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小说 最后 诗

0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其结局描绘了统一的景象,以下是一段概括三国演义结局的诗:

【三国终篇】

风云聚散三国归,群雄烽火照天麾。 赤壁烟消英雄散,江山归一鹿鼎奇。 曹操雄才大略显,关羽忠义肝胆开。 刘备仁义聚贤才,诸葛亮谋略定乾坤。

赤壁火光映夜空,周瑜英姿显忠诚。 曹操败退丧雄心,刘备蜀汉定基业。 关羽忠勇斩颜良,张飞怒吼震敌胆。 赵云勇闯百万军,救主赤兔展神威。

群雄逐鹿乱世中,英雄豪杰各显神通。 最终一统归魏晋,英雄往事成歌颂。 三国故事传千古,忠义仁勇留人间。

此诗大致概括了《三国演义》的主线,从群雄逐鹿到最终统一魏晋的过程,展现了三国时期英雄们的风采与坚持。

《三国演义》真的是篡改历史吗

把《三国演义》看作是史书的通俗演义,你会觉得它背离历史真实,胡编乱造。意识到《三国演义》是利用历史原型进行文学创造,你才能真正理解它主题在历史中的流变,人物在流变中的丰满过程。甚至,由于《三国演义》的反哺,《三国志》里那些面目模糊的帝王将相,获得了超越时代的生命力,并且成为了中国人的人格榜样。

从《三国志》发展到《三国演义》,中间很关键的一环,是宋朝元朝民间的说书人和杂剧作家们,最终由平民作家罗贯中整理创作而成。所以,三国故事是在说书场、戏台上丰富起来的,充满了市井智慧,跟陈寿的士大夫眼界完全不同。这个问题我们在后面的课程里还会详细讲。

于是,我们看到三国单机游戏可以娶妻生子,一方面是民间开始热起来的“说三分”,另一方面,是官方和程朱理学对君臣大义的高调张扬。宋代民间和官方态度一致转向,上下异口同声,一路推动着“蜀汉是忠,曹魏是篡”的主题,走到了最终《三国演义》成书。它不完全是创作者个人的突发奇想,而是历史和文化思潮互相激荡的结果。

三国演义小说 最后 诗

程朱理学既然要讲君臣大义,就要选择批评的靶子。秦朝统一六国以后,中国历史上有两个阶段的篡乱时代,一是曹操父子建立的魏朝乃至两晋南北朝,一是唐末的五代十国。虽然曹操父子私下对汉献帝其实很优待,乃至结为姻亲,比起后代心狠手辣的篡位者要和善得多,但宋朝人追篡乱的源头,是拿曹操开头,把后面当作效仿者。

到了南宋初期,朱熹编《资治通鉴纲目》的时候,干脆用刘备的年号“昭烈皇帝彰武元年”,来接上一年的汉献帝最后一年的年号。相当于以刘备的蜀汉为正统。他解释说,把刘备跟在汉高祖刘邦和光武帝刘秀后面,是因为魏国是篡位而建立的,吴国是割据政权,昭烈皇帝刘备是汉朝中山靖王的后裔,才是名正言顺。朱熹提出来的这个观念,被简称叫“昭烈继汉”。汉昭烈皇帝是刘备的谥号。

四大名著开篇及结尾诗词,道尽历史人事沧桑

试看书林隐处,几多俊逸儒流。虚名薄利不关愁,裁冰及剪雪,谈笑看吴钩。七雄绕绕乱春秋。见成名无数,图名无数,更有那逃名无数。刹时新月下长川,江湖桑田变古路。讶求鱼橼木,拟穷猿择木,恐伤弓远之曲木,不如且覆掌中杯,再听取新声曲度。

钟振振教授答疑信箱(163)

钟振振答:《三国演义》第一百二十回《荐杜预老将献新谋·降孙皓三分归一统》篇终曰:“自此三国归于晋帝司马炎,为一统之基矣。此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者也。后来后汉皇帝刘禅亡于晋泰始七年,魏主曹奂亡于太安元年,吴主孙皓亡于太康四年,皆善终。后人有古风一篇,以叙其事。”所录“古风”,即此诗。

钟振振博士 1950年生,南京人。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文献整理研究所所长。兼任国家留学基金委“外国学者中华文化研究奖学金”指导教授,中国韵文学会会长,全球汉诗总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中央电视台“诗词大会”总顾问、《小楼听雨》诗词平台顾问、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特聘教授等。曾应邀在美国耶鲁、斯坦福等海外三十多所名校讲学。

