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小说发展片段

0

《三国演义》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根据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创作的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主要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魏、蜀、吴三国争霸的故事。以下是《三国演义》中的几个重要发展片段:

1. 白马坡之战

故事的开端,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在桃园结义,誓同生死。后来,刘备在投靠曹操时,因拒绝交出赵云而被曹操手下大将夏侯惇追杀。刘备逃脱后,赵云单枪匹马勇闯曹营,救出刘备一家,力排众议将赵云收入麾下。这段情节体现了赵云的英勇和刘备的知人善任。

2. 赤壁之战

为了对抗曹操的南征大军,孙权、刘备联合行动,诸葛亮设计利用东风火攻,大败曹操的水军,这就是著名的“赤壁之战”。这一战不仅改变了三国的格局,也展现了诸葛亮的智慧和战略眼光。

3. 三顾茅庐

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三次亲自到草庐拜访。最终,在第三次刘备亲自带兵前往,终于见到并打动了诸葛亮。这一段情节不仅体现了刘备的诚意和坚决,也奠定了诸葛亮在三国故事中的重要地位。

4. 七擒孟获

诸葛亮平定南中(今云南、贵州一带)的叛乱时,对孟获七次兵败七次释放,最终孟获被感动,归顺蜀汉,这段故事体现了诸葛亮的仁德和战略智慧。

5. 三国鼎立

随着各路英雄的相继去世和战争的推进,最终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其中,刘备建立了蜀汉,曹操建立了魏国,孙权则建立了东吴。这一阶段,三国之间的政治、军事斗争达到了高潮。

6. 智取成都

刘备在诸葛亮的帮助下,运用计谋大胜马超,夺取了马超控制的汉中地区,并在随后的战役中击败了张鲁,最终成功攻占成都,扩大了蜀汉的领土。

结尾

《三国演义》最终以蜀汉的灭亡为结局,展现了英雄们的生死离别和历史的变迁,同时也蕴含着对忠诚、智谋、仁德的深刻思考。这一系列故事不仅丰富了中国的历史文化,也深受世界各地读者的喜爱。

《三国演义》写作的演变过程

但是,在封建社会里,地主阶级的思想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封建文人编修的史书,固然是为维护封建制度服务的,即使是民间的、或接近于民间的文艺,也经常受到地主阶级思想不同程度的侵蚀。因此,在民间流行的平话和戏曲,有的封建意识也相当浓重,如《三分事略》、金元戏曲中的三国戏,封建意识就十分明显。

所以,《三国演义》并不是简单地复述三国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实,而是一部经过艺术构思和艺术加工的文学作品。它一定程度地描写了封建社会各阶级的阶级关系和生活面貌;暴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某些罪恶;提供了认识封建社会政治、军事斗争的部分材料;并塑造出一些较有影响的人物形象,在艺术上颇具特色。

《三国演义》的脉络及细节(第一章)

三国演义小说发展片段

17、刘备颇有谋略,解救青州之围时考虑到敌众我寡,刘备令关羽张飞依托山势左右埋伏,诱敌深入后出奇兵制胜,得胜后率五百士兵投奔了他的老师卢植,卢植大喜平板电脑怎么弄网页版游戏,又给了刘备一千人去增援在颍川正与张角的弟弟张梁、张宝作战的皇甫嵩和朱儁(通假字,同“俊”)。

三国小说故事的形成与发展(七)——清代《四大奇书第一种》诞生(上)‖ 刘畅

例如,毛宗岗《四大奇书第一种》中,删减了华歆、王朗等人逼迫汉献帝禅位于魏的某些激烈言辞。明嘉元序本卷十六《废献帝曹丕篡汉》中写华歆奏称“汉祚已终”,迫汉献帝“以山川社稷禅与魏王”。当献帝表示不愿时,华歆又曰:“昔日三皇五帝以德相让,无德让有德也......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非陛下祖公公传继天下,宜早退之,不可久疑,迟则生变矣。”王朗也说:“陛下汉朝相传四百余年,气运已极,不可自执迷而惹祸也。”而毛本第八十回中,则删除了华歆“无德让有德也”“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等言论。还将王朗的“不可自执迷而惹祸”改成“迟则生变”,以试图在文字上弱化反正统主义思想的过激色彩。

