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编撰而成。这部小说的最早版本可以追溯到元末明初时期,但并不是罗贯中本人的初稿。罗贯中在搜集和整理了大量历史资料、民间传说和前人的笔记的基础上,进行了文学加工和创作,最终完成了《三国演义》这部作品。
关于《三国演义》最早的版本,学术界存在一些争议。但可以肯定的是,罗贯中在创作过程中参考了多个来源,包括《三国志》等历史文献、以及前人的演义小说和历史评点。因此,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并不具备一个确切的最早版本,而是基于各种素材的综合创作。在罗贯中之后,还有一些人对《三国演义》进行了编订和修改,其中较为知名的是明末清初的版本,如毛宗岗父子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毛氏父子在原作的基础上对情节、人物描述等进行了增删和修改,使之更加通俗易懂,广受读者喜爱,并流传至今。
罗贯中何许人也?《三国演义》的最早版本为何见于明代中后期?
《三国演义》能够被大量印刷销售,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还有关。虽然说起来有点绕:欧洲人发现了美洲获得了大量黄金、白银;有了黄金、白银,欧洲人才有能力购买中国的商品;全世界的白银涌入中国,当时有葡萄牙商人说,白银“在全世界到处流荡,直至流到中国。它留在那里,好像到了它的天然中心”。中国作为一个自身不怎么产白银的国家,却建立起了一个银本位的货币体系;有了这个效率更高的货币体系,中国才有了一个空前繁荣的内循环市场;图书销售市场,是建立在这个内循环市场的基础上的。
三国演义最早的小说
科举制度长期运转的结果,是社会上产生了一个相当庞大的识字阶级,有足够多有阅读能力的人。虽然能够考中进士、举人,实际上并不是那么多,哪怕秀才,在总人口比例中也是很有限的。但是三国演义每章概括100字,一个家庭条件不是那么好的人,一旦考中了就是大新闻,就有轰动效应,这就造成了一种非常典型的幸存者偏差。而一个社会越是对幸存者偏差没有认识,幸存者偏差的诱导性就越强,因此被激发出读书热情的人还是很多的。读书的人多了,长篇小说有了潜在的读者群。
明朝建立的时候,朱元璋设计了一整套制度消除潜在的不稳定,也压制住了全部创造的活力。所以明代前期的社会,是非常压抑非常死气沉沉。到了明朝后半段,官僚机器也觉得这么压制社会活力挺神经病的,也疲了,很多事情都不管了。
还有,当时人的传说,认为罗贯中写了非常多的书,不止《三国演义》一部,尤其是喜欢讲,罗贯中是《水浒传》的作者,然后说,因为写了《水浒传》,罗贯中受到了上天的惩罚,子孙三代,都是哑巴,因为《水浒传》的道德倾向实在是太坏了。现在也有人觉得《水浒传》的思想不好,太暴力,然后就有人为《水浒传》辩护,说不要拿现代人的价值观去要求古代的小说。其实按照古代价值观,《水浒传》一样思想不好,《水浒传》的很多思想价值,其实倒是现代人赋予的。《水浒传》的好处,根本就不在思想性上。
比如说他曾经做过张士诚的幕僚,甚至说他曾经也是有野心,想要争夺天下的,结果遇到朱元璋,那是真命天子,就自觉放弃了,改行去写小说了。这些说法也不确定是真有依据,还是明朝后期的文人在说段子。《三国演义》是讲怎么争天下的,说作者曾经也想过争天下,小说的说服力仿佛就上升了。就好像西方人曾经为了论证《伊利亚特》写得好,就说荷马是阿伽门农的秘书一样。
小升初四大名著常考点之《三国演义》
