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小说鲁肃剧情

0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由罗贯中编著。在小说中,鲁肃是东吴的重要谋士和外交家,他的角色和贡献在三国时期的历史和文学作品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以下是他的一些主要剧情:

1. 人物背景 鲁肃(约182年—217年),字子敬,东吴的重要谋士与外交家。他的聪明才智和外交才能在三国时期被广泛认可。

2. 初来东吴 鲁肃初至东吴,便展现出了不同寻常的才智。他提出“借荆州”的计策,帮助孙权在赤壁之战中取得胜利,为东吴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3. 借荆州 鲁肃与诸葛亮在赤壁之战后曾进行对话,他们之间的交流被认为是《三国演义》中的经典一幕。鲁肃提出“借荆州”的要求,最终通过谈判,吴蜀之间达成了借地的协议,巩固了联吴抗曹的战略。

4. 劝进帝位 在刘备称帝后,鲁肃向孙权提出了劝进帝位的建议,即劝说孙权自立为帝,以维系江南的稳定与统一。但是,最终孙权没有采纳这个建议,而是保持了吴国的君主地位。

5. 失踪与病逝 在《三国演义》中,鲁肃在多次征战后,身体逐渐衰弱。他最后一次出巡,于途中病逝,享年三十六岁。他的死对东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但他的智慧和忠诚在吴国内部广受尊敬。

6. 影响与评价 鲁肃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展现了他作为谋士和外交家的一面。他的智慧、勇气和忠诚,以及在历史关键时刻的决策,都对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尽管在小说中他的结局较为悲凉,但他在历史与文学中的形象仍然体现出勇敢与智慧的光辉。

第046回 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 #历史#听书

9. 等到曹军军营把这一情况报告给曹操时,那些船因为轻快又顺着水流已经往回行驶了二十多里。此时在想追赶已经来不及了,曹操懊悔不已。船到岸时,周瑜已差五百军等候搬箭。孔明让从船上去,可得十多万只都搬入中军帐交令。

三国演义小说鲁肃剧情

8. 这时孔明让把船只调转方向三国单机策划游戏手机,船头朝东船尾朝西,靠近水寨去承接箭只,同时依旧击鼓呐喊。等到太阳升高雾气渐渐散去,孔明下令把船收回,迅速往回驶去。二十只船两边绑着的草上满满当当插的都是箭,孔明让每条船上的士兵齐声高喊多谢丞相的箭。

7. 接着他又派人前往汉寨召唤张辽徐晃,让他们各自率领三千弓弩手赶到江边协助射击。毛玠于禁由于担心南边的军队冲进己方水寨,已经先行安排弓弩手在寨前放箭。没过多久汉寨的弓弩手也抵达了,大约有一万多人全都朝着江中不停的射箭,密集的箭就像雨点一样纷纷落下。

6. 等吴散回去曹操的军营里,当听到外面传来擂鼓呐喊的声音,毛玠和于禁匆忙跑去向曹操汇报。曹操随即下达命令,大雾浓浓的笼罩着江面,敌军这个时候突然出现必然是有埋伏,绝对不能轻易采取行动,让水军的弓弩手只管肆意射箭。

5. 命将二十只船用长锁相连往北岸进发,当夜大雾漫天,长江中雾气更重,对面不见人,孔明促船前进。当时阴阳混乱,黎明不分,当夜吴更船已接近曹操水寨,孔明让把船枝头细尾东摆开,在船上擂鼓呐喊。鲁肃惊问倘若曹兵齐出怎么办?孔明笑说曹操在重物中必不敢出,只管喝酒取乐。

试评《三国演义》中鲁肃

以上场景都写得有声有色。但如果把这些都当作“历史的真实”,那显然不懂得什么叫“小说”、什么叫“艺术”、什么叫“史实”,也不算真正读懂了《三国演义》中的鲁肃。鲁迅先生说过写小说“决不全用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见《南腔北调.我怎样做起小说来》)

周瑜晋升南郡太守,更想报仇,便写信给孙权,于是孙权准备攻打荆州,被张昭劝住,鲁肃由于是保人,理所当然地被派往荆州,继续向刘备催还荆州。刘备和诸葛亮经过商量后,精心导演了一出双簧戏。鲁肃见到刘备,说明来意,谁知刘备突然放声大哭,鲁肃莫名其妙,忙问何故。诸葛亮说,西川刘璋是刘备的兄弟,起兵去夺取他的城池,在情理上不通。不取,还了荆州;又无处安身,不还,亲戚面上又不好看。事出两难,所以伤心。刘备听了,更加捶胸顿足,哭得伤心。鲁肃是个心善的人,看见这种情景,如何不同情和感动。本来是来索讨荆州的,却变成了去安慰刘备来了。结果鲁肃又再次无功而返。