在文本修改方面,毛宗岗主要遵循儒家理念。罗贯中《三国志演义》的思想倾向于褒刘贬曹,基本上以蜀汉为正统,但尚有未尽然之处。毛宗岗也认同帝蜀的正统思想,在《读三国志法》开端就提出:“当知有正统、闰运、僭国之别。正统者何?蜀汉是也。僭国者何?吴、魏是也。闰运者何?晋是也。”于是,毛宗岗便采取折中方略,以儒家思想为准则,对小说进行评改时突出帝蜀的思想,《读三国志法》记曰:“折中于紫阳《纲目》,而特于《演义》中附正之”,紫阳《纲目》即儒学集大成者朱熹所著《资治通鉴纲目》。

《三国演义》,读三国,抓住三个节点,四个阶段

达到巅峰,衰落也就悄悄的开始了,先是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兵败被杀。随后曹操去世。曹丕称帝,汉朝灭亡。为了给关羽报仇,刘备大举进攻荆州的孙权,但同时也要面对曹丕这个敌手。虽然干掉了杀关羽的仇人,但以一敌二,仍旧失败,半年后刘备病死白帝城,托孤诸葛亮。

再不要说没读过《三国演义》了,三国40个主要故事情节在这里了

《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解以及民间三国故事传说经过艺术加工创作而成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其中《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三国演义》名著导读+视频讲解+知识汇编+经典片段

答:诸葛亮把部队都派去攻打魏军,只留少数老弱残兵在阳平城中。魏军大都督司马懿率15万大军来攻城。诸葛亮临危不惧,传令大开城门,还派人去城门口洒扫。他自己登上城楼,端坐弹琴,态度从容。司马懿见此情形,心生疑窦,怕有伏兵,下令退兵。

答:周瑜想杀死诸葛亮,以除后患,令其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却立军令状三天完成。他前二天按兵不动,暗中叫鲁肃备大船二十,各船扎草人千个。第三天四更,江上大雾迷漫,诸葛亮率船到曹军水寨前擂鼓呐喊佯攻,曹军怕中计,下令弓箭手向江中射箭。当船的一边被射满后,诸葛亮令调转船头,等到被箭射满后才离开。不费吹灰之力就完成了任务。

答:关羽率领大军进攻樊城。曹操派了于禁、庞德两员大将率领七支精兵前去增援。不久,樊城一带下了一场大雨,汉水猛涨。于禁的军营扎在低处,大水把七军军营淹没了。于禁和他的将士找个高地避水。关羽率领水军进攻。把于禁围住,于禁被逼投降。庞德不降被斩,关羽从此名震中原。

答:过五关斩六将:关羽得知刘备的下落,当即将官印吊于屋中,并留下书信,带上嫂嫂,不辞而别,奔向刘备。路经东岭关、洛阳城、汜水关、荥阳城、黄河渡口,因为未得到曹操的文书,各关隘的守将皆不放行,关羽迫不得已斩了曹操的六员大将.连闯五道关口。

答:关羽“义绝”。举例:关羽为义而降曹(降曹的三个条件体现其义:一、只降汉朝,不降曹操;二、用刘备的俸禄养他的二位嫂子;三、一旦知道刘备的下落,便要去寻找他。途中在曹操让他与两位嫂子共处一室时秉烛执刀立于屋外亦体现其义),为义而与刘、张桃园结盟,奉义而辞、过五关斩六将(知道刘备下落后,护嫂而行,过关斩将途中极能体现其义),华容道为义而释曹操。

答:孙策在父亲死后投奔袁术,虽然屡立战功,袁术也很喜爱他,但他无法忍受袁术的倨傲。他与朱治、吕范等人商议,用父亲孙坚所留的传国玉玺作为抵押,以母舅吴景有难为由,向袁术借雄兵数千。孙策带领旧将程普、黄盖、韩当等回来途中遇见交情甚密的周瑜,周瑜向孙策推荐了江东“二张”即张昭和张纮。这些人帮助孙策打败刘繇,扩充了兵力,迅速占领了江东。

答:彝陵之战,刘备为重新夺取荆州、替关羽报仇,对孙吴大举进攻。开战之初,蜀军步步进逼,吴军节节败退。后来孙权拜陆逊为大都督,指挥战事。陆逊胸有成竹,先是坚守关隘,后及时抓住战机,采用火攻,蜀军的40多座军营,顷刻之间变成一片火海,全线崩溃。这次大战以蜀军彻底大败而告终。

