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原著小说陈寿

0

《三国演义》并非由陈寿撰写,而是明朝小说家罗贯中所创作的一部经典**小说。《三国演义》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一百多年**为背景,描写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军事斗争以及众多英雄人物的故事。

陈寿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学家,他最著名的著作是《三国志》,这是一部记录三国时期**的纪传体*书,详细记载了魏、蜀、吴三国的兴衰与**事件,是研究三国**的重要资料。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不同,《三国志》更侧重于**的客观记录和人物事迹的详细描写。

还不知道《三国演义》作者是谁,那还不快看!

和《西游》一样,至少在今天,《三国》作者问题还无法敲定。但笔者认为,早刊没看到的可能很小,不足10%。稿本发现晚的可能不能排除,但几率也很小,不足10%。另有其人可能性大一点,40%左右。但如果认为另有其人,作者又会是谁呢。如果认为人搞错的话,那世间必须还有一个罗贯中,这个方向的研究最多,但还是没有铁证,算40%吧。

但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就是罗贯中生活的年代和《三国志演义》刊刻的年代差距太远了,差了至少一百年。而直到今天,并没发现《三国志》在元末明初流传的记录,不光没发现稿本和抄本,连当时人的记载和谈论也没有,这就非常不正常。

陈寿在**资料的采用、取舍方面,非常严谨。这一点,也受到后世*学家的重视。后来新出的三国单机版游戏,*学界将陈寿的《三国志》,与《*记》、《汉书》、《后汉书》放在一起,称为前四*,被认为是纪传体*学的名著。

三国演义原著小说陈寿

陈寿写成《三国志》后,在当时便获得广泛好评,被大家认可。在他去世后,尚书郎范頵说,“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朋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

《魏书》和《吴书》,因为两国都有*官,而且有事先写好的*书可以参考,所以内容要比《蜀书》翔实,魏书三十卷,吴书二十卷,远超《蜀书》的十五卷。只不过,《魏书》中,陈寿删去了司马懿的一些经*,那些不光彩的事,不得已舍弃,也是无奈之举。

但是,陈寿严谨的治学态度,在这部《三国志》的写作中,得以体现。魏、蜀、吴三书,绝少重复,记事的内容翔实,脉络清晰明了,叙事简略,绝无赘述。由于蜀国没有*官,为陈寿搜集蜀汉的**资料增加了很大的难度,成书后,《蜀书》仅有十五卷,而且其中的重要人物事迹,也很简略。

陈寿出生时,正是三国鼎立之时,因此书中所记载的事情,多为他自己亲身经*,耳闻目睹,都是比较真实的**资料。但是,因为如此,很多事情的真相,并未被发现,很多真实的背景,也未被发掘出来,人与人之间的恩恩怨怨,是非褒贬,也会存在有失公允的问题。

而且,刘备的《先主传》,以及孙权的《吴主传》,只是名称与曹操的本纪名称不同而已,其年经国纬,与本纪毫无差异。这也是陈寿的聪明之处,不得已而为之,却是最好的方式,由此可见他的远见卓识,令人叹服。

不过,虽然陈寿在名义上以魏为正统,但是,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其实,《三国志》书中,魏、蜀、吴三国,各自独立,自成一书。书中,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势,据实记录。由此可见,在陈寿看来,魏、蜀、吴三国,地位是相同的,各自为政,互不统属。

陈寿身为晋臣,以魏为正统,无可厚非。他为曹操撰写了本纪,其详细内容在《魏书》中记载得很详细。对于蜀国君主刘备,陈寿撰写了《先主传》,对于吴国君主孙权,则撰写了《吴主传》。**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因此,*书,在封建时代成为为皇上服务的工具,在所难免。*书为皇权服务,《三国志》只是其中之一。

《三国志》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全书共有65卷,36.7万字。每一个字,都是陈寿的心血化成。自汉末至晋朝初年,近百年的**,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在书中得以再现,书中详尽地概括了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的过程,还原了**全貌,成为后世考研究这段**的重要**文献。

