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散文和小说

0

《三国演义》是明代作家罗贯中所著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全书以中国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一百多年历史为背景,以描写战争为主,讲述了蜀国、魏国、吴国三国之间的政治、军事斗争和英雄人物的故事。它将历史事件与虚构情节交织在一起,既为历史事件赋予了戏剧性的色彩,也塑造了众多生动的人物形象。在文学风格上,《三国演义》融合了史学、哲学、伦理学等多方面的内容,既有历史的严谨性,又不乏文学的想象力和艺术性。

散文,通常指的是文学中以简洁、清晰的语言表达思想、感情或观点的文章形式。与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相比,以三国历史为题材的散文作品更注重于深度的分析与解读,可能侧重于历史事件的解析、人物性格的剖析、历史哲学的探讨,或是从不同角度解读历史,提供更多的思考空间和文化视角。

因此,《三国演义》作为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叙述与人物塑造来吸引读者;而以三国历史为题材的散文,则更侧重于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对人物形象的深入探讨、以及对历史哲学的思考,旨在提供更加深邃的历史理解与文化思考。

《三国演义》1-2回重排以及三国相关的古诗词、散文选

白发应是白髮,不是白發

三国演义散文和小说

历史上关于三国古诗词、散文等其他文章也有不少。一些就是三国时期人物所写比如:诸葛亮的《出师表》,一些则是后世文人借古抒情之作。选了几篇将其用InDesign排版有什么手柄可以匹配游戏盒子,虽是古文,大部分还是能看懂,并没有特别的难。诗词需要一定的理解,考虑作者当时写作背景、生平遭遇等。

散文推荐|孔庆东:智慧中的《三国演义》(下)

曹操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多疑。确实聪明,想得太多了,就容易出事。杀了吕伯奢一家,还可以逃,还可以跑,后来因为他多疑,就有几次倒霉,甚至很危险。自己的儿子、侄子,还有最爱的大将典韦,都搭了进去。这是他一个致命的弱点。曹操有时候冤枉好人,对要投奔他的人,对自己手下的人也都留了心眼。比如军粮不够了,他骗管军粮的小校,说我借你的头来杀,愣说这个小校克扣军粮,借此平息军心。

吕伯奢很热情地接待曹操他们,说我知道你是义士,跑到这儿来,你俩等一会儿,我家现在没酒了,我到邻村打酒去。他俩在这儿,听他家人在那儿议论。曹操多疑呀,附耳一听,听那边说捆起来杀,捆起来杀,一定要捆起来杀。曹操说坏了,要把咱俩捆起来杀。先下手为强,曹操拔出宝剑破门而入,见人就杀,一家子都杀了。杀到最后一看,地下捆着一头猪,原来人家是要杀猪招待他们俩,捆起来杀的是猪。结果好意当成驴肝肺,曹操把人一家杀了。这还可以说是误杀。于是俩人不能待了,一出门,吕伯奢打酒回来了,这个时候你已经知道是误杀了,曹操怎么做的呢?曹操走了两步回来对吕伯奢说,你看这边谁来了?吕伯奢一回头,又把他杀了。所以陈宫受不了了,陈宫心想曹操这人太残忍了,你前面误杀了人家一家,现在不给人家道歉,为什么还把吕伯奢给杀了?曹操说宁可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

前面说诸葛亮、曹操都是一流的军事奇才,诸葛亮利用曹操什么弱点呢?都是聪明人,但是曹操有一个致命弱点被诸葛亮把握住了。诸葛亮说,你不是爱动脑筋嘛,我知道动脑筋也是有度的,不能太多,曹操就是太多的动脑筋,所以前人评价曹操多疑。《三国演义》这个小说的立场是站在刘备一方的,尊刘贬曹。《三国演义》小说用了很多情节突出曹操不必要的多疑,比如因刺杀董卓,事迹败露,与陈宫一起逃到故交吕伯奢家,却因为曹操过分多疑,发生了他误杀吕伯奢全家的事。

曹操是怎么处理的呢?都烧了,一个都不追查,把这些信当着大伙的面儿全都烧了。可见曹操的胸怀。曹操懂得人心,他理解人。我是弱的,这些弟兄们跟着我就不错了,当时他们对我有二心是可以理解的。现在我已经把袁绍消灭了,将来还得依靠他们打天下呢,不能把他们都杀了。如果就一个人叛变,还可以处理,可这不是一个人,是一大批人。曹操当着大家的面把信都烧了,一笔勾销,既往不咎,我也不查,以前的事都不算了,看今后的表现。这是大智慧。这个处理让人称赞,一般人没有这个胸怀,一般人就想查谁要背叛我,我正好趁机看看谁对我忠心。这些都不管,就从今天开始,从零起步看你们今后表现。

