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小说谋篇布局

0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所著,融合了历史与神话、虚构与真实的元素,构建了一个复杂而丰富的历史小说世界。其谋篇布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宏大的历史背景:《三国演义》以东汉末年至西晋统一前的三国时期为背景,描绘了魏、蜀、吴三个政权的兴衰历程,以及众多英雄人物的精彩故事。这种宏大的背景不仅为小说提供了丰富的情节基础,也使得小说更具历史深度。

2. 复杂的人物关系:书中人物众多,关系错综复杂。通过复杂的家族关系、君臣关系、友情与爱情,构建了一个立体的人物网络。如刘备、关羽、张飞的“桃园三结义”,曹操与袁绍的争斗,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等,都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3. 鲜明的人物形象:《三国演义》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人物形象,如诸葛亮的智慧、曹操的野心、刘备的仁德、关羽的忠诚等,这些人物的特点不仅推动了故事的进展,也为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4. 紧张的情节发展:通过各种矛盾冲突,如战争、计谋、英雄对决等,构建了紧张刺激的情节发展。如赤壁之战、长坂坡之战、空城计等经典战役,都是情节高潮的体现,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吸引力。

5. 道德与智慧的探讨:《三国演义》不仅仅是一部历史小说,还蕴含了丰富的道德与智慧的探讨。通过各种人物的抉择和行为,探讨了忠诚、仁义、智慧、勇气等主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 艺术手法的运用:罗贯中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如对比、夸张、讽刺等,增强了故事的叙事效果。例如,通过对比曹操的野心与刘备的仁德,展现了不同性格与理念之间的冲突与碰撞。

《三国演义》的谋篇布局不仅体现在结构上的严谨与丰富,更在于其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对历史的独到理解和对文化传统的丰富展现,使其成为一部集历史、文学、哲学于一体的经典之作。

三国演义:被文学爱好者严重低估了的小说

三国演义之所以备受文学爱好者诟病,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少了风花雪月的词句,读起来少了些诗情画意,喜欢拽文的文学爱好者们觉得是重大缺陷;二是人物一出场就满级,没有啥发展变化。在文学爱好者的心目中这就犯了大忌,等于是没有注意描述人性。因为许多文学爱好者接受了一种观点,认为文学就是为了描述人性而存在的。唉,对这种把文学功能局限于描写人性的观点,我持保留意见。

实际,三国演义最大的价值是实用性,书中所描述的政治军事斗争智谋,是可以直接运用于现实的。当年太平军打仗时,实际许多智谋就出自于三国演义。当年清军入关后,许多智谋也是出自三国演义。哪怕是现在许多人做生意,都在有意无意地运用三国演义中的策略。甚至我们许多军事发烧友,在分析政治军事大事时,也在许多时候不自觉地就受三国演义的影响了。事实上,非但政治经济军事,就是在现实工作学习和生活中07073手游盒子下载,许多人都会不自觉地就使用起三国演义上的策略了。所以,三国演义这本书的许多内容,实际已经融入了国人的精神血脉,这本书对国人的影响面,已经远远超过红楼西游和水浒了。

总之,我们在筹划篇章的时候,只有在重视总体布局的前提下,同时重视局部的安排,作者的思路和作品的构造才能清晰和谐,动笔时才有路可循。

三国演义小说谋篇布局

如杨朔的《荔枝蜜》,总体布局是从对蜜蜂的感情出发,由“不喜欢”到“不觉动了情”,到热情赞美,到希望“自己变成只小蜜蜂”。但其中热情赞美蜜蜂部分,也作了合理而明确的安排:先写养蜂场的情景,次写观察蜂箱,再写和养蜂员老梁的对话,然后抒情联想,加以热烈的赞美。由此可见,局部的布局是组成总体布局的基本单位。所谓“累石为山”、“积章成篇”,就是这个意思。