这部《三国志》,千古流传,成为不朽的经典名著。根据统计的结果,《三国志》共有**人物传记440多篇,书中涉及的四百多人,陈寿逐一查阅**资料,反复核对,求真务实的态度,为世人瞩目。

据说,陈寿十八岁时,师从谯周,认真研究*学著作,他刻苦读书的故事,至今仍是南充街头巷尾的谈资。有了多年的知识积累,陈寿写作起来,顺畅了许多。经过十年的辛苦努力,陈寿终于写出了完成了《三国志》的写作。

此时,四十八岁的陈寿,专心写作《三国志》。难能可贵的是,陈寿在书中,对于自己的父亲,没有提及,却对惩罚父亲的诸葛亮,赞扬有加。他的父亲,戎马一生,却并未在**上留下痕迹,人们能记住的,也只是,他是陈寿的父亲。不过,这对于他的父亲来说,应该是最大的欣慰了。古往今来,哪一位父亲不希望自己的儿子比自己优秀呢?

因此,陈寿的父亲受此侮辱后,对于自己的儿子严格要求,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他的身上,希望儿子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做出一番成就。公元2*0年,东吴灭亡,晋朝成立,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就此结束。

行万里路的志向,无比远大,但是这条路的艰辛,只有陈寿自己知道。陈寿出生于三国时的蜀国,此时刘禅已继位十一年。陈寿的父亲,曾和马谡一起镇守街亭,街亭失守后,他的父亲也受到惩罚,被剃发,驱逐出军营。**上的髡刑,虽然不伤及性命,但是因为侮辱性强,对受刑人的心理是很大的一种打击。

而这句话,也是陈寿一生的写照。作为西晋有名的*学家,陈寿自幼聪明好学,从小便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先是阅读了《尚书》、《春秋》,后来又认真研究司马迁的《*记》,以及班固的《汉书》。此时的他,已有自己的打算,也要写一本*书。

因此也难怪裴松之的《三国志》注一问世,就得到宋文帝首肯,称赞“此为不朽矣”。而此后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也就互相成就,焦不离孟孟不离焦,并称不朽了。

特别是裴注所补助*料已超过《三国志》原书数倍,其引用的*书更是多达上百种,而这些*书到宋朝以后已经“十不存一”了,如果没有裴松之的注,我们也许就不会了解到曹操家世以及他青少年时代经*,更不会有《三国演义》中曹操丰富的人物形象了。

在《上〈三国志注〉表》里,裴松之把他的注文概括为补阙、备异、惩妄、论辩四类;《四库全书总目》将裴松之注《三国志》的具体做法概括为六条:一曰引诸家之论,以辨是非;一曰参诸书之说,以核讹异;一曰传所有之事,详其委曲;一曰传所无之事,补其阙佚;一曰传所有之人,详其生平;一曰传所无之人,附以同类。

“前四*”中,《*记》有三家注,《汉书》有颜师古注,《后汉书》有章怀太子李贤注,但这些注解多专注于字词的训诂,与这些注不同的是,裴松之注《三国志》重点在于*实的补充。

而到了南朝刘宋时,裴松之终于补上了这个缺憾,裴松之与范晔为同时代人,范晔整理各家后汉*料撰写《后汉书》,裴松之则受宋文帝之命,为《三国志》作注,同样留名青*。

不过想一想“前四*”的作者们,司马迁受宫刑,班固死于狱中,范晔更惨,身死族灭;反倒是身处乱世*经三朝的陈寿能得以善终,不能不说还要多亏了这份人间清醒。

以至后世清朝*学家赵翼读到这里感叹道:“本纪如此,又无列传散见其事,此尤曲笔之甚者矣,然此犹曰身仕于晋,不敢不为晋讳也。”

以《三国志》中最为后世诟病的曲笔“高贵乡公曹髦被杀之事”为例,据《汉晋春秋》等所载,曹魏皇帝曹髦与司马昭冲突,亲自讨伐,当街为司马昭亲信太子舍人成济所弑杀。《三国志》却只用了“五月己丑,高贵乡公卒,年二十”这句话一笔带过;反倒记载了郭太后*数曹髦“罪过”的令和司马昭等人单方面的表章。

