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编撰,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融合了虚构与历史,构建了一个波澜壮阔的英雄时代。其中,刘备是蜀汉政权的开国之君,他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被赋予了极高的道德和人情味,展现为一位仁德、礼贤下士、信义至上的理想君主。以下是对刘备在《三国演义》中的几个重要评价:
1. 仁德与仁政:刘备在《三国演义》中被描绘为一个仁慈的人君,重视民生、爱护百姓。他深谙“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因此在征战中的胜利往往伴随着对百姓的关怀,展现出其仁德的一面。
2. 礼贤下士:刘备以礼待人,尊重人才,如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充分体现了其对人才的尊重和渴求。这种行为模式不仅体现了其卓越的领导才能,也为其赢得了众多贤士的归附。
3. 信义:刘备在《三国演义》中坚持信义原则,如对兄弟关羽的承诺,即使面对生死存亡的危机,仍然坚持不违背诺言。这种行为展现了刘备的忠诚和信义,是他在乱世中立足的重要因素。
4. 战略智慧:虽然《三国演义》在描述刘备时更侧重于其人格魅力和道德形象,但他在政治和战略上的决策也相当出色。如建立蜀汉政权、采取联合抗曹等策略,都显示了其在复杂政治局势下的应变能力和智慧。
5. 情感与家庭:刘备在《三国演义》中对家庭和亲情的重视也是一大特点。他对兄弟关羽和张飞的深厚情谊,以及对子女的关爱,展现了一位父亲和君主的多面性。
综上所述,刘备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是一个集仁德、礼贤、信义、智慧和情感于一身的英雄形象。他的故事不仅展示了个人的道德魅力,也反映了三国时期复杂的政治、军事冲突背景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到底是不是个虚伪的人?这里有不同的看法
“三让徐州”本意不是让,是以退为进;“占据益州”本来就是“隆中对”里的蜀国发展战略,总是谦让也是虚伪;“汉中称王”本就是效仿汉高祖,登基称帝本来就是战略计划。刘备一切的“仁义礼让”等都是形式的,因此都是虚伪。
在阅读时,我们判断“虚伪”往往有个既定的逻辑。即第一想不想要,第二谢绝或接受的理由,第三真实原因,如果言不由衷,那就是“虚伪”无疑了。这种逻辑常识指出“这三个问题弄清楚了,就能大体上判断刘备是否是虚伪了。
三国演义小说评价刘备
从一开始兵不过百,将不过关张,到后来卧龙凤雏、五虎上将格局渐成,终有实力一争天下,终有权力封疆裂土,但刘备的野心或雄心,显然并止于此,他真正想要的是像刘邦一样再塑乾坤。这点从他几个儿子的名字中可以看得出来,长子刘封和嫡长子刘禅的名字,封禅二字代表着帝王才拥有的特权。
其实,梳理刘备生平,认为刘备是“虚伪的”应该算得上有点先入为主的感觉,因为我们往往会从“实力”、“权力”、“野心”等多角度层层深入探究刘备形象。认为刘备是一个君主类似于单机军团三国游戏,那么前期的那些举动就很自然地会认为是为壮大自身,而做的收买人心的行为,并不是发自内心。
从个人角度来说,你作为一名读者,阅读《三国演义》必然会带有个人感情色彩,那么将“刘备虚伪”作为一个观点、一种解读,这是非常正常且合理的。但是这并不是说,《三国演义》就是想要将刘备塑造成一个“虚伪”、“假仁假义”的枭雄形象。
这篇文章试图通过对刘备生平的解读,以及对其性格的剖析,来探讨他成为小说主角的原因。文章采用了一种较为客观的视角,既肯定了刘备的功绩,也指出了他的不足,力求展现一个更加真实、复杂的刘备形象。同时,文章也试图引发读者对人性、理想、现实等问题的思考。
或许,这就是刘备的魅力所在。他不是一个完美的人,却是一个真实的人。他的故事,不是一个完美的童话,却是一个引人入胜的传奇。而这,正是他能够成为小说第一男主,并且在后世引发广泛传播和共鸣的原因。
