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小说写作特点

0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创作,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这段历史时期内,魏、蜀、吴三国之间的纷争和英雄人物的故事。其独特的写作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人物塑造丰富立体:《三国演义》中的角色各具特色,既有刘备的仁德、曹操的谋略、诸葛亮的智慧、关羽的忠诚、张飞的勇猛等鲜明个性,也通过各种情节展现了人物的多面性,使得人物形象生动立体。

2. 情节设计巧妙:作品情节跌宕起伏,既有军事斗争的紧张激烈,又有政治权谋的斗智斗勇,还有人物情感的细腻描绘,如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情深、曹操与典韦的主仆深情等,使得故事引人入胜。

3. 历史与艺术的融合:《三国演义》在一定程度上融合了历史事实和文学虚构,既有对历史事件的忠实再现,也通过艺术加工,如夸张、渲染等手法,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和文学性。

4. 语言风格独特:作品语言富有文采,词句华美,多用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既展现了文言文的典雅,又富有韵律感,读来朗朗上口,是古典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5. 主题深刻:《三国演义》不仅展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风貌,还深刻探讨了治国之道、人性善恶、英雄主义等主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6. 民间故事与传说的融合:作品中融入了大量的民间故事、传说和神话元素,如“草船借箭”、“三顾茅庐”等情节,增加了故事的神秘色彩和趣味性。

总之,《三国演义》以其独特的文学魅力、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历史主题,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三国演义》写作的演变过程

但是,在封建社会里,地主阶级的思想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封建文人编修的史书,固然是为维护封建制度服务的,即使是民间的、或接近于民间的文艺,也经常受到地主阶级思想不同程度的侵蚀。因此,在民间流行的平话和戏曲,有的封建意识也相当浓重,如《三分事略》、金元戏曲中的三国戏,封建意识就十分明显。

所以,《三国演义》并不是简单地复述三国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实,而是一部经过艺术构思和艺术加工的文学作品。它一定程度地描写了封建社会各阶级的阶级关系和生活面貌;暴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某些罪恶;提供了认识封建社会政治、军事斗争的部分材料;并塑造出一些较有影响的人物形象,在艺术上颇具特色。

三国演义小说写作特点

经典著作《三国演义》三国杀卡牌游戏单机游戏,如何表现建安文学的艺术特色的?

忠诚和义理观念:建安文学中的作品常常探讨忠诚、忠义和道义的问题。通过塑造忠诚的英雄形象和描述他们的忠诚行为,建安文学强调了忠诚与义理观念的重要性。这种价值观念对当时社会的人们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对后世的文化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国演义》的内容和特点是什么?# 《三国演义》

此外,《三国演义》还通过战争、政治斗争、文化交流等多种方式,展现了三国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民族融合。作品中对战争的描写生动而深刻,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对政治斗争的刻画则揭示了人性的贪婪与权谋;而文化交流的部分则体现了民族之间的融合与共同发展。这些内容使得《三国演义》成为了一部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的巨著。

《三国演义》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历史为背景,描述了三国鼎立的政治格局和众多英雄豪杰的传奇故事。作品中,曹操、刘备、孙权等政治军事领袖的形象栩栩如生,关羽、张飞、赵云等武将的英勇事迹令人热血沸腾,诸葛亮、周瑜等谋士的智慧与谋略更是让人叹为观止。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不仅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与复杂,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与特点。

「书评」《三国演义》:历史的风云,人性的画卷

我认为,《三国演义》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对人性的深度挖掘和对历史的独特解读。罗贯中以他的如椽大笔,描绘出了一幅幅生动、鲜活的人物画卷。他的文字既有豪情壮志,又有儿女情长,既有庙堂之高,又有江湖之远。这样的写作风格,使得《三国演义》不仅仅是一部历史小说,更是一部人性的画卷。

中国古代文学史•三国演义(下)

有的中国古代战争小说,动辄写到“大战三百回合,不分胜负”。乍看不忍释卷,但一旦读过,便无再看二遍的兴趣。《三国演义》不象这类作品,能令人反复阅读。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写了人,而每个人都是个世界,能令人反复体味。如年轻时和年老时对张飞关羽的认识恐怕就会完全不同。作者把握住了人物性格,准确地处理好了人物与战争之间的关系,因此一而再,再而三的阅读,仍可发现一些新的东西,故而趣味盎然。

《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区别在哪里?

