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一部经典作品,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历史故事,涉及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人物等多方面内容。虽然《三国演义》本身并没有直接的地图描述,但读者可以通过书中对地理环境、地理位置、城市、道路等的描述,结合《三国志》等历史文献,大致构建出三国时期的地理分布和战争路线。
在现实中,为了帮助理解《三国演义》中的地理关系,学者和历史爱好者们制作了一些地图。这些地图通常会标注出三国时期的各个主要城市、主要战役发生地、交通要道等关键地理信息,以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小说中的情节和历史背景。例如,著名的“三国地图”通常会包括如下关键地点:
1. 长安:东汉的都城,后来*为曹魏的都城。 2. 洛阳:魏、蜀、吴三国的政治中心之一。 3. 成都:蜀汉的都城。 4. 许昌:曹魏的都城。 5. 赤壁: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发生地。 6. 官渡:官渡之战发生地。 7. 汉中:蜀汉与魏国的边界,战略要地。 8. 赤眉:反叛势力活动区域。 9. 夷陵:夷陵之战发生地。
制作这些地图时,通常会采用不同颜色或标记来区分三国势力的活动范围和关键事件的发生地。这些地图不仅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三国演义》中的地理知识,还能增加阅读的趣味性和历史感。
请注意,由于《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其中的地名、地界有时可能与历史记载略有出入,因此在地理参考时,应以历史文献为主要依据。
《三国演义》中的三幅地图
想什么,来什么。邓艾在进攻成都的途中,收降了蜀汉的江油城守将马邈,马邈向邓艾“献地理图一本,备写涪城至成都三百六十里山川道路,阔狭险峻,一一分明。”(《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七回)这本地图对邓艾进军起到了很大作用。
三国演义小说中地图
《三国演义》中,率领先头部队攻破蜀汉的邓艾,就是一个地理爱好者,“见高山大泽,辄窥度指画,何处可以屯兵单机游戏三国游戏视频,何处可以积粮,何处可以埋伏,人皆笑之。”(第一百七回),这段话就源于《三国志·魏书·邓艾传》:“每见高山大泽,辄规度指画军营处 所, 时人多笑焉。”
(姜)维袖中取一图与(钟)会,曰:“昔日武侯出草庐时,以此图献先帝,且曰:益州之地,沃野千里,民殷国富,可为霸业。先帝因此遂创成都。今邓艾至此,安得不狂?”(钟)会大喜,指问山川形势。维一一言之。(第一百十八回)
《三国演义》中的地理错误,看了地图才知道罗贯中确实是个地理盲
你以为罗贯中能足迹战场吗,他是依据陈寿的三国志,更细研裴松之之注及民间平话,方有人们喜爱的三国演义。3.曹操是走彝陵山路遇到张飞,意味着张飞埋伏的葫芦口已经是江陵的大后方,换句话说曹操遇到张飞的时候他应该已经安全抵达江陵了,当然也不可能又折返到华容道,按这样的逃亡路线走曹操兜兜转转何年马月才能到江陵。
正常思维你的解释很合理,但是历史书不是历史的全部,还有就是兵法里有一句话叫做反其道而行之!赤壁之战曹操战败一路逃亡,目标是曹仁镇守的南郡江陵,曹军在乌林先后被吕蒙和甘宁等吴军大将截杀,在“乌林之西,宜都之北”被赵云截杀,走北彝陵山路在葫芦口被张飞截杀,最后在华容道和关羽狭路相逢,由此可见曹操的逃亡路线大概就是乌林—宜都—夷陵道—葫芦口—华容道—南郡。
我都不想说,仔细读下原著,董卓从洛阳迁都长安发生在虎牢关三英战吕布以后。盲人成了名人,光明者却默默无闻,有点不公……耒阳*在桂阳郡东北一百三十里买书记之《三国志》那些事儿,这样的地图你能看得懂吗?