答:例“三顾茅庐”:徐庶走马荐诸葛之后,刘备、关羽、张飞三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第一次去,未遇。数日后,二顾茅庐,仍未遇。过了一段时间,三顾茅庐,终于见到诸葛亮。诸葛亮被刘备求贤若渴的诚心感动,终于答应出山。其他略。

2、舌战群儒(第四十三回)草船借箭(第四十六回)妙算华容道(第五十回)巧说周瑜(第四十四回)智辞鲁肃(第五十二回)智取汉中(第七十二回)巧布八阵图(第八十四回)智取三城(第九十二回)弹琴退仲达(空城计)(第九十五回)足智多谋,料事如神,有卓越的才能

三国故事基本上以魏、蜀、吴三国兴亡为纵线,以战争发展和人物活动为材料。九十多年的兴亡史大约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即由黄巾之乱至赤壁之战为第一阶段;三国鼎立至诸葛亮病逝为第二阶段;此后至晋统一天下为第三阶段。其间穿插以魏、蜀、吴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纷争,把各种大大小小的战争和文臣武将的奇谋险计逐一带出,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大故事。由于传统章回小说的结构回合之间前后呼应,在紧随主线发展之下,分散之中有集中,首尾一贯,形成一个统一的小说系统。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5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汉、魏、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山西并州太原府人,其它主要作品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水浒全传》。《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

凡事都需要个打头的,否则,大家伙估计还要观望许久,没有袁绍的表率作用,以及后面效仿袁绍的诸侯们不再把朝廷放在眼中的集体性行为,袁术的称帝或者会晚上很久。

刘备从寄人篱下的小角色到成为诸侯之一,是因为成了徐州牧,徐州哪来的?陶谦送给他的。等到吕布夺了徐州,也是干脆的“自号徐州牧”。

因为《三国演义》的影响,陈宫在三国迷中的拥趸不少,很多人以其为忠义之士,可他这句话及后面的“王霸之业”已经说明了,他眼中其实都没有了朝廷。

曹操成为诸侯之一的标志是当上了兖州牧,怎么来的?《三国志·魏书一·武帝纪》中记载:“(鲍)信乃与州吏万潜等至东郡迎太祖领兗州牧。”

就如孙坚,他在起兵准备参与讨伐董卓的路上,把朝廷任命的荆州刺史王睿给逼死了,还干掉了南阳太守张咨,但他也没有顺手就把荆州给占据了,这才有了刘表受朝廷委任到荆州来任职。

当时以袁绍为首,讨伐董卓联军中的头头们,全部开始自己给自己封官了,或者说袁绍给他们封官了,他们不认为董卓把持的朝廷是合法的。

《三国演义》故事线及诸细节(引子)

《三国演义》是内容较为庞杂的一部作品,它取材于史书兼民间演义,可读性强且具有多重的价值意义,所以广受喜爱。它的很多片段可能你已经耳熟能详,但若说起前因后果,也未必人人皆能说出一二。其中关键人物的发展成长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纠缠,也颇难理清。特别是在诸葛亮出山之前,长长的一大篇群雄逐鹿的内容,比较令初读者头晕。所以像读史书一样,前后的回顾、梳理,一定的记录、反思,是很有用的。至少应该在孩子问及东吴与荆州刘表的恩怨这样的问题时,不致期期不能言。

近来读到关于帮助孩子寻找“人生之书”的内容,这也启发我重返原典,再次去确认那些给我留下美好记忆的书。要寻找到这样的书并不容易,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阅读、记录、反思、重读的过程。而一本真正的“人生之书”就是一处心灵家园,无论什么时候你重返此地,都像重回故乡,它提供慰藉,给予力量,而且它的资源绵绵不尽。

《三国演义》的重大转折点,让无数观众不禁泪下

刘备病逝后,蜀汉的局势内外忧患。一方面南中发生了叛乱,另一方面孙权也有趁蜀汉新丧主君而趁火打劫的可能。诸葛亮用了6年时间治理蜀汉,平定南中叛乱,东和孙权,国内开始休养生息,国力得到了很大的恢复。 诸葛亮之所以坚定北伐曹魏,这不仅是出于他的情怀、理想与责任感;并且有着实现内部团结的重要作用;最为重要的是,北伐具备可行性,也是让蜀汉能够存续之道。