还有曹操用书信使计。曹操给韩遂写了一封信,目的也是挑拨离间。怎么挑拨离间呢?我们一般挑拨离间就是写信说谁谁骂你了,谁谁对你不好,再给那人写信说你骂他,这叫挑拨离间。曹操没这么笨,曹操写的这封信里说的都是日常客气话,都是废话,但是他在书信上故意到处涂抹,写着写着就抹掉一块重写,写着写着又抹掉一块重写。涂抹之处做文章,曹操就利用这个,他写了一封平常信,故意涂抹,结果寄到人家那儿就做到了挑拨离间。有人说这里边原来写的什么东西呀?他不知道是曹操涂抹的,以为是收信人自己涂抹的,这里边儿有阴谋啊。这就又是“无中生有”,利用书信达到军事目的、政治目的。

所以反间计,有行贿的,有造谣的,还有利用书信的。朋友们想一想,《三国演义》里,你能想起来利用书信来搞智谋的,有哪几个?前面有一个蒋干盗书,这不用说了,那是典型地利用书信。还有当初帮助曹操把徐庶骗进曹营的事。徐庶一开始帮助刘备打了胜仗,后来曹操就要把徐庶弄到他手下,怎么办呢?听说徐庶这人特别孝,对老母亲特别孝,把他母亲抓去。他母亲在这儿,还得想办法把儿子骗来呀,怎么弄呢?曹操手下有谋士叫程昱,程昱对老太太特别好。徐庶的母亲不是一般的老太太,识文断字,文化修养很高。他天天写信问安,送好吃的,老太太知书达理,每天给他回一封信,老太太给他一回信,他就模仿她的笔迹,然后用老太太的口气给她儿子写信,说为娘在这儿想儿子了,赶快来看我吧。徐庶是孝子,就这样把徐庶骗进了曹营。

诸葛亮写《出师表》给谁看的?不就是给阿斗看的嘛。为什么写得那么认真,写得那么费劲呢?恐怕阿斗怀疑他,诸葛亮活得确实不容易。在刘备临终的时候,向诸葛亮托孤,那段话也表达了刘备的大智慧。刘备怎么说的?刘备说,丞相,我这儿子不行,我这儿子窝 囊废,您看着办,你看要是能辅佐呢,您就辅佐,辅佐不了您就自个儿来。话说到这份上,诸葛亮被逼到墙角了,诸葛亮还能怎么着?诸葛亮就是拼了命也得辅佐。这叫肝胆之言,剖心剖肺地跟你说了,我儿子窝 囊废,摆在这儿了,你爱辅不辅,就看你够不够哥们儿意思了。所以诸葛亮一辈子呕心沥血也得保他老刘家江山。而阿斗的确是容易中计,容易中敌人的挑拨离间计,无缘无故就把大军撤回。

司马懿如此厉害,蜀汉方面也是知道的,知道这家伙不好惹,也想办法除掉他或者避开他。其实最早献计献策要弄掉司马懿的是谁呢?就是马谡。我前面说不要认为马谡是无能之辈,马谡很早就说司马懿很厉害,我们得想办法弄掉他。马谡献的什么计策弄掉他呢?就是离间计,引起魏主的猜疑,长期不用司马懿,诸葛亮才能连连获胜,马谡是立了功劳的。魏国打了很多败仗,后来才起用司马懿。《三国演义》里面常用反间计,挑拨离间,三国里面用来用去,在三国之前,各路诸侯也是用来用去,挑拨离间。在前边李傕郭汜之乱的时候就用过,后来三国之间用得更多。马谡献计,到魏国去挑拨魏主与司马懿的关系,魏国也派人到蜀国去挑拨后主,挑拨刘禅阿斗跟诸葛亮的关系。

四大名著《三国演义》作品介绍

本书描写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黄巾起义到西晋武帝司马炎统一全国近百年的历史变迁。汉末,民不堪命遂揭竿而起。因头缠黄巾,是谓黄巾起义。汉室宗亲刘备及桃园结义兄弟关羽、张飞,同中郎将董卓、骑都尉曹操、下邳丞孙坚共同镇压黄巾军。起义军败后灵帝死,少帝刘辩继位,外戚何进掌权,后宦官杀何进,袁绍杀宦官,董卓赶走袁绍并废刘辩立献帝刘协而欺主弄权。曹操谋杀董卓不成,作檄文以达诸侯,集十八路军马,推袁绍为盟主讨董卓却最终失败。此后董卓中计被吕布所杀。为争权夺利,诸侯相互厮杀。之后,曹操兵起山东护汉帝自洛阳驾幸许都,曹操当权,挟天子以令诸侯。官渡一战,曹操大败袁绍,遂削平北方的抗拒力量,独霸中原。时孙坚之子、孙策之弟孙权据江东;刘备于荆州依刘表,三顾茅庐得诸葛亮,又兼荆州兵多粮足,遂与曹、孙抗衡。曹操兵霸江南,孙、刘联合抗曹。诸葛亮与周瑜携手破曹,赤壁一战,曹败回江北,奠定三国鼎立局面。此后,曹操死,子曹丕自立为帝;刘备随即亦自立为帝,孙权被魏帝授为吴王。魏国权臣司马懿及其子灭蜀后,其孙司马炎代魏立晋,伐吴而天下复归一统。

