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小说,由罗贯中编撰,讲述的是公元2世纪至3世纪中国三国时期(魏、蜀、吴)的历史故事。这部小说不仅在文学上有着极高的成就,还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方面,如忠诚、智慧、策略等。由于其广大的影响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三国演义"不仅在中国广为流传,也在日本乃至世界各地受到欢迎。
日本对《三国演义》的接受和改编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 早期的翻译与介绍:在明治时代(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三国演义》就开始在日本传播。最初,是通过中文版直接阅读,随后出现了日文的翻译版本。这些日本译本在翻译时,受到了日本文化的影响,有时会进行一些本土化的调整。
2. 影视作品的改编:20世纪中后期,随着电影和电视剧制作技术的提高,日本开始改编《三国演义》成影视作品。比如,1960年代的《三国志》系列电影,以及1980年代的电视剧《三国演义》,都是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的创造性改编。
3. 融合与创新:日本的改编往往不仅仅是翻译或简单的重述,而是融入了日本的文化元素和视角。比如,对人物的解读、故事的结构、场景的描绘等方面,都可能体现出日本的风格和特色。例如,日本版的《三国演义》可能会更加注重日本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或者对某些故事进行二次创作,以满足日本观众的审美和文化需求。
4. 现代诠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多元化,现代的日本版本可能会对《三国演义》中的某些主题进行新的解读,如性别角色、现代价值观等,使之更贴近当代社会的视角。
总的来说,中日两国对于《三国演义》的接受和改编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和目的。中国的《三国演义》是传统文化的体现,而日本的改编则更多地是通过文化交融和创新,来探索和诠释这部经典作品的现代意义。
日本人所说的三国志与中国的有何区别?
这段情节里刘备救出的那位富家小姐叫作鸿芙蓉,原本吉川给她埋了条支线,因为后来放弃原创而被坑掉了。再次上线时已经成了刘备的老婆,而且被叫称作糜夫人,也没解释这称呼是咋回事,并且作者还将其名字误记为了“白芙蓉”。
可以明显感觉到吉川在一开始对这部小说得野心是非常大的,准备对整个三国剧情进行彻底地改编,甚至在刚开始讨伐黄巾军时还专门写了刘备等人如何招募乡勇以及解决后勤的事,并且初期在刻画曹操时加入了一些史书里的内容三国单机游戏手机人物操作,想要更多展现历史上的曹操。估计是后来发现自己的笔力无法驾驭住如此庞大复杂的内容,从第二卷开始此类内容便大幅减少,基本完全按照演义原本的内容来进行改写。
最后再顺应题目,讲点吉川英治在自己小说里加入的原创设计。吉川英治版三国和三国演义的最大差别有两点,一是完结于五丈原,没有详写后期司马家夺权以及吴蜀灭亡的故事,二是在小说开头桃园结义的部分加入了大量以刘备为主角的原创剧情。这段情节的内容大致是刘备用卖草鞋赚来的钱去外地帮母亲买茶叶时遭黄巾军擒获,得张飞搭救而幸免,同时还救了一名富家小姐,后经张飞引荐认识了教书先生关羽,随后三人结为兄弟共同讨伐黄巾。
中日三国演义小说比较
在这种情况下,单单把“三国志”理解成三国演义、史书三国志、吉川英治三国志显然都是不合适的,这个词在日语里已经严重口语化,成了一个可以指代一切和三国相关事物的词汇。日本人是这样形容的:“三国志”的世界以三国演义为基础不断进行发展,不光在日本,在全世界也广为流传(「三国志」の世界は『三国志演義』を基としてその後も発展を続け、日本だけでなく、世界中に広まった)。
