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小说倾向

0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创作。这部小说主要讲述的是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魏、蜀、吴三国争霸的故事。《三国演义》在艺术倾向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忠义观念的强化:《三国演义》中强烈强调了忠义思想,塑造了许多忠勇忠义的英雄形象,如刘备、关羽、张飞等,他们的行为和决策往往体现了对忠义的追求,这种忠义观念在当时乃至今天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2. 历史事件的虚构与夸张:小说在很大程度上对历史进行了艺术加工,通过夸张、虚构的手法来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和吸引力。例如,三国时期的某些事件在《三国演义》中被进行了艺术化的处理,比如诸葛亮的“草船借箭”、“空城计”等经典战术的描绘。

3. 人物性格的立体化:《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丰富而立体,既有英雄豪杰,也有智谋之士,还有奸诈之徒。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和成长轨迹,这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活,读者能够产生共鸣。

4. 道德与政治的探讨:《三国演义》不仅是一部历史小说,也是一面道德与政治的镜子。小说中的人物决策和行为往往反映了对道德、政治、战略等方面的思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文化与艺术的融合:《三国演义》在文学、哲学、历史、军事等多个领域都有所涉及,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三国演义》通过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邃的思想内涵,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国演义》成书前,就已流行的“拥刘反曹”思想,是如何形成的

民间流行拥刘反曹的思想,离不开三国演义的影响,在民间流传的印象太深了!

三国演义的小说倾向

此外,衣冠南渡,让吴地成为南朝的政治、文化中心。吴人贬低曹氏,已非一日之功,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贬曹”风气的传播。更加巧合的是,为《世说新语》作注的刘孝标,乃“汉胶东康王寄之后”,亦有抨击曹氏之“责任”。

ipad好玩的三国单机游戏2019《三国演义》写作的演变过程

第二,它是一部历史小说。三国的人物故事久已流传,为人们所熟悉,这就使创作活动受到某种制约,即不能完全无视原有的三国人物和故事。然而,作者虽不能全盘改变原有的人物和情节,却可以根据自己的世界观来决定取舍,有意识地突出或删去某些方面,进行艺术虚构,利用各种艺术手段来宣传自己的社会政治思想,等等。

第一,它是在集体创作的长期过程中形成的。作者有民间艺人,也有封建文人,他们的政治、艺术观点和创作意图各有差别,在漫长时期的传说和口头、书面的艺术创作里,集纳和熔铸了不同时代的历史内容,所以《三国演义》表现出较为复杂的思想倾向。

三国演义的主题和思想

悲剧是三国演义的又一个重要主题,也是作者罗贯中的最深刻感悟所在。悲剧是指在乱世中遭遇,由于命运的捉弄或者人性的弱点或者社会的变迁,导致英雄人物或者忠义人物或者美好事物走向衰落或者灭亡或者消失的故事,是一种悲哀的感情和思考。在三国演义中,有许多故事都是悲剧故事,如曹操的赤壁之败,刘备的夷陵之亡,孙权的合肥之困,诸葛亮的五丈原之死,周瑜的乌林之病,司马懿的高平陵之变等。这些故事都反映了乱世的残酷和无常,英雄的无奈和无力,忠义的无用和无果。这些故事都触动了无数的读者,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警醒和反思。

英雄是三国演义的另一个重要主题,也是作者罗贯中的最大兴趣所在。英雄是指在乱世中崛起,以超凡的才能和气概,影响和改变历史进程的人物,是一种非凡的人格力量和社会贡献。在三国演义中,有许多人物都是英雄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司马懿等。他们都有着卓越的政治才能或者军事才能或者文化才能,他们都有着远大的抱负和不屈的意志,他们都有着辉煌的成就和传奇的经历。他们的英雄事迹,震撼了无数的读者,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的骄傲和榜样。