元末明初,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群雄割据。多年战乱后朱元璋剿灭群雄,推翻元王朝,建立明王朝。其间,人民流离失所。罗贯中作为一名杂剧和话本作者,生活在社会底层,了解和熟悉人民的疾苦,期望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由此就东汉末年的历史创作了《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

璋谓众官曰:“可笑黄权、王累等辈,不知宗兄之心,妄相猜疑。吾今日见之,真仁义之人也。吾得他为外援,又何虑曹操、张鲁耶?非张松则失之矣。”乃脱所穿绿袍,并黄金五百两,令人往成都赐与张松。时部下将佐刘璝、泠苞、张任、邓贤等一班文武官曰:“主公且休欢喜。刘备柔中有刚,其心未可测,还宜防之。”璋笑曰:“汝等皆多虑。吾兄岂有二心哉!”众皆嗟叹而退。

当下张松欲辞回。修曰:“公且暂居馆舍,容某再禀丞相,令公面君。”松谢而退。修入见操曰:“适来丞相何慢张松乎?”操曰:“言语不逊,吾故慢之。”修曰:“丞相尚容一祢衡,何不纳张松?”操曰:“祢衡文章,播于当今,吾故不忍杀之。松有何能?”修曰:“且无论其口似悬河,辩才无碍。适修以丞相所撰《孟德新书》示之,彼观一遍,即能暗诵,如此博闻强记,世所罕有。松言此书乃战国时无名氏所作,蜀中小儿,皆能熟记。”操曰:“莫非古人与我暗合否?”令扯碎其书烧之。修曰:“此人可使面君,教见天朝气象。”操曰:“来日我于西教场点军,汝可先引他来,使见我军容之盛,教他回去传说:吾即日下了江南,便来收川。”修领命。

却说张松到了许都馆驿中住定,每日去相府伺候,求见曹操。原来曹操自破马超回,傲睨得志,每日饮宴,无事少出,国政皆在相府商议。张松候了三日,方得通姓名。左右近侍先要贿赂,却才引入。操坐于堂上,松拜毕,操问曰:“汝主刘璋连年不进贡,何也?”松曰:“为路途艰难,贼寇窃发,不能通进。”操叱曰:“吾扫清中原,有何盗贼?”松曰:“南有孙权,北有张鲁,西有刘备,至少者亦带甲十余万,岂得为太平耶?”操先见张松人物猥琐,五分不喜;又闻语言冲撞,遂拂袖而起,转入后堂。左右责松曰:“汝为使命,何不知礼,一味冲撞?幸得丞相看汝远来之面,不见罪责。汝可急急回去!”松笑曰:“吾川中无诌佞之人也。”忽然阶下一人大喝曰:“汝川中不会谄佞,吾中原岂有谄佞者乎?”

却说那进计于刘璋者,乃益州别驾,姓张,名松,字永年。其人生得额钁头尖有没有全是黄游戏的游戏盒子,鼻僵齿露,身短不满五尺,言语有若铜钟。刘璋问曰:“别驾有何高见,可解张鲁之危?”松曰:“某闻许都曹操,扫荡中原,吕布、二袁皆为所灭,近又破马超,天下无敌矣。主公可备进献之物,松亲往许都,说曹操兴兵取汉中,以图张鲁。则鲁拒敌不暇,何敢复窥蜀中耶?”刘璋大喜,收拾金珠锦绮,为进献之物,遣张松为使。松乃暗画西川地理图本藏之,带从人数骑,取路赴许都。早有人报入荆州。孔明便使人入许都打探消息。

却说益州刘璋,字季玉,即刘焉之子,汉鲁恭王之后。章帝元和中,徙封竟陵,支庶因居于此。后焉官至益州牧,兴平元年患病疽而死,州大吏赵韪等,共保璋为益州牧。璋曾杀张鲁母及弟,因此有仇。璋使庞羲为巴西太守,以拒张鲁。时笼羲探知张鲁欲兴兵取川,急报知刘璋。璋平生懦弱,闻得此信,心中大忧,急聚众官商议。忽一人昂然而出曰:“主公放心。某虽不才,凭三寸不烂之舌,使张鲁不敢正眼来觑西川。”正是:只因蜀地谋臣进,致引荆州豪杰来。未知此人是谁,且看下文分解。

