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所著,叙述了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主要围绕魏、蜀、吴三国之间的争霸故事。以下是《三国演义》的几个重要方面解读:
1. 历史背景:《三国演义》的历史背景是东汉末年,由于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导致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和诸侯割据,最后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罗贯中在小说中不仅描绘了这个历史时期的各种政治、军事冲突,还涉及到了历史人物的生平、性格和决策,以及他们的道德观念和社会关系。
2. 人物塑造:《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如刘备的仁德、曹操的智略、关羽的忠诚、张飞的豪爽、诸葛亮的智谋等,这些人物的性格和行为成为后世文学和文化中极具影响力的形象。罗贯中通过丰富的人物对话和行动,展现了他们的性格特征和命运轨迹。
3. 道德观念:《三国演义》中的道德观念是其另一重要特点。小说中不仅强调了忠诚、仁义、智勇等传统道德价值观,也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的相对性。例如,忠诚有时被强调到极致,但也涉及到“忠义”的界限;智谋虽然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带来成功,但也可能带来道德的冲突和社会的破坏。
4. 文学艺术性:《三国演义》在叙述故事和塑造人物时,运用了丰富的文学手段和艺术手法。如对场景的生动描绘、对对话的精巧设计、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刻画等,使得故事既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又具有文学的美感。
5. 社会影响:《三国演义》不仅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中国文化中也有深远影响。它不仅被改编成各种形式的戏剧、电影、电视剧等,还成为了教育和文化传承的资源,影响了后世对历史的理解和对英雄人物的崇拜。
总之,《三国演义》是一部集历史、文学、哲学于一体的巨著,不仅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复杂社会现象,也探讨了人性、道德、权力和命运等深层问题,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三国演义〉通识》:带你亲自“腰斩”三国,重塑小说人物
这篇感想延宕日久,捧读时尚在版权页标注的“2023年7月”稍早,交稿却已到年末,是因为总想着如何写出点有趣的文字,招蜂引蝶,请君入瓮。搜肠刮肚一番,才发现知识与兴味,都远逊原书,则又何必徒劳。不如恳请读者在这本书中自寻林中路吧。后学张芾谨识于海上挛盦。
这是出自《明太祖史录》中的一段,记载的是元末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的鏖战。根据一位士兵在明初写的笔记,当时人已经在借三国故事比附朱、陈水战了:“上大悦,谕众曰:‘友谅中箭而死,将士之功胜于赤壁走曹操远矣!稠人难辨射中者好玩的老三国网页游戏推荐,均给重赏,以劳汝等。’”(俞本《纪事录》癸卯至正二十三年〔1363〕第四条)因为朱元璋与逐鹿敌手陈友谅、张士诚诸势力多次决战于舟舰,当时影响颇大而且《纪事录》中不少条目都能反映杂剧、话本在军阵中的流布,所以《三国演义》中“庞统巧授连环计”的本事,或许就出自元末水战“新闻”,亦未可知。
关于“战争描摹的艺术”也有一点愚见,当成读后作业,附骥于此,庶几不辜负这本新见迭出的《〈三国演义〉通识》。火烧赤壁中所谓“连环计”可算是脍炙人口的重要情节,但《三国演义》两次“连环计”的性质截然不同,《三国志平话》中的“连环计”只有王允、貂蝉那一出,而没有庞统在赤壁战前的发挥。但是在明刻本《三国演义》出来之前,我们偶然发现水战中用“连环计”的史料:
解读三国演义的小说
本书所点出的“战争描摹的艺术”很有延展性与话题度。最近在地铁站看到数张大幅海报,宣传明年即将发布的某著名三国主题电子游戏的最新版本。该版本以潼关之战为主要场景,不难发现“战争描摹的艺术”是它用来吸引玩家的一张王牌。值得一提的是,潼关之战也涉及到《三国演义》与正史的重大分歧,所以该游戏海报中频繁使用“再现”、“考证”、“虚构”、“还原”等一众文学术语。
在1994年版的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战争的大场面,恐怕远比不上2010年新版,或者电影《赤壁》,但并不妨碍前者口碑上的优胜。就小说《三国演义》而言,姑且抛开古籍中精粗不一的版画,单就文字而言,赤壁、官渡等几场最有名的大战,美感其实未必输给视觉艺术。本书用几个战争艺术的专题,将全书有关描写关联起来,在拆解、对照的过程中呈现出线性阅读所忽略的景观。
小说评书(三国演义)讲的三国将帅武力值有没有道理?