小升初四大名著常考点之《三国演义》

⑥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是一位有胆有识的英雄。初为袁绍部将,后投奔刘备,为蜀汉大将。在长坂坡战斗中,突出重围,单骑救出刘备的太子刘阿斗;江汉之战,拦江夺斗,使曹操为之震慑。虢亭一战,退吴兵,救刘备。因他忠诚勇敢,一身是胆,具有远见,每战必胜,所以“常山赵子龙”成为常胜将军的代名词。

⑤周瑜:东吴水军都督,英俊儒雅,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曹操幕僚蒋干到东吴劝降,他巧妙地运用反间计,使老谋深算的曹操反而损失了两员大将。火烧赤壁,火烧曹营,使曹军八十万水军大败而归。因过于好胜,心胸狭窄而被诸葛亮三气而死。

《三国演义》的悲剧精神造就它的经典地位

纵观历史发展的长河,不难看出,成大业者总要牺牲情感,去换取政治上的成功;比如帝王之家不惜用公主和亲;武则天亲手杀掉自己的几个儿子,成为一代女皇;李世民杀兄弑父才有了贞观之治,成为一代明君。而小说中的刘备集团却是相反,情感、义气、道德凌驾于政治之上。这是导致刘备集团悲剧结局的直接原因。

三国:被演义小说忽视的魏国人才

侍中辛毗,镇军大将军、司空、录尚书事陈群,太中大夫杜袭,中护军、司空赵俨,这四人,在正史上,堪称曹魏最顶尖的人才,但是在小说中,他们的“戏份”简直少得可怜,辛毗、陈群还能“上台表演”,杜袭算是一个路人,最可怜的是赵俨,正史中极具战略眼光、智谋过人,曾在赤壁之战时都督于禁、张辽、张颌、李典、朱灵、路招、冯楷七路人马的大才,《三国演义》连他的名字都没提。

由于小说《三国演义》具有明显的“拥刘反曹”的倾向,所以,当我们读完西晋陈寿《三国志》、南朝宋裴松之《三国志注》、东晋常璩(qu,二声)《华阳国志》等正史史料后,回过头再看小说《三国演义》时,就会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刘备一方的人物,即使是个小兵,罗贯中都恨不得大书特书,而曹操一方的人物,哪怕他们在历史上是为曹魏立下赫赫功勋的人物,但在小说中的“戏份”,连个路人甲都算不上。

老三国没有以历史为基线,而是忠于罗的原著,忠于老百姓心中的形象。内容详尽,全书故事全部再现于银屏。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的扮演者表演非常到位,很符合书中的描述,特别是陆树铭版的关羽,丰神威仪,很符合老百姓心中的关羽形象,很难超越。文戏非常精彩,虽然较多地采用了文言文,但大众基本上还是听得懂。不仅剧中的片头片尾曲,词曲都非常精彩,片中插曲也非常的不错,绝大多数直接取自原文诗词谱曲,堪称经典。但武戏比较逊色,打斗的场面失之粗糙生涩。

《三国志》在叙述人物时,用语比较平实、简洁,其塑造的人物形象没有司马迁的《史记》那样形神兼备,人物形象比较模糊,我们应该感谢《三国演义》给我们塑造了一批有血有肉立体感强的英雄人物形象,之如孔明之羽扇纶巾(历史可能是周瑜的),关羽之身长九尺,面如重枣,长须美髯(历史上的关羽可能不是红脸,也没有这么高),张飞之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可能是美男子,善书画),孙权紫髯碧眼(历史没有记载此模样)等。这些人物形象明显高于历史,但大是大非的底线并没有破,已经成为老百姓生活中的一部分,他们的事迹不似历史却胜似历史。我们就接受他们,就像我们接受金庸小说人物郭靖、杨过、令狐冲一样,不必过于较真,他们的真实面貌和事迹的考究那是史学者们的事情。

