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编撰。在小说中,刘表是东汉末期荆州地区的割据势力领袖,他以荆州为根据地,控制着荆州的大部分土地。刘表的形象在《三国演义》中多为懦弱、犹豫不决,但实际也有其政治智慧和审时度势的一面。
刘表之死在小说中有详细的描述。在《三国演义》的剧情中,刘表因身体不适,病情日益严重。在一次病中,他请诸葛亮前来问计。诸葛亮洞察刘表的病情,指出刘表为“病人之相”,言下之意是刘表时日不多。然而,刘表并未能听取诸葛亮的忠告,仍坚持扶病处理政务,最终病情恶化,于赤壁之战前夕,病逝于荆州。
刘表之死标志着荆州势力的动荡,也为后来曹操攻占荆州、刘备借荆州等事件埋下了伏笔。在《三国演义》中,刘表的形象虽然不是最鲜明的,但他的死亡却对后续的剧情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白话《三国演义》第四十回
刘备正忧闷之间,忽然有人报告公子刘琦派伊籍到来。刘备感激伊籍当日相救之恩,走下台阶相迎,再三称谢。伊籍说:“大公子在江夏,听说他父亲已经故去,蔡夫人和蔡瑁等商议不来报丧,已经拥立刘琮为主。公子派人前往襄阳探听,回报属实。恐怕使君不明情况,特地派我带哀书来呈报,并请求使君尽起麾下精兵,同往襄阳问罪。”
宋忠拜辞了曹操后返回荆襄,正想要渡江时,忽然看到一支人马到来,为首一将正是关羽。宋忠躲避不及,被关羽召唤,详细询问荆州之事。宋忠开始想隐瞒,后来被关羽盘问不过,只得将前后事情全盘说出。关羽大惊,随即捉拿宋忠来到新野去见刘备,说了刚刚发生的事情,刘备听完大哭。张飞说:“事已如此,可先斩杀了宋忠,随后起兵渡江,夺占了襄阳,杀了蔡氏和刘琮,然后再去和曹操交战。”
只见蔡夫人从屏风后一阵风样转出,她对刘琮说:“既然仲宣、公悌、异度三人所见相同,何必再来禀报于我。”于是刘琮写下降书,命令宋忠秘密前往曹营中投送。宋忠领命后直奔宛城,见到曹操后献上降书。曹操大喜,重赏了宋忠,吩咐让刘琮出城迎接,到时再任命他永为荆州之主。
小说三国演义刘表之死
王粲问刘琮:“主公你判断一下自己的才能比曹公怎样?”刘琮说:“那我根本没法相比。”王粲说:“曹公兵强将勇,足智多谋。他擒吕布于下邳,摧袁绍于官渡,逐刘备于汝南,破乌桓于白狼,枭除荡定天下不可胜计。现在亲统大军南下荆襄,其势难以抵敌。付巽、蒯越两位先生的计谋游戏窗口内置网页游戏广告,才是长远之策。主公不要再生迟疑,迟疑终必后悔。”刘琮说:“先生们说的极对。但我必须禀告我母亲才行。”
话未说完,座中有一人昂然而进说:“傅公悌和蒯异度的话很有道理,主公怎么就是不听?”众人一看,说话的人是山阳高平人,姓王名粲,字仲宣。王粲容貌瘦弱,身材短小,幼时曾经去拜见中郎蔡邕。当时蔡邕家中高朋满座,听说王粲来到,脚不沾地快步迎接。宾客们都惊奇地问:“蔡中郎为啥这么尊敬这个小孩子?”蔡邕说:“这个孩子是天才,我比不上他。”王粲博闻强记,人们都比不上他。他曾经在行走间观看道旁碑文,立即就能记诵。看别人弈棋,桌子倒了棋子全散落到地上,王粲上前替他们还原摆出,一子不差。又善长计算,文章也是妙绝一时。年仅十六岁时就被征辟任黄门侍郎,但王粲推托不到任。后来因为躲避战乱来到荆襄,被刘表待为上宾。
刘琮喝斥道:“这是什么破计策!我刚刚接手先父基业,位子还没有坐稳,怎么能够随便把地盘让给他人?”蒯越说:“付公悌说得很有道理。常言说逆顺有大体,强弱有定势。现在曹操以朝廷的名义南征北讨,将军如果抗拒,名不正言不顺。况且主公新立,外患没有消除,内部纷忧不断。荆襄之民听说曹军赶来,还没有开战就已经胆寒,怎么能够和他们对敌?”刘琮说:“诸公说得都有道理,不是我不听从。但我把先君多年创立的基业拱手送给他人,恐怕被天下人耻笑。”
刘琮到襄阳刚刚歇马,忽然探马报告说曹操亲领大军直扑襄阳而来。刘琮大惊,请来蒯越、蔡瑁等商议。东曹掾付巽(音xùn,迅)进言说:“曹操兵来不用担忧。现在大公子在江夏,刘备在新野,我们都还没有前去报丧,如果他们知道后兴兵前来问罪,那么荆襄就很危急。我有一计,可保荆襄之民安如泰山,又能够保全主公名爵。”刘琮问:“是什么计策?”付巽说:“我看不如把荆襄九郡献给曹操,曹操必然重待主公。”
刘表死后,蔡夫人和蔡瑁、张允商议,写下假遗嘱,令次子刘琮为荆州之主,然后举哀报丧。这时刘琮才十三岁,很是聪明。他聚集众文武说:“我的父亲刚刚离世,我兄长现在江夏,叔父刘备在新野。你们都立我为主,如果我叔叔和兄长兴兵前来问罪,那我们如何解释?”
