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小说笔法分析

0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小说之一,由罗贯中创作,融合了历史与虚构的元素。其笔法丰富多变,不仅体现了叙事的技巧,更蕴含了深刻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以下是《三国演义》小说笔法分析的几个要点:

1. 历史与虚构的融合:《三国演义》在很大程度上基于历史记载,但作者在创作时融入了自己的想象和对人物命运的重新构建。这种历史与虚构的巧妙结合,不仅增加了故事的戏剧性和吸引力,也赋予了作品更广阔的视野和深入的历史思考。

2. 人物刻画的立体性:《三国演义》中的每个角色都具有丰富的性格特征和复杂的内心世界,如刘备的仁德、曹操的机智、关羽的忠诚、诸葛亮的智慧等。这种立体的人物刻画使得角色更加鲜活,让读者能深刻地感受到人物的情感和命运。

3. 情节设计的悬念与铺垫:小说通过设置悬念、埋设伏笔、层层铺垫等方式,构建起曲折复杂的情节发展。这种笔法不仅增加了故事的阅读乐趣,也展现了作者对叙事结构的深刻理解与掌控。

4. 语言风格的多样性:《三国演义》在语言上既有文言文的典雅严谨,又有通俗白话的生动活泼,这种语言风格的多样性使得作品能够跨越时间与地域,广泛地吸引不同层次的读者。

5. 象征与隐喻的运用:小说中频繁使用象征和隐喻,通过自然景物、物品、事件等来暗示人物的性格、命运或主题,增加了作品的深度和意蕴。

6. 历史事件的文学化处理:《三国演义》对历史事件进行了文学化的加工,不仅保留了历史的轮廓,还增添了戏剧性和情感色彩,使得历史故事更加生动感人。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的笔法不仅体现了文学创作的艺术性,也反映了作者对于历史、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洞察。通过这种独特的笔法,作品不仅成为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典范,也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浅析《三国演义》中夸张修辞格的运用

如赤壁之役,周瑜与诸葛亮曾想过以火攻曹军的计策,但周瑜却因“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而苦恼,于是请诸葛亮帮忙,诸葛亮建七星坛以祭风,结果东南风如约而至,最后赤壁之战,蜀吴大获全胜,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政治格局。

“佗乃下刀,割开皮肉,直至于骨,骨上已青;佗用刀刮骨,悉悉有声……须臾,血流盈盆。佗刮尽其毒,敷上药,以线缝之”,旁人皆“掩面失色”,关羽却“饮酒食肉,谈笑弈棋,全无痛苦之色”,并且还大笑并站起来说:“此臂伸舒如故,并无痛矣。”

三国演义小说笔法分析

关于《三国演义》的书评我的城市与军队游戏盒子下载,非常适合喜欢古代历史小说的朋友

总之,《三国演义》是一部经典之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它的背景介绍、人物形象、文学形式、主题思想等方面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欣赏。对于喜欢阅读古代小说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个不可错过的选择。

在深入分析方面,我们可以探讨《三国演义》中的一些主题和思想。例如,小说中强调的义气、忠诚和智慧等价值观念,都是我们当代人应该追求的品质。此外,小说还通过对不同人物形象的刻画,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人性的本质和人生的意义。

《三国演义》名著导读+视频讲解+知识汇编+经典片段

答:曹操派人请刘备到小亭煮青梅喝酒。曹操问刘备当世英雄是谁,刘备说了几个人,都被否定。刘备反问曹操,曹操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惊得手中的筷子掉在地下。突然天降大雨,雷声大作,刘备说是因为害怕打雷,才掉了筷子。曹操认为刘备胆小如鼠,再也不疑刘备了。

答:张飞领命前行将至,巴郡太守严颜教军士上城坚守不出,张飞几番杀到吊桥,又被乱箭射回。张飞于是教马军下马、步军皆坐引严颜出敌,无效后又改教三五十个军士于城下叫骂,仍无效。张飞又生一计,传令军士四散砍打柴草寻觅路径,而后将计就计让假张飞迷惑严颜,严颜中计,乃至被擒,张飞智取巴郡。

答:通过曹军看到张飞和听到张飞三喝后的种种表现来侧面突出。张飞怒目横矛,立马桥上,曹军不敢近前。张飞第一次大喝,曹军尽皆股栗;第二次使曹操不禁胆怯,生出退兵之心;第三次使曹军大将“惊得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几十万大军败退而去。

