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故事新编》中包含了对《三国演义》部分章节的解构与重新叙述,融入了个人的哲学思考和对历史的见解。尽管《故事新编》中并没有直接以“三国演义讲史小说”的形式出现,但其作品《理水》、《出关》、《采薇》等篇章,包含着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现代解读,通过历史故事的重新演绎,展现鲁迅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的深刻洞察。
- 《理水》:以大禹治水为背景,鲁迅以现代科学与传统迷信的冲突为主线,探讨了人与自然、科技与传统之间的关系。 - 《出关》:讲述老子出函谷关的故事,通过细节的增添与人物性格的塑造,展现了对道家哲学与现代思想的融合。 - 《采薇》:改编自《诗经》中的《采薇》,通过一个士兵的视角,反思战争与和平的关系,探讨了人性与社会的复杂性。
鲁迅的这些作品并没有直接采用《三国演义》的框架,而是从不同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中提炼出主题,通过现代视角进行重新叙述,旨在揭示人性、历史与社会的深层问题。鲁迅的这些尝试,体现了他对历史故事的创造性解读和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思考,为后来的文学创作和历史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曹操死后还不满九个月,曹丕就篡汉称帝了,贬汉献帝为山阳公,贬自己的妹妹曹节皇后为山阳公夫人,派遣使臣去逼曹节交出皇后印玺等,曹节把印玺扔到栏板下,「涕泣横流曰:『天不祚尔!』」即「天不保佑你!」请详见《后汉书‧卷十下‧皇后纪第十下‧献穆曹皇后》。
汉献帝能多活二十多年为皇帝,过着豪华的生活,包括聘娶了曹操的三个女儿曹宪、曹节、曹华(后来曹节成了皇后)在内,如此等等,和曹操率军队保护着他密切相关。
鲁迅三国演义讲史小说
曹操在汉献帝建安十五年(公元210 年)的《让县自明本志令》「自明本志」中绝不称帝,说自己「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难道能说是曹操的遗志是让自己宠爱的年轻女人们留给儿子曹丕霸占**不成?曹操一生坚决不篡汉称帝网页游戏3dbt777游戏选择,孙权、夏侯惇等人劝曹操称帝,曹操都坚决不接受。
曹丕连亡父曹操宠爱的许多年轻女子都霸占、*取为自己的女人们了,连他的母亲卞后都骂他应该死(著名学者余嘉锡说卞后是斥曹丕之所为「禽兽不如也」,见中华书局版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笺疏》,页787)。
其实曹操一生几十年一直到死都没有篡汉,他掌握着相当强大的军队,如果他让汉献帝刘协下台,他自己篡汉称帝,是很容易的事,但他到死都没有篡汉称帝。
为什么呢?因为年代长了,做史的是本*人,当然恭维本*的人物,年代短了,做史的是别*人,便很自由地贬斥其异*的人物,所以在秦*,差不多在史的记载上半个好人也没有。
现在我们再看历史,在历史上的记载和论断有时也是极靠不住的,不能相信的地方很多,因为通常我们晓得,**的年代长一点,其中必然好人多;**的年代短一点,其中差不多没有好人。
譬如曹操他在政治上也有他的好处;而刘备、关羽等,也不能说毫无可议,但是作者并不管它,只是任主观方面写去,往往成为出乎情理之外的人。」
鲁迅批评《三国演义》「写好的人,简直一点坏处都没有;而写不好的人,又是一点好处都没有。其实这在事实上是不对的,因为一个人不能事事全好,也不能事事全坏。
因为书中的描写有实有虚,「所以人们或不免并信虚者为真。如王渔洋是有名的诗人,也是学者,而他有一个诗的题目叫『落凤坡吊庞士元』,这『落凤坡』只有《三国演义》上有,别无根据,王渔洋却被它闹昏了。」
写诸葛亮能「知」曹操「命不当尽」,能算出来,就「近妖」,乃故意使关羽扼守华容道,使关羽放曹操逃生,又能算出来,仍然「近妖」,而又故意「以军法相要」,使关羽立军令状而去,「此叙孔明止见狡狯(只见狡猾)」,不见诚恳。