四大名著《三国演义》第十五章:刘备江津口脱逃
孔明见曹军将至,便一面把百姓和各官家眷迁往樊城,一面调兵遣将,分赴各处阻截曹军。调度一定,孔明便与刘备登高眺望,只候捷音。孔明着人打青、红旗号,将许褚引进鹊尾坡。许褚听见山上大吹大擂,抬头看时,只见刘备、孔明坐于华伞之下对饮。许褚大怒,引军上山厮杀。不料,山上檑木炮石滚滚而下,许褚大败。
孔明认为此计可行,但刘备哭着说:“我兄临危前曾托孤于我,我今若捉其子夺其城,将来死于九泉之下,有何脸面见我兄呢?”诸葛亮说:“如果不这样做,今曹兵已到宛城,我们如何拒敌?”刘备说:“不如去樊城躲避一下。”
《三国演义》四十回 蔡夫人议献荆州 诸葛亮火烧新野
孔明要刘备去打刘琮,刘备说刘表托孤给我,我要打他死了怎么去面对我兄长。不如去樊城。便广告百姓,愿去的跟去。让关羽领一千兵去白河上头埋伏,多带布袋装沙堵白河水,明天三更后,听到下游人喊马嘶,放水杀下来。叫张飞带一千兵去博陵口埋伏,这里水缓,曹兵必来这里逃难,可杀来接应。赵云在城里放火,在东门袭击他们。令糜芳、刘封各执红旗、青旗,去新野三十里鹊尾坡前埋伏,看城中起火就杀出来。曹兵果然大败。
综上所述,刘表集团的败亡,亡在他的后妻和小舅子身上,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这种事情并不是只有《三国演义》才有,值得后人警惕。
幸好,刘表还是给刘备留下了一个刘琦,夏口虽小也能暂时屯兵,何况刘琦手里多少还是有一些人马的,这也是刘备和孙权谈判联合的本钱。
在刘表集团败亡过程中,刘备多少还是有一些责任的,他太看重情义和仁义,宁愿被曹操到处追也不愿突袭襄阳,即使刘表想让荆州刘备也不敢答应。
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刘琮和蔡氏在迁往北方途中被曹操派人截杀,蔡瑁也因为蒋干盗书被曹操冤杀,蔡氏一族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蔡氏家族的算盘打得很精明,就算刘表不死,一旦曹操南征,蔡氏家族为了本族利益大概率还是会选择投降,这是他们维护小集团利益的必然。
即使刘琮不想投降曹操,但毕竟没有什么话语权,最终蔡氏和蔡瑁为了保护蔡氏家族的利益,还是选择了不战而降,至于刘琮,他还是个孩子嘛。
刘琦这种情况不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代可算比比皆是,不论他之前和父亲的感情有多好,只要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孩子,作为前妻的儿子都会不得不陷入一种尴尬境地,尤其是在家产颇丰的情况下更是艰难。
刘琦感觉到蔡氏和蔡瑁的威胁,又发现父亲刘表不太靠得住,于是在诸葛亮的建议下自愿前往夏口,远离了襄阳也就远离了后妈和后舅的威胁,在夏口发展自己的势力。
虽然刘表也喜欢刘琦,但俗话说“有了后妈就有了后爹”,刘表也经不住蔡氏整天给他吹枕边风,再加上小舅子又掌管着荆州军权,他还是更倾向于刘琮。
但是,蔡氏后来为了巩固蔡氏家族的地位生了儿子刘琮,为了保护蔡氏家族的利益,不论刘表后妻还是小舅子,都拼命要将刘琮推上刘表接班人的位置,刘琦的位置就尴尬了。
蔡瑁这种掌握实权的外戚在现代企业中也并不罕见,有些企业里也确实存在“小舅子”这样的亲戚胡作非为的现象,可以说这是一种非常不健康的企业管理模式。