答:示例1:曹操率军征讨刘备,刘备投奔袁绍,甘、糜二夫人及关羽迫降于曹操。曹操赞赏关羽为人和勇武,先后拜其为偏将军和汉寿亭侯,且待之甚厚,并将赤兔马送与关羽,当关羽得知刘备在袁绍军中,并不留恋曹操给予的荣华富贵,即刻封金挂印,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与刘、张二人重逢。示例2:赤壁之战,曹操败走华容道,逃亡途中遭遇关羽的以昔日之情为重。关羽则认为过去替曹操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危,已经报答了曹操。面对曹操的求情,不敢以私废公。曹操又以“五关斩将”之事,及信义之德向关羽求情。最终,关羽不顾此前与孔明立下的军令状,于华容道义释曹操。

答:关羽兵败归降曹操,面对曹操的苦心感化,寻找刘备的决心不减。当他得知刘备的下落后,决然挂印封金,不辞而别。因为没有曹操的关文,各守将均不放行。于是,关羽保护着刘备的两位夫人千里走单骑,勇闯东岭、洛阳等五个关口斩了孔秀等六员守将,夺下渡船,过了黄河。

答:“青梅煮酒论英雄”中曹刘的对话充分反映了二人性格:曹操咄咄逼人的谈吐,体现了他诡诈阴鸷、骄横霸气的性格,同时也展示了一个政治家的踌躇满志与高瞻远瞩;刘备立志复兴汉室但此时寄人篱下,所以在故作木讷中处处设防,在谈吐中步步后退,在危急时刻巧度难关,体现了他的机智从容、大智若愚、韬光养晦。

37、答:“青梅煮酒论英雄”中曹刘的对话充分反映了二人性格:曹操咄咄逼人的谈吐,体现了他诡诈阴鸷、骄横霸气的性格,同时也展示了一个政治家的踌躇满志与高瞻远瞩;刘备立志复兴汉室但此时寄人篱下,所以在故作木讷中处处设防,在谈吐中步步后退,在危急时刻巧度难关,体现了他的机智从容、大智若愚、韬光养晦。

答:“青梅煮酒论英雄”中曹刘的对话充分反映了二人性格:曹操咄咄逼人的谈吐,体现了他诡诈阴鸷、骄横霸气的性格,同时也展示了一个政治家的踌躇满志与高瞻远瞩;刘备立志复兴汉室但此时寄人篱下,所以在故作木讷中处处设防,在谈吐中步步后退,在危急时刻巧度难关,体现了他的机智从容、大智若愚、韬光养晦。

答:诸葛亮。足智多谋,料事如神,谋略超人;下知地理,上晓天文;深谙政治,精通军事,善于外交,具有经天纬地之才。早在隐居隆中时,就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他不仅有隆中高论,而且能实际用兵。第一次在博望坡就出奇制胜,以区区九千人马,一举用火烧退了曹操部将夏侯惇的十万大军。一下子就扭转了刘备集团长期以来军事上的被动局面,同时也使得当初就对他冷眼旁观并不服气的关羽、张飞,不得不刮目相看、“拜服”再三。

答:诸葛亮不能审时度势、穷兵黩武、不善用人等。缺乏对蜀汉实力与环境的自知;三国统治集团中蜀汉最弱,失荆州及刘备死后,蜀国由盛转衰,统一天下已不可能;蜀魏百姓均已厌战,诸葛亮逆此而行,连年北伐。不善用人:未选拔有才能的人,所提拔的蒋琬等人过于谨小慎微;让关羽守荆州,导致荆州地失人亡;让马谡去守街亭,导致街亭失守。

答:三气周瑜。一气:赤壁之战后,第二年,周瑜去夺荆州,被诸葛亮抢先夺去;二气:周瑜本想借把孙权的妹妹嫁给刘备之机,把刘备扣下,逼诸葛亮交出荆州,不料诸葛亮用计使他“赔了夫人又折兵”;三气:周瑜向刘备讨还荆州不利,又率兵攻打失败。

答:《三国演义》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不把主要笔墨放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注意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如赤壁之战,在战前描写孙刘两家的合作,诸葛亮、周瑜之间的矛盾,曹操的试探,孙、刘联军诱敌深入的准备等等。

二、董卓进京之时,街边就有儿童在唱童谣:“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千里草”合在一起是个“董”字,“十日卜”合在一起是个“卓”字,最后一句“不得生”,就是说这个董卓活不成了。