第六第七第八的张飞、黄忠、夏侯惇,很难找到具有“绝对可比性”的“证据”来支持排名,只能说,偏重“正统”的小说评书,更青睐与刘备关系极近(近于关羽和诸葛亮)的张飞,也“加持”有“帅才”且“老而弥坚”的黄忠。
第四名,关羽,后世的“武圣”,斩杀过华雄、颜良、文丑三员名将,但都带有“偷袭”性质;再就是“过五关斩六将”,那六将,都是“小人物”,遭遇排名第八的夏侯惇,战了“三十几合”未分胜负,被“曹营”中的好友张辽(曾是吕布部将)劝开。一直打下去的话,好比“战长沙”与黄忠(排名第七)交手那样,结果会怎样,不好说!跟黄忠打的时候,他年富力强,还差点儿让“已老”的黄忠射中!唯一的一次“力战”,对手是马超曾经的手下、在排名在其后的马超跟前连“头马”都算不上的庞德,他输了!当然,那时,他年岁大了,庞德年富力强。可比比老黄忠,他的这个输,还是有点儿对不住“第四”的排名!
无论小说还是评书,恐怕不易找出赵云单对单胜出哪个“硬手”的“记录”,对他“武力值”的“肯定”,主要来自“长坂坡”,曹营杀了个七入七出!还有,很重要的——被当时观战的曹操赞“有如奉先再世”。奉先,就是吕布。曹操看到赵云的战斗,拿他跟已不在人间的吕布相提并论——敌人的评价才是真正的评价!
仅举一例,就是所谓“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先是张飞与之“单挑”,很快不支,然后关羽加入,仍显“不力”,不然刘备也不会最后也加入。就便如此,吕布仍“毫无惧色”,但最终还是落败。从小说评书的说法看,可以推测,假使不是“三英”而只是“二英”(关、张),他未见得落败。由此也可侧面看出,刘备在“武力值”方面,是出得上力哒!甚至,其所出的力,都不该被小觑!
但因为吕布在政治上极不成熟、迷信武力、作为统帅在军事“大局”上有局限性等等“问题”,这支曾在东汉末年较早期(即“三国故事”前期)具有重要军事地位的军队,很快走向败亡、瓦解,吕布本人也在过程中“战亡”(不是小说评书中讲的那样被擒拿后处死)。
至于“武力值”毫无“争议”居于“榜首”的吕布,能被称作“帅”,就好像不那么令人信服了是吧?这里稍稍扯一点儿被小说和评书“忽略”的“历史”——吕布,虽然在小说评书中被描述“有勇无谋”、“见利忘义”,但在比小说评书更可能“接近真实”的历史记载、文献中,却是“并州军”的“继任统帅”(前任是并州刺史丁原)。并州军具有很强的战斗力,甚至在吕布作为统帅的时期,综合战力还要略高于在小说评书中被形容得很了不起的“西凉军”。
也许,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前面说“武力值”,没用“好汉”二字指代,甚至都没说“武将”,而是说“将帅”——将、帅!既有“将”,也包括“帅”。举例:就是那三句从“一”排到“九”的九位“武人”里,就不都只是“将”,而至少有“两个半人”可称“帅”。
这个逻辑,在《隋唐演义》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凡能上“好汉排行榜”的,大体不是力气大就是有“家学”或拜了名师——李元霸(排名第一)力气大、宇文成都(排名第二)力气大且有“家学”、裴元庆(排名第三)力气大、雄阔海(排名第四)力气大且仅仅力气大……相比而言,对三国将帅的“武力值”形容,还显得“文雅”了些,不知是跟《三国演义》小说的影响有关(毕竟比口口相传的评书要稍高一个档次),还是大家都默契地存着或多或少向那段历史“致敬”的心思,没好意思太编排。
三国小说的经典之作,覆汉,外刚而内韧,锋利为天下冠
东汉末年,宦官当道,随朝堂愈加崩坏,又加上灵帝卖官鬻爵,张角创建五斗米教,自称大贤良师,高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开启了波澜壮阔的黄巾起义,虽然黄巾起义很快便被以卢植,皇甫嵩等最后一波东汉名将所平定,但正如几百年后的黄巢起义一般,黄巾起义成为了压垮东汉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由于朝堂兵力不足,灵帝允许各地自行募兵讨贼,使地方势力拥有了割据一方的能力,灵帝之后,袁绍做了一个后悔终生的决定,他将董卓引来了,董卓或许是古代历史上最奇葩的人之一,凭着几千边军董卓硬是支棱起来了,从一个地方将军成为拥帝主宰废立,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太师,权倾朝野,于是十八路诸侯讨董,董卓迁都,被王允与吕布所杀,后李傕郭汜害怕王允清算便祸乱长安,曹操迎天子于许昌,乱世正式开始。