鲁肃自荐到荆州去说服刘备归还荆州,他认为东吴费了人力、物力,打败了曹操,荆州这城池理应属于东吴。而诸葛亮却说,城池本来就是刘表的,刘备是刘表的兄弟,况且刘表虽然死了,但他儿子还在,叔叔辅助侄子是天经地义的事。不等鲁肃回答就叫人把刘琦扶出,只见刘琦“病入膏肓,面色赢瘦,气喘呕血”鲁肃“吃了一惊”无话可说,半响才想出一句:“若公子不在,须将城池还我东吴。”诸葛亮只是含糊应着。其实,这显而易见,刘备是早有准备,故意将患病的刘琦请出,迷惑鲁肃,而鲁肃却没有看出这个伎俩,反倒深信:“不过半年,其人必死。”因此向周瑜保证此事包在他的身上。第一次荆州之行就这样被刘备轻易打发回来了。不久刘琦果然死了,鲁肃借吊丧之机到荆州,按原先口头协议又向刘备索还荆州,刘备还是不还。诸葛亮同上次见到鲁肃时的态度有了很大的变化,理由更为充分,语气更加强硬。诸葛亮说:“皇上之叔,岂不可分茅裂土,况刘景升乃我主之兄也,弟承兄业,有何不顺?……刘氏天下,我主姓刘倒无分,汝主姓孙反要强夺?且赤壁之战,我主多负勤劳,众将并皆用命,岂独是汝东吴之力?”鲁肃来时理直气壮、胸有成竹,却被这番话说得目瞪口呆、理屈词穷,半响才说这件事使他十分为难,“昔日皇叔当阳受难,是肃引孔明渡江,见我主公;后来周公瑾要兴兵取荆州,又是肃挡住;至说公子去世还荆州,又是鲁肃担承;今却不应前言,教鲁肃如何回覆?”于是诸葛亮便为鲁肃出了一个主意,立一纸文书,待取得西川后再将荆州归还东吴。刘备、诸葛亮押了字;鲁肃作为保人,同时也因相信“刘玄德乃仁义之人,必不相负”也押了字。怀揣这纸没有写明归还时间、期限的文书,不敢去见孙权,先到柴桑见周瑜,周瑜一看文书就顿足道:“子敬中诸葛亮之谋也!名为借地,实为混赖。他说取了西川便还,知他几时取西川?……你却与他做保!他若不还时,必须连累足下,主公见罪奈何?”鲁肃哑口无言。这次荆州谈判鲁肃除了得到一张废纸,一无所获,反倒身不由己地钻进了刘备、诸葛亮的圈套,使自己无法脱离与此事的干系。

10分钟快速读名著:《三国演义》每回内容概括(1-40回)

精读《三国演义》52回:诸葛亮智辞鲁肃,赵子龙计取桂阳

鲁肃的存在感不强,是因为罗贯中对诸葛亮和关羽的神化。鲁肃确实见识谋略超过常人,但和诸葛亮比,还是差些。虽然《吴书》记载,鲁肃“体貌魁奇”,意即相貌出众、体格魁梧,妥妥的肌肉男,但仍被排除在了“三国四美”(周瑜、诸葛亮、赵云、孙策)之外。鲁肃有出彩的本钱,但无奈罗贯中不让其出风头。

最后,双方经过会谈成功缓和紧张局势,商定“割湘水为界,于是罢军”,孙刘联盟得以继续维持。但鲁肃也意识到,将来应委任手段强硬之人来为东吴争取应得利益,于是在临终前向孙权推荐了主战派吕蒙,此即深谋远虑。

其次,谈判中真正涉及到东吴切身利益时,鲁肃愤而起身对关羽一众严厉驳斥。单刀赴会的不只是关羽,鲁肃更是以慨然的勇气,有理有据的言辞,让关羽无言以对,此即凛然不惧。

首先,鲁肃明知要回荆州希望破灭,但仍以大局为重,没和刘备撕破脸。他深知孙、刘的力量不足与曹抗衡,只有联合抗曹才是唯一出路,此即深明大义。

刘备借荆州而不还,双方剑拔弩张,孙刘联盟面临破裂的紧要关头,鲁肃决定当面和关羽商谈,此即演义中“单刀赴会”名场面。“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诸将军单刀俱会”。罗贯中在描写这一段时,有意将关羽塑造成不惧生死的猛汉形象,其胆识和谋略令人折服。鲁肃仅充当背景板,毫无能力可言。