鲁迅说《三国志演义》中写「曹操赤壁之败,孔明知操命不当尽」,乃故使关羽「扼华容道,俾得纵之,而又故以军法相要,使立军令状而去,此叙孔明止见狡狯」,也就是只见诸葛亮(字孔明)之狡猾。
刘备、诸葛亮的形象都不够真实。只有水平低的读者才很欣赏称赞刘备、诸葛亮的形象;而高水平的研究者鲁迅就直言不讳地批评作者罗贯中「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两个主要人物形象不真实、不可信。
鲁迅把《三国演义》《水浒传》归类于「讲史」的小说。既然是「讲史」,那么,小说中有大量的文字违背历史、篡改历史,就不可取了。
这是「文学」远远地战胜了历史。《三国演义》中篡改历史之处极多,但真正有水平的读者和研究者是尊重历史、看重历史而憎恶篡改历史的。
但因《三国志》及裴注是用文言文写的,文化水平不高的人们很难读懂;而《三国演义》是用白话写的,通俗易懂,胡编乱造的故事情节很生动感人,所以能读懂它的读者比能读懂《三国志》及裴注的读者多得多,流传广远得多。
我建议:「中国《金瓶梅》研究会」,最好改为「中国《金瓶梅》《红楼梦》研究会」,正式出版会刊「《金瓶梅》《红楼梦》研究」,可以发表专门研究《金瓶梅》的论文,也可以发表专门研究《红楼梦》的论文,还可以发表研究《金瓶梅》《红楼梦》的论文,「不拘一格降人才」,扩大会员,培养造就人才,为「金学」「红学」事业做出重大贡献。
有些研究者既研究「金学」,又研究「红学」,成就都很大,如黄霖、梅节、孙逊、陈诏等等先生,都是著名的红学家、金学家,很值得研究者们学习。
《水浒传》虽然也写现实,但全书贯串着一条线,即一号男主人公宋江一直想受*廷招安,为昏君与腐败*廷效犬马之劳,特别是受招安后,率领军队去打方腊起义军,我极反感;
对于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六大名著」,古今上亿的读者各有各的看法,各有各的好恶,有的人最爱《三国演义》,有的人最爱《水浒传》,有的人最爱《西游记》,有的人最爱《红楼梦》,如此等等,这很正常。
连鲁迅也觉得很奇怪,他不知杨藏本中无此四字,高鹗妄补了此四字出了大错!但杨藏本、程高本都没有写贾宝玉为僧后还了俗娶史湘云为「续弦妻」。
第一一九回中都写贾宝玉从考场考完后出走,不再回家,但考中了第七名举人;杨藏本第一百二十回中写他出家而为僧了,「身上披着一领大红斗蓬」,程高本补改为「身上披着一领大红猩猩毡的斗篷」,高鹗妄补的「猩猩毡的」四个字大谬!
第九十八回中都写林黛玉伤心恨宝玉而死;第一一八回中都写宝钗以「去世的老太太以及老爷、太太」压宝玉,劝他走仕途,「博得一第」,丫鬟袭人也劝,莺儿也希望他考中举人,明年考中进士、做官;
第二十一回脂批说贾宝玉后来弃妻宝钗而为僧了;杨藏本原文、程高本第九十七回中都写贾宝玉受骗,他以为和林黛玉结婚,揭起女方的盖头,却看见的是薛宝钗,他极为痛苦;
那么,小说中与「元迎探惜」同辈的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史湘云、李纨、妙玉的原型,也应是作者曹雪芹的姑辈,史湘云的原型不可能嫁给侄子辈的曹雪芹为「续弦妻」。
书名《金瓶梅》「指明白」了「金」是潘金莲,「瓶」是李瓶儿,「梅」是庞春梅;但《金陵十二钗》是十二个女子,如果每一个女子各取一个字写在书名上,那么,书名就得有十二个字,才能够「指明白系**」,书名就成了《黛钗元迎探惜凤湘纨妙巧可》,这成什么话?可见曹俯对儿子雪芹的指责才是不通的。
曹俯在甲戌本〈凡例〉中指责曹雪芹题的书名《金陵十二钗》不通(其实是通的),曹俯指责这一书名「未尝指明白系**」,所以不能用这一书名。这一指责是不对的。
脂砚斋不用「情僧」改的书名《情僧录》,不用曹俯(化名「吴玉峰」)改的书名《红楼梦》,不用曹棠村(化名「东鲁孔梅溪」)改的书名《风月宝鉴》,也不用曹雪芹改的书名《金陵十二钗》,拍板决定书名「仍用《石头记》」,即仍用二哥「石头」起的书名《石头记》。