刘备的故事,并没有一个完美的结局。他的蜀汉政权,最终还是被曹魏所灭。然而,他的故事,却在历史的长河中流传至今,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也成为了后世 rulers 的借鉴。
刘备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人物的传记,更是一面映照人性的镜子。它让我们看到,在乱世之中,人性的光辉与阴暗,理想与现实,是如何交织在一起的。它也让我们思考,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我们该如何平衡道德与利益,如何坚守原则,又如何做出妥协。
《三国演义》选择刘备作为主角,并非偶然。他的故事,代表了那个时代无数人的命运。他的挣扎,他的奋斗,他的成功,他的失败,都 resonated with 广大读者。他的人性迷局,也引发了人们无尽的思考和讨论。
那么,刘备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是伪君子,还是真英雄?或许,他只是乱世中一个挣扎求生的人,一个为了实现理想而不择手段的人。他的成功,是时代的产物,也是他个人奋斗的结果。
刘备的枭雄之路,充满了矛盾和冲突。他仁义的外表下,隐藏着 pragmatism 的内核。他哭喊着匡扶汉室,却又在现实面前一次次妥协。他标榜着忠义,却又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牺牲兄弟和朋友。
然而,刘备的成功,也伴随着无数的牺牲和背叛。他为了夺取荆州,不惜与孙权反目成仇;他为了攻打曹操,不顾诸葛亮的劝阻,最终兵败夷陵,抱憾而终。
赤壁之战的硝烟散尽,刘备终于迎来了人生的转机。他巧妙地利用了孙刘联盟,夺取了荆州,进而占据益州,建立了蜀汉政权。这看似是天赐良机,实则是刘备多年苦心经营的结果。他善于抓住机遇,也精于权谋算计。
“皇叔”这个身份,是刘备最大的资本,也是他最沉重的负担。它赋予了他 legitimacy,也让他成为了众矢之的。曹操对他的猜忌,孙权对他的防备,都源于此。刘备明白,只有拥有自己的地盘,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
依附公孙瓒,投靠陶谦,寄居曹操,依附刘表……刘备像一颗飘萍,在乱世的风浪中辗转。他寄人篱下,忍辱负重,却又时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哭,是为了博取同情,也是为了麻痹对手。他笑,是为了笼络人心,也是为了掩饰内心的野心。
黄巾起义的烽火,点燃了乱世。刘备振臂一呼,关羽、张飞两兄弟纳头来拜,桃园结义的誓言,在风中回荡。这看似草莽英雄的浪漫,实则是乱世求生的无奈之举。没有兵马,没有粮草,只有三兄弟的一腔热血,他们踏上了颠沛流离的征战之路。
故事要从涿郡街头那个破败的草席摊说起。刘备,一个落魄的汉室宗亲,以织席贩履为生,生活窘迫,却胸怀大志。他时常望着城楼上飘扬的汉旗,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那是对祖先荣光的追忆,也是对现实无奈的叹息。
夜深人静,翻开泛黄的《三国演义》,曹操的权谋,孙权的隐忍,都如走马灯般闪过。然而,最终驻留在脑海的,却是那个哭哭啼啼,屡败屡战的刘备。一个卖草鞋的,凭什么成为三分天下的一极,又凭什么成为这部小说的绝对主角?
虽然小心趋利避害,时时审时度势不如立马横刀、一决雌雄来得飞扬潇洒,但政治斗争是复杂的,凭借武力可以攻城略地,人心的力量也同样深不可测,终究还是要看谁笑到了最后。
习凿齿评曰:“先主虽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势逼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之顾,则情感三军;恋赴义之士,则甘与同败。”此话道出了根本。岁寒知松柏。越是身受艰难困苦,越是遭遇厄运危险,先主信义愈明,守仁愈坚,初心不改,百折不挠。这样的人格操守和执着勇毅,在道义、伦常、纲纪皆陷入混乱的东汉末年,可谓是一股激荡人心的清流。