既然已经要开整,那就先了解一下,《三国志》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曹魏、蜀汉、东吴纪传体断代史。《三国志》即没有记载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没有记载经济、地理、职官、礼乐、律历等的“志”。是二十四史中最为特殊的一部。
《三国演义》东汉行政区划及主要长官名称
赤壁大战之后,刘备平定长沙四郡,采取了先近后远,先易后难的策略,首先回身向西南攻取了武陵郡(郡治所在临沅,今常德),再挥师东南直取长沙郡(郡治在长沙),而后径直南下攻取桂阳郡(郡治在今郴州),最后全军西卷平定了零陵郡(郡治在泉陵,今零陵)。
但是应该说,作为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一书在此处写的异常精彩,让我们一提起长沙就想起了老将黄忠,想起了三国时期那些栩栩如生的风云人物。
刘备想先取零陵,如若不经过武陵,就要横渡澧水、沅水两水,并在二水之间的江南水网地带跋涉,大军行动将极为困难。刘备如若要想先取长沙,因此时江水为孙刘共管,行动亦有所不便。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刘备平定长沙四郡,就是采取了先近后远,先易后难的策略,首先回身向西南攻取了武陵郡(郡治所在临沅,今常德),再挥师东南直取长沙郡(郡治在长沙),而后径直南下攻取桂阳郡(郡治在今郴州),最后全军西卷平定了零陵郡(郡治在泉陵,今零陵)。
还有辽东柯比能怎么能出现在西平关?!据《三国志·卷三十二·蜀书二·先主传第二》记载:“先主表琦为荆州刺史,又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零陵太守刘度皆降。”
此时,刘备想先取零陵,如若不经过武陵,就要横渡澧水、沅水两水,并在二水之间的江南水网地带跋涉,大军行动将极为困难。刘备如若要想先取长沙,因此时江水为孙刘共管,行动亦有所不便。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权、刘备联军在赤壁大破曹操大军之后,曹操、孙权与刘备三家各据有原刘表荆州的一部分。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刘备领荆州牧,在油江口安营扎寨,因刘备领左将军职,时称左公,故取“左公安营扎寨”之意,*孱陵为公安。此时,公安就成为刘备的治所。孙权则占据江陵以东,与刘备隔江水(长江)而治。
罗贯中的行动安排意图很明显,就是先中路突破,再分取两翼,最后回军扫尾。但在现实中,这是根本无法做到的。并且,需要说明的是零陵郡也不是离刘备最近的一个郡,其郡治所也在湘水之东。现实中罗贯中让马良献的先西后东之计,如果是真实的存在的话,可以想见刘备会如何对待马良。为了更好的说明,我们先看三国时期荆州南部四郡的地图。
我们看《三国演义》一书中,将夺取长沙四郡的先后顺序描写为零陵→桂阳→武陵→长沙,但原书先写的马良之策却是:“良曰:“湘江之西,零陵最近,可先取之;次取武陵。然后湘江之东取桂阳;长沙为后。”但接下来,刘备在书中却没有按照罗贯中让马良献的先西后东的计策行事。
玄德亲至武陵安民毕,驰书报云长,言翼德、子龙各得一郡。云长乃回书上请曰:“闻长沙尚未取,如兄长不以弟为不才,教关某干这件功劳甚好。”玄德大喜,遂教张飞星夜去替云长守荆州,令云长来取长沙。……
《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 关云长义释黄汉升 孙仲谋大战张文远》:“却说孔明谓张飞曰:“前者子龙取桂阳郡时,责下军令状而去。今日翼德要取武陵,必须也责下军令状,方可领兵去。”张飞遂立军令状,欣然领三千军,星夜投武陵界上来。