原来是皇上在这一天刚刚坐上龙椅,突然刮起一阵妖风,接着房梁上掉下来一条大青蛇,把小皇帝吓得扑腾一声倒在地上,百官也慌乱不堪。

建宁二年四月望日,帝御温德殿。方升座,殿角狂风骤起,只见一条大青蛇从梁上飞将下来,蟠于椅上。帝惊倒,左右急救入宫,百官俱奔跑避。

《三国演义》一开始,没有写哪个起于微末的英雄,也没有写大汉的天下,而是从汉皇宫写起,这里是大汉的统治中心,也是各方诸侯窥伺之地。

从人物形象和语言运用的角度阐述评书传统书目《三国演义》

诸葛亮二十七岁出山,赤壁鏖兵火烧战船的时候,诸葛亮二十八,周瑜三十四。再有两年周瑜就死了,三十六岁命丧巴丘。刚才给周瑜“开脸儿”说了,周瑜年纪轻轻,可没说他有胡子,但诸葛亮三绺墨髯黑胡须。您看马连良先生扮演的诸葛亮,哪回不戴胡子呀?那诸葛亮这胡子讲理不讲理呢?不讲理。为什么?古时候二十八岁开始留燕尾胡须,三十多岁才留胡子呢,应当把诸葛亮的髯口摘下来给周瑜戴上。但叶盛兰先生塑造的周瑜,叶派小生;马连良先生塑造的诸葛亮,马派老生,深入人心。所以这是不能更改的。

之后孙权调回周瑜,东吴众文武分头见周瑜表明态度。其中,武将中突出黄盖,为后文“苦肉计”埋下伏笔;文官中介绍诸葛瑾,一方面他和诸葛亮是亲兄弟,另一方面可以讲“诸葛子瑜之驴”的“书外书”,抖“包袱儿”让观众放松一下。当然,上述内容须根据时间要求和观众反应,或长说,或短说,这也是评书灵活性的体现。

曹操要灭江东,夺孙权六郡八十一州的事业。孙权手下文官要降,武将要战,孙权一时拿不定决策,急得孙权寝食俱废。惊动了孙权的母亲吴国太,吴国太来看望孙权。孙权一看母亲到了,站起身形:“儿参见国太。”“啊,儿啊……而今曹兵压境,是战是降,儿可作出决策?”

建安十三年秋七月丙午日,曹操率领五十万大兵兵发江汉。这时候荆州牧刘表已然死了,刘表的二儿子刘琮顺从母命归降曹操,被曹操所杀,曹操轻而易举地得了荆襄四十二州县水旱马步军二十八万,然后招募新兵,加在一起八十三万人马,诈称百万之众,沿长江下寨,连营三百里,平吞江夏,虎视江东!

“赤壁之战”是《三国》的大“坨子”(由重大情节构成的大单元),而“诵赋激瑜”是“赤壁之战”的重要回目,是一段非常精彩的文书。周瑜、诸葛亮、鲁肃往这儿一坐,构成评书中的“三碰头”。书说到“三碰头”,矛盾集中了,中心思想有了,对手戏也展开了。

评书的引经据典,不是为拉典而拉典,而是为情节内容服务,进而有助于描摹人物。在评书中,由一段情节衍生出相关内容,可长可短,或刻画人物,或交代背景,或介绍知识,或评点议论,而这都是建立在说书人经验阅历基础上的。比如曹操看望蔡文姬,评书较原著内容有所增加,由缶引出渑池会、由醒酒毯引出伯邑考献宝、由鱼藏剑引出专诸刺王僚,看似与原故事有所偏离,但最后借三绝碑蔡邕题“黄绢幼妇,外孙虀臼”的典故引出杨修揭秘,不动声色地为后文杨修之死埋下伏笔。在“杀杨修兵退斜谷”中,杨修因传“鸡肋”而死,此时倒笔叙述他昔日恃才傲物的几个故事,杨修的形象呼之欲出,曹操的不满跃然目前,与前文形成呼应,观众若有所悟。可以说,这种“书外书”的巧妙使用,正是评书技法手段的完美显现。

“顺理成章”固然重要,对于评书而言,“奇峰陡起”更值得玩味。奇,本指戏剧结构,包括尖锐、激烈的戏剧性矛盾冲突及由此形成的情节高潮。李渔在《曲话》中说:“古人呼剧本为传奇,因其事甚奇特,未经人见而传之,是以得名,可见非奇不传。”“非奇不传”,一语中的。而评书中常说的“无巧不成书”用作此解释,再恰当不过。所谓巧,即以巧缀书、以巧成书,顿使气象万千,一事奇,进而事事皆奇;同时,说书以理为先,凡事讲求入情入理而不避离奇,书情既在于情理之中,又出乎意料之外,亦可看作是理和奇的统一。如“关黄对刀”,先表述关羽、黄忠刀马纯熟,使的都是春秋刀法;突然波澜骤起,黄忠马失前蹄,堪堪丧命,但关羽反叫黄忠换马再战;继而黄忠两度虚射雕翎,第三支箭则“正射到他(指关羽,笔者注)头盔的盔缨上,射是射,并没把盔缨射断,而且箭插在那儿没下来,要的就是这筋劲儿……正好插在这儿,箭没下来,这叫寒碜你关云长:我让这支箭射到你的盔缨上,想不让它掉下来就不掉下来;那我想要你项上人头,你也就跑不了了”。接下来再从关羽和黄忠的年龄、刀法、坐骑、经验阅历等方面分析二人的优劣,将一段带有离奇色彩的“战长沙”分析得入情入理,令人击案。

