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作家罗贯中创作。这部小说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一段历史,包括了黄巾起义、群雄割据、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三国归晋等历史事件。书中融合了真实的史实和虚构的故事,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如曹操、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周瑜等。
《三国演义》是一部文学作品,并非出自徐氏,其中的人物和情节虽然基于历史背景,但很多内容是作者的创作和加工。小说通过丰富的故事情节和生动的人物描写,展现了那个时代复杂的政治斗争、军事冲突以及人物的忠诚、智慧、勇气和谋略。它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也包含了对人性、权力、道德的深刻探讨,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三国演义〉通识》:带你亲自“腰斩”三国,重塑小说人物
关于“战争描摹的艺术”也有一点愚见,当成读后作业,附骥于此,庶几不辜负这本新见迭出的《〈三国演义〉通识》。火烧赤壁中所谓“连环计”可算是脍炙人口的重要情节,但《三国演义》两次“连环计”的性质截然不同,《三国志平话》中的“连环计”只有王允、貂蝉那一出,而没有庞统在赤壁战前的发挥。但是在明刻本《三国演义》出来之前,我们偶然发现水战中用“连环计”的史料:
本书所点出的“战争描摹的艺术”很有延展性与话题度。最近在地铁站看到数张大幅海报,宣传明年即将发布的某著名三国主题电子游戏的最新版本。该版本以潼关之战为主要场景,不难发现“战争描摹的艺术”是它用来吸引玩家的一张王牌。值得一提的是,潼关之战也涉及到《三国演义》与正史的重大分歧三国类单机版游戏城池类,所以该游戏海报中频繁使用“再现”、“考证”、“虚构”、“还原”等一众文学术语。
三国演义徐氏小说
在1994年版的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战争的大场面,恐怕远比不上2010年新版,或者电影《赤壁》,但并不妨碍前者口碑上的优胜。就小说《三国演义》而言,姑且抛开古籍中精粗不一的版画,单就文字而言,赤壁、官渡等几场最有名的大战,美感其实未必输给视觉艺术。本书用几个战争艺术的专题,将全书有关描写关联起来,在拆解、对照的过程中呈现出线性阅读所忽略的景观。
人们反复品味同一件事物,大抵是把这件事物最基础的底料,品得烂熟后,以便腾出五感,察觉到个中滋味的复调。本书一面给还没翻开《三国演义》原著的读者提供方方面面的导航,一面为熟悉《三国演义》或笼统而言的三国故事的读者抖开十段锦,端出来几道新鲜的佳肴。这部“许园食谱”中间,最勾得老饕垂涎的,要数这“纸面上的堂堂军阵:战争描摹的艺术”一章。
第四章是从女性人物切入,为读者提供一种批判性、创造性的《三国演义》读法。本章第一节分析并对比何太后、蔡夫人两个“后宫掌权”型人物,第二节专论貂蝉,第三节钩沉“小人物”孙权弟妻徐氏。这一章得东坡八面受敌读书法之精髓:面对《三国演义》原著,大可以将“领衔主演”之外的各色人物作为某一次阅读的主线,完成一番巡礼。
“回禀将军,小人姓徐名盛,字向文。琅邪莒县人氏,早年我徐氏族人为了躲避战乱来到吴郡居住。后来听闻刘使君在曲阿招募士卒,小人便前往投军,加入了周府君的部曲,谁知后来…”
陈应连忙点头道:“将军说的对,这些可全都是宝贝啊!刘使君也真是的,这么多的军械,他宁可堆在牛渚营的库房里面,也不肯分发给咱们使用。”
战事刚一结束,赵凡先安排几队斥候,往南探查敌情。随后,他又下令让鲍隆带领五百多士卒前去北边支援友军作战。他自己则留下来同陈应一起清点物资,整编投降过来的士卒。
朱治突然握紧吕范的手道:“子衡,我死之后,你一定要记得提醒长公子。那个赵凡是个人才,能收复此人固然是最好不过。若是无法收为己用,当尽早除之,以绝后患,切记!切记!”
朱治微微摇了摇头,语气虚弱地道:“子衡,我的身体,我自己心里清楚。我只恨以后再也不能追随长公子征战沙场,也不能看到他一统江东的那一天。”
医工为朱治检查完后,冲吕范苦涩地摇摇头,吕范顿觉眼前一黑,差点没晕倒过去。孙河才刚战死不久,朱治又重伤不治,这让他日后如何向孙策交待。
这个画风的《三国演义》,过瘾!