这样一来,蔡瑁一方面是荆州豪族,背后有蔡氏家族,还是刘表小舅子。另一方面他又有军权,他在荆州就成了连刘表都要让三分的角色,即使蔡瑁多次准备暗害刘备,刘表依然不敢对蔡瑁进行任何惩处。
蔡瑁是蔡氏的亲弟弟,也就是说他是刘表的小舅子,这位小舅子在刘表上任荆州后做过不少贡献,由于功劳大也有亲姐姐撑腰,蔡瑁实际上控制了荆州的军权,甚至敢多次先斩后奏杀刘备。
像刘表这样依靠妻子支持取得事业成功的企业家在现代并不少见,但有些企业家在创业成功后能够建立自己的权威,有些企业家则被妻子所在家族牢牢控制。
蔡氏是刘表的后妻,她父亲蔡讽是襄阳名士也是本地豪族,蔡氏的姐姐就是诸葛亮的丈母娘。荆州之前的治所一直在江陵,刘表担任荆州牧后不久就把治所迁往襄阳,这其中有很大原因就是因为蔡氏。
放在现代眼光看,刘表就像一家公司老总,对自己的创业伙伴非常刻薄,导致能人纷纷离他而去,对自己的下属也是非常小气,导致下属也和自己貌合神离,这家企业当然做不大。
刘备投奔刘表之后一度表现很好,帮刘表平叛又帮他御敌,但刘表对刘备也是始终怀有戒心,又让刘备帮他打仗又防着刘备不给他更高的待遇。
张绣曾和刘表合作,他在宛城为刘表集团形成一道屏障,两人联手击败过曹操,按理说刘表应该善待张绣,但他对张绣始终有所保留让张绣看不到前途,于是张绣就在贾诩的劝说下投降了曹操,也让刘表失去了一个非常好的合作伙伴。
曹操在“煮酒论英雄”中评价刘表徒有虚名,此话确实有道理,刘表形象比较和善,看起来能够招贤纳士,但他却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格局不大,不能容下能人。
刘表是荆州牧,坐拥荆襄大地,整体实力在东汉末年各个割据势力中属于中上游水平,但刘表集团不仅没能成事,甚至在曹操南征时轻易投降导致彻底败亡,谁来负这个责任呢?
《三国演义》之所以是传世名著,除了好看之外,关键是读者能从书里得到很多启示,有关于为人的,有关于处世的,有关于权谋的,还有关于打仗的,有人甚至拿《三国演义》当兵法书看。
辛毗、审荣虽然叛变,但他们的家属辛评、审配依然为袁家尽忠。审配被杀时要求面朝北对着自己主君,沮授也拒绝曹操劝降准备逃回河北。荀谌是荀彧的兄长,这种身份的人投靠曹操肯定能当大官,史书上没写结局则多半是没有跟曹操。郭图也没背叛袁家,包括官渡之战里出现过的韩猛、蒋义渠等一众将领都没有投降的记录。
除开荀彧朱灵这些自主跳槽的以及臧洪这种为故主尽忠的,史书明确记载袁家叛变的人有许攸、张郃、高览、辛毗、吕旷、吕翔、苏由、韩范、梁岐、马延、张顗、审荣、焦触、张南、刘询、张子谦等,其中韩范、梁岐都是县令县长这种小官,其他大多是因为战场不利而叛变,只有焦触自称幽州刺史,刘询令诸城响应,算得上是地方大员,但三国志也说焦触是举县投降而非举州或举郡。
曹操手下的兖州别驾毕谌跟着陈宫一起造反,刘表的别驾韩嵩在当从事中郎出使曹操时直接把老板给卖了,刘璋的别驾是张松,这位属于是韩嵩的威力加强版,孙权的长史张昭表现也令君主感到失望。
三国志叙述袁绍在官渡之战前的阵容时说他“以审配、逢纪统军事,田丰、荀谌、许攸为谋主,颜良、文丑为将率”,这七个人里颜良文丑战死沙场,审配拒绝投降被杀,逢纪田丰被袁绍父子杀害,荀谌结局不明,只有许攸当了叛徒。
曹操这边,官渡之战,曹操战胜袁绍,搜出手下文武百官跟袁绍方面的沟通信件,有人建议曹操按信件查人,查一个杀一个。曹操默不作声地把信件都烧了,感慨地道:当时连我都不知道能不能活到明天,追查他们干什么?到三国后期,魏国军队各地方最高长官和要命的位置基本都是曹家和夏侯家掌管,于禁 这种几十年的老部下说投降就投降,司马家这种等你死要你命的,说明曹操 还是明白的,关键时候还是亲人靠谱...