说到这里,日本的引进方有个奇怪的惯例,就是作品只要和三国沾点关系,在被引进日本后会有很大概率在标题里塞进“三国志”这几个字。上面提到的老三国和新三国就不用多说了,电影华佗与曹操引进日本后,标题被改成“三国志外传 曹操与华佗”,电视剧诸葛亮改成了“三国志 诸葛孔明”,铜雀台改成了“暗杀曹操 三国志外传”,关云长被改成“三国志英杰传 关羽”,三国机密被改成“三国志 Secret of Three Kingdoms”,军师联盟改成“三国志〜司馬懿 軍師連盟〜”,关公的剧场标题是“三国志 伟大的飞翔”,DVD标题是“三国志 武将列传”,见龙卸甲干脆直接就叫“三国志”。80年代的三国演义连环画虽然没有引进到日本,但日本方面还是称其为“连环图画三国志”。
但从1977年开始,日本逐步将史书三国志翻译成了日文并出版(但汉文版史书三国志早在唐朝之前就传到了日本),于是和中国一样,日本的三国爱好者也逐渐将演义和历史进行区分。而这时就出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三国志”变得既能指代正史里的内容,又能指代演义里的内容。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形成的习惯是难以改变的,要把三国演义的相关义项从日语的“三国志”一词中直接删去是不可能的,更何况吉川英治等人的作品也叫三国志。于是“三国志”在日本仍然既可以指正史,又可以指演义,显得比较混乱。
由于通俗三国志以及吉川版三国志的绝大部分内容都是参照演义而改编,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虽然日本人说的“三国志”并不能完全等同于“三国演义”,但其讨论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基本是可以和三国演义划等号的,因而这个时期勉强可以说日本人口中所说的“三国志”就是三国演义。
随后电子游戏流行,光荣和南梦宫都先后推出了游戏三国志,但改编原型其实是吉川英治和横山光辉版的三国志。再到后来出现了三国志战记、三国志大战、三国志英杰传、钢铁三国志、妖怪三国志等诸多作品,其实都和我们所理解的三国志不是一回事。
日本网友评:中日都喜欢《三国志》,其根本不同是?
日本广为流传的吉川版《三国志》、横山版《三国志》都是根据三国演义改编的。三国演义以刘备为主人公,蜀国为正统,所以肯定会代入蜀国武将的感情。另一方面,中国还有京剧等其他的文化传承,三国演义只不过是其中之一。这就是中日的不同之处。
日本で三国志を広めた吉川三国志、横山三国志は演義を元にしています。演義は劉備を主人公とし蜀を正統としていますので、どうしても蜀の武将に感情移入してしまいます。一方中国では京劇など他にも様々な伝承があり、演義はその一つに過ぎないようです。その違いでしょうね。
中国では経営者の間でも「三国志」が必読書と言われるが、それも曹操の言行に生存競争に打ち勝つためのヒントが隠されていると思えばこそだろう。ちなみに、中国で劉備のマイナスイメージが広がったのは、毛が曹操推しだったためだという。
曹操虽是奸雄,但武艺高强,又是诗人,他善于发现有才能的部下,即使以前身属敌营的人才,他也重用。相比之下,刘备别说文采了,就连武术都不怎么样,他只会用眼泪来打动人,就是一个窝囊主公。中国对这两人的普遍评价就是这样(这可不是我个人的见解)0
奸雄だが、武芸に秀で、詩人でもあった曹操は、才能ある部下を見いだすことにたけ、かつて敵陣にいた人材でも構わず重用した。それに比べ、文才はおろか武術もパッとしない劉備は、涙を利用し人を動かすような情けない主君。それがこの2人に対する中国での一般的な評価だ(私の個人的見解じゃないですからね……)。
日本人与《三国演义》
一九三九至一九四二年吉川将《三国演义》译写成日本版的通俗小说,分为桃园、群星、草莽、臣道、赤壁、望蜀、图南、出师、五丈原共十卷,并在报上连载,从而使“三国”的故事成为家喻户晓的国民文学。但日本真正的“三国”热是从七十年代开始的。当时日本已步入世界经济强国的行列。