见了裴秀后,司马炎特意把秀发一甩,然后问道:“您觉得人的面相分贵贱吗?”。裴秀没有回答,而是被司马炎一袭长发迷倒,和何曾一样认为这是天子异相,从此站在司马炎这边,极力向司马昭推荐。“因以异相示之,秀由是归心。”(《资治通鉴》)。
裴秀是河东郡闻喜县人,今山西运城闻喜县,出身北方大族“河东裴氏”。裴秀不但是曹魏和西晋重臣,还是中国的地图学鼻祖,他编制了我国现存最早的历史地图集《禹贡地域图》),被誉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
司马炎当时不知道用了什么牌子的洗发水,竟然让垂地的长发整个都能飘逸起来。有一天司马炎就带着这一头飘逸的秀发专门去拜见裴秀。
法律专家贾充被司马昭安排重新编定法律,尚书仆射裴秀被安排重新完善官制,司空荀顗(yǐ)负责修订礼仪制度。这些人既然被司马昭委以重任,说话自然管用。
刚被任命为司徒的何曾就因司马炎这个异象而向对司马昭狂热推荐:“中抚军聪明神武,有超世之才。发委地,手过膝,此非人臣之相也”(《晋书.武帝纪》),中抚军即司马炎。司马炎聪明神武,没人超过他,关键他长发拖地,手长过膝,这是天子之象,岂能做人臣呢。
这有些不可思议,但您没看错,我也没写错。在古代,这叫“异相”。真龙天子都有异相,刘备的异相就是双耳垂肩,两手过膝。隋文帝杨坚的异相是额头突出青筋暴露,五条皱纹形成五条龙的样子。
司马炎知道自己无论是文学修养、聪明程度,还是孝顺父母等各方面都不如弟弟,他的优势仅仅只有一个:嫡长子。但这一条显然不够硬,毕竟司马攸还是司马师的儿子。
百善孝为先,孝是大德,司马攸品学兼优,又特别孝顺,所以口碑非常好,加上过继给司马师为子的特殊身份,司马攸一直是司马家族大权继承人的热门人选。
司马攸出生于公元246年,自幼聪慧过人,性格温和,亲贤好施,饱读诗书。尽管比哥哥司马炎小十岁,但在世人眼里,司马攸的才华却远高于司马炎。“才望出武帝之右,宣帝每器之”(《晋书.司马攸传》)。司马懿在世时非常喜欢这个孙子,平定王凌淮南一叛时,司马懿把年仅五岁的司马攸也带着一块出征,凯旋后封司马攸为长乐亭侯。
司马昭总觉得大权本该是司马攸的,自己只是暂时摄政,因而对司马攸特别好,经常说“百年之后,大业宜归攸”(《晋书.武帝纪》)。
司马师没儿子,司马昭早早就把次子司马攸过继给司马师,司马师死时司马攸仅十岁,无法理政,于是司马师便将大权交给弟弟司马昭。正因如此,司马昭掌权后常常对大臣说:“此景王之天下也,吾何与焉”(《晋书.武帝纪》),景王即司马师。天下本是哥哥的,我不会参与,言下之意就是司马昭最终会把大权还给哥哥。
司马昭一共九个儿子,仅原配王元姬给他生的嫡子就有五个,但活到成年的嫡子只有长子司马炎和次子司马攸,其他三个早夭。剩下几个都是庶子,连母亲是谁史书都未记载,完全没资格参与储君之争。
司马昭此前一直没有立嗣,原因有二,一是司马昭没想到自己会这么快就要去见父亲和哥哥,第二,司马昭一直没考虑好到底该选谁接班。
司马昭并非暴亡,从生病到病重,直至去世一定是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司马昭越发感觉自己已然无法实现三年灭吴的豪言。因此,尽管离称帝仅剩一层薄薄的窗户纸,但司马昭始终没有捅破。一统天下成就帝王之业的壮举只能由后辈来完成了。
司马昭自公元255年掌权起就多次上演了欲迎还拒的把戏,一直拒绝晋升。但在半年前,钟会大军大举南下、灭蜀在望时,司马昭欣然接受晋公封号。现在仅仅过去半年,司马昭又荣升晋王,并对朝廷的礼制、律法、官制等进行大刀阔斧的修订。
允许晋王的冠冕上有十二旒(音liú),就是帽子前可以下垂十二串玉珠,出行时配天子旌旗,出警入跸,乘坐六马金根车,后面跟着五时副车,随行队伍要有旄头云罕,乐舞八佾(音yì)等等。另外,司马昭的王妃改称王后,世子改称太子,王子王孙一律按曹氏皇族的称号称呼。晋国内部可以设置御史大夫、侍中、常侍、尚书、中领军、卫将军等官职…..