玄德入城安抚已毕,赏劳三军。乃问众将曰:“零陵已取了,桂阳郡何人敢取?”赵云应曰:“某愿往。” ……赵云领了三千人马,径往桂阳进发。”
马良至,玄德优礼相待,请问保守荆襄之策。良曰:“荆襄四面受敌之地,恐不可久守;可令公子刘琦于此养病,招谕旧人以守之,就表奏公子为荆州刺史,以安民心。然后南征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积收钱粮,以为根本。此久远之计也。”玄德大喜,遂问:“四郡当先取何郡?”良曰:“湘江之西,零陵最近,可先取之;次取武陵。然后湘江之东取桂阳;长沙为后。”玄德遂用马良为从事,伊籍副之。
《三国演义·第五十二回 诸葛亮智辞鲁肃 赵子龙计取桂阳》说道:“却说刘玄德自得荆州、南郡、襄阳,心中大喜,商议久远之计。……
《三国演义》是经典名著,但其中一些地理常识方面的错误会让读者对历史产生歧义,发表此文仅是希望大家在读这部名著的时候,能够更好的了解当时复杂的社会背景,进而能更好的了解那个英雄辈出的风云年代。
在蜀国地图中竟然看到巴西郡,但是这里的巴西意为“巴郡以西”,与同时期的巴郡、巴东郡合称“三巴”,但实际上巴西郡位置大致在巴郡以北,巴东郡以西。
比较感兴趣的是辽东郡屏蔽网页游戏图片怎么打开,查阅了一下,三国时期辽东郡范围约在今的辽宁省、吉林省东南部,下辖朝鲜障塞、真番障塞。战国时期燕国燕昭王姬职置郡。郡治襄平(今辽宁省辽阳市),辖大凌河以东,辽水以东,朝鲜清川江下游附近地区。
这个是根据一位大佬的作品,加工了一下做出来的简化图,主要是对于三国时期,魏蜀吴三方所占州郡单独列出后的版图,是从当时的全国地图中,单独拎出来的,只精确到郡一级的简要图。
此图我用的是“许昌”,而不是“许”或“许都”。建安元年(196年)九月,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迁都许(今河南许昌),黄初二年(221年),曹丕*“许*”为“许昌*”,曹魏实行五都制。我看网上很多汉末地图上,用的是“许昌”这个名字,这是不科学的。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走麦城,江陵属孙权。三国荆州一分为二,黄初元年(220年)曹丕篡汉,荆州治宛,正始年间(240年—249年)后迁新野。这就是南阳被称为荆州城的原因,《水经注》记载“大城西南隅,即古宛城也,荆州刺史治,故亦谓之荆州城”,同时同书介绍了南阳郡和宛的关系“其城(宛城)故申伯之都,楚文王灭申以为*也。秦昭襄王使白起为将,代楚取郢,即以此地为南阳郡,**曰宛。王莽更名郡曰前队,*曰南阳。刘善曰:在中国之南而居阳地,故以为名”。
此事发生在魏黄初七年(226年,吴黄武五年)八月,当年五月魏文帝曹丕病逝,这给了东吴北伐的机会。孙权亲自攻打江夏,派诸葛瑾、张霸攻打襄阳。司马懿打败吴军,荆州转危为安。此战后,司马懿升任骠骑将军,第二年(227年,太和元年)又屯兵南阳,督导荆州、豫州军事。
《三国演义》第三十四回:张松献地图
谁知他去荆州的经过与许昌的遭遇完全相反。刚到荆州边界,赵云已经带了五百多名骑兵迎接。到了馆驿门前,锣鼓喧天,关羽带了一百多人等候。张松与二将进馆驿后,里面早已摆下酒席,关、赵两将频频劝酒,招待十分周到。
这样地揭曹操的烂疮疤,曹操怎么受得了!他怒气冲天,喝令左右将张松推出斩首。幸亏杨修劝阻,说张松远道而来,虽说理应斩首,但影响不好。曹操余怒未消,荀彧也劝谏说是不宜杀。曹操不能不卖荀彧的面子,就免去张松一死,喝令乱棒打出。
专题: 旧三国演义小说 小说反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小说集上一篇三国演义电子小说语音
下一篇三国演义小说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