其实《三国演义》对曹操的描述基本是客观的,既写了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权倾朝野,肆意弄权,残忍嗜杀的一面,也写了其雄才大略,爱惜人才的一面。《三国演义》里他对关羽“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赠宝马,封侯,极尽宠爱之能事,既写出了关羽的“富贵不能淫”的一面,也反衬出了曹操爱惜人才的一面。曹操杀吕布,而又重用辱骂他的张辽,抚养与其作对的陈宫的老母遗孤,都显示出了曹操的仁义一面。曹操是大英雄,大文学家,当然也是大阴谋家,通观《三国演义》里的曹操,既可恶可憎,也可敬可佩。

很多人都说要为曹操翻案,其实翻什么案?《三国志》的作者早就对其进行了较高的评价,“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閴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史家基本上认可这一评价,曹是“超世之杰”,但要老百姓扭转对曹操的印象却勉为其难。曹操对待反对他的人残酷无情,杀孔融、杀杨修,汉献帝的董贵妃怀了孩子也被处死,伏皇后及其皇子被处死,连名医华佗也死在其手。这些都是史实,也足以说明曹操有凶残的一面。

在《三国演义》里,关羽是一个既可敬但不可爱的人物,我想读过演义的人更多的喜欢忠厚谦逊的赵云。作者更借诸葛亮之口批评了关羽,“云长刚而自衿,故有此祸”,这与《三国志》的评价基本上是一样的,“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至如,其显圣掐死吕蒙,助儿子杀死潘璋、马忠,这又是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只是作者的一个为关羽雪耻的美好愿望而已。这样看来,关羽的形象并未比历史上高大多少。

由于政治因素和老百姓的感情,作者是不能把关羽贬低的。故在书中高度赞扬了关羽的勇武、忠义,虚构了“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义释曹操”等故事,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另一方面对关羽人性的弱点,也是毫不讳言。他爱面子,一副唯我独尊的姿态,要与马超比武,瞧不起老将黄忠;孙权使者求婚,他说“虎女怎能嫁犬子”,瞧不起吕蒙、陆逊。就是讲武艺,亦不见得其有多出众;与张飞合战吕布不下,诛颜良是乘其不备;斩文丑是因为马快;与黄忠、庞德都战成平手;甚至连袁术的纪灵也战不下,战八十回合未分胜负,而张飞却几个回合即刺死纪灵。最后由于年老及箭伤,还败于徐晃。

关羽是忠义的化身,但并是《三国演义》作者塑造的。其实在罗贯中之前,因为历代封建统治阶级基于政治需要,往关羽脸上镀的金越来越多,地位已经到了称王称帝的地步了。《三国志》中,说关羽为“万人敌”,是蜀汉第一名将,智勇双全,曾于万众之中,刺河北名将颜良于马下,这是《三国志》写的唯一的一场武将单挑场面。他水淹七军,擒曹操的“五子良将”之一的于禁、杀西凉勇将庞德,威震华夏,曹操甚至拟迁都避其锋芒。对于其失荆州,从书中也看不出其是大意造成的,而是死于曹操和孙权的联合绞杀,在荆州这个地方,关羽守不住,恐怕没有其他的将领能守得住。可见历史上的关羽的勇武符合历史。对于关羽的忠义,虽然《三国志》叙述远不如演义的浓墨重彩,但也赞扬其有国士之风。

与《三国志》不同的是,《三国演义》对诸葛亮并不最突出的军事才能进行了大渲染,而对于其重大政治贡献——“治蜀”的作用描述得不够。在作者笔下,诸葛亮的形象虽然很高大,但虽然如此,作者也借谯周等人之口,委婉地对诸葛亮进行了批评,认为其逆天时,不进行休养生息,连年动兵,劳民伤财,削弱国力。借司马之懿之口批评其事无巨细全揽上,不会放权,缺乏提纲契领,总揽全局的能力。失街亭后,通过诸葛亮的自责,婉转地批评了其任人唯亲,在知人善任这一点上远不如刘备。