平心而论,《三国志》的叙事简略固然有陈寿自身的*学偏好,也有其撰*的客观环境使然,除了太*公司马迁在撰写汉武帝一朝**外,大概只有陈寿的《三国志》是离作者所处时代最近的**了,特别是曹魏后期**又与西晋司马家不光彩的发家*杂糅在一起,陈寿为求自保,曲笔回护自然是可以理解的。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三国志》最为后世称道的是其文笔简洁,但其最大的短板也正是其删节过多,过于简略,这不仅体现在上面提到的缺少表志,也包括对一些重大*实的叙述。

《三国志》善于叙事,文笔简洁,剪裁得当,特别是在*实材料取舍上十分严慎,受到时人肯定和赞许。当时夏侯湛也撰写了《魏书》,看到陈寿的《三国志》后,自愧不如,便销毁了自己的《魏书》。

《三国志》以曹魏政权为正统,只有曹魏统治者的传记为本纪,《蜀书》《吴书》均没有本纪,只有列传,如记刘备为《先主传》、刘禅为《后主传》、孙权为《吴主传》,这当然和陈寿所在的西晋政权由曹魏继承而来有关,也和后世《三国演义》等小说尊崇蜀汉为正统形成区别。

《三国志》虽名为“志”,其实只有本纪和列传,缺乏记载**典章制度和大事记的“志”和“表”,这也是《三国志》一书较为遗憾的地方。

这很大程度上和陈寿撰写《三国志》时所据材料多寡有关,魏*可参考王沈的《魏书》4*卷和鱼豢的《魏略》**卷;吴*可参考韦昭的《吴书》55卷;而蜀汉**则资料匮乏,且蜀汉不像魏、吴两国设有*官,好在陈寿出自蜀地,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个短处。

《三国志》共计65卷,其中《魏书》3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而从书的实际内容字数来说,也是《蜀书》最少,全书中《魏书》大概占到一半的分量,《吴书》占三分之一,《蜀书》仅占六分之一。

其中《魏书》讲述了汉末董卓之乱到曹魏建国及灭亡的**,《蜀书》讲述刘备建立蜀汉到刘禅即位直到最后灭亡的**,《吴书》讲述孙氏父子割据江东建立东吴政权直到最后被西晋所灭的**。

自司马迁撰写《*记》,确立了纪传体,这一*书体裁就基本被后世正*所沿用。《三国志》也沿用了纪传体,但又有所创新,在纪传体框架下,魏蜀吴三国分别成书。事实上,《三国志》在最初也是分别刊行的,后来才合为一书。

狭义的三国时代是从公元220年曹丕逼汉献帝禅让,建国曹魏,东汉灭亡开始,但广义的三国时代则要从东汉政权名存实亡,群雄割据,三国鼎立的源头算起,《三国志》和此后的《三国演义》也都是从广义上描写这个时代。

公元2*7年,陈寿病逝,享年六十五岁。晋惠帝听从范頵等人建议,诏令河南尹、洛阳令派人去陈寿家,抄写其书。彼时的西晋王朝已是风雨飘摇,而陈寿的《三国志》却将流传后世,万代不朽。

当初,陈寿的老师谯周曾对这个得意门生说:“你必定会凭才学扬名天下,但常会遭到诋毁伤害,这未必是不幸,要谨慎从事。”陈寿一生际遇,也恰如其老师所言。

尽管*学才能受到器重,但陈寿的官运依旧不佳,不断遭人嫉妒诽谤。陈寿母亲去世时,他遵照其母临终遗言将她埋葬在洛阳,却又因此而遭到非议贬官。

公元2*0年,晋灭吴,统一天下。陈寿搜集魏、蜀、吴*料,*经十余年,终于撰成《三国志》65卷。时人盛赞陈寿善于叙写*事,具有良*的才干;张华对陈寿更是倍加赞赏,要把撰写《晋书》国*的重要任务委托给他。

