志》《武帝纪》得知曹操于建安二十四年的活动如下:“二十四年春正月,仁屠宛,斩音。夏侯渊与刘备战于阳平,为备所杀。三月,王自长安出斜谷,军遮要以临汉中,遂至阳平。备因险拒守。夏五月,引军还长安。秋七月,以夫人卞氏为王后。遣于禁助曹仁击关羽。八月,汉水溢,灌禁军,军没,羽获禁,遂围仁。使徐晃救之。九月,相国锺繇坐西曹掾魏讽反免。冬十月,军还洛阳。孙权遣使上书,以讨关羽自效。王自洛阳南征羽,未至,晃攻羽,破之,羽走,仁围解。王军摩陂。二十五年春正月,至洛阳。权击斩羽,传其首。庚子,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
文中并没有说曹操因为“鸡肋”一事而杀杨修,尤其是后面有“修之几决,多有此类”一句,说明这件事只是举个例而已,说杨修的死,也只说“因事杀之”,则这个事可以很多“事”,不见得就是“鸡肋”一事。又按《三国志》《曹植传》中裴注云:
“修字德祖,好学,有俊才,为丞相曹操主簿,用事曹氏。及操自平汉中,欲因讨刘备而不得进,欲守之又难为功,护军不知进止何依。操于是出教,唯曰:“鸡肋”而已。外曹莫能晓,修独曰:“夫鸡肋,食之则无所得,弃之则如可惜,公归计决矣。”乃令外白稍严,操于此回师。修之几决,多有此类。
我们来说说杨修死于何处以及曹操有没有在汉中因为“鸡肋”一事而杀他的问题。所谓“鸡肋”一事的确有,事见于《三国志》和《后汉书》《杨震传》中的杨彪、杨修附录,意同而言词稍异,《后汉书》中的全文如下:
”陈寿《三国志·陈思王植传》有一段话也涉及杨修的死因:“太祖(曹操)既虑始终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袁绍)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
除此以外,曹丕对待其他曹植同伙可并没有手软。当年丁氏兄弟就是曹丕的眼中、钉肉中刺。后面登基后又灭满门。可是对待怨恨曹操杀杨修的杨修父亲杨彪,曹丕却很尊敬。根据《三国志》推算,杨彪死后一年曹丕就去世了,足以见得其未被迫害。杨修的孩子到晋朝也一直为官,
曹丕跟杨修之间的关系也很是微妙。史书上面记载,当初杨修才名很大,并且做了曹操的秘书,所以曹氏子弟都争相与他结交,曹丕也十分巴结杨修,但是杨修却和曹植走的近。但杨修和曹丕走得也不远。杨修呈送给曹丕一把王髦之剑,这可不是一把普通的宝剑,这把剑是杨修专门找著名剑客王髦打造,可谓千金难求。曹丕得到剑以后十分珍惜,佩戴左右,甚至于登基后还常常睹物思人。有次出宫的时分,他把剑拿了出来,他说泊车:诸位知不知道,这就是杨德祖送给我的王髦之剑啊,——王髦现在在哪里啊?说在什么什么地方。说,看王髦去。把车子开到王髦家,送了王髦许多礼物。那俗话说爱屋及乌嘛,曹丕连王髦他都要去看望,他怎样会恨杨修呢?
很多人解释杨修被杀是参与了曹丕和曹植的夺嫡之争,杨修是曹植一方的,曹操为了曹丕继位顺畅,防止袁氏兄弟相争而杀的杨修。我们看一下,能不能解释得通。
二、曹操本想试一试曹丕、曹植的才干,让他们出邺城的门,私下里却告诉邺城的门卫不准放行。结果曹丕不能够出城,而曹植则得到杨修指点,称奉丞相之命出城,将拦截的侍卫杀死。此外,曹操多次要测试曹丕、曹植的能力,杨修却总是提前透露给曹植答案,曹操因此早就想杀杨修了。
三、曹操为了让别人不要在自己睡觉时靠近自己,便假装睡觉时把给自己盖被子的近侍杀掉了。曹操醒来假装不知道,厚葬了被杀者。下葬时杨修说“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导致曹操非常恼火。
二、塞北进贡了一盒酥给曹操神武4手游盒子委托怎么接单,曹操写了“一盒酥”在盒子上,杨修却一人一口分给大家吃了,曹操质问,杨修回应“您不是写的一人一口酥吗?