《三国演义》完全就是历史小说的写法,作者在尊重历史原貌的基础上,对一些人物及情节进行适当的虚构、补充,使历史小说比正史更具有趣味性和可读性。同时,在表现技巧、文字修饰方面花了大量心血,以便于一般大众阅读,这些都是历史小说的明显特点。也就意味着不能把《三国演义》等同于正史,它本质上就是“历史小说”。而《三国志》作者陈寿写作的特点是叙事简略、记事翔实;在材料的取舍上也十分严谨慎重,这种治史态度为历代史学家所推崇。史学界把《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视为纪传体史学名著。这样的著作当然更接近真实的历史了。

三国演义虽四大名著之一,但并非真实历史,部分内容是罗贯中虚构杜撰,与嫁接别人发生的事件,不要被误导,文学作品,不是真正的历史,有扭曲实事,颠倒黑白,误人子弟的情况

三国演义的价值在于它的观赏性,以及对于军事行动的可研究性。三国演义中充满各种尔虞我诈,战场谋略,虽然有一部是编撰,但如果运用到现实当中,其可行性还是不可估量,可以说三国演义就是另外一本孙子兵法也不为过。比如我们知道的“连环计”,王允靠貂蝉实施美人计离间董卓和吕布;又如“蒋干盗书”,周瑜不肥一兵一卒除掉曹操的水兵都督;还有“空城计”这是三国演义的经典,诸葛亮一首天籁之音,吓走司马懿几万大军。这些例子在三国演义中数不胜数,虽然大部分是罗贯中先生的编撰,其历史真实性还待研究,但观赏性和军事价值绝对不可估量。

三国志是正史,传记。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精彩好看,但是不是真实历史,三国演义是七分真来三分假,尤其是赤壁之战,演义里是七分假来三分真,靠不住。

三国演义绝对是精彩绝伦,随便看看都能大呼过瘾,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事情都是从三国演义中得知的。比如三大战役,官渡,赤壁,夷陵。又比如桃园结义,温酒斩华雄,马跃檀溪,周瑜打黄盖,火烧连营七百里,七擒七纵。各种精彩描述数不胜数。三国演义绝对是一部成功的小说,它能调动读者的情感,让人爱不释手。

《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辞海》的解释:通俗即浅薄,演义即小说。名字就解释了一切。

这里先说一下三国演义,罗贯中先生绝对是“尊刘抑曹”的典范,他应该一直把刘备当作正统来描述。虽然是编年史,但仔细研究,不难发现,三国演义是一部以刘备为主,其他人物为辅的编年史作品。其中刘备不管做了什么事情,都是以正义的担当出现在众人眼前,而曹魏和孙吴,不管做了什么对历史有突出贡献的事情,都是被一笔带过,甚至抹黑,或者转嫁到刘备的蜀汉集团中,总体来说,三国演义是一部极具感情色彩的作品。

三國演義書名其實要寫成虛構戲說之-三國誌演義,以上故事純屬虛構。

其实这个问题大家都懂,在此我也具体说一下。《三国志》作者陈寿就是蜀汉重臣谯周的学生,谯周就是劝刘禅投降的那位,虽然如此,但谯周本人对学术的研究是绝对没有问题的,他的人品好坏,我们在此不多做研究。那么作为谯周学生的陈寿,他的学术应该也是能够被认可的,加上陈寿就是三国时期的人物,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所书写的三国历史,其真实度还是相当可靠,里面可能会参杂一些个人情感因素,毕竟是人,哪怕是史官,都会有个人立场问题,写出来的作品,记录的历史有些略微偏向,也是可以理解。

三国演义是编年体方式进行写作,而三国志是纪传体方式进行写作。编年体就是按照时间点进行叙述的一种写作方式,从黄巾起义开始,到三国归晋结束。它的过程就是依照时间点,某年某月,发生了什么事情,这是一个通用写作手法,我们现在大部分都是这么写作的,或者有倒叙的写作手法,但总体来说离不开时间线索。