赞叹诸葛亮诗:襄阳城西二十里,一带高冈枕流水;高冈屈曲压云根,流水潺潺飞石髓;势若困龙石上蟠,形如单凤松阴里;柴门半掩闭茅庐,中有高人卧不起。修竹交加列翠屏,四时篱落野花馨;床头堆积皆黄卷,座上往来无白丁;叩户苍猿时献果,守门老鹤夜听经;囊里名琴藏古锦,壁间宝剑挂七星。庐中先生独幽雅,闲来亲自勤耕稼:专待春雷惊梦回,一声长啸安天下。一天风雪访贤良,不遇空回意感伤。冻合溪桥山石滑,寒侵鞍马路途长。当头片片梨花落,扑面纷纷柳絮狂。回首停鞭遥望处,烂银堆满卧龙冈。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高皇手提三尺雪,芒砀白蛇夜流血;平秦灭楚入咸阳,二百年前几断绝。大哉光武兴洛阳,传至桓灵又崩裂;献帝迁都幸。
⑥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是一位有胆有识的英雄。初为袁绍部将,后投奔刘备,为蜀汉大将。在长坂坡战斗中,突出重围,单骑救出刘备的太子刘阿斗;江汉之战,拦江夺斗,使曹操为之震慑。虢亭一战,退吴兵,救刘备。因他忠诚勇敢,一身是胆,具有远见,每战必胜,所以“常山赵子龙”成为常胜将军的代名词。
《三国演义》成书和题名的由来
小说原作最初以抄本形式流传,现存明清诸刻本超过100种,书名不一,总体分两类:一类叫“三国志传”或“三国志史传”;另一类叫“三国志演义”或“三国志通俗演义”。清朝毛修版流行以后,普遍定为“三国志演义”。当今则广泛以“三国演义”作为正式书名,但学术界仍常见“三国志演义”的说法。
作者在描写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和三国相争的历史画卷同时,还用浓墨重彩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尤以曹操、诸葛亮、关羽、张飞、周瑜、鲁肃等写的最成功,共写人物1191个。小说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语言接近史传,采用浅显、明快、素雅的文言文,长期为人们所喜爱。
让“三国文化”活起来•第三期|《三国演义》
有关三国的故事流传于民间,《三国演义》的成书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解是《三国演义》最基本的蓝本,另外,《世说新语》、《资治通鉴》、宋代讲史、元代的《平话三国志》、《三国事略》以及元杂剧、民间传说等,都为《三国演义》的成书提供了有益的素材。比如活跃于当时戏剧舞台上的大量有关三国的剧目:桃园结义、过五关斩六将、三顾茅庐、赤壁之战、白帝城托孤等,故事情节较为完整。罗贯中正是在如此丰富的创作素材的基础上,“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虚实结合,创作出了中国古代历史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为《三国志演义》,作者罗贯中,山西太原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除小说《三国演义》外,他还创作了《残唐五代演义》、《三遂平妖传》、《隋唐两朝志传》、《小秦王词话》等小说,另外还有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
中国古代第一部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上)
总的来说,《三国演义》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力的文学经典,不仅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展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丰富多彩和深刻的历史智慧,对于读者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国演义》到底是怎么流传下来的?
三国演义为何以大青蛇开篇,《三国志通俗演义》究竟写的是什么?