周瑜在向孙权引荐鲁肃时,赞誉其胸怀韬略,腹隐机谋。孙权见到后深以为然,终日与之谈论不倦。一日合榻对饮后,鲁肃为孙权分析汉末形势:“肃窃料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此即著名的《榻上策》。现在我们站在上帝视角,可能觉得不过耳耳,是鲁肃押对了也说不定。可在当时,群雄并起、山河日变,有如此敏锐洞察力、精准判断力、清晰思辨力的能有几人?与之相似的治国对策是诸葛亮的《隆中对》,两者核心部分几乎相同,但《榻上策》却早了七年。

在察觉袁术部下法度废弛,不足与成大事时,鲁肃果断弃之,袁术自然不肯派人去追。鲁肃凭借大力出奇迹,一箭洞穿盾牌,成功吓退追兵。《三国志》原文:“州追骑至,肃等徐行,勒兵持满,谓之曰:卿等丈夫,当解大数。今日天下兵乱,有功弗赏,不追无罚,何为相逼乎?又自植盾,引弓射之,矢皆洞贯。骑既嘉肃言,且度不能制,乃相率还。”

《吴书》:“肃为人方严,寡于玩饰,内外节俭,不务俗好。治军整顿,禁令必行,虽在军陈,手不释卷。又善谈论,能属文辞,思度弘远,有过人之明。”怎么样?让人眼前一亮,顿生好感吧?

《三国演义》中鲁肃是由好友周瑜引荐给孙权的,说起两人结交还有一个趣事:当时周瑜还只是袁术手下的居巢长,听闻鲁肃出身巨富、豪爽好施,便带着几百号人去募捐。当时鲁肃家里有两个圆形米仓各存斛米三千,他明白周瑜的来意后,随手指向其中一个:喏!这个拿去吧!如此土豪作派,把周瑜众等惊成了O型嘴。《三国志·吴志·鲁肃传》评曰:“家富于财,性好施于”。

提到鲁肃,我们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个屡次被周瑜和诸葛亮忽悠的老好人形象。事实上鲁肃眼光独到、不失时机、行动迅速,既是思虑深远的谋略家,更是极富经验的政治家。他是推动三国历史发展的重要人物,积极促成孙刘联合抗曹,为最终三分天下打下坚实基础。然而在演义中,鲁肃却被塑造成平庸、憨厚、呆头呆脑的忠厚长者,罗贯中的用意究竟为何?

因此,看三国不应看轻鲁肃。这个在小说中有些被边缘化的人物,在正史记载中也往往只在关键时刻出手的人物,其实是东吴得以稳定的关键。

鲁肃之长,还在于他总能劝住孙权。在几次关键时刻,鲁肃的意见都与东吴大部分臣子相左,但他总能劝服孙权听从自己的意见,历史也证明了鲁肃意见的正确性。

在东吴诸将中,他是最能看清“为什么打”、“要怎么打”的人,也是最知道什么时候该打,什么时候该忍的人。论眼光,周瑜都比不上鲁肃。

公元222年十月,已经称帝的曹丕随便找了个理由,派遣三路大军从淮南、荆州两个战场征讨东吴,意识到事态严重的孙权急忙重谋与蜀汉联合。

在他心目中,东吴的最高利益就是保持与蜀汉的联盟以抗曹操,这也是三方势力对峙时两方弱小势力最应当采取的战略。他看似维护蜀汉的行为,实际上是为孙吴谋得一份相对安稳。

这场“单刀赴会”,鲁肃表现出的胆量不在关羽之下。毕竟鲁肃虽然也习武,“体貌魁奇”,能用弓箭射穿盾牌,但论武艺肯定是关羽更佳。

鲁肃看到了这种危险。他劝住了已经动了心思的孙权,给赤壁之战胜利后自以为得志的孙权浇了一盆冷水:赢了一战虽然很爽,但曹操的势力还是要比东吴强盛得多呢!

最后,他又将孙权最放心的将领周瑜拎出来,更坚定了孙权的决心。而未与周瑜见面就知道周瑜必定主战,也体现了鲁肃看人的精准眼光。

他以“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将孙权与臣子区分开,点明孙权的特殊身份,实际上也是暗示孙权主降臣子们的考量未必与君主相同。

鲁肃当时还属于“新贵”,在朝堂上无法与张昭的威望抗衡,但他私下劝动了孙权抵抗,坚定了孙权联刘抗曹的决心,并促使孙权召回周瑜备战。

《三国志》载鲁肃面见刘备陈说联合之事的地点是当阳长坂,这可是刘备刚刚打了败仗之后。彼时的刘备实力完全不能与孙吴相较,他其实是没有资格主动提出联合的。

这个思路奠定了三国时期三分天下的基础,也是绝大多数时候天下的格局。《三国演义》将诸葛亮美化成了这个对策的提出者,仿佛诸葛亮刚提了这个政策,鲁肃就前来拜访了一般。

荆州之变在孙权与鲁肃计划之外,鲁肃现在必须尽快拿出一个可实行的方案以拒曹操之兵。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鲁肃展现出相当不凡的随机应变能力:他很快向孙权进言,联刘抗曹。