想要了解三国历史,看这首诗就够了

《三国演义》片首词、片尾词是谁做的?一个男词人,一个女词人

他们二人当时正在进行评刻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他们偶然得到了杨慎的《二十一史弹词》,对文中第三段《说秦汉》的开篇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非常感兴趣。因为他感觉到这首词有极强的史论性,觉得这种词立意高远,气势恢宏,非常适合对《三国演义》总体评说,觉得这首词简直对《三国演义》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于是他们就把这首词放到了《三国演义》上,作为卷首的开篇词。这首词也和《三国演义》一样名扬天下。片首词是这样,片尾词是怎么来的呢?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这句写的是历史上的事情,很多的英雄当时是那么的有名气,但是多年过去他们就像滔滔江水一样,最后成为一朵浪花。 也感慨自己本来是有美好的前程,现在说一切都是从头来过。

三国演义诗词欣赏

盘点那些《三国演义》里的经典诗歌,哪一首是你喜欢的?

我觉得写的很好的诗有:卧龙岗农民的诗,诸葛均吟的诗,黄承彦吟的诗,诸葛亮哭祭周瑜的祭文,咏叹曹操的诗。其中诸葛亮哭祭周瑜的祭文排第一,感人至深,催人泪下。黄承彦的‘一夜北风寒’第二,诸葛均吟诵的诗第三。

看懂了吗?只有这个时候,他不再是那个杀伐决断的君王,也不再是豪云壮志的诗人,而是一个恋恋不舍又无可奈何的垂危老人,一生戎马,毁誉参半,回头来看,实在不值一提。都一切从简吧,我本就是一介凡人,不必伪装怜惜我,让恨我的人继续恨下去。而西风残照,落日楼头,爱我的和我爱的,请你们务必务必各自珍重,最好记得常来看看我。

这么复杂的一个人,最后的遗言会是什么样的?220年,66岁的曹操收兵返回洛阳。在过去的一年里,他和刘备争夺汉中,失去了夏侯渊,失去了于禁,失去了庞德,最终不得不和孙权联手擒杀关羽,再令孙权称臣。他满身疲惫地回到洛阳之后,便一病不起,终于在这一年的春天走了。而在一片众说纷纭中,他在死前用最后的力气写下了这篇《遗令》。

曹操很复杂,鲁迅说:“他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钱梦说:“中国历史600年中衰,曹操不能辞其咎。”他出身宦官之家,却凭借一己之力成为北方霸主,他知人善任,嫉贤妒能。他会写“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这样体恤天下的诗句,但他又可以冷酷残忍,比如他仅仅因为衣着华丽就把曹植的夫人处死。

《三国演义》中的诗

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 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 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 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 喜欢这首,豪放!

刘备二顾茅庐,孔明为崔州平相约,出外闲游去了,刘备自叹缘分浅薄,两番不遇大贤。二顾茅庐时是寒冷的隆冬时节,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刘备出门要回去的时候,遇见孔明的岳父黄承彦“暖帽遮头,狐裘蔽体,骑着一驴”踏雪而来,口吟诗一首,诗曰:

粗读过《三国演义》,友友看来对《三国演义》是精读的,佩服

《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是值得反复诵读的一章,一般读者在读历史小说的时候可能情节以外的诗词不大注意,《三国演义》中的诗词虽然不能和《红楼梦》相比,但是细读之后也是别具特色。

刘备有那么多能人为他卖命,还是有他的过人之处精彩,我只读三国文,不曾关注过诗,真汗颜…友友从三国演义中寻找出诗意,很精通诗意解读三国 精彩 佳作欣赏拥兵自重,自不重何以拥兵!在经典中寻找诗的璀璨三国单机游戏火烧乌巢,学习谢谢友友总结收纳。收益颇多学习到了,谢谢友友分享!搜索进来欣赏拜读佳作!

七律 读《三国演义》第一百二十回-王濬收吴有感

羊祜出身“泰山羊氏”。早年在曹魏政权任中书郎、给事黄门侍郎等职,持身正直,避免直接卷入政治斗争中。魏元帝即位后,历任秘书监、相国从事中郎等职。晋代魏前夕,担任中领军,掌领禁军,兼管内外政事。西晋建立后,累官尚书右仆射、卫将军,封钜平侯。泰始五年(269年),出任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都督荆州诸军事,坐镇襄阳。在荆州屯田兴学,以德怀柔,深得军民之心;扩充军备,训练士兵,全力筹备灭吴计划。

专题: 小说版三国演义   评三国演义小说   三国演义乱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