现代文人更不得了,什么事都能扯到一块儿,中国文字博大精深,太历害了史料中并无刘关张桃园三结义,这段著名的故事是《三国志通俗演义》虚构的。罗贯中之所以虚构桃园结义,就是交代大青蛇将升屋化龙。大青蛇与桃园结义连起来看,就是唐代黄巢《咏菊》诗中的两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桃李,本指美色,唐代张说《崔讷妻刘氏墓志》:“珪璋其节,桃李其容。”这才是四大名著中“桃李”的真实寓意,不是说的老师教书育人。桃,木兆,说的是朱家五行字辈中的木字辈皇帝将挑起战祸。《水浒传》中则以“讶求鱼缘木,拟穷猿择木,恐伤弓远之曲木”,预言大明将亡于木字辈皇帝。这个预言被历史证实,也被《西游记》、《石头记》证实。
十常侍也是历史真实存在,东汉最终走向灭亡,他们是一大祸害。而《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却是借十常侍隐喻朱元璋于洪武三年所封之十大藩王。大明封藩,在《水浒传》中就是“洪太尉误走妖魔”,因此,十常侍之后,紧接着就是黄巾起义。
蔡邕这个人物,在《石头记》中出现,尤以“班姑蔡女”写蔡邕之女蔡文姬,隐写朱家出自姬姓,以及朱家与曹姓的关系。《水浒传》中的“蔡”,则指的是大龟。大龟谐音大圭,是天子的象征。《皇明祖训》中说:天子执大圭,“盖见此圭,如见祖考也”。龟,又隐写了以玄武大帝转世自称的朱棣。
“张颢 、伟璋、伟姓,璋名。赵玹、盖升,盖,音合,姓也”,蔡邕根本没有说过这句话,非常明显,作者就是要点到朱元璋。伟璋之璋,与赵玹之玹,就是“元璋”,玹,也是玉,宋太祖为避其父赵玄朗之讳,改“玄”为“元”。盖升,即“升屋”,《礼记》:“中屋履危,盖升屋以避兵也。”
“妇人干政”,四大名著中的妇人都写的是永乐迁都后的大明都城,所以,“贵重天下”、“永乐门市”就隐写了从朱元璋到朱棣的历史。贵,谐音圭、龟,朱元璋是半圭,重即重八之“重”。永乐,那就是明写了。虽然是明写,但却有出典,如此“擦边球”,重语禁之永乐恐怕是有口难言,恐怕也是《三国志通俗演义》直到嘉靖时才面世的原因所在。
楊赐都有“易”,易为日月,日月即“明”。“蜺堕鸡化”,蜺通“霓”,雨字头就是及时雨。兒加人部为“倪”。春秋时,邾国三分,小邾国灭亡后,朱氏宗族改姓兒,后加人部为“倪”姓。所以,《石头记》中有倪二。邾国倪姓,也出自姬姓,故而“蜺堕鸡化”,隐伏后文书中的诸侯。诸侯即朱猴,大明建立于猴年,故是“朱猴”。东汉废除封建,那时没有诸侯。
大青蛇不见,随即“大雷大雨”,隐写的是朱元璋驾崩。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太祖“言不及他,闻雨降喜形于色,遂崩,寿七十一”。这场雨,就是《水浒传》中的及时雨,朱元璋这条龙趁雨而归,朱允炆迫不及待地“升屋”,早有异志的燕王起兵靖难。
《三国演义》的成书版本和作者
王圻《稗史汇编》说:“如宗秀罗贯中,国初葛可久,皆有志图王者。乃遇真主,而葛寄神医工,罗传神稗史。”清顾苓《塔影园集》卷四《跋水浒图》、徐渭仁《徐钙所绘水浒一百单八将图题跋》等,都说他同张士诚有交往。作品还有小说《水浒传》、《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小秦王词话》、《三遂平妖传》等,杂剧现存《宋太祖龙虎风云会》,另外《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忠正孝子连环谏》等存目。其中《水浒传》为旷世英雄传奇,《三遂平妖传》是神魔小说的开山之作。
罗贯中的材料所知甚少。元末明初人贾仲明的《续录鬼簿》云:“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贾仲明《书录鬼簿后》写于明成祖永乐二十年(1422),时八十岁,以此逆推,至正甲辰(1364)时贾应为二十二岁。他与罗贯中为“忘年交”,罗贯中年龄应为五十岁上下。由此大致可推定罗贯中为1315—1390年间在世。
毛评本是目前流行最广的版本。毛即毛纶、毛宗岗父子,长洲(今江苏苏州),清初人,有清康熙刻本。毛氏对史实进行了一些辨证;增删了一些文字,更换了一些论赞,特别是对曹操,增加了诋毁性的文字,删削了赞颂式论赞,加重了拥刘反曹的倾向;把回目改为对偶式;托名金圣叹,卷首附了《读三国志传》,每回有回评、夹批。
经典源远 义理流长——《三国演义》版本与文化价值谈
在明末,与上述版本并行流传的还有李卓吾评本,其特点是不分卷,将二百四十则合并成一百二十回,每回有不对偶的双句回目,这使《三国演义》处在了中国章回小说文体发展的转折点位置,在版本演变中占有承前启后的特殊地位。