夷陵之战损失:蜀军战死将领:傅肜、张南、冯习、土著部族首领沙摩柯、马良。被迫投降:黄权、史郃、庞林三人加入了曹魏阵营。杜路、刘宁两人则是投降了东吴。还有一位大将陈式踪迹全无,生死不明。抛开数万兵士不说,单是这份名单,就足以令蜀汉遭至重创。刘备一命呜呼,这对于依靠刘备之名建立的蜀汉政权,也是一种致命的打击。

游戏 三国 单机游戏《三国演义》版本演变述略

二、开《三国志演义》系统批评之先河。纵观三国版本,最早公开标榜“批评”的是余象斗本。此前的嘉靖本,虽也有小字夹注,对正文进行解释、说明或补充,然并非表述评点者观点的批评。而余象斗的“批评”,也不过相当于眉批,针对小说的具体情节加以评说,多就事论事,缺乏独到的理论见解与深刻的艺术分析,文字比较简略。到了李卓吾评本,则不仅有眉批,且每回回末还有总评,总计字数多达数万,因而形成了比余本完整得多的批评系统。

一、首次将《三国志演义》由二百四十则合并为一百二十回,回目也由单题变为双题。虽然合并得很简率,回目亦长短参差,但一百二十回的形式却被后来大多数版本所沿袭,清初毛氏父子的评改本便是在此基础上整理加工而成的。

金文京先生的见解不乏独到之处,但许多问题他却无法给予圆满的答复。仍以关索故事为例吧。人们不禁要问:商人既以赢利为第一目的,何苦还要搜肠刮肚地虚构故事,并颇费心机地插进原文中去呢?且不说插增故事的商人是否具备杜撰传奇的才能,单是那份淡泊名利的耐心便足以令人心生疑窦了。还有,林林总总的志传系统二三十种本子,为何插增部分大同小异呢?是共同遵从一个母本,还是相互之间借板袭用?种种疑难,恐非金先生三言两语所能判明。

旅日韩侨、日本京都大学的金文京教授对此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金先生在《〈三国志演义〉版本试探》[(11)]一文中指出:嘉靖本与建安本“两者内容上的差异,除了建安本中出现了嘉靖本所完全没有的关索的故事以外,都是很细小的,故事的主要情节并无二致,文辞也大致相同。这样看来,说两者的关系是来自同一源头的同系统版本的异本关系,最为恰当”。可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众多的异本呢?金先生的解释是:“最大的原因在于明代早期这种书籍是以抄本的形式流布的。”盖嘉靖本所附弘治七年(1494)庸愚于序曰:“书成,士君子之好事者争相眷录。”所附嘉靖元年修髯子序曰:“简帙浩瀚,善本甚艰,请寿诸梓,公之四方,可乎?”似乎嘉靖本是最早的刊本,此前只有抄本供人阅读。于是,金先生据此印证,嘉靖本与建安本间文字内容上的差异,不过是在抄本阶段不可避免产生的失误而己。

余象斗本封面题“谨依古板”云云,虽是宣传性的广告语,但据前所论,亦不可武断地以为纯属虚张声势的诳文妄言。至于所“依”之“板”“古”到何种程度,是依照嘉靖元年本而又有所加工改造呢,还是那“古板”本来就先于嘉靖元年本呢?以及究竟哪些才是罗贯中原作中的文字?诸如此类的迷离是非,尚需精审细辨。

不过,虽然刻印精美、向受推崇的嘉靖本所潜藏的舛错之多超乎人们的想象,但建安本却委实不是一个值得称道的可厘正嘉靖本谬误的善本。客观地说,倒是它更不正确,更需要细心推敲。不妨仍以该系统中余象斗本为代表,举例如下:

地名。嘉靖本卷三写曹操迁都许昌,乃“使程昱为东平相,范成、董昭为洛阳令,满宠为许都令”。余本则作“程昱为东平相,屯兵范城,董昭为洛阳令,满宠为许令”;乔山堂本、英雄谱本莫不如此。按,《三国志·程昱传》云:曹操“乃表昱为东平相,屯范”。可见,嘉靖本误把地名“范城”当作人名“范成”了。此足可证余本的某些内容不会在嘉靖本之后。

专题: 微小说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解小说   人小说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