但是书中的局部安排也是精巧而得体,绵密而有变化,如其中的三气周瑜,五关斩将,六出祁山,七擒孟获,九伐中原等等,各极其度,自成格局。这是讲的长篇小说。即使短小的抒情散文,也应如此。

例如《三国演义》,总起、总结之中,又有六起六结:叙述汉献帝,以董卓废立为一起,以曹丕篡夺为一结;叙述蜀国,以刘备成都称帝为一起,而以刘禅绵竹出降为一结;叙述刘、关、张三人,以桃园结义为一起,而以白帝托孤为一结;叙述诸葛亮,以三顾草庐为一起,以六出祁山为一结;叙述魏国,以黄初改元为一起,以司马受禅为一结;叙述东吴,以孙坚匿玺为一起,以孙皓衔璧为一结(参见(清·毛宗岗评本《三国演义·读法》)。这六起六结,互相交错,联络有序,八方呼应,无断续痕迹,显得章法井然。这就是全书的总体布局。

在重视总体布局的同时,还要重视局部的安排。要正确处理这两者的关系:总体是由局部组合而成,局部隶属于总体。光重视总体布局,忽视各章各节的布局,光有粗粗的骨架,没有具体的关节,总体结构还是不能保证,不能具体落实。因此,我们在谋篇布局时,要从总体出发,达到总体和局部的协调统一。

如果不是这样,临时应付,想一点,写一点,再想一点,再写一点,“逐段滋生”,十步九回头,必定有无数的“断续之痕”,虽然费时费工,用尽心力,还是会涣散如丝,文气中阻,勉强敷衍成篇,也不会是结构严谨的有机的整体。

清代著名戏剧理论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指出:“至于结构二字……如造物之赋形,当其精血初凝,胞胎未就,先为制造全形,使点血而具五官百骸之势。倘先无成局,而由顶及踵,逐段滋生,则一人之身,当有无数断续之痕,而血气为之中阻矣。工师之建宅亦然,基址初平,间架未定,先筹何处建厅,何方开户,栋需何木,梁用何材,必俟成局了然,始可挥斤运斧。”(《闲情偶寄·词曲部·结构第一》)强调了总体布局的重要性,并再三告诫不要仓促动笔,要深思熟虑,全局在胸,才能纵笔自如,卓然成章。

金庸:我最喜欢读的5部书,它们是我灵感的来源!

我见李老师是2004年,现在看到他的照片,李老师满头白发,已沧老了许多。唯愿李老师身体康健,与文学同寿,与日月相存!

李佩甫引人入胜的分享给学员们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展现了他作为文学大家丰厚丰盈的知识储备和深刻辽远的文学见解。他在讲文学,也在展现创作者的生活。文学创作源于生活为作家们赋予的思想,同时也让人领悟到长篇创作谋篇布局的玄妙魅力,激励着所有文学创作者们不断拓展文学的边界,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

小说创作难吗?难! 苦吗?苦!难与苦、总会有人干… 会者不难丶以苦为乐亦不苦… 写出小说了…乐哈哈一

他以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为例:《水浒传》讲人,通篇108位英雄人物以一个“逼”字串联在一起,体现了每个人物的行进轨迹和深刻的社会背景;《三国演义》讲势,重纷乱而浩大的战争而轻底层芸芸众生;《红楼梦》讲虚无,在生死与变迁、绝望与无常当中尝尽人间百态;《西游记》讲神话,但以人间社会的善恶形态为模板,终究禁锢了一些磅礴的想象力;他以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和《霍乱时期的爱情》为例,讲述了如何以奇妙的开篇构思来展开描写独特时空地域中生命的轨迹,启发了众多作家的文学思维;他以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为例,讲述了如何用独特的文风和节奏感将普通的素材变成伟大的作品。

岂止是小说,任何文学形式都讲究,谋篇布局、表情达意、谴词造句。才能吸引与感染到读者!