而先主之所以会给人懦弱隐忍的感觉,原因是其势力一直比较弱小,面对强敌只能避其锋芒以保存力量;不被容纳时只能逃出掌控以保全自己。即陈寿所说的“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刘备临终托孤于诸葛亮,对儿子刘禅谆谆教诲,强调的就是一点,即坚守仁义。再小的坏事也不能做,再小的好事也要去做。只有贤德才能得人心,进而得天下。这是先主刘备对自己成功经验的总结,也是其一生的坚守与写照。
刘备益州称王后任用人才,不以私心揣度,唯才是举。刘璋旧臣,无论是曾得其信任还是受其排斥的,甚至是刘璋姻亲,只要有才能,刘备都接纳采用、委以重任。所以《傅子》有言:“刘备宽仁有度,能得人死力。”
董和、黄权、李严等本刘璋之所授用也,吴壹、费观等又璋之婚亲也,彭羡又璋之所排摈也,刘巴者宿昔之所忌恨也,皆处之显任,尽其器能。(《三国志》)
刘表死后曹操攻打襄阳,有人劝刘备把刘琮和荆州官吏挟持到江陵去,以巩固自己的地位。刘备坚决不同意,因为刘表临死托孤于自己,倘若做了这种背信弃义的事情,死了自己也不会心安。
或劝备劫将琮及荆州吏士径南到江陵,备答曰:“刘荆州临亡托我以孤遗,背信自济,吾所不为,死何面目以见刘荆州乎?”(《汉魏春秋》)
曹操领兵南下,逼近襄阳。刘备弃新野,过襄阳,以避其锋芒,一路上百姓拖家带口随刘备撤退的不计其数,导致速度十分缓慢。有人劝刘备不要管这些百姓了,还是自己逃命要紧。刘备不忍弃百姓于不顾,冒着生命危险坚持带着所有人一路走到当阳,被曹军追上。
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三国志》)
汉末战乱频发,来投奔刘备的不乏饥民、难民。刘备从不以貌取人,也不以身份地位来区别对待,一律礼遇善待,同坐同吃,一视同仁。仅此一点,当时就无人能及。
黄巾起义期间,“是时人民饥馑,囤聚钞暴。备外御寇难,内丰财施,士之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众多归焉。”(《魏书》)
好人能装一时,但装不了一世。刘备从微末到登上蜀国皇位,最后驾崩白帝城,始终践行贤德,坚守道义。仁义是其精神与道义的核心坚持,刻在了刘备骨子里。
刘备与孙权结盟共击曹操,诸葛亮出使东吴,双方达成共识,周瑜领兵来助刘备。刘备得知周瑜兵到,自己乘驾一叶孤舟,渡江亲自去与周瑜会盟。为借势东吴而选择孤身赴盟,足见刘备机变果决、胆略过人。
“突入门,言:'我被府君密教收督邮。'遂就床缚之,将出到界,自解其绶以系督邮颈,缚之着树,鞭杖百余下,欲杀之。督邮求哀,乃释去之。”(《典略》)
面对傲慢的督邮,刘备敢捆绑、鞭打,再弃官而逃。可见其并非凡事隐忍之人,相反是有仇必报。《典略》对此事记述更加详实:先主矫称得令来抓督邮,直接冲到床上把督邮绑了,又吊在树上鞭打。先主原打算杀了督邮,督邮苦苦哀求才保住性命。这些文字里的先主没有半点委曲求全的意思,却是满满的乱世豪侠的草莽气。
《三国演义》写刘备为人谨慎,处事周全,且特别能忍耐,仿佛时时处处都在委曲求全。真实的刘备并非谨小慎微之辈,相反机敏睿智、遇事果决。
总之,不管刘备再怎么狼狈落魄,社会各阶层人士都对其十分喜爱。在军阀混战、弱肉强食的时代,这绝不是靠流泪卖惨可以换来的。唯一的可能是先主具有超凡的人格魅力,能让人不由自主心生敬意。
刘璋作为汉室的另一位执掌一方的实力派宗亲,同样视刘备为救命之人。为了保全益州不被吞并,刘璋请刘备入川协防。刘备带着人马刚到涪陵,刘璋已亲自从成都来接他了。两人相见气氛也非常和谐,相谈甚欢。
刘备被曹操追击南逃时来依附荆州牧刘表。刘表听说先主要来自己的地盘,高兴地跑到郊外来迎接,以上宾之礼高规格接待先主,还为先主增添兵力,把新野让给其驻扎。刘表作为汉室宗亲,对刘备这个未知真假的同宗是礼遇有加,十分倚重。
先主在奔逃过程中也曾跑到袁绍的阵营里,以寻求庇护。得袁绍之子袁谭带人迎接不说,袁绍得知先主要来,先派人赶去路上迎候,自己再亲自跑到距离邺城两百里远的地方,去跟先主见面。对此《魏书》也有评价:“备归绍,绍父子倾心敬重。”袁绍父子对刘备真的是一片诚心,发自肺腑。
先主走青州。青州刺史袁谭,先主故茂才也,将步骑迎先主。先主随谭到平原,谭驰使白绍。绍遣将道路逢迎,身去邺二百里,与先主相见。