明万历十九年,出现了周曰校刊本,其文字内容与嘉靖本基本一致瑜讯科技有限公司网页游戏,但也增添了一些情节,如羊祜、陆抗的戍边佳话,曹叡、满宠兵救合肥,霍弋坚守不肯投降等。随着明代出版业的兴旺,为适应各层次读者需求,万历时期在金陵与福建等地涌现出一大批《三国演义》的家刻与坊刻本,其传播进入到众版本并行期。这些刻本,大致可分为两个系统:《三国志通俗演义》系统和《三国志传》系统。前者主要有周曰校刊本、夷白堂刊本、夏振宇刊本等。其共同特点是:内容与嘉靖本有渊源关系;罗贯中姓名前均有“后学”二字;都分为二百四十则,每则有单句的题目,均为整齐的七字句式;书名均有“通俗”字样;书中新增插图多达240幅。后者主要有余象斗刊本、叶逢春本、汤宾尹本等,其共同特点是:不同程度地写有来自民间传说的嘉靖本没有的关索的故事;增加有文人批评;文字较为粗芜简略;每则题目字数参差不齐,有六、七、八、九、十字等句式。
《三国演义》的版本比较复杂,现存最早的刻本即是上文所述嘉靖元年刊行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学界称嘉靖壬午本。卷首张尚德撰《〈三国志通俗演义〉引》中有“简帙浩瀚,善本甚艰,请寿诸梓,公之四方可乎”数语,可知此本为最早刊本。一般认为,此版本最接近罗贯中原著。此刻本,也开启了嘉靖本流行期——自嘉靖元年(1522年)至万历十九年(1591年),约70年时间。
到了明代嘉靖元年,也就是1522年,《三国志通俗演义》刊刻而成,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贯中编次”,这就是后来《三国演义》各种版本的祖本,罗贯中的署名也由此而来。学者一般认为,罗贯中在之前民间传说及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剧本等基础上,运用《三国志》和《三国志》注等史料,结合他的创作,完成了这部《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经常被称为《三国志演义》或《三国演义》。
据学者考察,元代初年有《三分事略》刊刻,可能是宋人说话的底本。保存至今最早的一部三国题材平话小说,是元代刊刻的《全相三国志平话》,这部平话是初具规模的民间三国故事写定本,其文本已经出现“尊刘贬曹”的倾向。
《三国演义》的史料基础中,最重要的是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和南朝宋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关于三国的故事,很早就以各种形式流传,据学者考证,隋炀帝时已有刘备檀溪跃马的水上杂戏,唐代有文献记载民间说唱有“死诸葛走生仲达”的故事,还有学者常提到晚唐李商隐《骄儿诗》中“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的诗句。到宋代就更为丰富,《东京梦华录》里记载,北宋时的汴梁已经出现“说三分”的专家,叫霍四究。两宋金元时期,三国故事是“讲史”类说话艺术和各种剧本的重要题材。《三国演义》的成书,是经过民间集体如说唱艺人、“讲史”艺人、杂剧和院本作者的世代累积,加上文人整理创作而成的。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相信读者对这句话并不陌生。这句话,是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开头,也开启了《三国演义》对东汉之末至西晋之初百余年间历史风云的描绘与演绎。笔者认为,《三国演义》的文学与文化地位杰出,它是学界公认的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也是这一类型作品的代表,其史料基础与成书过程源远流长。
《三国演义》是长篇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中国古代历史演义小说的代表作,问世以来被广泛阅读,对国人的文学素养、文化思维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近来,新中国第一个《三国演义》整理本付梓70周年。《光明悦读》邀请《三国演义》研究专家撰写文章,梳理其版本源流,分享这一经典蕴藏的价值理念及其对当下的意义。
《三国演义》版本演变述略
专题: 小说如三国演义 旧三国演义小说 三国演义下小说上一篇三国演义小说原著听书
下一篇三国演义原版小说批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