他从东西方文学领域的多部经典作品入手,生动、立体、鲜活地讲述了长篇小说人物的设计和构成,将小说人物成型的历史背景和生命轨迹进行了解读和剖析,引领大家领悟长篇小说的谋篇和布局。

20多年前,李佩甫老师曾来到老君山一游,然而随着时光久远和时代变迁,记忆也逐渐模糊起来。20年后的今天,李佩甫老师再游老君山,走上第十六期奔流作家研修班大讲堂。他从文学视角讲起,认为文学分为两个视角,大视角是社会的视角,是以文载道,小视角是个人表达,是对个体生命轨迹的展现。

《三国演义》解读之第五十回 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

17 .赤壁之战的精彩,不仅仅是孙刘联盟抗曹,不只是敌我矛盾,内部也有矛盾。曹操南征,之前就曾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过程中程昱屡屡质疑曹操的做法。更为奇怪的是,在如此决定命运的关键时刻,身为曹操的首席谋士荀彧竟然失声,这非常不应该。极为反常。查荀彧的事迹年表,自207 年之后,再无记载。说明曹操南征,很可能荀彧是反对的,并因此失宠而被弃用。

16 .赤壁之战是罗贯中最为浓墨重彩的部份,从四十回开始,一直到五十回才结束,一共花费了十一回的篇幅,几乎占到了全书内容的十分之一,这也是书中最为精彩的部份。有英雄人物曹孙刘的谋篇布局,有一线将领的智勇兼备,有众多谋士的纵横捭阖,各路人马纷纷登场。除了郭嘉,三国最优秀的人物几乎都集中于此,彼此之间你来我往,见招拆招,或皮里阳秋,或口蜜腹剑,或正话反说,或长线巨饵,共同为我们奉献了一出极为精彩的历史大剧,波澜壮阔,令人回肠荡气。

14 .曹操在败军之时,仍然有败中求稳求胜之计,实是高明。凡兵败,最怕的不是一场战役的失败,而是怕失败之后引发连锁反应,所谓兵败如山倒也。曹操能够及时稳定局势,变守为攻,化险为夷,非高手不能用,非平时训练有素不能用,非可靠之人不能用。后来的事实证明,无论是给曹仁的密计,还是令张辽守合肥,皆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2 .论武功,曹操不是关羽的对手,论读书,关羽却只能甘拜下风。关羽的读书,更像是江湖英雄之读书,是完全的照搬书上的故事而不知灵活运用。曹操恰恰就是利用了这点,让关羽无话可说。关羽只需引用孟子的话,“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我从前受恩之时,你是汉相,如今之时,你已是汉贼,人人可得而诛之。此之谓此一时彼一时也。读书好,好就好在灵活运用,若不能灵活运用,书读越多越愚昧。

11 .曹操说庾公之斯的故事,是告诉关羽,第一、你的富贵我也有功劳,如果当初杀了你,你就没有今天,第二、你之前曾经受过我的厚恩,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你要什么我给什么。你今天杀了我,是忘恩负义。第三、你走背运的时候,我收留了你,答应你所有的要求,我今天走背运,难道你就要赶尽杀绝?

必考名著《三国演义》,如何轻松读|三五锄课程设计师翼龙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地方,孩子们会发现《三国演义》里的人物在历史上原来不是那样的。比如诸葛亮,大家都觉得他聪明,逻辑缜密,可孩子们读的时候会发现,他舌战群儒其实是骂战,不是逻辑辩论,非常有反差。他们会很惊讶,原来还有比诸葛亮更聪明的人呢,只是因为作者立场,夸大了他,才让大家有了诸葛亮最聪明的印象。

在开发课程的过程中,我加入了很多有创意的环节和有趣的故事。比如:我们组织了一场辩论,因为三国里充满了各种辩论,我们鼓励孩子们参与进来,不仅要理解原著中的观点,还要吸收现代人的解读,这样他们就能形成自己的第三方视角。我们还引入了心理学和管理学等学科的视角,这样他们就能从更多角度来分析问题。在这些多元视角的引导下,孩子们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辩论变得既激烈又富有现实意义,不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多维度的思考和讨论。