荆州的地理位置格外重要,若想据住长江天险,必须同时占据荆州、江东两块地方。荆州入曹操之手,曹操又不像刘表只想固守展州,他接下来必定要对江东孙氏用兵。

他未带兵马,一叶扁舟入多方势力剑拔弩张的荆州,这份勇气已经是常人所不能及的了。等他到达夏口时,一个意外的情况发生了:刘琮已经献出荆州,投降曹操。

公元208年,荆州牧刘表逝世,次子刘琮继领其职。荆州权力交接并没有那么和平,因为此时的荆州内部有刘备,外部有虎视眈眈的曹操。

如果说“榻上对”体现的是鲁肃的战略眼光,那么在荆州一事中,鲁肃的勇气、应变能力与头脑更是展露无遗。凭借这一件事,他即便没有亮眼的战绩,也绝对当得东吴四大都督之一。

因此,“榻上对”的底层逻辑是保全江东,避免和北方发生冲突。依长江割南北而治也并非鲁肃计划的终点,还有一个“以图天下”的计划在。

相比之下,南方的局势的确稳定得多,而且不那么讲究出身,这是孙氏政权的优势;劣势就是,若无长江天险,以当时孙氏的兵力,对上北方任一势力都未必能讨得便宜。

在对当时的天下局势有所了解后,便不难理解为何鲁肃在“榻上对”中提出的策略是“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

在曹操有一统中原气派的同时,江东的孙氏却刚刚经历了政权的不稳定更迭。正准备秘密训练军队北上袭击许都的孙策被刺杀,孙权仓促继位。

之所以说“榻上对”不属于“隆中对”,是因为鲁肃如同诸葛亮一样,对自己未来的主公提出了如何在群雄并起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具体策略,并得到了主公的认可。

小说对鲁肃战略才华的描写不多,但《三国志》忠实记录下了鲁肃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与孙权的一次对话,史称《榻上策》,也作“榻上对”。

回看历史不难发现,有许多君主并非自身具有极高的战略眼光,但他们身边往往有一个对天下局势洞若观火的人才,并且这个人才还能让他们听进去自己的建议:刘邦有张良,刘秀有邓禹,刘备有诸葛亮。

孙权也是一代雄主,若鲁肃没有什么出色的地方,那他是如何被孙权相中,并倚重多年呢?显然,在小说的背后,在历史的真实脉络中,鲁肃对东吴政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孙权登基后东吴之所以能够三分天下,关键就在鲁肃。

其他三人都有十分亮眼的军事成绩:周瑜火烧赤壁,吕蒙白衣渡江,陆逊火烧连营……鲁肃于军事上并不见长,似乎只是为了凑够四人之数电脑上的网页游戏搜索教程,才得以与其他三人并列。

四大名著《三国演义》第十九章:云长单刀赴会巧脱身

不久,人报东吴鲁肃死,不日又报张飞、马超领兵取东川。曹操便亲率大军,再入汉中。建安二十三年正月,耿纪、韦晃、金祎和吉平的儿子吉邈、吉穆联络一起,歃血立盟,誓除曹操,并约定各带家将,于正月十五日二更起事。

张鲁依谋士之言,用马超旧将庞德保南郑。曹操深爱庞德武艺,一面让众将与之周旋,一面遣人贿赂杨松,让其在张鲁面前进谗言,使张鲁不相信庞德。张鲁果然上当,限庞德第二日一仗得胜,否则斩首。曹操于是立马山头引诱庞德上山。

建安二十年正月,曹操请献帝将女儿曹贵人扶为皇后,献帝不敢反对,曹贵人遂为正宫皇后。曹操召集文武大臣商议收吴灭蜀之事。夏侯惇提议先取汉中张鲁,再以得胜之兵取蜀伐吴。曹操赞同,遂兴师西征。曹军至阳平关.因山势险峻、丛林杂生,不敢轻易进军,双方相持五十余日,后曹操用计诱杀守将杨昂,方将阳平关拿下,而向南郑进兵。

正当东吴准备前去攻打荆州时,忽报曹操又起三十万大军,来攻孙吴。孙权大惊,叫鲁肃暂且休惹荆州之兵,移兵回合肥等地,去抵拒曹操。曹操正欲南征,参军傅干上书说:“且宜增修文德,按甲寝兵,息军养士,待时而动。”曹操深以为是,便暂时罢兵,而兴设学校.延礼文士。

专题: 三国演义小说本   l三国演义小说   梦三国演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