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广泛记录了三国时期(220年—280年)一系列历史事件,以及众多武将和谋士的故事。其中,阵法作为战争策略的一部分,在小说中占有重要位置。《三国演义》中提到的阵法类型繁多,每个阵法都有其独特之处,下面列举一些比较著名的阵法:
1. 八卦阵:由诸葛亮发明并使用,被誉为“天地人鬼神五方五位,阴阳五行八卦之阵”。八卦阵以八卦之象来排列,能巧妙利用地形和敌人的行军路线,对敌人造成极大的杀伤力。
2. 八门金锁阵:又称“八门遁甲阵”,由曹操发明,共分八个门,每个门都设有一种特殊战术,能迷惑敌人,使敌人分不清方向,难以攻击。
3. 六出祁山阵:诸葛亮在北伐时布置,名为六出祁山阵,意在利用六种不同的兵法和战术,因应多变的战场情况,攻敌不备。
4. 八宝金莲阵:马超在对抗曹操时使用,以水攻火,利用流矢、水箭等攻击敌人。
5. 七擒七纵阵:诸葛亮曾使用过,以“七擒七纵”为名,旨在智取而不是强攻,以心理战术和策略来迫使敌人投降。
6. 奇门遁甲:张角在黄巾起义时曾使用,通过改变时间、空间,制造出不利于敌人的环境条件。
7. 田横五壮士阵:在《三国演义》中,三国时期的某个虚构故事中,田横的五壮士曾布下此阵,以小博大,对抗敌方。
这些阵法不仅体现了古代军事智慧,还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战略理念。在《三国演义》中,这些阵法不仅增加了故事的戏剧性和紧张感,也展现了各路英雄的不同智慧和策略。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三国演义》中的那些阵法
也就是说“八卦阵”和“八门金锁阵”的阵势设置是一样一样的,可是前后名字却不同,设阵的主将也不同,而且设阵人员所处的团队都不一样!所以,这事很费解!
(曹仁)乃调李典领后军,仁自引兵为前部。次日鸣鼓进军,布成一个阵势,使人问玄德曰:“识吾阵势?”单福便上高处观看毕,谓玄德曰:“此'八门金锁阵'也。八门者:休、生、伤、杜、景、死、惊、开。”
三国演义小说阵法大全
孔明的“八卦阵”按“休、生、伤、杜、景、死、惊、开”八门设置。如果仔细看书的人会发现,在第三十六回,曹仁出兵樊城,进攻新野时,也布列一个阵势,此时徐庶化名单福辅佐刘备,助刘备破阵。书中说:
司马懿回到本阵中,唤戴陵、张虎、乐綝三将,分付曰:“今孔明所布之阵,按休、生、伤、杜、景、死、惊、开八门。汝三人可从正东'生门'打入,往西南'休门'杀出,复从正北'开门'杀入三国群英传单机版游戏讲解,此阵可破。汝等小心在意”
《》三国演义第一百回:“武侯斗阵辱仲达”,诸葛亮和司马懿比斗阵法。司马懿先摆一阵,叫“混元一气阵”,被诸葛亮识破。接着诸葛亮摆一阵,书中说:
和历史上一样,小说中的战斗中常用的“阵法”有哪些
《孙膑兵法》强调:钩形阵要“三声俱备,五必有,识我号声,知五旗”。由此可见,这个阵型的关键在于变化,需要训练有素的官兵和密切配合。这种虚拟与现实结合的阵型欺骗,是战场策略的体现,展现了阵型普及化的进步。
阵法不仅是力量的较量,更是智慧的较量。 《孙膑兵法》指出:“玄翔之阵,因疑而难败。”可见,玄香阵法,是一个骗人的假阵法。此阵的奥妙在于“旗必多,旗羽齐,鼓在村,甲乱则坐,车乱则行”。这显然是一种误导。公元前478年,“三月,越子攻吴,吴子余取江,水间阵,越子为左右兵,声声夜进,或左或右,吴师分”。为守之,月子率三军潜入,吴中军袭来,吴师大乱,败之。当时,范蠡将越军排成钩形阵,用左右两翼佯攻,迷惑吴军。中央的主力,利用了吴军的注意力。随着兵力分散,突破吴军防线,一举获胜。