《三国演义》的课程设置是层层递进,带着孩子们进入当时的情境,让他们仿佛回到当时的情境。如果置身官渡之战前夕,他们将如何审视当时的天下格局?赤壁之战后,他们又将选择追随哪位英雄?这个课程不是架空在一个缥缈的地方谈宏大叙事,而是回到具体的历史场景中。

读三国还有一个乐趣,就是能看到中西方经典的对照。比如moba单机游戏下载盒子,赤壁之战中曹操对水军的运用,和希波战争中波斯军的情况非常相似,刺杀董卓和刺杀恺撒的情节也如出一辙。《三国演义》不仅能跟荷马史诗、莎士比亚戏剧对照,还跟中国其它的名著也有非常多的关联,比如《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等。我们发现名著之间都有经典的母题和桥段,让《三国演义》充满了奇幻曲折,同时又有咀嚼的回味,读起来特别享受。

还有当时的新技术,像造纸术的革新。东汉以前大家普遍都是用竹简,到了三国时期纸张更加普遍使用。如果还是用竹简,就不会有蒋干盗书的故事了,你想,蒋干怎么把哗哗作响的、笨重的竹简藏在身上呢?用毛笔在纸张上写字,才会有带着个人特色的书法和笔迹。这样看来,曹操故意涂抹往来书信的字迹来离间马超和韩遂、钟会模仿邓艾的字迹让司马昭误以为真的一些故事,这些都有赖于造纸术的革新。

这本书把《三国》的策略、情节、脉络梳理得非常透彻

那么如果把这些计谋都拿出来,重新塑造《三国演义》这部经典作品,会是什么样?答案就在《经略天下:另眼看三国》这本书里。《经略天下:另眼看三国》是根据《三国演义》的内容创作的,全书共四十多章,涵盖了《三国演义》中几乎全部决定性的谋略,用谋略的方式串联起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省去了繁琐枯燥的叙述,让整个故事看起来更吸引人。 比如,在讲到董卓乱政,王允利用美人计除掉董卓拿到天下之后,因为一些个人的心结,大肆严惩董卓旧部,逼得李、郭、张、樊联合谋反,最终除掉了王允。在《经略天下》中,作者将这段故事命名为“置之死地而后生”,不仅讲清楚了故事的来龙去脉,也给人以警醒,绝地求生总好过原地等死,同时也告诉我们,千万不要把人逼上绝路。

董卓兵败虎牢关,只得弃洛阳而投长安。洛阳通往长安,直接西行即可,然而董卓竟然背道而驰,逃向了长安的反方向荥阳,并在此上演了阻击曹操的好戏。董卓逃得潇洒,曹操追得豪迈,一切看似完美无缺,实则问题丛丛。为了迷惑敌人,做出反方向逃离的假象固然可以,但若一口气跑出数百里未免就假戏做得太真了。特别重要的是,董卓东逃到荥阳时,洛阳、虎牢关、汜水关都已丢失,再向西逃往长安已不可能。此时,根本不需要曹操出兵追击,董卓便会在十八路诸侯以逸待劳的围追堵截下全军覆灭。一生纵横天下、又有李儒辅佐的董卓断不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乱局,唯一的解释就是罗公在此处错误地认为荥阳处于洛阳和长安之间,因此才地理大挪移地安排了曹操荥阳战徐荣的闹剧。

四大名著《三国演义》第二十七章:二军布阵斗法

只见孔明端坐在四轮车上,手摇羽扇。司马懿说:“我主效法尧舜、坐镇中原,能容你们蜀、吴两国存在,是我主的宽厚仁慈,怕伤了百姓。你是南阳一耕夫,不识天数,强要相争,理应诛灭!如省心改过,应早退回,各守疆界,以成鼎足之势,免致生灵伤害,你们也都可保全性命!”

专题: 三国演义小小说   小说和三国演义   小说三国演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