曹操亲自追至安定,知马超去远,方收兵回长安。众将毕集。韩遂已无左手,做了残疾之人,操教就于长安歇马,授西凉侯之职。杨秋、侯选皆封列侯,令守渭口。下令班师回许都。凉州参军杨阜,字义山,径来长安见操。操问之,杨阜曰:“马超有吕布之勇,深得羌人之心。今丞相若不乘势剿绝,他日养成气力,陇上诸郡,非复国家之有也。望丞相且休回兵。”操曰:“吾本欲留兵征之,奈中原多事,南方未定,不可久留。君当为孤保之。”阜领诺,又保荐韦康为凉州刺史,同领兵屯冀城,以防马超。阜临行,请于操曰:“长安必留重兵以为后援。”操曰:“吾已定下,汝但放心。”阜辞而去。

超犹豫未决。杨秋、侯选皆劝求和,于是韩遂遣杨秋为使,直往操寨下书,言割地请和之事。操曰:“汝且回寨,吾来日使人回报。”杨秋辞去。贾诩入见操曰:“丞相主意若何?”操曰:“公所见若何?”诩曰:“兵不厌诈,可伪许之;然后用反间计,令韩、马相疑,则一鼓可破也。”操抚掌大喜曰:“天下高见,多有相合。文和之谋,正吾心中之事也。”于是遣人回书,言:“待我徐徐退兵,还汝河西之地。”一面教搭起浮桥,作退军之意。马超得书,谓韩遂曰:“曹操虽然许和,奸雄难测。倘不准备,反受其制。超与叔父轮流调兵,今日叔向操,超向徐晃;明日超向操,叔向徐晃:分头提备,以防其诈。”韩遂依计而行。

正追之际,忽报操有一军,已在河西下了营寨,超大惊,无心追赶,急收军回寨,与韩遂商议,言:“操兵乘虚已渡河西,吾军前后受敌,如之奈何?”部将李堪曰:“不如割地请和,两家且各罢兵,捱过冬天,到春暖别作计议。”韩遂曰:“李堪之言最善,可从之。”

却说曹操料马超可以计破,乃密令徐晃、朱灵尽渡河西结营,前后夹攻。一日,操于城上见马超引数百骑,直临寨前,往来如飞。操观良久,掷兜鍪于地曰:“马儿不死,吾无葬地矣!”夏侯渊听了,心中气忿,厉声曰:“吾宁死于此地,誓灭马贼!”遂引本部千余人,大开寨门,直赶去。操急止不住,恐其有失,慌自上马前来接应。马超见曹兵至,乃将前军作后队,后队作先锋,一字儿摆开。夏侯渊到,马超接往厮杀。超于乱军中遥见曹操,就撇了夏侯渊,直取曹操。操大惊,拨马而走。曹兵大乱。

却说曹操收兵屯渭北,唤诸将曰:“贼欺我未立寨棚,必来劫野营。可四散伏兵,虚其中军。号炮响时,伏兵尽起,一鼓可擒也。”众将依令,伏兵已毕。当夜,马超却先使成宜引三十骑往前哨探,成宜见无人马,径入中军。操军见西凉兵到,遂放号炮。四面伏兵皆出,只围得三十骑。成宜被夏侯渊所杀。马超却自从背后与庞德、马岱兵分三路蜂拥杀来。正是:纵有伏兵能候敌,怎当键将共争先?未知胜负若何,且看下文分解。

于是韩遂与庞德将兵五万,直抵渭南。操令众将于甬道两旁诱之。庞德先引铁骑千余,冲突而来。喊声起处,人马俱落于陷马坑内。庞德踊身一跳。跃出土坑,立于平地,立杀数人,步行砍出重围。韩遂已被困在垓心,庞德步行救之。正遇着曹仁部将曹永,被庞德一刀砍于马下,夺其马,杀开一条血路,救出韩遂,投东南而走。背后曹兵赶来,马超引军接应,杀败曹兵,复救出大半军马。战至日暮方回。计点人马,折了将佐程银、张横,陷坑中死者二百余人。超与韩遂商议:“若迁延日久,操于河北立了营寨,难以退敌;不若乘今夜引轻骑去劫野营。”遂曰:“须分兵前后相救。”于是超自为前部,令庞德、马岱为后应,当夜便行。

曹洪失了潼关。奔见曹操。操曰:“与你十日限,如何九日失了潼关?”洪曰:“西凉军兵,百般辱骂,因见彼军懈怠,乘势赶去,不想中贼奸计。”操曰:“洪年幼躁暴,徐晃你须晓事!”晃曰:“累谏不从。当日晃在关上点粮车,比及知道,小将军已下关了。晃恐有失,连忙赶去,已中贼奸计矣。”操大怒,喝斩曹洪。众官告免。曹洪服罪而退。

专题: 求三国演义小说   人三国演义小说   小说小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