诸葛亮是《三国志》中两个非君主而被独立做传的大臣(另一是东吴的陆逊)。作者陈寿给了诸葛亮很高的评价,“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虽是如此,陈寿仅仅说了一句,“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就遭到后人的批评,认为其不顾蜀弱魏强的现实,以成败论英雄,低估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

应该说诸葛亮是被作者抬高了一点,尤其是军事才能,但这也主要是基于民间对诸葛亮的崇拜,把他当作“中华智圣”。批评其“状诸葛多智而近妖”,实际是把《三国演义》划分为简单的现实主义,作者在书中赋予了诸葛亮呼风唤雨,有鬼神莫测之术,这实际上作者是采用了民间传奇的艺术手法,寄托了作者美好的理想。诸葛亮在老百姓心中就是“神”,因为在蜀汉,诸葛亮死后,老百姓就自发建起武侯祠祭祀,后来得到了刘禅的恩准,而成为政府行为。

《三国演义》也对刘备性格的弱点也做了描述,他整日以泪洗面,无大丈夫的气概。关羽失荆州后,只顾意气用事,不听群臣劝阻,执意伐吴,被陆逊一把火烧得狼狈不堪,一点老底全部输光。在《三国演义》里,我们看到的刘备除了会哭,仁慈爱人这一优点外(有时甚至为这点“仁慈”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要文不能文,要武不能武,这其实不是抬高了刘备,而是贬低了刘备。

《三国演义》里描述的携民渡江,白帝城托孤说的话,《三国志》里都有记载。后人都评说刘备虚伪,但我想,当时的臣僚和百姓更有说话权。《三国演义》之所以把刘备写成仁君,迎合了老百姓拥护好皇帝反对坏皇帝的愿望,所谓维护“封建正统”的说法失之偏颇,他维护的其实是老百姓心目的理想。

有人说,《三国演义》抬高了刘备,批评其“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但正史《三国志》的作者在《先主传》对刘的评价也是很高的,“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基本上是赞扬之词。刘备相对其他统治者,是要仁慈,其人生似乎没有凶残的杀戮行为,唯一做得不仁道的是,费诗反对其称帝,被其贬官,后面又被诸葛亮重新启用。

诚然,《三国演义》是一部文学作品倩女幽魂手游姥姥的盒子,它与正史《三国志》有很大的区别,书中的人物形象许多与正史有很大的不同。故作者罗贯中命名为之演义,把文学作品与历史区分开来。有人说,《三国演义》有着严重的“拥刘反曹”倾向,应该说还是有的,但不可否认的是,《三国演义》仍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作者对赞扬的人物也不掩其缺点,对于不喜欢的人物也能客观地写出其优点,好人并不是什么都好,坏人也不是一无是处,正因为这样,《三国演义》所描述的人物并不完全脸谱化,与我们现实中的人有距离,但并不遥远。特几个主要人物来说明。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受到了广大老百姓的普遍喜爱和推崇,其中的人物和故事几乎家喻户晓,但近来诸多学者也对其进行了尖锐批评,其一就是认为其维护封建正统,“拥刘反曹”主张明显,人物形象单一,把一些历史人物按照个人的意愿抬高或贬低,使一些重要历史人物面貌全非。这些评价虽然有一定道理,但总的来说还是失之简单、粗陋。《三国演义》虽然广泛运用浪漫主义的夸张手法,使笔下的人物富于传奇色彩,但总的来说仍以现实主义作为主调,其对人物的评价基本能本着客观公正的原则,并没有完全颠覆历史人物的本来面貌。

也谈三国演义

统治阶级内部无休止的内耗,使政府国库空虚。国库空虚,统治阶级势必会加大对百姓的压榨,加上元贵族对农民土地的兼并,使赖以土地为生的农民失去土地,导致农民无法生存,无法生存的农民除了走上造反的道路,已再无他路可走。于是,便发生了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

每日阅读|读一本好书之《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一)

专题: 小说网三国演义   讲小说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传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