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并不是根据某一部小说改编的,它是根据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公元220年至280年)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结合虚构的情节和人物性格塑造,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全书通过叙述魏、蜀、*三国之间的政治、军事斗争,展现了广阔的历史舞台和丰富的人物形象,深受读者喜爱,成为了中国四大古典小说名著之一。
再不要说没读过《三国演义》了,三国40个主要故事情节在这里了
《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解以及民间三国故事传说经过艺术加工创作而成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其中《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三国演义》有哪些故事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
三国演义根据哪部小说
从桃园三结义开始到五丈原镶星都不存在!唯一存在的是三国归晋原因很简单:因为小说这样写的话,好看,精彩,生猛,而且这样写的话,既突出了刘、关、张兄弟三人讲义气、感情深厚,也突出了吕布英勇、善战,这是一种写作技巧刚买的电脑打不开游戏网页,或者说,是一个套路。不这样写的话,小说就不好看,小说不好看,销量就不好。
“……后有一桃园,园内有一小亭,飞遂邀二公亭上置酒,三人欢饮,饮间,三人各序年甲,德公贵长,关公为次,飞最小,以此,大者为兄,小者为弟,宰白马祭天,杀鸟牛祭地,不求同日生,只愿同日死,三人同行同坐同眠,誓为兄弟……”
其实,人家《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并没有欺骗读者,罗贯中明说了:《三国演义》是“演义”。什么叫“演义”?“演义”,就是以史书为依据,展开想象,加以推演,以使历史故事更为生动,所以叫“演义”,或者简单粗暴地说,“演义”其实就是“历史小说”的意思。
《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的区别及联系
三家归晋表面上是司马家夺取政权,实质是世家大族依靠人才培养优势最后完成其政权交替。司马炎为何大肆分封诸王,就是试图依靠宗室的力量制衡世家大族。只是未曾想到却最终埋下皇朝的祸根即八王之乱;动乱过后的司马家只能南渡依靠王家为代表的士族支持建立东晋,马与王共天下更是说明东晋只是以司马家为盟主而已,此时皇权并不稳固。
曹操代表的是东汉宦官的政治力量崛起,曹操的爷爷曹腾是汉灵帝、汉桓帝身边的大宦官,在东汉皇朝分崩离析的过程中,曹操得到以曹家即夏侯家为代表的宦官势力支持于是迅速崛起。而后曹操发布求贤令又取得寒门地主豪强的支持,但是曹操启用司马懿为代表世家大族政治力量,最后在魏文帝确立九品中正制是彻底的妥协。
《三国演义》的前世今生
再到了罗贯中生活的时代,也就是元末明初,有关三国的故事、传说、说话艺术、戏曲表演就积累了很多了,罗贯中把这些通通都收集起来,再结合《三国志》《后汉书》这些史书的记载,把所有的素材融合到一起,加以改编虚构,创作出了《三国志通俗演义》。
《三国演义》VS《三国志》,谁更接近历史真相?
而演义,指以历史事实为基础,增添一些细节,用章回体写成的小说。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创作于元末明初的洪武年间,作者为著名小说家罗贯中。讲的是经过艺术加工创作的三国时期的故事,对一些人物及情节进行了适当的虚构、补充,使之比正史更具有趣味性和可读性,具有重大的文学意义。
《三国演义》成书前,就已流行的“拥刘反曹”思想,是如何形成的
民间流行拥刘反曹的思想,离不开三国演义的影响,在民间流传的印象太深了!此外,衣冠南渡,让*地成为南朝的政治、文化中心。*人贬低曹氏,已非一日之功,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贬曹”风气的传播。更加巧合的是,为《世说新语》作注的刘孝标,乃“汉胶东康王寄之后”,*有抨击曹氏之“责任”。
三国演义是以史写史的代表作之一
我很自豪地说:这是我对中国文学史填补的一个空白。我们总是在说,“历史总是相似的”,就没有人想过,有些历史是人把它给写相似了。例如:《三国演义》中的《隆中对》,说的是真实的诸葛亮与刘备对话,然而稍微谐音一下,就会变成《笼中对》,这就由茅庐中深入交谈变成在牢笼中深入交谈了。作者巧妙地讲述了洪承畴是如何投降皇太极的,就像诸葛亮跟着刘备走了一样。
三国演义的历史背景
《三国演义》真正大范围传播,是在嘉靖时期,那个年代刻书,还是雕版印刷(泥活字印刷并没有大面积使用),需要大量的雕版和钱,书籍传播很慢。武定侯郭勋自掏腰包,出钱印刷发行了《三国演义》,轰动了当时的文坛,影响很大。不过三国类游戏排行榜单机游戏,如果你得到一本嘉靖本《三国演义》,你大概会看不下去,和今天版本的差距非常大。今天的版本其实是清朝毛宗岗父子修改后的版本,嘉靖本文辞更偏文言一点,且里面有大量打油诗,毛宗岗把这些打油诗全给删了,然后更加强调了“尊刘抑曹”的风格,*是对曹魏有利的,比如赫赫有名的“虎豹骑”,《三国演义》通篇就没提到过,就是不想突出曹魏的厉害,而拼命渲染蜀汉的强大。
历史上第一个提到《三国演义》的人叫做蒋大器,是明弘治年间浙江金华人,他给《三国演义》写了序言,说宋元的一些话本,言辞鄙谬,不堪入目,很多士人都厌恶那些书。可是山东东原一个叫做罗贯中的人,根据《三国志》写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语言通俗而且不鄙陋,书成以后,士大夫都争着看,一时间引发极大轰动。蒋大器的序文告诉我们:
名著解读之29,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哪一个更适合我们
哎!三国演义的罗贯中一开始就告诉你这是演义,三国志的陈寿一开始就告诉你他写的是历史,千百年之后,演义和历史真的有区别吗?如果按我说的,谁对后世影响大,谁就是真历史,再说真假有那么重要吗?如果***在去年死在车祸中,他在历史就是多才多艺的大帅哥,可惜他没死,又好像很多台上讲话的人,NN个腿的,他说的就是真心话吗?所以说,历史的真假不重要,重要的是传播正能量。
从历史来看,三国志是必要的史书,可是史书上写的就一定是真实的历史吗?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因为后世人的需要,历史被篡改太多了,就算当时记录下来的东西,也不一定是准确的,就算是亲耳听到、亲眼看到的就一定是真实的吗?
四大名著《三国演义》作品介绍
《三国演义》的素材来源主要有两个途径:其一是三国史实的文献;其二是民间不断流传的三国故事和创作。一方面是上千年所积累和深化的史学家对三国历史的叙述和评价,另一方面是历朝历代民间三国传说的不断演化。它们为《三国演义》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汉族,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体小说的鼻祖。罗贯中的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及代表作《三国演义》等。其故里有多种说法,如山东东平罗庄,山西太原清徐、福建建阳等,还证实罗贯中曾在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淇河边有故居,在那里著书立说,至今还有故居遗址。
专题: 三国演义小说吴 老三国演义小说 三国演义的小说上一篇冷门三国演义小说推荐
下一篇续三国演义小说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