刘备与曹操彻底决裂前,二人有过一段亲密相处的时间。那就是刘备被吕布袭取了小沛,不得已来到曹操麾下。先主并非真心投奔,但曹操却是一心想笼络先主,又送高官厚禄,又给兵马钱粮,称兄道弟,关怀备至。足见曹操对刘备是英雄相惜,格外爱重。
刘备早期助陶谦守徐州。陶谦病重,临死前嘱咐手下,让他们拥戴刘备来接自己的班。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只有刘备才能担此重任,保徐州百姓平安。刘备作为政治新秀就能得人信任到愿以地盘相让、以后事相托的地步。
有嫉妒刘备的人请了刺客来刺杀他,结果刺客不仅不杀刘备,还主动告知真相,坦白自己的来意,没有动刘备一根汗毛。如此离奇之事《魏书》也有记载:“刘平结客刺备,备不知而待客甚厚,客以状语之而去。”足可证刘备之贤德到了连敌人都能感化的程度。
刘备剿黄巾有功崭露头角,走上军阀混战、群雄争霸的汉末政治舞台。在取得荆、益之前,没有自己的根据地,过着寄人篱下、东奔西逃的生活。虽然如此,刘备却几乎走到哪里都有人热烈欢迎。
刘备不仅能得到身边亲朋好友喜爱,就是与他素昧平生的外地商人对他也是另眼相看,主动拿出钱财来资助。刘备一个穷小子由此有了财力来聚合力量,笼络了第一批追随者。
刘备性情年少老成,比同龄的孩子有城府,但也曾是豪侠少年郎,喜欢交朋结友,能令身边人都拜服。小伙伴们都围绕在他周围,争着给他做小弟。
刘备十五岁上学后,同学刘德然的父亲刘元起常常照顾他衣食住行,跟对自己儿子刘德然一样,即使老婆反对也没用,反而很骄傲宗族里能有刘备这个孩子。由此可知刘备从小就不同一般,很能引人注目。
年十五,母使行学,与同宗刘德然、辽西公孙瓒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卢植。德然父元起常资给先主,与德然等。元起妻曰:“各自一家,何能常尔邪?”起曰:“吾宗中有此儿,非常人也。”
刘备虽帝室之胄,但家道早已没落,缺将少兵,无财无势,身无立锥之地,却是当时最受欢迎的政治明星。仅看陈寿《三国志·先主传》,刘备倍受敬重爱护的例子就不胜枚举。
史料记载的先主英雄伟岸,具有非凡的人格魅力,其受敬爱程度当时无人匹敌,完全可以用“人见人爱,花见花开”来形容,与小说中的形象有天壤之别。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三国演义》情节跌宕、场面恢宏、描述精彩,读者群庞大,导致人们在认知上普遍以演义代替历史真相网页解密游戏手机推荐平价,于是对三国时期的诸多人物产生了误解。
纵然得尽天时人和,刘备最终也没能让汉室再兴四百年。只能引用剧中的一句台词“天道常变易,运数杳难寻”。人心难测,局势常变,豪杰尽出。谁都不能保证自己一定是赢家。
有主见,有远见。刘备也并非事事听从诸葛亮之言。比如说他没有趁机攻打刘表夺取荆襄。原因很简单,刘备高举的是大仁大义的旗帜。欲成大事,必行光明正大之事。明末的李自成,虽有百万之众,但是大军所到之处民不聊生如阿鼻地狱,攻入京城便匆匆称帝庆功,纵使拥有百万之众也终为流寇,这就是为什么李自成不可能成功的原因。
知人善用。刘备见到了关羽、张飞二人,就认可两人的能力,于是与三人义结金兰。后面也证实,关羽张飞为刘备立业立下汗马功劳。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出山便给予了他足够的权力。而诸葛亮报答刘备知遇之恩,帮助刘备成就三分天下的局面。关羽、张飞、诸葛亮对其如此忠心,可见其用人的手段之高明。
行大事从来不是依靠一人之功。刘备能够得到诸多大才拥戴,也可见其才能。刘备能够成为三分天下的霸主,可不是依靠所谓的厚脸皮,可不是依靠所谓的哭。至少他有以下这些优点。
但是不能因为那些杜撰就否定一个人,连诸葛亮的对手都认可诸葛亮的才智。作为旁观者,只听片面之言,无端质疑显然是可耻的。哪个能名垂青史的人物简单?何况在明代三国演义之前,诸葛之名就名扬四海,那时罗贯中可还没来得及渲染。
专题: 小说巜三国演义 小说三国演义中 轻小说三国演义上一篇三国演义原著小说翻译
下一篇三国演义小说文案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