一、 曹操形容新建花园的花园过于辽阔,在门上写一个“活”字,以显示自己的高明。杨修直接点透,告诉众人丞相的意思是嫌花园“阔”,工匠们赶紧重新改造。曹操觉得杨修能够猜透自己的心思,非常忌惮。
记得,初中语文课本中曾经有一篇课文叫《杨修之死》。文章讲述了东汉末年才子杨修被曹操妒忌才华,并最终杀害的故事。这个故事节选自小说《三国演义》,在课文中,杨修的直接死因是是曹操欲进军汉中,因为马超拒守而进退两难。苦恼的曹操吃饭的时候说了句“鸡肋”,杨修就告诉夏侯惇“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魏王必班师”。于是夏侯惇做班师准备,曹操得知后大怒,以动摇军心为名将杨修杀掉。课文解释了曹操欲杀杨修,由来已久,主要有几个原因,上学时,觉得说得很有道理,人到中年,在读杨修之死会品出新的味道来。
精读《三国演义》60回:张永年反难杨修,庞士元议取西蜀
白话《三国演义》第六十回
刘璋要起前行,又有一人叫道:“主公不采纳黄公衡忠言,我这就死在主公面前!”伏在台阶前苦谏。刘璋看说话的人是建宁俞元人,姓李名恢。李恢叩首说:“我听说君有诤臣,父有诤子。黄公衡忠义之言,主公一定要听从。如果容许刘备入川,就好比是迎虎入门。”刘璋说:“刘备是我的宗族兄长,怎么肯加害我?谁再多说必定问斩!”让左右推出李恢。张松说:“现在蜀中文官各顾妻子,不想替主公效力;武将恃功骄傲,各有外意。不迎来刘皇叔,就会面临敌人攻于外、百姓攻于内的窘态,这是必败之道。”刘璋说:“先生所谋划的,确实对我是长远之计。”
这年冬天,刘备领兵向西川进发。快到益州界上,孟达早已经接着,拜见刘备后,说刘益州派他领兵五千远来迎接,刘备派人到益州报告刘璋。刘璋便发书信告诉沿途州郡供给钱粮。刘璋想要亲自到涪城迎接刘备,下令马上准备车乘帐幔,旌旗铠甲都要鲜明。主簿黄权再次劝阻说:“主公这次前去,肯定会被刘备所害,我食禄于主公多年,不忍心您中了他人的奸计。望主公三思而后行!”张松说:“黄权你这话,分明是疏间我们主公刘家宗族之义,滋长寇盗之威,实在无益于主公。”刘璋于是斥责黄权:“我意已决,你怎么还敢反对!”黄权叩头流血,近前用嘴衔住刘璋的衣角苦谏。刘璋大怒,扯衣服而起。黄权都不松口,立刻扯落掉两个门牙。刘璋喝令左右推出黄权,黄权大哭而回。
于是请来诸葛亮商议起兵西行。诸葛亮说:“荆州重地必须分兵把守。”刘备说:“我想和庞统、黄忠、魏延前去西川;军师可和关羽、张飞、赵云留守荆州。”诸葛亮答应下来。于是诸葛亮总守荆州,关公守住襄阳要路,屯兵青泥隘口;张飞领兵在四郡巡江,赵云屯驻江陵,镇守公安。刘备令黄忠为前部,魏延为后军,刘备和刘封、关平在中军。庞统为军师,点起马步军兵五万起程西行。临行时,忽然廖化带领一支军兵来投奔,刘备便让廖化辅助关羽抗拒曹操。
当天席散后,诸葛亮亲自送法正回到馆舍。刘备独自坐着沉吟。庞统进来坐下说:“事情当决而不决者,是愚人。主公一向高明,为什么大事面前这么多犹豫?”刘备问:“依照先生的意见,我们该怎么做?”庞统说:“荆州东有孙权,北有曹操,这个地方难以施展。益州户口百万,土广财富,可成大业。现在所幸得到张松、法正作为内应,这都是天赐良机,还有什么事情让主公下了不决心的?”刘备说:“现在和我水火不相容的人是曹操。曹操做事严苛,我偏要行宽;曹操施行暴政,我施以仁政。曹操做人诡诈,我做事忠信。我只有在行事风格上和曹操完全相反,大事才能成就。如果因为小利而失信义于天下,我确实下不定决心。”庞统笑道:“主公说的话虽然合乎天理,但现在是离乱世界,用兵争强也不能一条路跑到黑。如果拘泥于常理,就会寸步难行,应该讲究随机应变。况且兼弱攻昧、逆取顺守,是汤、武正道。如果大事成了以后,再对刘璋报之以义,封为大国,又怎能说负于信义?今天不取西川,终究会被他人所取。刘表让荆州的事主公不能不铭记在心,我愿主公再深思熟虑。”刘备对庞统说:“先生的话都是金石良言,我应当铭刻肺腑。”
专题: 三国演义系小说 三国演义小说集 三国演义小说朝上一篇有三国演义小说吗
下一篇三国演义小说bg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