三国一直是脍炙人口,流传于民间,被人喜闻乐道的一段历史,他记载着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那些波澜壮阔,英雄无数,计谋百出的故事。目前我们可以当作资料查阅的有《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两个主要渠道,当然还有《后汉书》、《华阳国志》等等其他作为参考,其主要原因就是三国故事广为流传,大众认可,类似于参考相关的书籍,因为知道的人不多,而且主要作为学术研究,所以知名度不高也在情理之中。那么《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其实还是有区别的,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吧。

《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的构文特色

旁征博引,图文并茂,祝老师的文章,让我们看得也历历在目。

当然我们也要说:后四十回的作者对《红楼梦》还是功不可没的,他完成了《红楼梦》第一大爱情悲剧即宝黛悲剧。那悲剧而且写得震撼人心,催人泪下!我清楚的记得我那时是十七岁的时候读的《红楼梦》,其中的第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第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两回是在修水库的工地上读的。那天,天下大雨,不要上工了!你说我有多高兴啊?我窝在工棚的草铺上看这两回,看着看着,心里越来越悲,那无需上工的高兴劲已经不知道飘到哪里去了,我双眼还稀里哗啦的流下了伤心的泪水。高鹗写得太伤情了!这边荣禧堂贾宝玉喜气洋洋做新郎,那边潇湘馆林黛玉悲悲切切烧遗物。多么鲜明对比的反衬手法,把悲剧色彩烘托得那么浓浓郁郁,最后黛玉泣不成声,只落得一弯冷月葬诗魂。她长叹一声:“宝玉你好……”话没说完就气绝身亡。就单单是最后半句没说完的话就足够让我伤心的了。黛玉到底是想说,“宝玉你好吗?”还是“宝玉你好狠心”,或者是想说“宝玉你好自为之”?也许这三种都不是,他留下了足够的让读者洒泪的空间。这种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手法真是太绝了!这又是高鹗最成功的方面。

深度好讲座,分析得非常精辟!!!

一张蛛蛛网线条千丝万缕,纵横交错,但张挂在那里又何等醒目!《红楼梦》构文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在围绕这个中心八面辐射,有如蜘蛛网一样,一环一环织网,一层一层展开。它的中心就是那蜘蛛稳坐的地方。具体说来,那就是“贾府”;那就是中心人物;那就是前五回。在那里,我们看到了甄士隐家庭败落,贾雨村官运亨通,懂得了《红楼梦》是一部“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人生表演剧;在那里,我看到冷子兴演说着贾府关系网,明白了四大家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世事道理;在那里,我通过林黛玉初进贾府的眼光,对贾府的建筑物的方位布局以及人物起居饮食习惯等,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知道后来贾府发生的一些大大小小的事情是在什么地方;在那里,我预知了《红楼梦》中主要人物命运都将会以悲剧而告终。为什么很多人看了《红楼梦》以后能够看出《红楼梦》前八十回是一个人写的,后四十回又是另外一个人写的 ,因为后四十回的作者改变了前作者的“蜘蛛网式”的结构。比如我举个人物例子,《红楼梦》前五回交代探春的判词:“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这判词前两句告诉我们探春是一个很有才华的聪明女孩,只不过是生不逢时。前八十回写她代理凤姐管理家务,对贾府内务进行了一次“兴利除弊”的改革,才一个小小的举措就为贾府节约了四百多两银子!这四百多两银子你别小看,在当时二十两银子足够让一户庄稼人生活一年。王熙凤不是施舍了二十两银子给刘姥姥吗?这二十银子却能让一个即将面临崩溃的家庭生计复苏起来。这真是个了不起的举措!开个玩笑,如果说我国八十年代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给国民经济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这种经营模式的发明专利还得要归贾探春所有呢!为了挽回贾家败局,进行权利联姻,探春被迫远嫁边关。这判词的后两句告诉我们,探春远嫁边关后始终不得回娘家,她娘家“家消人亡”后,清明时节,她只能远远的在边关江边一把鼻涕一把泪的遥望、哭泣、祭奠。然而,后四十回里却写出她娘家“家道复苏”了,她也将荣归故里了,这显然前后不一致。再举一个次要人物香菱的例子,《红楼梦》前五回交代她的判词是:“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堪伤。自从两地生枯木,致使香魂返故乡。”前八十回写她的命运实在是多灾多难。这个宝贝独生女儿才五岁就被拐子抱走,十三岁时本来要被卖到一户好人家,可命运偏偏不济,她被薛蟠强抢去做了小妾,那薛蟠长期在外浪荡,香菱跟薛宝钗过了几年好日子,她还可以跟林黛玉学学诗艺,可后来好景不长,自从薛蟠娶了夏金桂后,香菱就没好日子过了。夏金桂本来忌恨薛宝钗,但她不敢直接向薛宝钗发作,只有向香菱泄愤。对香菱,今天骂明天打的。把薛宝钗为香菱取的名改为“秋菱”,按判词交代,香菱后来被夏金桂活活折磨死了。后两句“两地生枯木”不是一个“桂”字吗?可是后四十回死了的不是香菱,而是夏金桂,后作者打破了前作者“蜘蛛网式”的结构,夏金桂死后还让香菱升格做了“第一夫人”,还为薛蟠生了个儿子延续香火,这样的结果反差太大了。所以后四十回的作者遭到了很多人的非议。