就说魏蜀吴,刘备在徐州荆州两次遭遇高官叛变丢失地盘,孙权上台后一群人想搞事,赤壁战前张昭带头当投降派,亲属也暗地勾结曹操,孙吴建国后也时不时有人往曹魏跑。
先不说丁原董卓张杨刘虞这些直接被部下干掉的,刘表死后荆州直接分裂,重臣蔡氏蒯氏争当带路党,刘璋的益州带路党多得数不过来,连亲戚都不跟他玩,陶谦遭亲信背叛,被打得一败涂地,公孙瓒被叛徒搞成自闭症,不肯见部下的面。
看孙坚此生,孤微发迹,能迎娶到白富美姐妹花,已是人生巅峰,六子一女,美满天伦,群雄讨董,一枝独秀,情场沙场两得意,人气运气都双暴击,难免老天也妒忌。
忽一日,狂风骤起,将中军帅字旗竿吹折。韩当曰:“此非吉兆,可暂班师。”坚曰:“吾屡战屡胜,取襄阳只在旦夕。岂可因风折旗竿,遽尔罢兵!”遂不听韩当之言,攻城愈急。蒯良谓刘表曰:“某夜观天象,见一将星欲坠;以分野度之,当应在孙坚。
坚令诸军不可轻动,只伏于船中,来往诱之;一连三日,船数十次傍岸。黄祖军只顾放箭,箭已放尽,坚却拔船上所得之箭,约十数万。当日正值顺风,坚令军士一齐放箭,岸上支吾不住,只得退走。
却说孙坚有四子,皆吴夫人所生。长子名策,字伯符;次子名权,字仲谋;三子名翊,字叔弼;四子名匡,字季佐。吴夫人之妹,即为孙坚次妻,亦生一子一女,子名朗,字早安;女名仁。坚又过房俞氏一子,名韶,字公礼。坚有一弟,名静,字幼台。
这两处誓咒,如细玩味,只有第一处是伏笔,第二处便是看开了,匿玉玺就匿玉玺steam 网页 上不去游戏下载游戏,死刀箭就死刀箭,反正不匿玉玺,早晚也是要死刀箭的。
小时读三国,书翻到此,觉得孙坚也太不英雄,耍无赖的话还说两遍。哎,其实也是没办法,第一次对袁绍,就是装硬赌一把,第二次对刘表,汉室宗亲,你能跟人说啥。要是换别人堵截,你还能拉一边说,兄弟,我给你看个宝贝。可现在是人老刘家的人来堵你,首先你肯定不能承认,但是你也知道赌咒发誓人家肯定也不信。赌咒的废话一说,肯定是要给自己减分的。
这种事情,为防百密一疏,必求万无一失。而且,次日辞归,军中少人,孙坚居然还不知道。如果说少个小兵,主将不知道很正常,但这是非常之时,心怀异志,次日起来必定清点人数。
人生三碗面,情面,脸面,场面。二袁脸面还没撕破,只是绝了情面,至于场面,毕竟血浓于水,这辈子是绝不了,不然也不会临死想把玉玺给袁绍。
初以为,罗贯中开二袁的玩笑,“自此兄弟不睦”,哪来的自此,这哥俩什么时候睦过呀。无厘头之笔反添趣味。但兄弟不睦是双方的,不然文到“术怒”就完事了,哥哥没答应,弟弟自己生气。再与下文刘表之事对比,袁术对兄弟是“求”,对外人是“借”。
却说袁术在南阳,闻袁绍新得冀州,遣使来求马千匹,绍不与。术怒,自此兄弟不睦。又遣使往荆州,问刘表借粮二十万,表亦不与。术恨之,密遣人遗书于孙坚,使伐刘表。
次日,孙坚来辞袁绍,曰:“坚抱小疾,欲归长沙,特来别公。”绍笑曰:“吾知公疾,乃害传国玺耳。”……坚随即上马,拔寨离洛阳而去。绍大怒,遂写书一封,差心腹人连夜往荆州送与刺史刘表,教就路上截住夺之。
专题: 在小说三国演义 小说听三国演义 真三国演义小说上一篇小说内容推荐三国演义
下一篇三国演义系统刘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