《三国请回答!崩坏的三国演义》:答题流历史文,深入解读三国
东汉末年,以袁绍为主的十八路诸侯伐董,惨遭敌将华雄连斩两名大将。 就在这时天空一道声音传下。 “三国请回答开启!” 董卓、袁绍、曹操、刘备、孙坚、华雄被拉入一个答题空间内。 第一题,《三国演义》中,温酒斩华雄的是谁?” “a、吕布;b、关羽、c、曹仁、d.孙坚。” 董卓抚了抚系在自己身上肥胖的腰腰带无比自信地分析着。 华雄虽没有吾儿奉先之勇,但也算英勇,绝非无名之辈之人可以斩杀, 那关羽是谁,咱家听都没听过,不可能是他! ........ 群像文,无主角
《三国演义》的社会影响是巨大的,首先它对农民革命的战略战术起过一定的作用。其次刘、关、张同生共死的相互信任的关系在群众中也产生了影响。其三,它开创了历史小说的先河,从此以后,大量历史小说开始兴起并流传,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
第五,语言个性化,雅俗共赏・具有简洁、明快的特点后人评价它“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是中肯的。张飞的话,多半快人快语,一针见血;曹操的话,多半豪爽机诈,变化莫测;关羽的话,往往心高气盛,目中无人;孔明的话,则从容不迫,应对自如。
第三,人物形象丰富多采,塑造了一组群体图。周瑜、孔明雄才大略;鲁肃诚恳忠厚;黄盖赤胆忠心;张飞恶如い粗豪爽直;关羽义重如山,又刚愎自用;刘备宽厚待人,又礼贤下士;曹操奸诈狡猾,又善用权术。
《三国演义》中出现了近千个人物,主要人物个个具有鲜明的个性。曹操既有雄才大略,文诈、残酷,他杀吕伯智时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他为父报仇,进攻徐州,“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他痛恨祢衡而假手黄祖杀之,忌恨杨修而加以扰乱军心的死罪。刘备以宽仁待民,以诚心和义气待士。他一见赵云,就“甚相敬爱,便有不舍之心”。他待诸葛亮,从三顾茅庐到白帝城托孤,始终信任。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革船借箭、借东风、七摘孟获空城计等都带有传奇性。关羽义重如山,为数百年以来人们所传颂。张飞莽撞直率,但从善如流。周瑜英姿勃发,却气量狭小。总之,《三国演义》中有名有姓的人物栩栩如生。
《三国演义》通过描绘魏、蜀,吳三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斗争,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朽,进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反映了人民在动乱时代的灾难和痛苦,也表现了他们对统治集团的爱憎和向背,以及他们反对战争分裂,要求和平统一的愿望。
罗贯中是中国第一位全力创作通俗小说的作家,经他改编、创作的长篇小说除《三国演义》以外,还有《隆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
座上又一人应声问曰:“曹操虽挟天子以令诸侯,犹是相国曹参之后。刘豫州虽云中山靖王苗裔,却无可稽考,眼见只是织席贩屦之夫耳,何足与曹操抗衡哉!”孔明视之,乃陆绩也。孔明笑曰:“公非袁术座间怀橘之陆郎乎?请安坐,听吾一言:曹操既为曹相国之后,则世为汉臣矣;今乃专权肆横,欺凌君父,是不惟无君,亦且蔑祖,不惟汉室之乱臣,亦曹氏之贼子也。刘豫州堂堂帝胄,当今皇帝,按谱赐爵,何云‘无可稽考’?且高祖起身亭长,而终有天下;织席贩屦,又何足为辱乎?公小儿之见,不足与高士共语!”陆绩语塞。
忽一人问曰:“孔明以曹操何如人也?”孔明视其人,乃薛综也。孔明答曰:“曹操乃汉贼也,又何必问?”综曰:“公言差矣。汉传世至今,天数将终。今曹公已有天下三分之二,人皆归心。刘豫州不识天时,强欲与争,正如以卵击石,安得不败乎?”孔明厉声曰:“薛敬文安得出此无父无君之言乎!夫人生天地间,以忠孝为立身之本。公既为汉臣,则见有不臣之人,当誓共戮之:臣之道也。今曹操祖宗叨食汉禄,不思报效,反怀篡逆之心,天下之所共愤;公乃以天数归之,真无父无君之人也!不足与语!请勿复言!”薛综满面羞惭,不能对答。