即「硕」与「石」是通假字,二字音、义同。曹硕(石)就「自譬『石头』」,写出了小说《石头记》,即甲戌本〈凡例〉中所说的「《石头记》,是自譬『石头』所『记』之事也」,所以书名为《石头记》。
他的前一辈人和他一辈人取名与字,皆出自《诗经》《书经》《易经》中的一句或上、下两句,他五岁时名「頔」,后来他的长辈查这三部经书中没有「頔」字,无法给他取字,遂给他改名为「硕」,取字为「竹涧」,出自《诗经‧卫风‧考盘》:‧‧「考盘在涧,硕人之宽。」
裕瑞还说曹雪芹《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尚系指其叔辈*人,非自己写照也」,我考论「其叔辈*人」,应是曹雪芹的二伯曹硕,字竹涧。原名为「頔」。
我在中华书局2004 年版《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高层论坛论文集》中发表的论文中,在西北大学出版社2012 年版《西北大学中文学科一百一十年论文集萃》发表的论文中,在《红楼研究》期刊上发表的二十多篇论文中,都是主要不同意周汝昌、刘心武先生的很多误说的。
周汝昌说脂砚斋、畸笏叟是同一个人,即史湘云,是曹雪芹的续弦妻;众多的红学家如胡适、俞平伯、吴世昌、吴恩裕、冯其庸、蔡义江、胡文彬、梅节等等先生多不同意周说。
此书有「脂本」与「程本」之分,脂本远胜于程本。今存的脂本抄本有十多种,只有清人杨继振藏本是一百二十回抄本,程本有上千处异文远不如杨藏本。
有一些人称赞中国古代长篇小说有「四大名著」,即《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还有一些人称赞中国古代长篇小说有「六大名著」,即除了上面的「四大名著」而外,又加上了《金瓶梅词话》《儒林外史》。
读《三国演义》看鲁迅先生评诸葛亮—— “多智而近妖”
第二、小说《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是一个艺术化的人物形象。里面用了很多经典的故事,来表现诸葛亮的足智多谋。鲁迅先生在其《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诸葛亮“多智而近妖”。这是源于小说的艺术需要,而非现实的真相。
老师用了三节课,讲述了《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塑造。《三国演义》里,对诸葛亮的描绘,可以说是浓墨重彩第一人。上千年来,诸葛亮在中国老百姓的心中,绝对是一个老少皆知、人人喜爱的人物。那么诸葛亮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呢?
网页游戏飞升boss坐标经典源远 义理流长——《三国演义》版本与文化价值谈
仔细溯源能发现,关羽形象有一个漫长的积累、提升过程。在陈寿笔下,关羽就是一位“有国士之风”的义士,且是能敌万人的“虎臣”,还有“刚而自矜”的个性特征。到了关汉卿《单刀会》中,关羽形象有整体的提升——关羽自道“我是三国英雄关云长,端的是豪气有三千丈。”在这种自信、自豪中,关羽的“义”具有了民族大义。关羽斩颜良,在《三国志·关羽传》中被记录为:“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在正史中,关羽的英雄气概就已超过袁绍诸将,有了势不可挡的神韵,到了关汉卿笔下,更升华为“他去那百万军中,他将那首级轻枭”(第一折[鹊踏枝])。由“万众”到“百万军”,足足增长了一百倍。一个“轻”字,活现了关羽战众人的轻松自如,又大大地强化了其威力。罗贯中汲取了关汉卿笔下关羽形象的义、勇、刚、傲等性格元素,使他于各个方面都有提升,从而熔铸成千古义勇、“绝伦逸群”的男子汉大丈夫典范。
刘备这种仁政思想应是罗贯中社会理想的具象化,其人文精神在今天仍然具有价值。从仁学角度重新观照《三国演义》“拥刘反曹”主题,仍然是有道理的。当然,我们不能停留在表面意义的理解,还要深究为什么拥刘?为什么反曹?关键就在于刘备的“仁”。老百姓需要这样的仁人来为他们谋幸福,实现其国泰民安的梦想。而曹操则相反,刘备自言曰:“吾以仁,操以暴。”仁与暴,善恶分明。这还要溯源于陈寿笔下,其刘备形象大好于曹操,因此罗贯中才在众多古代帝王中优选刘备来寄托他的仁政理想。