如果说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将空船逼近曹营,面对骤雨飞蝗的乱箭,“只顾酌酒取乐”是表现其镇定自若、成竹在胸、稳操胜券的气概,那么评书中通过椅子、杯盘、筷子、酒壶的细节和上述分析,确把诸葛亮所以能“稳操”的未尽之情展示出来,矫正了诸葛亮并非仅是知奇门、晓阴阳的“不全之态”,而是学识渊博的“心”机妙算家。此后的“借东风”和“华容道”,无一不是如此。

名著导读——《三国演义》

其实历史上的曹操,其一是中国历史上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其二是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他的诗歌形式十分创新,《龟虽寿》、《短歌行》、《观沧海》等,均是诗之佳作。

该书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作者以虚实结合的笔法来创作,既尊重了基本的历史事实,照顾到读者希望了解真实历史的需要;又对三国人物进行了夸张、美化、丑化等艺术处理,令人物形象鲜明,引人入胜,满足了大众的审美需要。

谈谈《三国演义》(名著断想之八)

客观讲《三国演义》作为文学作品并非一流,它与《红楼梦》、《金瓶梅》根本就不在一个档次上,但它的影响却远超后两部作品。《三国演义》与其说是一部小说,不如说是一部伪史,作者用史家常用的“春秋笔法”改写了三国历史,公众愿意相信它。

三国演义简介|不仅是作战的“教科书”,它开创了历史演义的高峰

看《三国演义》:我关于智慧、经验、学习的一点看法

看三国演义,文只服诸葛亮,武只服赵子龙。

同样的,诸葛亮并不只是单纯地对天下大势做了了解,还对当时的群雄做了清晰的了解,并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最终才确定跟随刘备。当然这一点在剧中并没有深入分析小小三国志网页游戏安卓版,但这并不代表诸葛亮本人事先没有做相应的功课。

反言之,诸葛亮之所以能够得到荆襄名士司马徽、庞德公(庞统的叔父),以及好友徐庶、崔州平的信用背书,不是靠吹牛皮吹出来的,而是在隐居隆中的那段时期,为了能出茅庐入仕做足了功课,否则怎会有《隆中对》流传至今,并且日后蜀汉的创业方向也基本是按《隆中对》的策略开展的。

其实,我并不这么认为。正如剧中诸葛亮弟弟诸葛均所言:“或驾小舟游于江湖之中,或访僧道于山岭之上,或寻朋友于村落之间,或乐琴棋于洞府之内;往来莫测,不知去所。”当时的荆州,四方的豪杰才俊避乱于此者甚多,诸葛亮肯定会时常与他们往来交游,一来增长见闻,了解天下大势;二来免于隐居生涯的枯燥无趣,通过社交活动拓宽人脉,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先生用极富戏剧性的笔法,把刘备冒着风雪三度寻访诸葛亮的故事演绎得一波三折、生动无比,把每个人的胃口吊足之后,才让“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的诸葛孔明闪亮登场,跟刘备和大家见面。

其实徐庶等人不用问也知道,诸葛亮的抱负远在他们之上,区区刺史或郡守,根本不足以实现他的理想,否则怎么会“自比管仲、乐毅”呢?换言之,诸葛亮想要的,绝不仅仅是一般的功名富贵,而是辅佐明主,成就霸业,澄清宇内,平治天下。

然而,当时荆州的名士圈子里,却很少有人认同他,都觉得这个年轻人是在吹牛,只有荆襄名士司马徽、庞德公(庞统的叔父),以及好友徐庶、崔州平等寥寥数人看好他。有一次,诸葛亮与徐庶、石韬、孟建三位好友一起论及平生抱负,并且展望未来。诸葛亮说,诸位从政,官可以做到刺史、郡守。徐庶等人就问他,那你呢? 诸葛亮却没有回答他们,只是笑而不语。

专题: 小说版三国演义   抄三国演义小说   三国演义二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