另外,对江户的民间文化,近年来,在日本,通过从各种各样的角度进行的研究,使我们清楚地看到,锁国政策的闭塞性反而产生了形成独自文化的效果,同时还了解到当时老百姓的文化程度之高。关于鉴赏《三国志演义》,也同样应该考虑有这样的江户民间文化的强烈影响。这方面的研究,以前是以日本文学研究者为主进行的,但是我认为,中国文学研究者应该发挥能理解汉语原文的优势,今后从比较文学的角度也积极地进行研究。
日本是四面环海的岛国。也许是由于这个关系,在导入不同性质的文化的时候,日本人直接受它影响的情况倒是很少的,一般都是花费一定的时间仔细地考虑、斟酌,然后选择符合自己风土的内容,才在精神上产生接受的余地。当然《三国志演义》也不例外,我们并不否认有些人是马上接受了翻译版的,但是欣赏被改编成日本风味的、带有插图摘要版的人总归是大多数。不仅如此,由于受到江户时代盛行的歌舞伎的影响,甚至享受脱胎换骨、似是而非的《三国志演义》世界的人都有。追溯接受、鉴赏《三国志演义》的过程,我觉得它和搞清日本人吸收不同性质文化时的模式相联系,所以今后大有研究的必要。
正像我们已经看到的那样,和吸收别的文化的情况相同,接受、鉴赏《三国志演义》也是一旦出版了翻译版,它就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被吸收到日本本来的民间艺术中,登场人物的容貌、服装,甚至他的性格都渐渐地改变了原来具有的形态。对演变成“日本式”的这个过程,我们得到了确认。
以上对江户时代初期传到日本的《三国志演义》经由什么样的经过被日本人接受、鉴赏;在鉴赏的过程中,《三国志演义》在日本国内怎样地发生了演变;在演变中又怎样地反映了生活在江户时代的老百姓的感觉。对这样的问题,我们一边介绍日本学者的研究成果,一边看了一下大致的轮廓。
在“三国故事”的世界广泛地被人们所认识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洒落本”——《赞极史》,是《三国志演义》世界以至它的细节都深深地渗透在人们心中的确凿的证据,也是直截了当地、明确地显示了鉴赏深度的资料,而且可以说,它还是传达18世纪末江户民间文化情况的贵重资料。
《赞极史》把《演义》正派的雅谈转义为江户街巷粗俗的闲扯来取乐,这就是模仿滑稽作品的目的。要想理解模仿滑稽作品的意思,就必须要知道其引用部分是《演义》的哪一回的怎样的故事。否则就无法品尝模仿滑稽作品的妙趣,作者通过编著这种性质的作品,来夸耀自己熟知到《演义》的细节。而且要求读者阅读时具备与自己同等的知识。精通《演义》的细节,用江户话来表达,那就是记着《演义》的穴位,作者说穿了作品中的《演义》之穴,所以要求读者也知道穴位在何处。就这样,《赞极史》一方面估准了江户的热门话题,同时另一方面又道破了《演义》的穴位,它就是这样的作品。
蜀国的玄德把一切事情都托付给孔明,把自己的名字改为“德玄”,把孔明的故居“卧龙冈”改名为“卧乐冈”并在此生活。这时候吴国的孙权来了,和玄德在谈品茶、点心的同时还谈到日本的时尚流行。很巧,魏国的曹操也来访问,三人又闲聊起当时的热门话题,互相打趣逗乐儿之后,商量好到烟花柳巷去玩。
先让我们看一下《赞极史》的内容。让我一边借用中川先生的论文《江户时代后期〈三国志演义〉的鉴赏:以洒落本〈赞极史〉为中心》(《集刊东洋学》71、1994年)中的梗概,一边简单地介绍。
人们最熟悉的三国故事的“洒落本”是千代丘草庵主人编写的《赞极史》。据说是宽政7年以后的作品,具体的编写年月不太清楚。“赞极史”和“三国志”的日语发音相同。《赞极史》的作者是充分意识着《三国志演义》,有意地改变了书名的文字。也就是说,从书名开始,已经贯穿了这种“游戏”的精神。关于这本《赞极史》,德田武先生和中川谕先生已经作了研究,同样在这里也作一下简单的介绍。
鸟居女士说,一进入元禄时代,在江户的土佐净瑠璃以及大阪的近松净瑠璃中,有意识地利用《三国志演义》的角色初次登场,享保年间以后,净瑠璃世界开始再三采用三国故事。鸟居女士在论文中,作为土佐净瑠璃的例子,举出了“通俗倾城三国志”、“续三国志”和“末广昌源氏”;近松净瑠璃的例子有“国性爷后日之战”以及“信州川中岛之战”。鸟居女士最后作出了如下的结论:这两派净瑠璃的创新风格虽有不同,但它们都是强烈地意识着《三国志演义》的登场人物和角色,把舞台或情节换成日本风味的曲目。而且当时的观众,也是在充分地领会那是《三国志演义》的模仿作品来欣赏的。