汉代,阵法在实战中得到广泛运用。汉初,井陉之战,韩信背阵,大败二十万赵军。武帝时期,卫青用五车阵击败匈奴,李广则用圆阵与比自己大二十倍的匈奴作战。东汉时期,窦宪组织八阵显威,击败了匈奴。据《后汉书》记载:“孙武六十四阵,诸将士皆熟。”由此可见,东汉军队所练习的阵型多达64种。经过发展,到汉代已初具规模。
“八阵”是指“八阵武者应根据情况使用八阵”。 “十阵”是方阵中最古老的,也是十阵之首。其特点是“中间薄、方厚”。其他九阵有助于发挥战车的功效,“圆阵、稀疏阵、数阵、飞雁阵、钩阵、玄香阵、火阵、水阵”。每种阵型各有特点,具有侧翼、集结、突围、射箭弩等功能。
春秋时期,铁兵器开始流行,军队分为步兵和骑兵。 《尉缭子·兵令上》诚实地说:“阵法密则强,锋疏则强。”这句话的意思是,阵型必须根据战场情况实现攻防转换。军事家、孙膑都非常重视阵法。他在《孙膑兵法》中列出了“八阵”和“十阵”两章。
诸葛亮八卦阵,真是走进去就出不来吗?为何李靖也赞不绝口
《唐李问对》提到,以武侯八阵为原型创设的六花阵,为演练方、圆、曲、直、锐五阵,各营总共需要变化二十五次,更加复杂的武侯八阵在变化数量上很可能比之更多,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不必将“八阵”中的数字八与阵型的组合种类相联系。
值得注意的是,在真实的古代战场上,为了方便士兵们结阵,无论方阵、圆阵、锥形阵,还是所谓的钩形阵、雁形阵,这些大阵都是由一个个更加灵活的小型方阵或者矩阵组成的。八阵图也不例外,虽然名称不同,位置不同,但各小队依旧是以方阵或者矩阵为基础,组成更大规模的军事单元。
根据《诸葛亮鱼复八阵图考辨》的作者以《武备志》复原的鱼复八阵图(即最有名的奉节水八阵,也是杜甫《八阵图》所写的对象)来看,“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个子阵各由6支小队组成,中间大将所在则是16支小队组成的4乘4方阵,24队游骑在阵前游弋,并在阵外布置拒马、鹿角作为阻敌障碍。
八阵图中,各部队以较小的军事单元组成密集军阵,其排布有些类似西周时的井田,方阵由横纵两行列分九部分,除了居中指挥部队的将领和其卫队外,还会在前后左右以及四角布置军队。由于诸葛亮本人关于八阵的文献散佚严重,想要了解八阵的具体面貌,还要从存世较为久远的八阵图遗址来着手。
武侯八阵把部队分为八个部分,进行指挥,即“八阵本一,分为八焉”,与《唐李问对》的观点相似,晋代名将马隆在《八阵总述》中也认为武侯八阵是“合而为一,离而为八”。这也与《水经注》考证的八阵图遗址“东跨故垒,皆垒细石为之,自垒南去,聚石八行,行间相去二丈”相符。
这一点名将李靖就看得相当透彻,当时多数人认为武侯八阵即是“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不同阵法,唐太宗也曾向他询问这八种阵法的具体意义,但他却说这种误会是“传之者误也”,古人是为了“秘藏此法”,才编出这些听上去不明觉厉的名号,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只不过是诸葛亮训练部队时所用的不同番队名称,用于方便指挥队伍,而不代表任何特定含义,这段对话被记录在了《唐李问对》当中。