蜀汉被曹魏灭亡后,陈寿仍然不断受到中伤,直到西晋取代曹魏后,重臣司空张华发现了陈寿的才学,他才被地方举荐为孝廉,并被任命为佐著作郎,还出补平阳侯相;在这段饱受打击的时期内,陈寿发愤著书,先后编撰了《益部耆旧传》十篇、《诸葛亮集》,其*学才能也得到了晋武帝的认可。

陈寿幼年时就很好学,特别是师从蜀地著名的*学家谯周,这为他后来撰写《三国志》奠定了很好的*学基础。但陈寿在仕途上却不甚顺利,当时后主刘禅宠信的宦官黄皓权势熏天,陈寿因为不愿拍马逢迎而长期遭人歧视冷落。

也正是在这一年,《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出生于蜀地。陈寿,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省南充市)人。陈寿的父亲做过马谡的参军;陈寿出生五年前,马谡因诸葛亮首次北伐失手街亭被诛,陈寿的父亲也因此受到剔除须发的髡刑处罚。

公元233年,中国**上正处于三国纷争时期。魏合肥新城建成,吴大帝孙权屡攻不得如何下载taptap游戏盒子,又被辽东公孙渊戏耍,憋了一肚子火;诸葛亮和司马懿在渭南展开对峙,并在斜谷修造邸阁,囤积粮食,制作木牛、流马,谋划北伐;此前一年去世的曹植也终于得以归葬东阿鱼山。

但要想拨开演义小说的面纱,探寻真实的三国**,则必然要说到陈寿所撰写的《三国志》一书,作为正*“二十四*”中成就最高的“前四*”中最后一部,其成书年代还要早于《后汉书》,《三国志》何以能与《*记》《汉书》等相媲美,它的作者陈寿又有着怎样的人生经*,为何说读《三国志》不能不读裴松之的注,本期《古籍新读》带您走近陈寿和他的《三国志》。

这首《临江仙》本来是明代大才子杨慎所作《廿一*弹词》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后毛宗岗父子评刻罗贯中版《三国演义》时将其放在了卷首,遂与三国结下了不解之缘。而要说起中国人最熟悉的一段**,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大概会高票当选,这当然很大程度上要得益于《三国演义》等通俗**演义小说的流行,其影响力甚至远及日韩,受到整个东亚文化圈的追捧。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一文带你了解陈寿的《三国志》

裴松之在《上三国志注表》中对《三国志注》的内容进行了归纳,大致分为补缺、备异、矫妄、论辨四种,补缺是对陈寿未记载但具有保存价值的*料进行补充,这是裴松之注释中的重要内容;备异是将*书中各不相同或相互矛盾的记载收集起来进行鉴别,能得出结论的就写明结论,无法得出结论的就留给读者或后人去评判;矫妄是引用**事实以更正陈寿的明显谬误;论辨是对一些**事实的考证与评述。

裴松之(公元372年—公元451年),字世期,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出身于士族家庭,自幼博览群书,二十岁时入朝为官,先后担任殿中将军、员外散骑侍郎、尚书祠部郎、零陵内*、国子博士等,刘宋时期转中书侍郎、司冀二州大中正,任永嘉、南琅邪太守等职,封西乡侯,宋武帝刘裕称“裴松之廊庙之才”,宋文帝刘义隆认为《三国志》的内容过于简练,命裴松之对其进行补注,于元嘉六年(公元42*年)七月著成《三国志注》,宋文帝赞叹道:“此为不朽矣!”,元嘉二十八年(公元451年),裴松之年八十,奉命撰写本朝*,可惜还未动笔就去世了。

《三国志》作为一部*学巨著,受到了后世的高度评价,宋朝叶适称赞陈寿说:“陈寿笔高处,逼司马迁。方之班固,但少文义缘饰尔,要终胜固也。”,清朝钱大昕称赞《三国志》说:“陈承祚《三国志》创前人未有之例,悬诸日月而不刊者也。……吾所以重承祚者,尤在叙事之可信。”

专题: 小说三国演义袁   三国演义女小说   三国演义小说榜