“歌舞伎”是江户时代盛行的伴有舞蹈的日本独自的戏剧。它的题材是历史事实或者传说,还可以采用当时的种种社会现象为题材。根据记载,我们得知在这个歌舞伎中,有以“三国志”为剧目的曾经实际上演的一场戏。那是宝永6年,也就是公元1709年的事情,在大阪的岚三十郎座首次演出,仲达和诸葛孔明好像登场了。很遗憾,具体是怎样的故事情节就不清楚了。从登场人物的组成来分析:刘备归天后,被委任蜀国掌舵人的孔明领悟到自己的死期,就以仲达为对手耍了一场一世一代的大花招……,没准儿演出的就是那段“死诸葛吓走活仲达”的短剧吧。
由于1689年《三国志演义》被全部翻译成日文,其后又进一步地出版了各种各样的带图的摘要本,所以在18世纪初,获得了不仅是知识分子阶层甚至于老百姓阶层的众多的读者,据说在元禄到享保年间,迎来一个“三国志热潮”。在这样的热潮中网页上买了游戏eshop,三国故事被采纳到一个又一个的丰富多彩的表演艺术之中。它不仅是通过文字或插图来欣赏的小说之类,它的影响迟早会遍及舞台艺术的领域。
上田先生这样论述之后,还指出,附载在摘要版的许多插图,其本身是一个完美的艺术,可以把它说成是日本人长年累月创造的《三国志演义》模仿滑稽作品吧。这个看法,在思索日本人接受鉴赏跨文化的方式这个问题上,我觉得是一个极大的启示。
直至桂宗信画插图之时,大部分的画家都认真地把《通俗三国志》视为中国的小说,以从中国运来的明清小说和绘画为样本,费尽心思地创作描绘中国风味的造型。但是到了江户后期,小说《三国志演义》传到日本已经流过了两百年的岁月,鉴赏的形式也多层化起来,有军谈、净瑠璃、歌舞伎、讲谈、浮世绘或者改编的作品等等,广大民众对三国故事已经完全熟悉了,所以画家们改变了对小说和插图的意识,就产生了日本式的戴斗那样的插图了吧。 (前示上田望论文第26页)
回顾起来,日本人很久以前在导入与日本不同的外国文化时,总是绞尽脑汁地进行改造,以便让它适合自己的风土。换句话来说,就是日本人为了使外国的东西符合自己的感性,让跨国文化通过一种过滤装置改变形态,谋求与自己生活方式的和谐、融洽。这一点在进口《三国志演义》上也不例外。在出版带图的摘要版的时候,看来也进行了同样的加工。对这个背景,如上田先生指出的那样,研究当时流行的歌舞伎呀、净瑠璃呀,等等日本独自的文艺表演对带图本创作的影响尤为重要。上田先生对《绘本通俗三国志》的创作背景作了如下论述:
说起带图本的登场,马上使我联想到的是中国也曾经出版过同样版本的事情。我曾经在西班牙爱斯高里亚尔宫殿调查过的“叶逢春本”《三国志演义》,也正是这样的带图的版本,估计这是最初的《三国志演义》带图版本。把带图本的产生归结为识字率的问题,可能是有点小题大做,不过,在明代嘉靖年间擅长文字的人,我想并不多。所以,把精彩的场面视觉性地进行介绍,让人一看就懂,这样的版本的诞生,那可真是划时代的创举,可以推断它是成为扩大《三国志演义》读者层次的极大契机。类似的情况不仅仅是在中国,在日本也产生了,所以元禄年间仅以文字翻译出来的《通俗三国志》,由于以后画家也来参与给它增加了插图,从而使《三国志演义》朝着大众化的方向迈出了很大的一步。
(黄封面) 《通俗三国志》(别名《画解》):天明2年(1782),桂宗信(源吾)画,学习院大学日本语日本文学研究室、上田望等藏。
(黄封面) 《通俗三国志》:刊年未详(安永元年刊?),东京都立图书馆中央馆加贺文库、大东急纪年文库、东北大学附属图书馆狩野文库等藏。
(黑本) 《通俗三国志》(别名《画解三国志》):鸟居清满画,宝历10年刊(1760),东京都立图书馆中央馆加贺文库,东洋文库所藏。
像这样的,对不善于接触以文字作媒介的跨国文化的人们来说,带有插图的《三国志演义》的出现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下面,我们仍旧按照刚才介绍的上田先生的调查结果,来确认一下江户时代摘要版出版的数量。上田先生仔细调查了日本各地图书馆所藏的《三国志演义》的带图本,彻底查明当时出版了以下的种种书籍:
专题: 评三国演义小说 旧三国演义小说 小说巜三国演义上一篇影视文学小说三国演义
下一篇小说童话版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