除此外,王在五等爵之上,列侯在五等爵之下,而且五等爵并非只有五等,中间还有细分,比如公爵就分为国公、郡公、县公、乡公等等。
战国时期的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实行二十等爵位制,还被后来的秦朝和两汉沿用。汉文帝刘恒和汉武帝刘彻在位期间都曾为解决财政困难公开标价卖爵,刘彻卖的爵位里就有十一级武功爵,其中造士、闲舆卫、良士等爵位很多人听都没听过。正式完全采用公、侯、伯、子、男五爵的就是司马昭。
五等爵就是公、侯、伯、子、男由高到低五个爵位,虽然这些爵位名称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但历朝历代并不是严格按照这五个爵位划分,中间的名堂非常多。
七月,司马昭又安排司空荀顗重新制定礼仪制度,安排精通法律的中护军贾充重新编制朝廷律法,让尚书仆射裴秀重新编制朝廷官制,让太保郑冲总体负责诸项事宜。七月底,司马昭又正式对外颁布施行五等爵位制。
到了三月,也就是回洛阳一个月后,司马昭便以灭蜀有功为由授意魏元帝曹奂晋升自己为晋王,再增加十个郡的封邑。连同此前十个郡,司马昭一共有多达二十个郡做为晋国的封地。
卧冰求鲤的故事虽然在中国志怪小说鼻祖,干宝的《搜神记》中也有记载,让人误以为是传说故事,但实际却实实在在地记载于正史《晋书.王祥传》中。
有一年寒冬腊月,天寒地冻,朱氏突然说想吃鲜鱼。王祥听说后立即跑到已经封冻的河边,脱掉外衣凿开冰冻抓鱼。就在王祥凿的满头大汗时,突然“冰忽自解,双鲤跃出”,冰块突然化开,两条鲤鱼跃出水面跳到王祥面前。
即便如此,生性纯孝的王祥对父亲和继母始终都恭恭敬敬。不管王融还是朱氏生病,王祥都衣不解带侍奉左右,下人端上汤药时王祥必定要亲自先尝一口。
王祥生母在王祥很小时就病逝了,父亲王融的继室,也就是王祥的继母朱氏对王祥非常不好,经常在王融面前诋毁王祥,以致失去母爱的王祥几乎又失去父爱。虽然身在豪门,但年幼的王祥却经常被打发去干脏活累活,甚至包括“扫除牛下”,打扫牛圈。
王祥出身琅琊王氏,一直为司马氏所器重,历任光禄勋、司隶校尉、太常等职,曹髦被杀后不久升任司空。西晋末年辅佐琅琊王司马睿定鼎江东的王敦、王导兄弟就是王祥弟弟王览的孙子。
公元264年2月,司马昭从长安返回洛阳后先把钟会和邓艾死后空出的太尉、司徒两个职位补上。司空王祥被拜为太尉,征北将军何曾拜为司徒,左仆射荀顗接替王祥任司空。
司马懿和司马师掌权时期仅仅只是权臣,没有表露出任何想要取曹魏而代之的意思,可到了司马昭时期,气氛逐步酝酿到位,改朝换代的意愿越来越露骨。
郤正一直陪伴刘禅左右直至刘禅病逝,之后被晋武帝司马炎任命为安阳县令,因为政绩出色,不久又调回老家益州,任巴西郡太守,后病逝于任上。
司马昭觉得不对劲:“我听这话怎么像是郤正说的呢?”。刘禅大惊,马上睁开眼睛惊讶的望着司马昭:“是呀,是呀,晋王是怎么知道的呢?”,引的众人哈哈大笑。
事后,郤(xì)正提醒刘禅:“以后如果晋王再问你,你要立马把眼泪憋出来,然后声泪俱下地回答‘先辈的陵墓都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啊’,说完就闭上眼千万不要再说话”。
司马昭便对身边的贾充说:“没想到人之无情竟然能到刘禅这种程度,有这样的主子在,即便诸葛亮在世也无法让蜀汉长久,何况姜维呢!”贾充笑笑:“他要是不这样,您还能灭得了蜀汉吗!”