当然也应指出,毛评本体现于修改中的所谓封建正统的思想有所加强。嘉靖本中,罗贯中通过王允、薛综、诸葛亮、张松、华歆等人物之口,六次说出“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毛宗岗则全部删除。这应该是迫于封建专制强化与文化高压政策的思想退步。毛评本将“魏王上书三辞”改为“曹操假意上书三辞”,以及“阿瞒”“国贼”等一系列标示毛氏主观贬曹倾向言辞的增加,在笔者看来,也属于画蛇添足。恩格斯在《致明娜·考茨基》中指出,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无须特别把它指点出来。这是符合文学创作规律的精辟论断,毛评本这种做法显然有违此规律。还有嘉靖本写司马懿见孔明雕像,以为“孔明尚在”“纵马奔走五十余里”“喘息半晌,神色方定”。这是以仲达的怯懦反衬孔明的智勇,恰到好处。毛评本于此增加一个细节:“懿用手摸头曰:‘我有头否?’”笔者以为,这便过于夸张了,造成了艺术分寸把握的失误,客观效果与主观意愿相违。
毛评本与嘉靖本孰优孰劣,目前仍然是有争议的学术问题。笔者认为:毛本作为一种修改本,总体上可曰功大于过。这可从三个层面分别言之。从思想内涵角度,毛氏在全书卷首所加的一段议论“推其致乱之由,殆始于桓、灵二帝,桓帝禁锢善类,崇信宦官,及桓帝崩,灵帝即位……*政日非,以致天下人心思乱,盗贼蜂起。”这就揭示出天下大乱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皇帝的昏庸,其批判的尖锐性与表述的明确性皆优于嘉靖本的开头。从人物塑造方面看,毛氏删除了那些使人物性格矛盾、呈现分裂状态的描述,如诸葛亮南征时遇哑泉就“要投崖觅死”,闻司马懿复职便“顿手跌足,不知所措”等描写。从语言文字表达水平来品评,毛氏的修改更为精练顺畅,如嘉靖本卷八《孔明遗计救刘琦》一则中,孔明引“骊姬害申生”的典故长达二百五十余字,颇显烦冗,毛氏改成“公子岂不闻申生、重耳之事乎?”意到而文省,令人颇觉直接痛快。再如删去嘉靖本中“俚鄙可笑”的诗词,将回目改为对偶句,完成了中国章回小说形式演化的最后一环。
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版本虽然属于毛评本,但也已经过当代专家的校勘、标点、注释、整理,既是毛评本生命力的延续,也是版本演变史上新的重要一环,故可称之为“人文本《三国演义》”。此本是当今发行数量最多、影响最大、最受欢迎的版本。可以预见,今后仍将是最受欢迎的版本,其对青年学子影响深且巨焉。
1953年1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以副牌“作家出版社”的名义出版《三国演义》校勘、标点、注释的排印本,此本以毛评本为底本,是新中国第一个《三国演义》整理本。195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在第一版基础上进行重新整理、修订,出版修订版。197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再度组织人力对《三国演义》进行了修订整理,推出第三版。201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组织专业力量,再次对《三国演义》校注本全面修订,推出了第四版。立足《三国演义》版本史层面观照,嘉靖本流行期约70年,明代众版本并行期约80年,毛评本出现至人文版付梓(1953年)是270年。
在明末,与上述版本并行流传的还有李卓吾评本,其特点是不分卷,将二百四十则合并成一百二十回,每回有不对偶的双句回目,这使《三国演义》处在了中国章回小说文体发展的转折点位置,在版本演变中占有承前启后的特殊地位。
专题: 三国演义听小说 三国演义新小说 微小说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