陈寿编著的《诸葛亮集》,虽然散佚大半,但仍有部分残篇存世,如《条令》《兵要》,其中《条令》提到“闻鼓音,举黄帛两半幡合旗,为三面陈(阵)”,“连冲之阵,似狭而厚,为利阵。令骑不得与身相离,护侧骑马相远”,“三面阵”、“连冲之阵”均不在后世所猜测的武侯八阵名单中。
因此,我们也可认为“八阵”其实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军事术语,比如《后汉书·窦融传附曾孙窦宪传》记载的《封燕然山铭》有“勒以八阵,莅以威神”句,而《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书》原文“四时讲武于农隙,汉承秦制,三时不讲,唯十月都试车马,幸长水南门,会五营士为八阵进退,名日乘之。全金革未偃,士尼素习,自今已后,可无四时讲武。”要是据此认为这些汉朝或者魏国士兵对孙武八阵或上古的风后八阵谙熟,就有些太过牵强了。
即使如此,戚继光还是要特别命令,“任是如何,不许离乱鸳鸯阵法”;在遭遇敌人伏击时,绝不用鸳鸯阵,因为“鸳鸯阵人多,跑远易乱”。
陆逊带人进阵后,只见“飞沙走石,遮天盖地”,当即被困在里面。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心下不忍,从“生门”把陆逊等人救了出来,并解释说,“反复八门,按遁甲休、生、伤、杜、景、死、惊、开。每日每时,变化无端,可比十万精兵。”
即便真的成功破阵,对自己又有什么好处?已经成为东晋权臣的桓温,他完全没有心思和精力和诸葛亮一较高下。因为破阵,便想让世人高看一眼,实在是不现实。
可桓温看透诸葛亮的八阵图以后,为什么没选择攻破诸葛亮留下的阵法,借机扬名立万呢?答案很简单,桓温也仅仅只是看破了其中之一,他并不了解八阵图后续的演变过程,究竟会是什么样子。
在他远赴巴蜀地区打仗的时候,曾意外发现前方,竟然好似有大批部队在等待着自己前进,气势汹汹,来者不善。可等到桓温走进一看才发现,这竟然只是一堆奇奇怪怪的石头。仅凭特殊的摆放方式,便有了让人不敢前进的威势。
《唐太宗李公卫问对》则表示内测网页游戏名字推荐英文,从姜尚《太公兵法》中的太公阵,到后来司马穰苴、管仲、孙武等人,都对八阵图有过发展与改进,等到诸葛亮时期,这才有了完整的八阵图。
要知道在《三国演义》中,邓艾可是通过阴平小道,直接逼迫刘禅出城投降的人。连续面对三员三国时期的知名指挥官,八阵图都取得胜利,自然无人质疑阵法强悍。
武侯亲自使用战阵,司马懿在他手上吃亏,也不算太过憋屈。可诸葛亮传给姜维后,姜维同样用这种阵法让邓艾无能为力,那就足以证明阵法的恐怖了。
功盖三分过,名成八阵图。诸葛亮的八阵图为什么能闻名天下,不仅是因为阵法的复杂程度,远远超过古代其他战阵,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这阵法让诸多名将都束手无策。
自孙武研究出《孙子兵法》后,中国历代军事家,一直坚持完善战场取胜方针。各种各样的先进战阵也因此一一浮现,让有限的士兵发挥出无限的战斗力。
四大名著《三国演义》第二十七章:二军布阵斗法
只见孔明端坐在四轮车上,手摇羽扇。司马懿说:“我主效法尧舜、坐镇中原,能容你们蜀、吴两国存在,是我主的宽厚仁慈,怕伤了百姓。你是南阳一耕夫,不识天数,强要相争,理应诛灭!如省心改过,应早退回,各守疆界,以成鼎足之势,免致生灵伤害,你们也都可保全性命!”
专题: 三国演义小说朝 三国演义小说者 三国演义名小说上一篇三国演义小说摘抄好句
下一篇三国演义小说刘皇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