这首词,它原是明代杨慎编纂的《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中“说秦汉”的开篇词单机游戏三国争霸攻略,清代毛纶、毛宗岗父子将它置于《三国演义》卷首,作为小说的开篇。这真是再合适不过的了!由此可见毛氏父子深厚而高超的艺术鉴赏力。
彻胆长存义,终身思报恩,威风齐日月,名誉震乾坤,忠勇高三国,神谋陷七屯,至今千古下,军旅拜英魂。(第一百回《关云长义释曹操》)
又如曹操赤壁之败,孔明知操命不当尽,乃故使羽扼华容道,俾得纵之,而又故以军法相要,使立军令状而去,此叙孔明止见狡狯,而羽之气概则凛然,与元刊本平话,相去远矣:
……阶下一人大呼出曰,“小将愿往,斩华雄头献于帐下!”众视之:见其人身长九尺五寸,髯长一尺八寸,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声似巨钟,立于帐前。绍问何人。公孙瓒曰,“此刘玄德之弟关某也。”绍回见居何职。瓒曰,“跟随刘玄德充马弓手。”帐上袁术大喝曰,“汝欺吾众诸侯无大将耶?量一弓手,安敢乱言。与我乱棒打出!”曹操急止之曰,“公路息怒,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广学;试教出马,如其不胜,诛亦未迟。”……关某曰,“如不胜,请斩我头。”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某饮了上马。关某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寨外鼓声大震,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却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第九回《曹操起兵伐董卓》)
罗贯中本《三国演义》,今得见者以明弘治甲寅(1494)刊本为最古,全书二十四卷,分二百四十回,题曰“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起于汉灵帝中平元年“祭天地桃园结义”,终于晋武帝太康元年“王濬计取石头城”,凡首尾九十七年(184—280)事实,皆排比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间亦仍采平话,又加推演而作之;论断颇取陈裴及习凿齿孙盛语,且更盛引“史官”及“后人”诗。然据旧史即难于抒写,杂虚辞复易滋混淆,故明谢肇湅(《五杂组》十五)既以为“太实则近腐”,清章学诚(《丙辰札记》)又病其“七实三虚惑乱观者”也。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如叙羽之出身丰采及勇力云:
贯中,名本,钱唐人(明郎瑛《七修类稿》二十三、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二十五、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四十一),或云名贯,字贯中(明王圻《续文献通考》一百七十七),或云越人,生洪武初(周亮工《书影》),盖元明间人(约1330—1400)。所著小说甚夥,明时云有数十种(《志余》),今存者《三国演义》之外,尚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水浒传》等;亦能词曲,有杂剧《龙虎风云会》(目见《元人杂剧选》)。然今所传诸小说,皆屡经后人增损,真面殆无从复见矣。
说《三国志》者,在宋已甚盛,盖当时多英雄,武勇智术,瑰伟动人,而事状无楚汉之简,又无春秋列国之繁,故尤宜于讲说。东坡(《志林》六)谓“王彭尝云,途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在瓦舍,“说三分”为说话之一专科,与“讲《五代史》”并列(《东京梦华录》五)。金元杂剧亦常用三国时事,如《赤壁鏖兵》《诸葛亮秋风五丈原》《隔江斗智》《连环计》《复夺受禅台》等,而今日搬演为戏文者尤多,则为世之所乐道可知也。其在小说,乃因有罗贯中本而名益显。
专题: 小说三国演义版 三国演义猫小说 梦三国演义小说上一篇听粤语小说《三国演义》
下一篇神级小说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