刚到洛阳的那天,司马昭大摆宴席招待刘禅和蜀汉旧臣,中间还安排了皇家歌舞团表演助兴,内容有司马昭特地为刘禅精心安排的蜀地乐舞。蜀汉降臣们听了之后各个神情凝重,五味杂陈,而刘禅却毫无反应,依旧高高兴兴大快朵颐,谈笑自若。
公元264年3月,刘禅抵达洛阳,被司马昭封为安乐公,食邑一万户,赐绢一万匹,奴婢一百人,族内子孙共五十余人均被封侯。随行的郤正和张通,以及先行迁往洛阳的蜀汉降臣,尚书令樊建、侍中张绍和光禄大夫谯周等人也都被赐封为侯。
钟会之乱平息不久,司马昭便要求蜀汉后主刘禅由成都举家迁往洛阳定居。刘禅出发时身边旧臣早已树倒猢狲散,劳燕纷飞,唯有秘书令郤正(郤音xì)及殿中督张通两人抛妻弃子孤身陪伴刘禅前往洛阳。
虽然钟会和邓艾这两员大将相继死于非命,但对司马昭来说嫁衣下载网页游戏图片大全,灭蜀之战却是巨大的成功,这意味着司马昭改变了中国历史,存在了四十余年的三国鼎立格局由此变为曹魏和东吴的南北对峙。
胡烈因功在战后被任命为荆州刺史,在新野和襄阳一带和东吴对峙,几年后又被调入西北担任秦州刺史。胡烈是典型的武将,或者叫悍将,性格爆烈,在西北期间采取高压手段对付胡人,引发胡人不满,最终发生暴乱。后来秃发树机能叛乱的直接原因就是胡烈的高压手段过于残酷,胡烈自己也在征讨秃发树机能时兵败被杀,成为西晋第一位战死的地方大员。
战后,卫瓘因功被被任命为使持节、都督关中诸军事、镇西将军。镇西将军原是钟会职务,以镇西将军之职都督关中诸军事,说明此时还未任命新的征西将军,卫瓘就是实际上的征西将军,西部战区一把手。后来卫瓘又被改任镇东将军、都督徐州诸军事,被调到江淮地区对付东吴去了,爵位也升为菑阳侯。卫瓘是西晋重臣,后面说西晋时会经常提及。
以邓艾所成就的功名,本应书写在史册中流传万世,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为何要谋反?谋反对他有何意义?邓艾进入成都后的所作所为虽然有些不合常理,但自古亦有先例,据此定罪本就有争议,这只是钟会因忌惮邓艾而有意构陷……
“先帝知其可任,委艾庙胜,授以长策。艾受命忘身,束马县车,自投死地,勇气陵云,士众乘势,使刘禅君臣面缚,叉手屈膝。艾功名以成,当书之竹帛,传祚万世。七十老公,反欲何求!艾诚恃养育之恩,心不自疑,矫命承制,权安社稷;虽违常科,有合古义,原心定罪,本在可论。锺会忌艾威名,构成其事。忠而受诛,信而见疑,头县马巿,诸子并斩,见之者垂泣,闻之者叹息。”(《三国志.魏书.邓艾传》)。
不论西晋官方如何认定,在我们后人看来邓艾就是英雄。邓艾不畏艰险暗渡阴平的壮举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成功的奇袭战之一,将作为经典战例永远被记录于人类的战争史册。
而且,司马炎这道诏书的实质是因邓艾认罪态度好,司马炎心生怜悯,所以点名让邓朗为官,但对于邓艾是非功过的官方定论仍没有任何改变。
虽然多年前朝廷已经允许邓艾家属回城,但这些人回城后的境遇相当窘迫,基本沦为最底层。邓朗收到诏书后正准备出发,结果家中失火,邓朗和母亲、妻子等都惨死烈火中。邓朗是否还有后人,史书未再记载。
专题: 穿三国演义小说 三国演义完小说 三国演义小说图上一篇三国演义小说短篇po
下一篇三国演义小说文案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