《三国演义》:一本“毒害不浅”的“意淫”之作!

《三国演义》是以宏大史观的帝王视角,以及宏大叙事的写作手法,来描述那一段“群雄并起、战火连天”的历史,正因为《三国演义》写得精彩三国杀的游戏软件单机,才使得读者不知不觉的身陷其中,把自己代入其中的某个帝王将相的角色,甚至出现自己也成了“逐鹿中原”一份子的幻觉,完全失去了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正常视角。

这样说吧!截止到目前为止,某小日子国家已经向大海里排放了超过万吨的“核污染废水”了,你又几时“怒发冲冠”一下?有用吗?你尽管抗议,小日子会鸟你吗?联合国那么多理事国,都对此“束手无策”呢,!这样的国际大事,会轮得到你来“评头论足”?你就别在这里“痴人说梦”了,赶紧地,洗洗睡了吧!

有趣的是,很多人反而喜欢指点江山,高谈国际局势,仿佛自己就算不是某个国家元首,也应该是治世之能臣,甚至出现自己“轻摇羽扇”、击退百万曹军这样的“幻觉”。修身、齐家都远远未做到,总想着如何平天下,连眼前摔倒的老太太都不敢扶一下,却还动不动就“怒发冲冠”地“虽远必诛”,这是不是很可笑?

在座的各位不妨细想一下,以你今天的社会地位,假设穿越回去三国时代,从概率来说,你成为那十万“灰飞烟灭”的其中一份子或是他们的亲属,比成为那几个“谈笑间”的风流人物的机率要大得多得多。作为万千的“灰飞烟灭”之一,却为“谈笑风生”的他们欢呼喝彩,甚至认为自己就是“谈笑风生”的风流人物,这又是何等地“荒唐可笑”。

就拿大家最熟悉的“赤壁之战”来说吧,曹操平定北方,百万大军席卷江南想一统天下,据考证也就二十万左右,但是,曹操向外号称八十万、百万,然而,经过赤壁一战,曹军死伤过半,铩羽而归,这就是“赤壁之战”的最终结局。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到底是不是个虚伪的人?这里有不同的看法

“三让徐州”本意不是让,是以退为进;“占据益州”本来就是“隆中对”里的蜀国发展战略,总是谦让也是虚伪;“汉中称王”本就是效仿汉高祖,登基称帝本来就是战略计划。刘备一切的“仁义礼让”等都是形式的,因此都是虚伪。

在阅读时,我们判断“虚伪”往往有个既定的逻辑。即第一想不想要,第二谢绝或接受的理由,第三真实原因,如果言不由衷,那就是“虚伪”无疑了。这种逻辑常识指出“这三个问题弄清楚了,就能大体上判断刘备是否是虚伪了。

从一开始兵不过百,将不过关张,到后来卧龙凤雏、五虎上将格局渐成,终有实力一争天下,终有权力封疆裂土,但刘备的野心或雄心,显然并止于此,他真正想要的是像刘邦一样再塑乾坤。这点从他几个儿子的名字中可以看得出来,长子刘封和嫡长子刘禅的名字,封禅二字代表着帝王才拥有的特权。

专题: 品三国演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